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什么意思?如何打开心量?

能弘法师: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什么意思?如何打开心量?

  我们平时就是:一个是碰到境界,以妄心来执着分别,而且还认为自己的妄心是很对的,跟着妄心跑,不认真心;第二个就是做了有点成绩沾沾自喜,执着这些功德、福德。你和普贤菩萨的这个心量对比一下,是不是太小太小?简直非常好笑。

  不是没有功德、福德,而是太小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小得有如吹一根毫毛在虚空里面,找不着。那有什么好得意的?有什么好自以为是的?有什么好计较的?所以多读《普贤行愿品》,多对比,我们就多惭愧。这样心量才会转。

  另外还有一部经非常殊胜,能出生诸佛,圆融空有、不住空有的一部经,也是非常棒的,能在对境的时候令你转心,那就是《金刚经》。

  因为我们发起广大菩提心——愿成佛度众生,修十大愿,乃至日常之中与人接触,做种种善法,碰到境界容易着相,那就是有所住、有所执着。这样住在境界上就起烦恼,心就不清净,不能契入本来真心,不能契入本来清净,不能契入本来解脱。

  所以多读《金刚经》,多对照自己,多提醒自己,“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执着在任何境界上生烦恼,否则就与道互相违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时时以大般若来破一切执着妄想,时时不住,时时就能回到解脱的当下。

  《楞严经》上讲缚脱不二,根尘同源。“缚脱不二”是什么?束缚和解脱是不二的,因为在自性来讲没有束缚、解脱这一讲,你迷了就束缚,你悟了就解脱。所以你《金刚经》懂了,《楞严经》也很简单,很容易懂。因为当下你不住相,当下不是解脱是什么?无所住,当下不就是解脱吗?“根尘同源”,六根和六尘实际都是真如的显现。但是因为我们执着六根对六尘,就对立起来了。事实上当下都是真心,迷了就是相对,悟了就是绝对。所以《金刚经》非常棒。

  那么像《楞严经》、《普贤行愿品》、《金刚经》,甚至整部《华严经》,我们都讲过。这些你要拿过来反复地读,反复地听,反复地熏,然后对照去做,你的心量自然就会改。

  假如听了不做,那就等于零。碰到境界不怕,就怕不能转境界。能够转过来,就和佛一样,转不过来就是凡夫,所以得学会转。

  境界时时都有,休想没有境界。你闭上眼睛,没境界吗?堵住耳朵,没境界吗?捂住了鼻子,还是有境界。逃到山里面,没境界吗?坐飞机上天空,没境界吗?跳到外星去,没境界吗?还是有。不怕境界,就怕不会转境界。

  所以经书不是拿来欣赏的,是拿来用的。佛说一切经都是为了让你成就的,不论是成就人天道,还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还是究竟一乘,都是让你成就的,但你得用起来,用经,才能到达佛的境界。所以经要拿来行,经行,反过来叫“行经”,不光是在那走,反过来做,这就对了。

  事实上禅宗还有一个非常殊胜的法,就是达摩祖师传来的,能统摄这三部经的功德,而让你落实在当下,立马转心,就是达摩祖师所传的“二入四行观”。

  “二入四行”,“二入”,一个就是理入,一个是行入,非常殊胜。

  “理入”,就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深深的相信所有的含灵众生全部都有一真如本性,但是为客尘妄想所覆盖,所以不能够显了,不能够显现、了达。

  众生皆有佛性,当下就是一真法界、真如本性。你不懂就要藉教悟宗,像刚才讲的《楞严经》就讲这个,或者《妙法莲华经》也讲这个,《华严经》也讲,《大乘起信论》也可以,一心开两门。特别明确的破妄显真,彻底的打碎一切妄想执着,然后见性成佛的,就是开悟的《楞严》,直截了当,全部给你破掉,让你见真。

  而达摩祖师说你先要从理上来悟入,深信众生都有一真如本性,但是因为妄想覆盖了,妄想就像客人、尘埃覆盖了本性,不能显了。所以我们把妄想看破放下,这些小心量念头放下,当下就是心包太虚,当下就是量周沙界。这不难!

  你说我有贪、嗔、痴太多了,无量无边。要知道所有的贪、嗔、痴都是虚妄的,都是迷了真性所显现的,本来当体即空。那你当下能够认识了真心而舍妄归真,放下这些杂念、妄想,知道它不是真心。

  一定要确定,这个“确定”就像钉一个钉子一样,死命给钉下去,钉得拔不出来了,叫确定,也叫胜解、定解,不光是信,而是完全能理解、彻底坚定的确定。

  只有坚固的确定众生皆有佛性,那我们每个人,包括自己,真性也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确定好,认识清楚,绝对无疑,你才能够用上功。知道怎么确定的、绝对的确定好,就知道妄心就是虚妄的,不能追随。所以舍妄归真,放下妄想,回归真如,当下明了、如如不动,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反闻闻自性,禅宗讲的反照自心,或者其他的祖师讲守护真心。

  这样“凝住壁观”,还要当下安住,然后达到坚定不移,反观自性,这样就“无自无他,凡圣等一”,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的分别;没有凡夫、圣人的分别,当下平等,没有内外。这样坚定不移的、没有分别的用功下去,这叫理入。静中这样做,打坐的时候这样做,起来也要注意这样用功。

  碰到境界怎么办?碰到有人冤枉我怎么办?碰到种种恶业果报现前怎么办?碰到冤亲债主、逆缘怎么办?达摩祖师说要修“报冤行”。受苦的时候要知道,这是我过去造的,甘心忍受,作还债想,不感觉冤,放下它。不执着这种觉得冤的事、苦的事,放下它,回到真如上。

  那有喜、有荣誉、有机会应该怎么办?要修“随缘行”。得到再多的成绩,得到再多的福报,要知道都是过去造的善业成熟了,所以没有什么好得意的。因为人得意容易忘形,得意忘形就容易马失前蹄,来一个“嘴啃泥”。

  所以“喜风不动,冥顺于道。”苦乐都要从缘,不执着,随缘。心放下这些荣耀、喜乐的境界,平常心是道,还是安住在真如的当下。

  接着要“无所求行”,对三有(也就是三界),知道一切人天果报都是不究竟的,万有皆空,无所愿求,究竟解脱、圆满才是目的。所以对于三界一切无所愿求,对财色名食睡,乃至种种人天境界一点都不执着,放下愿求的心。但不是傻了,也不是呆了,也不是麻木,而是心回到真如的当下,与真如当下相应,不能丢了功夫。那要证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才有可能。

  最后一个是“称法行”。这里的“法”,指的是最高的法,“性净之理”,本性清净的理体,这是最高的法。实际上,所有的法都是来自于本性清净的流露。称法行就是与法相应,因为众相皆空,一切相都是空,当下本来清净。本性清净,是最高的法、无上的法、直截了当的法。

  所以“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一切相,身心世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有有情、无情,一切相通通都是空性,一点都不染,不贪、不嗔、不执着,然后与法相应,这样信解此理,才究竟圆满。那也就能够全体放下,人家要什么也都能给什么。身体、性命、财产,全部没有执着,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轮体空。与空相应,与性净之理相应,这样在行菩萨道的当下,也就是证解脱的过程。

  像利他也有空性的心,三轮体空的心,与性净之理相应的心。做一切利人的什么事,通通不执着,这个与《金刚经》就相应,那要成佛也就不难了。所以无住而行一切善法,哪天功夫到家自然证道。

  所以达摩祖师的这个“二入四行”就是理入和行入,行入,分为四行,也能概括像《楞严经》、《普贤行愿品》、《金刚经》的这些妙要。

  这么好的法我们也讲过的,大家要拿来用,心才能转过来。

  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空中大道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