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讲话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P072)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谁要了生脱死,只要把上面这一段看了,也就很容易明白。怎样熏习就可以生起净法不断呢?就是说,因为有了真如的东西,所以就能够常常去熏习无明;因为有了真如熏习无明的力量,所以能令妄心厌离生死的苦恼,去要求涅槃的快乐。

  又因为有了妄心厌离生死,欣求涅槃的缘故,因此又常常去熏习真如。工夫久了,最后自己能相信有真如佛性,才知道我们日用之中,所动的都是妄心;除了妄心分别之外,那里有实在的外境?由此,就可以修一切远离的方法,这是甚么原故呢?就是因为它能够照它真真实实的了知没有前面的五尘境界,修种种方便,而生起随顺的功行;对于一切境界不去执取,也不去忆念。能够这样一直的做下去,久远久远的熏习力就会把无明灭掉了。无(P73)无明既然灭了之后,妄心也就不会生起,妄心既然不生起,而一切虚妄的境界自然也会消灭。这“无明的因”和“境界的缘”统统都灭掉了,“心的生灭幻相”自然会没有了,这样就叫做得了“不生不灭的涅槃”,成了一种“自然的快乐”。

  设若依他的位次排起来的话,就是:自信己性,当十信位。知心妄动,无前境界,当十住位。修远离法,当十行十向位。如实了知无前境界,当初地位。行种种方便而度众生,当二地至九地位。起随顺行,无执取与计名等念,当十地至佛果位。又,无明灭,心无有起,是灭前三种“相应染”。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下,是灭后三种“不相应染”,即“三细”也,如文可知。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这“妄心熏习”四字我们倒要很留意,并不可一概而论,统统都是不好。(P074)若妄心熏无明,那是加增无明之力,而令众生流转生死。若妄心熏真如,那是加增真如之力,而令众生速得涅槃。现在所讲的是属于后一种。

  然而妄心熏习也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一班想修行的凡夫,以及一般已得圣果的二乘,他们不知道有“七识”和“八识”,都是以第六的“意识”(叫做“分别事识”)去用功。他们都看到轮回生死是很苦的,发起一种厌离心,随各人的能力,广修福德智慧,慢慢也可以证到无上的佛果,这是属于渐进的。第二种是一类菩萨根性,他们发心是非常的勇猛精进,都是以前面“五意”(叫做“三细二粗”)来熏习,所以趣向涅槃是很快的。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现在再说到真如熏习的意义,也有二种,第一种叫做“自体相熏习”。甚么叫做“自体相熏习”呢?自体就是真如的理体,自相就是真如体上的智(P075)相;从体起智,由智照体。这样的互相熏习,自从无始以来,就具足无漏的法性,并且完备了不可思议的业用,来作观智所缘之境。依这境、智两种熏习的意义,所以有了力用,能令众生厌离生死的苦恼,而要求涅槃的快乐,自己相信本身就具有真如法性,所以发心修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这里有一个问答很有趣,问的意思就是说:设若照上面这样说“一切众生都有真如”,每人都可以同等的熏习,照这样说起来,人人都要一样才对,为甚么有相信的,又有不相信的呢?无量无边种种差别的不同呢?都应当大家同一个时候自己知道有真如这样东西,来精勤修习利益众生的种种方(P076)便,同等证入佛的大涅槃才对啊。

  试看他答得多巧妙啊!不错,真如本来是一样有,那里知道同时也有无量无边的无明呢?从无始已来,一切众生各各的根性也有差别,而业障也有厚薄不同啊。我们那里知道,超过恒河里面的沙以上的烦恼,这是依无明生起种种的差别;还有“我见”和“贪”、“爱”种种烦恼,也是依无明生起的差别。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样的许多烦恼都是依托无明生起的,所以前前后后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唯有如来才能够知道。除佛之外,谁也不能够知道啊!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P077)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这里有一个譬喻,说明佛法所说的要有“因”、“缘”具足,方得成办。譬如木中火性,才是火的正因。但是,木中虽有火性,设若没有人知道裹面有火性,又不假借一种方便,或钻木,或燃木,而木头自己能出火烧木吗?那决定没有这个道理。

  这个譬喻如果真明白了的话,那么,众生也是这样,一方面固然要众生具有真如佛性向内熏习之力,然而设若不遇到诸佛菩萨及一切善知识等,来作助缘,同他们开示指导,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教导许多法门,劝他们修习,都可以达到成佛的目的。设若不是这样,众生能自己来断烦恼、证涅槃的话,也决定没有这个道理。同时还有一件事情要知道:设若虽然有外缘之力,而裹面真如的净法本身没有熏习,这样也不能究竟厌生死苦,来乐求涅槃。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设若“因”“缘”都已具足,真如本性自己熏习的力量,又能诸佛菩萨等慈悲的愿力来护持,然后才能生起(P078)厌苦之心,信有涅槃,来修习善根。因为修习善根成熟的原故,所以又能值遇到诸佛菩萨来开示教导,利益一切而令众生欢喜,才能前进趣向涅槃的道路。上面这一大段都是解释第一种“自体相熏习”的道理,现在再来谈谈“用熏习”吧。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前面说的“自体相熏习”,现在来说“用熏习”。甚么叫做“用熏习”呢?这就是众生的外缘之力。但是外缘虽然是很多,如果把它束起来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差别缘”,第二种是“平等缘”。怎样叫做“差别缘”呢?就是这一类众生,依托诸佛菩萨等,自从最初发心求佛道的时候起,一直到(P079)成佛的时候止,在这中间或者同诸佛菩萨见过了一回面,或者念过了一次,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的用人,或为知己的朋友,或为冤家仇人,或者做过了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的人,乃至一切所作无量无边的行缘,以生起大慈大悲熏习的力量,能生起善根,令众生增长慢慢成就,或者看见,或者闻到名字,都可以得到利益。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讲到“差别缘”,也有二种,第一种叫做“近缘”,马上就可以得度。第二种是“远缘”,那是要很久远的时间才可以度脱。在这近、远两种缘中分开来又有两种,第一种叫做“增长行缘”,意思就是增长菩萨的方便行缘。第二种是“受道缘”,那是由方便接受佛道而入正理。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P080)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上面所说的都是诸佛菩萨各各不同的“差别缘”,现在来说诸佛菩萨的“平等缘”。甚么叫做“平等缘”呢?就是说,一切诸佛菩萨他们的“愿力”都是要度脱一切众生,自然去熏习而恒常不舍。因为诸佛菩萨是了达“生”、“佛”一体,因同体的“智力”,所以能够随一切众生应见应闻的,而诸佛菩萨就现身同他们说法。这样说起来,就是众生依各人的“定力”,才能够平等一样见佛。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前面讲的“体用熏习”设若对机说起来,又分二种,第一种是前面的三贤菩萨以及二乘和凡夫,他们都是以第六识去修行。他们的长处就是信力,但是不能观察七、八二识。根本智的体既没有证到,后得智的业用当然没有(P081)显现,所以叫做“未相应”,就是未与真如的理体相应。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上面说的是未相应,现在来说已相应,“已相应”是甚么呢?就是说的法身菩萨。甚么叫做“法身菩萨”?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都证到了真如法性,他们都是以法性为身,所以叫做法身菩萨。因为登地以上的菩萨他们已证到了无分别的根本智,所以同诸佛的智用可以相应。他们都是依托证到了法性平等之力,而自自然然不加勉强,无功用行去修行,用根本智去熏习真如的理,无明自然也就不能存在。到这时可以同诸佛的体用平等相应,而广度有情啊。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前面所说的是染熏净习义,现在来说染法有尽而净法不尽。复次,现在(P082)再来说说无明的染法,它是从无始已来,一向就熏习不断,一直要到成佛的时候,才会完全断了。至于真如的净法,它虽然也有熏习,然而一直到了成佛,它还是照常的熏习,尽未来际,是永远的不断。这是甚么原因呢?因为真如的净法是恒常的熏习,所以妄心一灭,而法身就会显现;因为从初地菩萨以后,他们都是随顺法性修习,所以无始无终,是没有间断的。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上面把立义分中的“是心生灭因缘相”一段讲完,以下再讲“摩诃衍自体相用三大之义”。现在先说“体相”:我们要先明白:真如的体相,一切凡(P083)夫、声闻、缘觉、菩萨以及诸佛都是没有增减,过去既然不生,未来当然不灭,究竟是恒常的。从无始已来,它的自性就满足一切功德:

  第一种是因为它本觉智慧的光明,能常常照了一切,所有的无明惑染都不能遮障,这叫做“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

  第二种就是无论它的方便智和真实智,若理性,若事相,都是双照,没有不穷尽透彻的,所以叫做“遍照法界义”。

  第三种就是因为智慧照了一切法的时候,丝毫都没有颠倒,了知心外无一法可得,万法都是唯心所现,所以叫做“真实识知义”。

  第四种就是因为真如本体,是永远离开了一切染污和障碍的垢秽,所以叫做“自性清净心义”。

  第五种就是真如自性不会迁移,也不会变坏。并且离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苦恼,能够得大自在;无论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统统都断尽了,所以叫做“常乐我净义”。

  第六种就是能够永离一切的热恼,不被生、住、异、灭四相所迁变,业(P084)障亦不能系缚,所以叫做“清凉不变自在义”。

  这还是略说几种而已,设若真是完全说起来的话,那真是还要超过恒河沙数的功德。试看:真如的体相它是不离的,并且是常恒相续不断的,平等一味没有异相,染净无二,性相融通。这种道理当然是不能用心去思,用口去议,只好总说一句“满足一切胜义”罢了。设若依真如本具的德相上来说,因为凡夫日用不知,只好叫“如来藏”,就是如来的宝藏裹面藏了有如来。这是约凡夫在缠的方面说,设若在诸佛出障圆明方面上讲,那又叫做“法身”。试问“如来藏”和“法身”有甚么地方差别?从相上说,叫“如来藏”;从体上说,叫“法身”。其实是一体,不过是“在缠”和“出缠”的分别。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这里有一个问答,问的意思就是说:前面你不是说过了真如的体性,是平等平等,离开一切相的,为甚么现在又说前面这许许多多的差别的功德(P085)呢?答的意思更为巧妙!就是说:不错,功德实在虽然有这样多,然而还是没有差别之相,是平等一味。因为同是一个真如,既然同是真如,当然是没有差别,既然没有差别之相,所以叫做无二。这道理你如果不懂,可说两个譬喻给你听。譬如波浪的相,虽然是有大小起落的不同,然而水的湿性是没有两样的啊。又好像黄金的器物,虽然是有种种不同,钗钏瓶盘,而金性还是一样的啊。“真如”的体相也就是这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