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讲话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P086)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这一段文,我们一看就知道,就是把前面所说过的意义,正反两面来说明。先来说一个问题:你前面既然说真如是平等性,那么,又有甚么意义而说有种种差别呢?

  答覆这个问题,就是说,因为阿赖耶的业识生灭相来显示的,怎样显示法呢?因为一切法本来是没有,完全是众生的真心所现,实在是没有丝毫的妄念;后来因为有了这阿赖耶识的妄心,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起了妄念。有了妄念,就生起了妄见,然后才见种种妄境,所以叫它是“无明”。假定心性不起妄见,这当然就是大智慧的光明义。

  设若心中起了一种妄见,那所见的都是幻境,如翳目见空花一样,全是虚假,而真实的境界他当然是见不到的。如果心性能离开妄见,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遍照法界义”啊!

  设若心中动了妄念,那他的知见就不是真实,因为他所见的境界都没有自体,既然不是常,并且又是苦;既不是真我,当然是不清净,种种的热恼(P087)衰变,那里有丝毫的自在呢?其实说也说不尽,只好总说一句:超过恒河裹面的沙数以上的染污。因为对于这种意义说法,假使心性不动妄念,那就有超过恒河沙数以上的功德相义来示现。

  若心又起了妄念,看见前面一切幻境,那又不能遍知法界,只能看见一少部分的幻境。由此我们就知道,一切净法无量无边的功德完全是一种真如心所现的影子,再没有其他的妄念夹杂在其中,因此,一切功德统统都满足了,所以才叫做“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密,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P088)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上面讲的是“真如体相”,现在来讲“真如用”。真如的功用是怎样呢?就是说,诸佛如来从前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发起大慈大悲的心,来修行种种的波罗密行,去摄受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广大的誓愿,要把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一切众生统统都度尽了,并且亦不限定多少劫数。总而言之,尽未来际,摄取一切众生同自己的身体一样,但是还要不取着众生的相状。

  这是甚么意义呢?因为能够真真实实知道一切众生同我自己的身体是一样,真如佛性是平等平等,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不同。因为有这样大方便的智慧,来除灭“无明”,得见本有的“法身”,自自然然有不可用心思和言说的种种业用,这就是“真如佛性等遍一切处”的证明。虽然是有这样大的用处,然而没有种种相状可得。

  这是甚么原因呢?就是说,诸佛如来唯是无相的“法身”同一切功德所成的“报身”,叫做“智相之身”。这是第一义的真谛,没有世俗谛的境界,当然是离开了种种有为的施作。不过,但是随顺一切众生,或见到佛的相(P089)好,或闻到佛的法音,就可以得益,所以叫做“用”。这个道理好像“皓月当空,千江皆印”。如果我们众生的心水清净了,菩提之影自然会显现的。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记得吗?现在所说的是“真如用”。然而此用又要分为二种,第一是凡夫和二乘人所见的佛,是“应化身”。因为不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各人自己六个识所变的“相分”,他们都是以为见从外来,取着一切六尘的概念,所以不能完全尽知。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P090)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佛有三身,前面讲的是“应身”。现在来讲“报身”,也有两种,一是自受用报身,二是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是佛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的功德所得的报酬,这种法乐唯有佛自己受用,等觉菩萨也不能知道佛的境界,所以叫做“自受用身”。他受用是菩萨的功德各各所见的不同,二地菩萨所见的和初地菩萨不同,等觉菩萨所见的和十地菩萨也是不同,所以叫做“他受用身”。

  现在要讲到第二种,他们所依托的识不是前六识的“分别事识”,乃是依托第八阿赖耶的“业识”所见。是甚么人见的呢?是从最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他们自心所见的,这叫做“他受用报身”。

  这种身色是无量,相也是无量,好更是无量,平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怎样及得上呢?不但正报如此,就是所住的依报,也是无量种种庄严,随所在都示现,那里有边际呢?当然是不可穷尽,也就没有一定的齐限,随其所应住的地方,都是常住不坏的。这样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六波罗密无漏的善行所熏生的,以及不可思议熏习成就的,这种相好具足无量无(P091)边,所以叫做“报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应化身有三种,一是“大化”,千丈之身;二是“小化”,丈六金身;三是“随类化”,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之类。所以凡夫所见的佛相是其粗色,随其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众生,所见的各各不同,而佛相也转变成了异类的苦相。好像畜生见佛和象一样,而提谓长者见佛又好像树神,所以知道六道众生见佛各各不同,这就是“应化身”。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这里分做三类:(1)地前菩萨,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资粮四加行的(P092)菩萨,他们所见的佛相。因为他们深信真如法性,所以知道佛的色相庄严等事,都是无去无来,那里还有甚么大小的齐限?都是依托自己的真心所现,怎样离开得真如?然而地前的菩萨还是有分别心,因为没有登地证入法身。(2)初地菩萨能够分身一百个世界去作佛,那所见的佛身真是相好微妙。(3)菩萨地尽,就是等觉菩萨,那才能够究竟见佛圆满的相好。设若到了业识通通都尽了,能够摄相归性,唯一平等的法性身那里还见得有甚么差别呢?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这里假设一个问答,问曰:设若照你上面这种说法,一切诸佛的法身是离开了色相的话,那诸佛就是无相,既然是无相,那又怎样能够示现有色相(P093)呢?答曰:这个“法身”就是“色体”,为甚么法身就是色体呢?因为它能够现色。平常不是有一句话吗?所谓“从本以来,色心就是不二”,因为“色性”就是“智”啊!怎样色性就是智呢?色体能够用智慧去观察是无形,那不是“智身”是甚么?因为“智性”就是“色”,所以叫做“法身”。又,法性是普遍到一切法上去,试问所现之色,有没有齐限呢?随心能示现十方世界,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也是无量,各各都是不同,那里还有分齐呢?好像一室千灯,光光可以相照,不相妨碍啊。这一种事事无碍的境界,当然不是凡夫的心识能够分别了知,因为这是真如自在的功用。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再来说说:我们切切不要误会,“生灭门”和“真如门”把它分成了两(P094)个。要想知道“真如门”,就在“生灭门”中显,不是离开了生灭门之外,有一个甚么真如门可得。须知水外无波,波能显水;金外无器,即器观金,生灭真如亦复如是。所以显示从“生灭门”,就可以悟入“真如门”。怎样可以悟入呢?我们只要用智慧去观察一下,推求这五阴的身体,色法和心法以及六尘的境界,它们本体上有妄念吗?当然是没有的。甚么原因呢?因为真心本来就没有形相,你就到十方世界去求它,也是求不到啊!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好像一个人,走到旷野中去,忽然间迷起来了,东南西北的方向都分不清楚,因此就把东方当做了西方,然而方向实在还没有转移,这方向就是比喻真心。我们众生就好像这样,因为被愚痴的无明所迷昧了,它把真心当做有妄念可动,其实真心那里会动呢?设若能够观察到真心本来是无念,那就可以随顺证入真如门啊。阅者至此,切须注意!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这种“我见”有二种,在五阴中计著有自在,有宰制之权衡,这叫做“人(P095)我见”;计着五蕴各有实性,这叫做“法我见”。以下是对治邪执的文。一切邪执都是依托我见而生起,设若离开了我见,邪执也就无从生起。这两种我见是初学大乘的人,因为迷教妄起,并不是外道所起的。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在二种我见之中先解释“人我见”从何而起?若依据凡夫方面说,分为五种原因。第一种就是:一般人听了佛经上说,佛的法身究竟是寂静的,好像虚空一样。因为他不知道,佛说法身同虚空相似,是破一般人的执着,他说虚空就是如来的智性。这一种执着的病到底用甚么方法去对治呢?对治(P096)的方法先要明白虚空的相是虚妄,虚空的体是不实在。怎样知道虚空的体是不实在的呢?因为虚空这个名字是对色法说的,既然是对色法说有,所以也是可见的,令心去分别“这是色法,这是虚空”;因为不知道一切色法,本来就是心所显现,除了自心之外,那里有什么实在的外色呢?明白了这个唯心所现的道理,当然就没有色法,既然没有外色,那也就没有与色法对待之虚空了。所以说,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因为自己的虚妄心去分别才有,设若离开了妄动的分别心,那一切外面的境界当然就会没有。到这个时候,唯是一个真心,这个真心是普遍在宇宙万有一切法上的,这就是“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怎样可以拿虚空来作比例呢?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第二种,就是闻到佛经上说:世间所有一切有为法,它的法体究竟是空(P097)寂的。不但世间是空,连出世间所说的真如性德和涅槃断德,这许多无漏的净法毕竟也是空啊!这种空不是现在才空,也不是死了坏了之后才空,是从本以来自性就是空,离一切相。因为不知道佛说这话时,他是为破除一般人的执着,所以说真如和涅槃的体性,都是空寂。那么,怎样去对治这病呢?要明白,真如涅槃体性上妄念染污法虽然是不可得,然而真如涅槃自体上的无量无边性功德还是照样具足的。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第三种,他闻到佛经上说:如来藏真心中,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真如之体就备具一切功德之法。因为他们不能了解佛说的原故,他就说如来藏真心上,实在有甚么色法和心法,体的自相和义的差别。怎样去对治这种执着呢?只要知道只有一个真如的体义,再没有其他染污和清净的差别。说染污,说清净,那都是对待的名词,与真如法是不相应的。(P098)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第四种,闻到佛经上说:一切世间上所有生死的染污法都是依托如来藏真心而有,说一切诸法,都不能离开真如而有。因为他不了解佛所说的原因,所以他说如来藏真心的自体,就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染污法。怎样对治这种错觉呢?因为真心的如来藏,从本已来,只有超过恒河沙等清净的功德,这功德和真如是不离,不断,不异的。因为一切烦恼的染污法唯是虚妄而是,本性是没有,从无始以来,就和真心相反的。设若真心体上也有虚妄的东西,而能够使它证真会实,虚妄永息的话,决定没有这种道理。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P099)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第五种,闻到佛经上说:依如来藏才有生死的染污法,也是依如来藏才有涅槃的清净法。这都是因为他们不能了解佛说的原因,他谬说众生有始。因为他看见众生有始,调回头来又说:佛所证得的涅槃也有终尽的时候,将来还要堕落再做众生,这真是邪说啊!怎样对治这邪见呢?因为如来藏本来就没有边际,就是无明之相,也就没有最初的起相。设若说三界外有众生始起的话,那是外道经上才有这种说法。又如来藏也就没有后际,因为诸佛所证得的涅槃同如来藏是相应的,所以没有最后的边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