赵朴初与中国的人间佛教

三、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与倡导

  (一)赵朴初的佛教因缘

  赵朴初(1907-2000)生于安徽省太湖县一个四代翰林的书香门第,幼年就读于家塾,青年时代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他从小受母亲和家庭的影响,开始信仰佛教。1927年夏,因病入住上海觉园其表舅关絅之家。关絅之(1879-1942)1901年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是当时上海著名的佛教居士,曾秘救二次革命失败的孙中山,并于1922年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佛教居士团体——佛教居士林,同年创立上海佛教净业社,施省之任董事长,自任副会长。赵朴初一边养病一边在关絅之的指导下帮忙做一些与佛教相关的文字工作和研读佛经,在关絅之的影响和介绍下,赵朴初开始投身于佛教工作,从此他以后的人生便与佛教事业分不开来。1928年后,赵朴初担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积极从事大量的佛教弘法利生和社会慈善事业。192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圆瑛大师被选举为会长,太虚大师、关絅之等九人任常务委员,赵朴初先后出任秘书、主任秘书。入住关絅之家之后的赵朴初逐渐结识和交往了许多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更深入地探索佛法义理,对中国佛教的历史和现状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1935年赵朴初正式皈依于圆瑛大师座下。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他本着佛教“报国土恩”的思想,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妇女支前,动员和掩护青壮年奔赴前线;并组织中国佛教徒发表致日本佛教徒书,要求他们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而且发起丙子息灾法会,抚慰人民内心的伤痛。同时,他千方百计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救济、安置因抗战爆发涌入上海的难民达60余万人,难民中有不少是中共党员。并且开办难民学校,培养难民中的青少年学习文化和技术。上海沦陷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与新四军取得联系,将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和优秀难童,分批送往新四军总部和苏南、苏北等抗日前线,壮大了抗日军队的有生力量,并秘密帮助购置和支援新四军所急需的紧缺物资,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1938年他加入了抗日救亡组织上海益友社并担任理事长,参加了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星二聚餐会”及其核心组织“星六聚餐会”,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开展秘密斗争。此一时期他还历任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从多方面支援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秋,僧界著名爱国人士圆瑛法师因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被日本宪兵逮捕,赵朴初居士等人多方积极努力,将其营救出狱。1940年,他断然严辞拒绝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拉拢。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追随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解救民众的爱国运动。1949年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总干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亚非团结委员会常委。新中国成立后,赵朴初历任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多个重要职务。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3年,他参与筹建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后,赵朴初一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其间还兼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赵朴初居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家,是伟大的爱国者和中国宗教界的杰出领袖,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杰出代表。

  (二)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和倡导

  赵朴初居士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投身佛教事业以来,有了许多接触佛教界著名人士的机会,特别是他在以圆瑛大师(1878-1953)为主席的中国佛教会任职以后,与全国佛教界高僧大德的接触更加频繁了。当时全国佛教界的不少高僧大德,虽然没有明确标榜“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但从言论和行为实践来看,实质也是主张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比如,赵朴初的皈依师圆瑛大师就是这样一位佛教领袖,圆瑛大师自中国佛教会成立后,连任七届主席和理事长,为维护中国佛教的正当权益,在推进中国佛教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不朽贡献。太虚大师与圆瑛大师曾结为盟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赵朴初就结识了太虚大师,并交往颇深。赵朴初很景仰太虚大师,如抗战胜利后,太虚大师出于维护佛教利益提出“议政而不干治”之说,遭到教内外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攻击,赵朴初毅然挺身而出,声援太虚大师,从中也表达了他对太虚大师事业的由衷赞叹和对大师人生佛教的信服。太虚大师对赵朴初也很器重,从赵朴初为太虚大师作的挽诗中可见一斑。挽诗写道:“旬前招我何为者,付我新编意倍醰。遗嘱分明今始悟,先机隐约话头参。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火宅群儿应不舍,再来伫见雨优昙。”诗末对“先机隐约话头参“一句补注道:

  师逝世前十日,以电话招余至玉佛寺相见,欣然若无事,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今后努力护法,不期遂成永别。闻人言:师数日前告人,将往无锡、常州。初未知暗示无常也。194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于结束了旧中国内外交患、动荡混乱的局面,开启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征程。赵朴初居士等一批佛教界志士仁贤继承了太虚大师的未竟事业,顺应时势,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提出革除传统佛教弊疾、进行佛教改革的口号。1950年6月,赵朴初与巨赞、陈铭枢、喜饶嘉措、周叔迦等大德一道,发起成立了现代佛学社,9月开办《现代佛学》月刊,推动大陆佛教契机契理的现代转型。全国性佛教团体和教务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于1953年正式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为会长,赵朴初居士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此直至“文革”时被迫停止活动,这期间,实际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的赵朴初及其同人,大力宣扬佛教的真精神,号召广大佛教徒深入世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将中国大陆佛教导向为大众服务、为社会谋福、适应时代的人间化发展方向。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以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中国佛教劫后重生,人间佛教的慧炬开始重新点燃。1980年12月,赵朴初向中国佛教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会议作工作报告,报告之末号召“大家遵循佛陀的教导,继承历代大德的宏愿,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报国土恩、报众生恩,建立人间净土。”1981年至1983年,赵朴初居士将自己二十多年前撰写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上连续十一期刊载,此书的最后一节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巧妙地继承了太虚大师契应时机的人间佛教思想,从此中国大陆新时期人间佛教倡导和弘扬的序曲正式奏响了。当然,赵朴初对人间佛教的源头有自己的认识,他曾说“人间佛教这一思想并非后人所创立,……人间佛教是原始佛教本来具有的思想,不过在中国大乘佛教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罢了。”

  1983年12月,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重要报告,以文件的形式,强调将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倡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长期指导思想,并与之配套提出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进行国际友好交流的三个优良传统。赵朴初的这些倡导,推进了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和实践。1987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把“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写入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宗旨的重要内容之一。1990年1月以后的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将“提倡人间佛教”写在每一期的封面上。赵朴初居士逝世后的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新当选的会长一诚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一次理事会上所作《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号召全国佛教界继承和发扬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2003年9月,一诚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致词》中再次强调要“继续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弘扬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