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观修无常?

仁禅法师:为什么要观修无常?

  我们现在许多人,甚至一些学佛的人,在初学佛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还挺年轻,我年纪轻轻难道就要经常去想死亡的这个事情,这好像……”,他都不敢说,甚至说出来怕被别人笑。

  “大家都这样过着,我还这么年轻,死亡离我很远,而且生活很美好,我没有好好享受,为什么非要去念死无常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自寻烦恼吗?”甚至说一个好好的人,年轻轻的老是想死,这是不是太消极了呢?

  现在有许多甚至学佛的人,都认为念死无常太消极了。

  下面我们来看回答,这是不是太消极了。

  首先要知道,这个世间的真相、宇宙的真理,是无常还是恒常的?世间难道是恒常不变的吗?难道不是这样生老病死,都是无常的吗?你能找出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吗?找不出来。天下没有这样所谓的恒常不变的东西。

  无常,是我们这个世间的真相。你必须要承认,你必须要接受,不想接受也要接受,必须接受。因为这是宇宙的真理,你不接受有什么用呢?你闭起眼睛来,硬说没看见,这不是太荒唐了吗?鸵鸟一样的,露着个屁股,藏着脑袋,那这不是太可笑了吗?!

  而佛法是讲理智的,佛法崇尚智慧。所以佛法就会给我们讲这个真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无常是这个世间的真相,它是真理。

  佛法直接明明白白地给我们讲出来,不要逃避,不要用一种消极的心态,所以佛法实际上是最积极地面对死亡,是最勇敢的,而不是一种怯弱心、逃避心。

  所以我们佛法当中,念死无常之心,它不是消极之心,也不是厌世之心。不是说在那里念死念到后来就要自杀,如果这样的话,就有问题了,这就是厌世之心。

  佛法是让我们来修无常观,反而会更精进、更勇猛地去修学佛法,所以它不是厌世也不是消极,它反而是勇猛积极的。甚至真正无常降临的时候,他会非常自在坦然地接受,非常洒脱安详。

  我们看学佛人临终这种状态,又有谁能够跟他相比呢?我们去看一看世间人,生离死别、嚎啕大哭,那一种颠倒,跟学佛的人比一下,就知道这里差别极大。

  所以如果能够经常这样念死无常,你就会重新去规划你的人生。想到无常,那我就不要去把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这些无常的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我就要好好去思维生死大事。

  当然不是说,就不工作了,什么事情不干了。工作还是照样工作,但是你就不会像原来一样,对这个生起极大的贪著心、常执心,以为千年万年不坏,最后无常真降临的时候,你又受不了。

  通过观修无常,就能断除我们这种极强的执著、贪爱心。你的心就会平淡许多,你就会少欲知足、知足常乐,你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忧愁烦恼,甚至得抑郁症自杀。

  我们现代社会,许多痛苦主要是心里产生的。这个时代没有饭吃,这样的人还是极少的。这个时代人的福报,饿死没有饭吃,这个几乎是没有。所以真正的痛苦,全部都是心理上的忧愁烦恼。社会上的,家庭、朋友、亲戚,种种压力,这个把他压垮了,甚至得精神病、抑郁症。

  无常是这个世界的真相,这是佛所讲的。

  《佛说八大人觉经》里讲:“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一是观察无常,国土危脆,这就是修行的第一步。

  这样观察修行,就让我们能够渐离生死,你就在为生死做准备,这是佛经中讲的。

  不但佛经中讲,实际上无常道理,就像前面讲的,甚至不信佛的世间人,古代的这些诗人,在文学作品中都讲了这些道理。

  我们来看《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都是讲无常。

  以前“王谢”这样的大家族,像南北朝那个朝代,这样的名门望族的“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王谢”这些名门望族,原来的这些人早就不存在了,后来已经慢慢地衰落了。所以这都是一种无常。

  了知这些都是无常的,那我们还争什么呢?

  了知这一切,我们一辈子所有的时间精力投入的名利,死的时候两手空空,一文钱带不走。那我把所有精力放在上面合理吗?所以我们就要重新规划人生,要为死亡做准备,要去探索死亡,生死大事,这个道理。

  如果通过我们断恶行善,临终的时候以这样的资粮,能够趣入下一世,能够得到人天善趣,甚至往生净土,那这样就是一个最好的准备。对自己人生重新规划,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是像原来一样鼠目寸光,只顾眼前享受,拼命地去追求,去世间中忙里过。

  下面我们来看憨山大师《醒世歌》,也讲了这个道理。

  憨山大师《醒世歌》:“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与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是非”“人我”,你何必去争这些呢?“彼此何须论短长”,你对我错。“世界由来多缺陷”,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它就是一个充满缺陷的、不圆满的,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可以长居久安的,安身立命的地方。

  “幻躯焉得免无常”,不但这些名利、财富、乃至亲友要抛弃,甚至这个身体最后也要抛弃,都是无常的。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生前费尽了心机,死后两手空空,一个人孤独凄凉地步入后世。但可惜没在生前好好地做准备,没有丝毫的善业,而造了一身的恶业,最后结果那就是三恶趣。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在这个世间,天天就在那里悲欢离合,又是哭又是笑,这样“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为了富贵,而一天到晚在那里忙。

  “休得争强与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你不用在那里争强斗胜,争得你死我活,一百年也无非就像戏文场。

  就像唱戏一样,台上戏唱完了,“顷刻一声锣鼓歇”,死亡无常降临了,一口气不来就是后世。戏唱完了,大家都回家了,这个戏台也散了。

  “不知何处是家乡”,反认他乡为故乡,把自己的本分大事忘记了,不知何处是家乡。都是为他人忙,所以像《红楼梦》里面讲,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最后落的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是这样的结果。

  可见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也给我们讲了无常的道理。

  我们认识无常、接受无常,这并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一种积极地面对无常,这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对人生的超脱。真正地能够跳出来,而不被它束缚,不被眼前的名利迷惑,这是真正的一种智慧。

  而世间人是自我欺骗,鸵鸟式地“举世皆从忙里过”,这实际上是一种颠倒愚痴、自我欺骗。所以佛法观修无常,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超脱。

  摘自:仁禅法师《无常观对修学佛法及现代人的意义》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土解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