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百问

四、破邪显正

  (1)问:现在有弘扬净土的行人,说专持一句名号就可以往生,不用再学习经律论,也不用持戒,甚至不用修十善业。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弘扬佛法是一件庄重的事情,关涉到众生的法身慧命,是故,一定得依圣言量来立言。佛说法事理双备,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迷理,理和事一定要圆融。比如你具足深信切愿,专持这句名号,蒙佛临终接引往生净土,是决定的。但如果说只念一句名号,学经律论、持戒都不需要,那就偏颇了。净土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戒定慧、六度万行、净业三福,这些都是要做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也持戒,也修六度万行。吾人宜常随佛学,随分随力而行。虽然我们达不到如佛的清净,但亦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是故,持戒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认为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能令五逆十恶的罪人往生,于是我就可以放肆地去造五逆十恶的罪,反正能往生,如是理解,则醍醐反成毒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宜奉持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就讲要修十善业,怎么能说不用修十善业呢?净业三福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谈持戒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按照圣言量去做,经律论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学。善导大师提出“解要广解,行要专一”,你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是正行,宜一门深入,不可夹杂。然一个净业行人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诸如《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以此诵经功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亦属净业正行。

  (2)问:最近全国各地流行的《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一书(以下简称《笔记本》),许多居士奉若至宝,不知此书值得流通修学否?

  答:目前教内广泛流行的《笔记本》一书,通篇充满着似是而非的话语,兹略标有二:

  一、《笔记本》以凡夫知见,妄谈净宗,严重违背净宗经典圣言量。

  1、阿弥陀佛见到十方念佛行人临命终时,业力现前,无能作主,悲心启立临终接引愿。吾人信愿持名,阿弥陀佛与菩萨圣众决定前来接引。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九愿文之义,由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而《笔记本》却说,是“自己化身来接引”,“不知自己三身,都属幻化。但见自己化身接引,变肉身为化身”,这种说法全然忘却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的事实。以“幻化”之辞,谤毁弥陀大愿。

  2、关于往生的条件。净业行人信愿持名即可得蒙阿弥陀佛慈悲加持,带业往生净土。而《笔记本》却云“但见三身,随意往生。”或只注重念佛画圈的功夫,淡化信愿念佛感通佛力的妙用。另将五音念佛神秘化,其实并无新东西。(昔净宗四祖法照大师五会念佛早已失传)。念佛法门历来称为安乐法门。《笔记本》却以“苦行”混淆视听,误导众生。

  3、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最终决定成佛。这是净宗修持的妙因妙果。而《笔记本》中的墓林僧却云:“念佛一千万,便真能见到我了……”,念佛不是见阿弥陀佛,而是见墓林僧,岂非咄咄怪事!另:真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或梦中或定中见到阿弥陀佛,因果相符。当这种瑞相出现时,吾人当全身心靠倒阿弥陀佛,任凭救度。而《笔记本》却云:“有佛像出现,但不可随他去,那是幻化的像,去了就被鬼怪引接了。”“如你做梦见到佛,也不让他接你。见到境界,不要去。”等等。如果念佛人听从了这样的“开示”,真是堵塞往生净土之路。

  4、念佛法门下手易而得效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六字洪名,圆摄万法,圆成佛果,无欠无余。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所贵一门深入,方得实益。而《笔记本》却云,“净土假设方便”,“禅净双修,品位极高。”开章便高谈“见性成佛”,“放下凡圣,心心荡荡,无自无他。”用宗门下语疑误众生,遗弃净宗南无(归命)阿弥陀佛的宗教情怀。

  《笔记本》通篇充塞着违背圣言量的“开示”,在此只是拈出三五,由此亦可略窥全豹。

  二、以凡滥圣,耸人听闻,包藏机心。

  末法时期,吾辈众生障深慧浅,开佛知见(开悟)尚难,更何况证入实相,跻圣贤位。昔天台南岳思大师,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南岳思大师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即第十信位,尚未证实相法)。天台智者大师,临终有人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智者大师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圆教五品观行位。此位圆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如来藏性,知见与佛同齐。而见思惑尚未能伏住,何况断除)。蕅益大师示居名字位,智者大师示居观行位,南岳思大师示居相似位(十信位),可见实相之不容易证入,后世之人之难超越。而《笔记本》大言不惭,妄谈“念佛一千万,便见三身佛”,加封隐和尚为“圣僧”,“和三世诸佛无有区别”。吹捧隐和尚其用意却在标榜自己。墓林僧自云:“惭愧咧,圣僧隐居了,把我这个饭桶推在前面,说三道四的。但请大家要注意听。”俨然以“圣僧”的代言人自居。并自述:观音菩萨托梦叫人给他送饭,文殊菩萨化名“倭林”为他拉车(此处有抄袭虚云和尚雪地遇文吉之嫌)。暗示他这个头陀墓林僧亲得大菩萨护念,非是一般凡夫。连他收的一个小徒弟,“出家时,月亮一连七日放光”。甚或将自己凌驾在佛之上,“念佛一千万,便真能见到我……”,我慢贡高到以教主的面目出现。

  总之,《笔记本》一书,谤净土藏,说相似法,疑误众生,害人慧命,不可流通。敬希广大信众以净宗圣言量和中国净宗祖师的理念为修行指南。死尽偷心,老实念佛。至祷。

  (3)问: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上期贵刊的《关于对〈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的几点看法》,寥寥几笔,却是句句中的,切中要害。经过指点,很多同修冷静审视,得以从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之后,我们不免又有些困惑,作为佛法初学者,应当以何种标准来抉择当今教内的各种言论说法呢?

  答:末法时期,学佛者贵在建立正信正见。判断是非邪正的标准唯有圣言量与祖师的原则立场。对净业学人来说,要熟稔净宗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述。以读诵、抄写、礼拜与研习等方式,使之沦肌浃髓,将佛言祖语转换为自己的知见,以此作为判别邪正之参照坐标。依法不依人,切勿意气感情用事,切勿盲从瞎拜,搞成现代造神运动。以古为师,就净宗而言,昙鸾、善导、永明、莲池、蕅益、彻悟、印光等祖师著述所指的方向,决定能令吾人从生死此岸稳达极乐彼岸。另外,应养成读书慎思的习惯,虽然读古人著述,比较吃力,先难而后获。曾经沧海难为水,曾游圣人之门难为言,做祖师大德的私淑弟子,以阿弥陀佛为大导师,千稳万当。

  (4)问:现在有弘扬净土的人,说专持一句佛号,不用再学习经律论了,也不要持戒了,甚至不要修十善业了,请师父告诉弟子这样对吗?

  答:弘法宜持论公允,理事圆融,不可偏执,不可意气用事。净土法门是一代时教的特别法门,胜异方便,然与通途法门并非冰炭。蕅祖云:净土一法乃“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相得益彰,并行不悖。通途法门注重戒定慧、六度万行,净土法门也强调净业三福。阿弥陀佛在因地圆满大愿的修行中,始终清净持戒。那念弥陀名号者怎能不随教主学习呢?虽然我们业障重,达不到持清净戒的水平,但在态度上,得尽最大的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佛法住世的幢相。那些轻慢诋毁持戒的言论,非佛说,乃波旬说。净业三福,第一福就开示净业行人要修十善业。那不要修十善业的言论不是明显违犯佛语吗?至于念佛行人是否学习其他经论问题,净业三福有读诵大乘经典的圣言。善导大师亦开示,净业行人行持要专一,解须广解,并没有说读诵《楞严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就是杂修,就不能往生。可见,有些弘法者知见偏执,未能正确理解佛言祖语真实义,疑误众生,罪过非浅。希望这些所谓弘法者深自克责,闭门思过,为护念众生法身慧命故,不可再说这类邪知邪见;也希望广大信众不要轻信这类相似法,宜以净土五经及中国净宗历代祖师的著述为准绳,培植信根,自可参学已毕,安心六字洪名,托生九品莲台。至嘱!

  (5)问:有人说弥陀法门是送死的法门,如果修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能往生东方净土,不是更好吗?

  答:净土法门义理境界深邃广大,功德力用无量,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凡情所能妄测。有些人未能深造念佛法门,率尔出言,皆非公允之论。修弥陀法门何以说是送死的法门呢?念佛一法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疾速成佛,了办人生一大事,同时亦能利益当生。净业行人信愿持名,可以消业障,伏烦恼,开智慧,提升精神品格,家庭和睦,身心康乐,事业顺遂。念佛一法,成佛都有余裕,何况世间福报?然念佛法门确实对生死问题,予以了更深切的关注。净宗也可说是死生的法门,死即是生,死去的是娑婆世界苦恼的业报身,诞生的是性具的法身慧命,所以念佛往生是吾人生命最辉煌的起点,这就叫文成印坏。所以这个殊胜的了生脱死的法门,就不是敲敲打打送死所能比拟的。修习药师法门,也有种种功德,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也很伟大。如与药师法有缘,依经教供养、诵经、持名、持咒,也应随喜赞叹,丛林寺院做消灾延寿法,就是在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药师经》开示:对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药师如来会派遣八位菩萨护持此念佛行人往生极乐世界。可见药师法门与弥陀法门可以相得益彰。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一法,是千经万论共指,往圣先贤齐趋的妙法,于此宜加瞩意。如与药师法门有特别因缘者,亦不妨依经专修。然净土念佛往生一法,乃佛一代时教结穴归根处。一法具足一切法的功德,持念弥陀万德洪名,亦可获致修药师法门的功德。吾人宜一门深入,自可一了百了。

  (6)问:有人说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年也做不到,是否就不能往生呢?

  答:往生的条件是信愿持名,感通佛力,带业往生。诚如蕅益大师所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能不能往生是全凭信愿,有信愿就能往生,没有信愿就不能往生。品位高下,就看持名功夫的浅深。念佛的功夫深一点,往生品位就高一点;念佛的功夫浅一点,往生的品位就低一点,但不妨碍往生这件事情,所以能否往生取决于信愿。为什么取决于信愿?就是感应道交,是用信愿去感通的,而不是靠功夫。念佛的行持是深信、切愿、持名,这一点不能含混。蕅益大师又担心未来的众生只重功夫,不重信愿,又慈悲开示:如果没有信愿,纵然念佛功夫达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样的程度,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呢?由于西方极乐世界是属于实报庄严土,纵然是断见思惑的阿罗汉都不能往生,更何况悠悠凡夫!所以宜先在深信切愿上着眼。具备信愿持名即可往生。有功夫成片固然好,没有功夫成片,有信愿持名照样往生。对此要有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快乐。如果总是在功夫上论,那就难免恐惧、担心、不安。吾人信愿持名,接纳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内心能有坚定的信心,当下就安心了。安在哪里?安在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海上,因为弥陀的大慈悲愿海是把我等众生都托起来的。我们就在阿弥陀佛的心里,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往生。所以念佛往生一法称为圆顿中最极圆顿。也正因为如是圆顿,又被称为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是故,宜从信愿持名感通下手,作得生想,无须在功夫上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7)关于对台湾某居士若干种净土著作的辨析。

  问:弟子最近在福州寺院看到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的《念佛真实义》等几本书,作者是台湾觉云居士。上网一查,乃知是萧平实之作。此人颠倒黑白,附佛之说,如今摇身一变,又以净土宗善知识自居,彻底否定净土宗历代祖师。不明真相之人,极易受其迷惑,破坏行人念佛往生之信心,毒害极大。更有甚者,此书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流通,使人误以为教界认可此说,真是害人不浅!不知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来函及寄来的台湾觉云居士若干种书籍,略略翻阅,觉其信口雌黄,错谬不经,亦能体会仁者一片护法之心。兹就《念佛真实义》(简称《实义》)、《如何修学净土法门》(简称《法门》)二书中之错谬处撷取二三,以正视听。

  一、诋毁我国诸净宗祖师“持名念佛”的传承

  《实义》中,处处将蕅益大师“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的开示,指斥为不正确的知见,并云倡导持名念佛“乃是对于净土三经法义的错会,并不是正确之净土法门之知见”(见《实义》p2)。这种对祖师轻率的贬斥,对持名念佛的看法,是没有道理的。

  净土法门的理事因果,肇立于佛的果觉境界,全体不可思议,不可以凡情浅识妄加推测。“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对佛经奥义,祖师能解能说,所谓“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是故,我等净业行人,宜对祖师言教深生殷重恭敬心。

  蕅益大师乃净宗第九代祖师,“名字位中真佛眼”,开佛知见,所言决定无谬。印光大师赞誉蕅祖的《弥陀要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而《实义》贬抑蕅祖的论断,何异无知妄谈。

  祖师们倡导持名念佛,乃是对净土三经精义纲宗的正确领会。阿弥陀佛因地以五大劫的思惟,实现其普度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平等慈怀,建立以名号度生之妙法。《无量寿经》偈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是故持名度生的净土妙法贯彻于诸多净土典籍中。善导大师慧眼独具,首先开显净土三经持名之殊胜,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至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指《观经》)定散文中(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自《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明晰阐述净土三经持名念佛宗旨后,历代祖师大德若莲池、若蕅益、若印光等悉皆遵从,成为中国净土宗传承之家风。今《实义》却全盘否定,居心何在!更有甚者,释迦本师乃至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欲令我等凡夫众生专持名号,仰蒙弥陀的大悲愿力,带业往生,然觉云居士却言:“又不可教人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或其他诸佛世尊名号,这样的念佛非是清净念佛,知见错误,心有污染故。以此种心态念佛,即是情执,是故不可对人作如是教导,违背净土经典法义故。”(《法门》p162)如是颠倒黑白、诽谤佛言的论断,是先天智力水平低下,抑或故作此说以断人慧命?吾人当深加警觉。

  二、错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经文

  净土念佛法门的圆顿义理,乃是以佛的果地觉作行人的因地心,自他不二,生佛一如,故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此句经文亦应从如是圆顿角度加以界诠。蕅益大师精辟指陈:“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见《弥陀要解》)莲池大师亦云:“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并开示:“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见《弥陀疏钞》)信愿持名,具足六度万行。此等圆顿知见,称合佛心,吾人当拳拳服膺。

  作者对《阿弥陀经》这句重要经文,师心自用,妄加诠释,云:“此处所谓‘善根福德因缘’,即指三福净业。”(见《法门》p143)并云:“要广修善根福德,不可只是持念名号。”(同上书p10)作者持此说,足见其不了经文真实义。

  三、妄自矜夸,冒充善知识,以凡滥圣

  自古以来,大凡邪师惑众,悉皆脱不了自我炫耀之窠臼,作者亦不例外。作者矜夸自称:“末学一心念佛六七年,每天十几个小时,成就净念相继之功夫。”(见《实义》p5)又云:“末学的持名念佛就像大火炬一般,任何的烦恼、习气、妄念之干草,一旦现起,就会被此念佛力量之大火炬燃烧而化为灰烬。”(见《实义》p7)此等自夸的恶派,散见各处。以凡滥圣,罪过不浅。

  纵观历代祖师大德弘法利生,悉皆卑以自牧,以惭愧庄严自己的道心德业。善导大师自称“恶业凡夫”,莲池大师自谦“末法下凡,穷陬晚学”,省庵大师自抑“不肖愚下凡夫僧”,印光大师恒称“常惭愧僧”、“粥饭庸僧”。不曾见夸耀功夫、大言不惭的善知识。对比之下,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自当泾渭分明。

  以上略陈三点,自可窥斑见豹,至于书中散见的谬见,诸如“持名念佛最好不要用口称念”(《实义》p7)、“名号不是实相”(《实义》p142)、“祖师常作一些方便之开示,然方便开示,虽有必要,却也造成诸多后遗症”(《法门》p5)等谤法谤祖师的言论,不一而足,无暇细辩。伏冀净业同仁仰遵圣言量与祖师的思想,死尽偷心,信愿持名,矢志极乐净土,庶几今生解脱有望,万修万人去。否则,误听人言,邪见入心,求升反堕,可不哀哉!

  (8)问:有人说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后精进修持后还是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因为成佛一定在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只是修学的地方,成佛不可能在极乐世界。

  答:这个说法无经典依据,是不正确的观念。阿弥陀佛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愿”,表明带业往生的天人,一到极乐世界,便可入大乘正定聚,决定一生证到大乘涅槃佛果。表证在极乐世界即可成佛。然往生者证到无生法忍之后,也可以到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那仅仅是示现而已,所以你想在一生补处的位置来娑婆世界成佛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说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不了佛,一定要到娑婆世界才成佛,这是毫无依据的!对净土法门之修因证果,我们不要随便用凡夫的思维去捉摸出一些观点来,这些都是谬论。事实上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好修学的地方!是快速成佛的地方!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得到三种不退,三种不退即是成佛的异名,是故西方极乐世界是九法界众生疾速成佛的胜妙道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