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基本知识
日慧法师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一节 超越世法的觉者法
我人面对着这个森罗万象①(注释:森罗万象:指宇宙内各种现象森然罗列之意。南北朝时陶弘景有文说:“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是其出处。虽然,诸多工具书,谓此语出自佛《法句经》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句,考《法句经》有二:一是法救尊者撰,收在《大正》三本缘部;另一译者佚名,收在《大正》八九疑似部,读其文,亦不无疑,故私意为:出自陶氏之文可信。)世界,总是免不了会生起一些迷惑,而终至无从索解的奇思异想——
这个世界,总总而生,林林而群①(注释:林林总总:众盛之义。唐柳宗元:“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此即取用之。),是如何而 有的?它的意义何在?
我和这个世界的人,生从何处来?既生了,为什么又会走向那可怕的死亡?死后又到哪里去?
这世界究竟是有限?是无限?
……?
像这样一个一个层出不穷的问题,教人搜尽枯肠,百思不得其解,到最后,只有在莫可奈何的心态下向这类问题俯首投降,让它带到棺材里去,说起来,很是可怜哪!
为了寻求这类问题的答案,古今东西的睿智之士,所作的精力投注,是极为可观的。
综观西洋哲学史,上下两千多年,固然累积了不少哲学家的智慧结晶,拥有不朽的、极其丰富的智慧财产。数其立说:一元的、多元的、唯物的、唯心的……众则众矣;观其论议:形上学的本体论与神学,论理学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宗教学的神造论,科学的进化论……宏则宏矣,但是,无可讳言的,存在的问题,仍属悬而未决,而且,距离结案的路程,亦渺渺无期。
作为我国思想主流的儒家,先师至圣孔子,似乎不太主张去追究这类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只正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宣扬教人以修己安人之道。平心而论,修己可以美化、充实、落实个人的人生;推而广之,即是调和、平衡、安定社会的力量。因此,如何做好寓安人于修己之内,实是政事的当务之急,比之哲学的高谈阔论,对人类社会似乎要有益得多。
话又到了题外,应止。
佛陀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学风已变得非常自由,所以,思想非常发达。由上述原始的奇思异想所引发的理论和问题,非常之多。当时最为流行的论难,要数着名的十四难①(注释:十四难:亦名十四无记,亦名十四佛不答。详见后本页注②及5页注①之内容。又见《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七四下。)了。十四难可分为四类,如——
第一类: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第二类:世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
第三类:如来死后为有?为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
第四类:为命者(神)即身?为命者异身?
但是,佛陀对这十四个问题,一律搁置不答。如果说有所回答,那便是摒弃性的评价。
据巴利文《中阿含经》②(注释: 这段经的译文,节自慧炬出版社出版的《佛学今诠》上一三四至一三八页,原注引自巴利藏《中阿含·六三经》。按:后面的注六所引书亦录此经,以文繁未从。汉译《杂阿含·九五七至九六四》经,亦有类似记载,但缺此段的精彩处。)记载:某次,耆那教中,有位名叫婆磋①(注释:婆磋是旧译,《佛学今诠》译作瓦恰,巴利文为,Vachagotr义译犊子,是种姓名。)的游方僧,来到佛陀的跟前,把这十四个问题逐一提出,询问佛陀,哪一见地是正确的,其余都是错误的。结果,他所得到的答复是:
这些话好像是些傀儡戏,像是一座进去就出不来的热带森林,像一座荒芜的沙漠,它们是束缚人的枷锁,它们使人困惑、沮丧,与忧悔、痛苦不可分;它们不能使人得到和平与知识,不能导向寂静智能和解脱,对于修习梵行及消除炽热的烦恼,是毫无用处的。
婆磋听后,反问:
你既然拒绝这些理论,那你是否有你自己的哲学主张呢?
佛陀说:
如来是不受任何理论约束的。他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了。
同样的事,也曾发生在佛陀的弟子——尊者鬘童子的身上①(注释:记鬘童子事,汉文两译,都名《箭喻经》,收在《大正》一中阿含部,由译文生涩难读,故未从。此中所引,节自近人顾法严译自英文巴利藏《原始佛典选择》第七章第二节,(惟最后两段,笔者为避文繁,有所剪裁,希读者谅之!)此经巴利藏亦收在《中阿含》,与前婆磋事,同编在《中阿含·六三经》内。)。他对佛陀说:假使世尊不解释这些事,我就要放弃梵行②(注释:梵,是清净义。此有两解:一、狭义,断淫欲为梵行;二、广义,圣道谓之梵行。),回去度那世俗的居士生活。并且又带着不甘愿的语气说:如果世尊知道,就应该解释;如果不知道,惟一正直地做法,就是自己承认。
佛陀除了说服鬘童子的话没来由之外,为了阐释这些问题之有害无益,还特地为他说了个毒箭的譬喻,让鬘童子尊者听了满心喜悦,赞叹信受。佛陀说的毒箭喻是:
鬘童子!这就好比一个人被一枝涂满毒药的箭所射伤。他的友伴、亲戚替他找来一位内科或外科医生,而病人却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属于武士阶级,婆罗门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贱民阶级。”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姓甚名谁,属于那一氏族。”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高,是矮,是中等身材。”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的肤色是黑,是微黑,还是黄色。”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清楚那伤我的人是本村、本镇、本市,或外村、外镇、外市的人。”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弓是张弹弓,还是弩弓。”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弓弦是什么做的:马利筋,竹子,(动物的)筋,苎麻,还是萝摩。”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杆是一支芦杆,还是苇杆。”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翎是鹫羽、苍鹭羽、鹰羽、孔雀羽,还是西惕罗汉努鸟(Sithilahanu)①(注释: 巴利文Sithilahanu,不知是何鸟名,待考)的羽毛。”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杆上绑的是黄牛筋、水牛筋、鹿筋,还是猴子的筋。”
或者他说:“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到我查明那伤我的箭镞是普通的、有倒钩的、vekanda的、铁的、小牛牙的,还是夹竹桃木的。”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搞清楚,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和这情形完全一样,不论是谁如果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世尊为我解释世界是永恒,是不永恒……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鬘童子!在世尊还没为有把这些为他解释明白之前,他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是永恒的教条。鬘童子!修习梵行也不靠世界是不永恒的教条。鬘童子!不论流行的是世界是永恒的教条,还是世界是不永恒的教条,世间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是有限,世界是无限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灵魂与肉体是同一物;灵魂是一物,肉体又是一物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圣者死后仍然存在,不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并不靠圣者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修习梵行也不靠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条。
鬘童子!不论流行的是圣者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条,或者圣者死后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条,世间仍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
鬘童子!因此你要永远牢记我所没有解释的是什么,解释了的又是什么。我没有解释世界是永恒等这些问题,因为,这是无益的,于法于义都不相应。我解释了苦、苦的根源、苦的止息和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鬘童子!我为什么要作这些解释呢?因此,这能饶益有情众生,以其于法于义相应,能导致正见、无上慧以及涅槃。
上述第一个故事,佛陀自说:“如来是不受任何理论约束的,他已从一切理论中超越解脱了。”所谓理论,如前说,是人们使用逻辑方法推断出来的知识,建立起来的道理,是间接的,臆测的,结果,但各是其是,其令人困惑,正是在此。从一切理论中超越及解脱了的佛陀,则迥异于是,他对任何事物的观察,不论有、无,隐、显,深、浅,远、近等,都如观掌中果,一目了然,是直接现在眼前的如量之知,是不假任何推论的,当然不受任何理论约束。
第二个故事,佛陀自说:“不论流行的是”什么理论,“世间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我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现生中消灭这些忧患。”佛陀断然地说出这种任何人不能说,甚至也不敢说的话,就是因为他自己已经消灭了这些忧患,获得了生死止息的涅槃。不但如此,当时还帮助了不少的人获得同样的利益。
故世间人认为是最高深的理论,在佛陀看来,毫无用处;世间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佛陀看来,毫无意义,都与痛苦不可分。
因此,佛陀不像那些哲学家,把问题的焦点放在探讨形而上等那类哲学问题上;也不像那些宗教家,刻意要创造出一个造物主来。不但不如是,而且持严格的反对态度。所以,我人应认清:
一、佛法或佛学决定不是哲学(Philosophy);
二、佛法或佛教决定不是宗教(Religion)。
我人把佛法说成佛学,是把佛陀所说法义,当作一门学问研究,把它说成佛教,是佛陀教授的简称,故佛法、佛学、佛教,都是内涵相同的异名。今说佛学,往往与哲学一语相混;说佛教,往往与宗教一语相混,时尚所趋,几已积非成是了。
照佛陀的教示,人类的问题,不在于学问和神,而在于本身的无知,说句非常不好听的话,就是愚痴。这愚痴是一种与生俱来逐物着境爱吾执我使然。逐物着境,难免被境物颠倒,失去意志的自由;爱吾执我,甚易为吾我蒙蔽,产生迷乱的分别,甚至可以说,离境物则无意志行为,离吾我则无认识分别。在物、我交相影响之下,如何能获得那种不错乱的知识理论呢?这情形正如苏东坡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左图,只要把它的上下颠倒过来,则所层叠出来的正方形立体物,数量就成了两样。又,假定有甲、乙两人,甲说上图是六个立体正方形物,颠倒过来的下图则是七个,乙说反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当此之时,人们还真难为他们排除纷争呢!世间之倒见倒执,不很类似这样吗?
(图略)
这幅图案,在完全不作改变的情形下,我人只要以白色为图形,黑色作背景,所见的便是一只杯子;反过来,以黑色为图形,白色作背景,所见的便是两个人头——面对面的人头。
假使我照这幅图形,用金属或陶瓷制作成两件一模一样的东西,一件是可以盛水的杯子,另一件则是不能盛水的橱饰品,同时把它并列橱柜中。当你只能用视线去平面接触,不能看到或摸到它的顶部时,你的内心一定会产生迷乱,判断不出那个是杯子,那个不是。对吗?
这点小事,尚且如此,何况那辽阔无垠的宇宙?何况那瞬息万变的万有?更何况那在我人活动空间之外,绝大多数的境物都只能凭借视觉或听觉去认识,谁能肯定这些认识不会产生迷乱呢?当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能力使用别的办法扩大其认识的范围和知识的领域。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日,从天文学看,几可谓无远弗届;从现象学看,几可谓无微不至;从进步快速的科技看,人类物质生活的享受,几成日新月异之势;然而,福兮祸所倚,自然环境受到各种工业的染污和破坏,已使人类的健康饱受威胁;精密武器的发展,已使全人类面临毁灭的危机。各类哲学,只能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无解决办法;各种神教,并没有创造和平,相反的,倒是各地的宗教战争,时有所闻。看看眼前的这些事实,回头再看看佛陀说的:“它们使人困惑、沮丧,与忧悔、痛苦不可分”,不能不令人叹服!
问:如前说,佛陀既不为学问理论而说法,乃为于现生中消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过患而说法,而他自己又是从此中超越了、解脱了的。若是这样,佛陀就应该不死——不入灭或不涅槃。
答:不然!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亦即圣教中所说的法尔如是之理。现生解脱的圣者——亦包括佛陀——都是父母所生,既生必死,没有永生之理;否则,即违反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破坏,因为它是违反不了,破坏不了的。所以,说现生消灭生死,并不意味着永生不死。从佛陀说“消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语意看,便不难窥知,这意思是说:若要灭老死等苦,必先灭生。若能灭生,决定不受后生有①(注释:后生有:正作后有。“不受后有”,谓不再来此三有生死苦海中受生死轮回的意思。),即永远解脱生死等苦恼。惟此中道理,须留待后论。
问:人死就是生命的终了,除剩下的尸体外,什么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后生呢?说后生或来生,既没有证据,又不可得知,如何能够成立呢?
答:人死命终,并非绝灭,但也没有人们所想象的像灵魂那样的东西去投胎。生死轮回,是佛法中的一大课题,有其完整的立论基础,后面当专题详述。能否相信,属个人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勉强。虽然,我却要提醒一事,现代科学证明任何物体尚有变迁不灭的质能(Matter energy),何况远胜于物而能知万物的心能(Mind energy),岂会因人的肉体死亡就随之消灭而不更求表现呢?如果不否定这种可能,那么,生死轮回便可依佛法建立了。
问:若如所说,佛陀为消灭生死等过患而说法,乃是生死俱灭,那么,这又是什么境界呢?
答:即修习梵行所获得的涅槃。所谓涅槃,就是生老病死息灭了,就是忧悲苦恼息灭了的意思。故涅槃一名,意译寂灭。
梵文达摩或达磨(dharma),意译为法,既可用来总指一切所知(知识),亦可用来别指每一事物。佛陀说法,虽亦不离一切所知——然必是当时的文化背景——但却不为传达知识,教授学问等事,惟为涅槃之一事。故佛陀所说,都是环绕着此一事——涅槃——或约其因果,或约其体性而说的。故总就佛陀所说以释法,则法不但指所知事物,还包含有规范、规律、法则、方法、道理、道德、真理等以证法涅槃为主的一切教授教诫诸内容,则总称佛陀所说契经为法宝,亦理当如是吧!由此,我人亦了然一切佛法的主题了。
问:佛陀所说真理,此真理为何?哲学亦是探究真理之学,此真理为什么要被否定?
答:佛陀所说真理是涅槃的体性,它是可以亲自证知的。哲学家所提出的真理,是不可知①{不可知论(Agnosticism),指绝对真理之存在,或事物之本质,不是我人的相对知识能够得知的。持此论者,称之为不可知论。哲学史中以此论见推者,首数斯宾塞、康德等。}。佛法虽然也把一些极其深邃之法说作不可思议;但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说它是这世间所没有的,如是,就不是世间人的思惟和语言之路所能表示,而不是不可知;不过,要用佛陀教授的方法训练(修习)成就的出(超越)世间智慧才能证知。
问:我们如何能相信这种只能亲自证知不为他人了解的事呢?
答:读过丙典的人士都知道,佛陀住世时,那许多贤圣,无一不是能够互知彼此的悟境的——唯悟境低的不知悟境高的。读过我国禅宗专籍的人士也都知道,禅宗的一千七百则公案,无一不是禅师们对学生或参访者悟境的测验考试和启悟引导。如果认为这些都是历史的谎言,那我宁愿三缄其口。
问:佛陀说法在教人消灭老死等过患,然则,如何法消灭呢?
答:生存在世间的有情众生,明知死亡是必然的结果,很自然的,总是怖畏死亡;对目前拥有的种种,明知最后的结局是空,很自然的,总是爱着不舍,甚至贪得无厌。殊不知,这种贪爱之心,正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所以,佛陀首先教我人从各种层面来观察这个世间,认清这个世间,洞彻它的真实相或究竟相,再设法让我人走出这个世间的生死牢狱,切断这副束缚人的轮回枷锁,从而获得彻底解脱,完全自在;而那个怖畏死亡的心,却正可转作冲出这个牢狱和切断这副枷锁的力量。不过,这话说来很长,应该分成若干课题,慢慢地来谈。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