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不属有无言。万象森罗一体圆。动止不昧当前鉴。迥出中流两岸边。溪声说法听者听。猿鸟唱和玄中玄。触处逍遥触处是。桥头湘子亦灵源。
喝水岩前同听钟。十余年事各西东。万金油药家家重。千佛祥光事事隆。广植菩提根已熟。有缘香海又相逢。浮图七级皆多宝。万德庄严智慧隆。
佛法不是空口讲。言与行乖成两样。名闻利养快一时。热铁火轮苦万状。袈裟底下失人身。地狱门中难解放。闭口不语三十年。此是上乘上上上。
山寺难邀长者车。何时枉驾过幽居。感君鼎力为屏翰。羡子心田胜美畲。喜有新诗辉斗室。愧无白犬报音书。问予镇日浑何事。一句弥陀万虑舒。
紫衣遥惠到柴扉。远隔关山入翠微。瘦骨自怜寒雨夜。栖鸟犹解望晴晖。异风殊俗皆成佛。见性明心是指归。珍重谢君将厚意。一声清磬代归依。
夕阳归客感愁心。忆侍巾瓶泪满襟。诲我真修戒定慧。动人感叹去来今。龙髯未及斯何世。鹤影长空渺故林。今日真成生死别。孤怀廖落发长吟。
楞严验性命击钟。日用不知带业浓。八万法门方便说。一言当下尽归宗。梦同善恶僧依虎。劫度庄严鱼化龙。般若缘深文字胜。知君句里有机锋。
一事一物皆道微。荼何苦也蕨何肥。天机活泼花迎鸟。人事艰难食又衣。欲学修行齐放下。倘言向上更知稀。观空试向蒲团坐。那有身心与是非。
鸟道盘空入翠微。经旬积雪瘦山肥。断桥石乱迷樵屐。破寺云归补衲衣。隐迹尚嫌林未密。清修宁怨粥常稀。棒头多谢吾师眼。今是何曾异昨非。
扫除尘迹入山林。如幻林间伴野禽。懒惯云山闲似我。觉来宇宙小于心。万缘顿息息何住。一念皆空空自吟。此径已通前后际。和光混俗罕知音。
乐天问道在西湖。忆起金山事更娱。自是镇门须玉带。因而听法屈金吾。放开鹤去前山远。觅得牛归牧草枯。弹罢无弦琴几曲。流商刻羽和还无。
忆曾揖别在香湖。一片丹心辅国都。千丈灯悬无我相。半龛香蔼是真吾。月挑兔角江心阔。风系龟毛树影枯。四大本空何所住。浮云散净自虚无。
茫茫苦海叹劳尘。善恶升沉自有因。报尽一生还是喜。了其千劫有何嗔。裂开神网兼情网。始觉盘新日又新。汝是女流犹解事。楞严会上看华巾。
一念驰求未息尘。娑婆草草叹劳人。曹溪礼佛曾留影。泰国修罗忽动嗔。宿债已酬诗债累。世情能淡道情新。宝林山水西天样。莫恋霓裳爱锦巾。
自爱灵山入海湖。逍遥云鹤是良图。月挑兔角江妃避。风系龟毛石女呼。道岸登时心即佛。慈航渡过我忘吾。云峰楚道曾超越。战伐声中一览无。
策杖寻幽路逶迤。寒花照眼一枝枝。峥嵘石壁摩空出。曲屈松阴匝地垂。烘草三年僧久住。披云此日我来迟。徘徊不肯便归去。笑指青岚载咏诗。
清宵云卷月轮孤。湛寂心如定海珠。万法此时都不会。况论尘世事荣枯。牛头妙契黄梅旨。虎伏长留石上趺。一个蒲团些子地。山青水绿总归吾。
禅门洙泗儒而佛。几个知恩解到家。百岁夜灯余硕果。五宗玄印此那伽。妙严楼阁云何入。历劫稠林怎不邪。所愿福田时广种。曹溪永护古袈裟。
平生不昧曹溪水。仿佛南华是旧家。殊胜眼穷收窣堵。万函龙曜护楞伽。余魂欲净犹惊劫。瑞像无言直破邪。乘愿憨山今得是。道场知复照袈裟。
天真不假异和同。如影随形处处逢。时流当下能荐取。四生十类尽皆蒙。大似伶人一场幻。有何尊卑富与穷。指点分明明似镜。切勿自负负祖翁。
如来德相众生同。畜狱翻身几度逢。地厚天高庸可共。驴前马后早相蒙。明如足下犹轮翳。待出头来已劫穷。名自缚人人岂缚。对观怜煞老师翁。
优昙钵罗非凡品。随佛示应现金花。世间麟凤称祥瑞。现则吉庆昔人夸。兹山丈室两铁树。众言此卉不敷花。当有主林神拥护。故示荣粹放奇花。
佛与众生同一体。瓶盘钗钏总是金。了知瓶等无殊异。生死涅槃一例平。樟树求戒现僧相。如月印潭彻底清。心境幻化如马角。天堂地狱何喜惊。
众生颠倒十二名。有无色相各涵灵。南华颇与诸方别。虎伏庭前树听经。奇异枯柏重生翠。古樟乞戒现沙门。大似灵山会未散。南询曾见主林神。
虎知崇拜佛威光。大小空等载典章。了知善恶皆是幻。弹指消殒历劫狂。纵有千差与万别。随缘不变是金刚。者个如如常不动。清浊都来是道场。
圣凡未兆绝形名。识海妄动浪不停。透彻真妄龟毛喻。烦恼菩提水与冰。
达多龙女有佛性。傀儡悲欢本无情。闽江老龙求归戒。罪心殒灭一道平。
梵戒宏施广无边。神龙崇敬祈真诠。岳神归依林夜徙。神灵显应动山川。
闽江龙为长者相。三年鼓山祈法缘。善知妙性常不坏。阿耨多罗当下圆。
风雷并吼地灵惊。滂沱一夜到天明。开门另辟新世界。南岸河成一字形。昔日分流皆没迹。沟坑洼曲似掌平。神工妙应非人测。岳神移松昔显灵。
手植百蕙钵峰前。为壮名山如锦然。门前双杉列左右。侍佛无倦不辞年。垂枝清翠堪栖鹤。荫覆一方息热缠。谁解乘凉双树下。洞彻心源天外天。
兰陵堂上启华筵。西岛东瀛集众仙。弧矢高悬长至日。笙箫欢祝古稀年。埙篪什奏家庭乐。兰玉临阶孙子贤。寒衲遥闻聊晋颂。木公金母寿绵绵。
忽见南山瑞霭浮。郁葱佳气迥难俦。材工鸠应经连月。香火销沉历几秋。禅悟谁能承鉴祖。溪名人尚说曹候。檀那功德真无量。聊献新茶学赵州。
岭南胜景称罗浮。福地曹溪堪与俦。六祖灵身垂不朽。憨师伟绩足千秋。名山有幸来虚老。华寺重兴仗李侯。但愿甘泉曾饮者。明心见性续新州。
行阐宗风遍玉湖。桃花开放悟闽都。大千世外随人识。七十年前认故吾。棕拂微扬风荐爽。蒲团坐破月轮枯。果能出有空斯相。静对能仁可入无。
行脚从来遍五湖。放眼南都又北都。嵩山另辟多分派。少室单传止认吾。竹击早将文字扫。葛藤已向识田枯。何缘此地开方丈。得听赵州一个无。
曹溪分派抚仙湖。卓锡高人自上都。问字人来方让我。拈花佛授忽惊吾。应知话堕云门在。何用磨砖笔海枯。愿得上方寻究竟。顿忘镜树一时无。
衍分万派洞庭湖。南北原来共一都。世出世间尔自尔。枝攀枝上我忘吾。何时得把砖磨彻。此日先观笔阵枯。铁棒不妨频领略。承当言下听无无。
沧溟潮涌遍江湖。天末今成选佛都。飞锡东来谁作主。谈宗直下孰为吾。云生岭上形无住。月定波心迹未枯。此际风光人共见。个中却笑一言无。
庐山才过鄱阳湖。何用干旄到上都。正忆杖头寻古佛。刚于指下识真吾。昙花自此香流远。祇树从今叶未枯。愿向座前礼双足。空空沙界说真无。
大阐无遮面一湖。云游到此即名都。横磨宝剑惟风穴。趯倒胡床有道吾。楚蜀滇黔金地满。东西南北草鞋枯。云横一派三峰瘦。山色遥看似有无。
抚水高踪忆子湖。阴浓缘树覆仙都。池流三昧清如许。天外孤峰瘦似吾。一剑霜寒今更老。双松雪袭几曾枯。禅心依旧归云淡。望里烟波何处无。
曾经杖笠至西湖。峰是飞来镇浙都。若有一棒到得汝。不妨十智同于吾。扬唇弄吻身先藁。竖拂擎拳手已枯。近来懒说法轮法。不向人间论有无。
相逢两会住太湖。打鼓弹筝赋两都。野鹤闲云忘世外。青山碧水总归吾。书将贝叶池长润。调落梅花笛未枯。非心非物自开朗。一天空洞半尘无。
水绕三峰共一湖。听经顽石纪吴都。江流月透传心法。云去山存印故吾。酒兴许邀彭泽饮。诗肠不为了元枯。行行欲话南金贵。笑指前溪肯过无。
惊添新绿涨西湖。海气云蒸列市都。对影云何我是尔。隔山可识彼为吾。阶前拳石孤峰秀。堂下杯醪勺水枯。咄咄空书全大藏。欲寻一画看来无。
白云一片映晴湖。随处招提即佛都。说法仍然金地满。传依漫拟派当吾。千年教外宗尤盛。七尺单前话未枯。南北顿圆俱在此。几翻拨转悟生无。
法雨霏微漾晓湖。行云流水过通都。远峰点翠莲开社。近水凝观月映吾。玉麈潭倾花乱坠。诗瓢秋老兴非枯。自从识得沩山子。函丈何须更话无。
唱和新成拨砚湖。诗仙纸价贵三都。推开明月谁为比。踏遍青山不负吾。地脉殊生渊自润。比肩岩秀石难枯。于今雪点红炉后。直下承当者个无。
薰风迢递遍江湖。凤岫龙山拥郡都。指上单前随处是。桃蹊学下冀调吾。谱成白雪琴长润。梅落江城笛不枯。放掉收竿无不是。西江吸尽可传无。
庞山浮石到天湖。杯渡南来入五都。现相情形宁别尔。独尊宇宙量惟吾。啸生远岳声非寂。诗出狂禅兴不枯。近来拈得峨嵋雪。六月严寒冻有无。
年来树帜在昆湖。今步俞元旧佛都。指岸登航先到彼。披襟当箭不须吾。碓头米熟休言密。茗宛搜肠岂润枯。何事德山才入室。东西顾盼说无无。
金绳解缆渡仙湖。任施闲闲雅且都。随处三玄频指示。谁当一喝敢支吾。遍周沙界原为法。坐破蒲团半是枯。柱杖而今云水外。岂嫌寸地卓锥无。
秘渡当年驾海湖。云津佛会已成都。华岭锡挂山为主。少室灯传壁印吾。法说无边顽石点。道能精进爱河枯。俞元自此金沙布。量得维摩十笏无。
年来紫气遍江湖。香满檀林瑞满都。信口禅机皆有韵。随言棒喝岂支吾。传灯座上花常茂。洗钵池边草不枯。莫道老僧多觉悟。诸缘放下总归无。
云满南山月在湖。道风披拂到京都。群贤唱咏分先后。多士赓歌别汝吾。思透禅关偏有妙。句从意外岂同枯。淡心欲吸西江水。不识依稀万一无。
云归远岫月归湖。几载声名冠市都。心境圆明函慧镜。机峰迅彻剑昆吾。遥瞻玉笋峰添秀。回首嵩山墨未枯。闻道西方游杖履。于今东步话虚无。
昔年相遇楚江头。此日江南踏雪游。几树寒鸦迷古道。一声羌笛动新愁。遗诗每诵心先碎。墓草成荒泪暗流。回忆北平凄绝处。龙华残寺影空留。
观师宏范气如虹。名在江南老宿中。二十余年辛苦事。算来一一付春风。
临行悲嘱付衣锱。正是薰风四月时。门外影存陶令柳。堂高难和远公诗。两翻荷叶添新翠。泪滴莲根叹色丝。惆怅吾师真面目。寒光一片透龙池。领师棒喝两年余。
自审通身痛未除。倘揭盖缠登宝地。便离烦恼见真如。频沾慈惠春临半。得奉清光月上初。昨日传闻师坐脱。令人肠结不能舒。
陡惊慧日落西州。痛煞祇园诸比丘。石鼓山林都变色。白云猿鹤尽含愁。推棺不见双趺露。入室方知半偈留。忆昔庐山曾记□。莲花再放定回头。
由来天道不吾欺。法运兴衰数与时。空假中观成妙谛。藏通别圆岂闲辞。际兹末劫法独显。受托莲经是总持。册载持杭城分座日。辩才无碍仰师奇。
赤山高处竖法幢。群魔匿迹毒龙降。高旻道布三千里。胜侣兼收大小庞。有雁悲鸣来北地。无人继席起南方。可怜一具风雷舌。付与吴江又楚江。
赤县潮高道岸崩。法雨随流逐沸腾。宝所苔封何所凭。眉毛排剑履薄冰。老手支持菩提栅。急注仁王护国经。法轮圆转不曾停。髻珠受赏更谁能。宜长寿度众生。曲径无妨大道行。至人太上忍忘情。泰山肯比鸿毛轻。不往天台待佛迎。弥留无疾密持名。宝池金莲标一茎。青选光交众眼青。此界死哀彼生荣。七众一哭泪盈盈。茫茫苦海痛嘤嘤。一心不乱葵藿倾。再来群希大愿乘。我闻如是欢笑声。俨然未散难弟兄。起灭无纵去来平。
勘破尘劳即学空。相传有诀好流通。摄心之外无余物。遍体寻来也甚融。不舍因缘崇助道。多营福业化愚蒙。一朝遽赴莲池约。半壁西南又缺东。
不辞跋涉乳云蹊。为道浑忘困与饥。笑我已忘烟水梦。与君夜话饼茶稀。晓风相送曹溪路。午饭才过马坝车。一宿觉参心愿遂。坛经珍重赠君归。
时世不靖出门难。盗贼如林闻见寒。奸淫掳抢并烧杀。暴恶凶残太野蛮。上天无路避无处。惶惶行坐睡难安。但愿人人崇佛说。休将因果等闲看。
平时视民如蝼蚁。变时蚁民逞虎威。搁路截劫剥衣裤。裸受风雪真惨凄。嗟哉同侣俱遭劫。独余何幸璧全归。救急恤难同此情。打开包袱分僧衣。
清水因何变浊水。澄之渟之水自清。良民何以变为盗。主者治者须分明。水过石激古所叹。天寒露重鹤有声。空王早树无为化。垂拱而治致太平。
弥陀一念挂心头。四色莲花涌作洲。七宝地成尘秽绝。一身归计去来休。居同善友开因地。佛亦凡夫到圣流。汝自回光一返照。诞登彼岸有慈舟。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