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传法偈(二)
第二、 尸弃佛
传法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大意是说:“众生所发起的一切善法,也就是一切美好和解脱的言行,都是幻化而不真实的。同样,众生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也就是一切罪恶或束缚的言行,也都是幻化而不真实的。不仅如此,从本质上来观察,众生的身体就好像一堆聚在一起的泡沫(——这与现代细胞学,以及量子力学当中的观察结果何其相似!),徒有其表,没有实质内容;而众生的心念,就好像拂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徒有其感觉,也没有实质内容。总而言之,一切的一切,都是幻化而不真实的;而且,这些幻化甚至连根源都找不到,它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实在的本性和内涵。”
即使就世间人们的认识来说,善恶也难以有什么定论。而在大乘佛法当中,只有随顺于清净解脱的思维与言行,才能够称之为善法。即便如此,倘若我们对于所谓的善恶产生了丝毫的执着与牵挂的话,我们的心就已经不再清净,也无法随顺于解脱了。
所以,菩萨们应当“以无所住着之心,行一切善法。”——这绝不是“雷锋们”所能做得到的。
善法和恶业究竟为什么是虚幻的呢?
因为世尊等觉悟者,以他们圆满的智慧观察,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从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到一切众生的身体和心念,都是虚幻不实的。更何况什么善恶、你我、富贵贫贱、是非观念等等附属产物了。
这实在令人们难以置信。
所以说,佛法是难信之法。
无缘的人,或者缘分浅的人,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世间有智慧的人们,比如一些科学家,对于万物的如幻本性也并非一无所知。例如,现代生物学发展到细胞阶段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经通过仪器观察到,人体是由无数的各种细胞聚在一起形成的,而细胞壁里面并不是实心的,里面或者有一些液体,或者有一些气体等等。是不是很像尸弃佛所说的“聚沫”呢?
再进一步,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物质(包括人体细胞在内)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和分子之间有着很大的空隙,依靠引力场的能量而自然排列着。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和原子之间也有很大的空隙。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和电子都非常小,里面绝大部分是空的,电子们在“广阔”的空间里面,围绕着原子核飞速地旋转着。——这情景酷似太空当中的星系,比如太阳系等等。“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竟然如此的雷同。
事情并没有结束,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原子核和电子由更小的微粒子们组成,比如中微子等等。而所有的粒子们,在量子力学当中,都呈现出“波粒二象性”——就是说,一方面,它们好像一个实心的粒子;另一方面,它们又好像只是能量场当中的一种波动。到了这里,物质已经不是绝对的物质了。因为,所谓的“场”,是无形的,已经接近于“空”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对于“万物如幻”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而如果他们借鉴一下佛学的话,他们就会发现,各种的能量场,最终都无法离开“心”这个“最根本的能量场”。他们也就不会像伟大的牛顿那样,在晚年无助地找寻着万有引力的根源,最后只好把它归属于万能的上帝。
一切事物都无法离开心灵的参与,诸如高楼大厦,科学研究等等,乃至于生活当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离开了设计者、出资者和施工人员的心灵,高楼大厦从何而起呢?离开了科学家们的心灵,科学研究如何展开呢?忽视了自己的心灵,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最基础而重要的东西,却往往被人们视而不见。例如空气,例如虚空,例如引力场,例如无处不在的心灵。
就人们的心灵来说,其中大约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心灵表象的念头,它好比水中的波纹和波浪,比较容易被观察到;二是心灵的本质——心性,它好比水,以及水的湿润、澄澈等等各种内在特性,不太容易被了解。
显然,人们心中的念头是从心性当中起来的,如同波浪是从水里起来的一样。念头和心性是密不可分的,如同水波永远离不开水一样。
道理看似简单,而事实上,不要说心性,即使对于人们心中的念头,科学家们也了解得很少很少。
佛教当中则不然,所谓的佛陀,其实就是透彻心性的人。了解大乘佛法的人,就会知道,这个命题恰如其分。
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时候,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发现了引力场。而在他之前,无数的地球人,对于这个无处不在的引力场都视而不见。
当释迦牟尼看到启明星升起来的时候,他发现了心性,发现了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圆满心性。而在他之前,没有人明白。甚至直到现在,无数的人们,仍然对于这个无处不在的心性视而不见。
就在牛顿看到苹果落下来的时候,他观察到了引力场。然而,他却没有能够认识到,他心中的观察力实际上覆盖了苹果和苹果树,覆盖了整个引力场,乃至于覆盖了一切——那就是他的心性。
无论人们发现与否,心性无形而无处不在。
真正认识心性的人,就叫做悟道。但通常,最初悟道的人,还无法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成为圆满的觉悟者。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行,以达成最终的解脱。
如同牛顿发现了引力场以后,他还需要进行许多的研究,找到万有引力的规律。最终,才能够自在地运用它。
即使真正认识到了心性,想要描述它也是非常困难和勉强的。
描述心念则容易得多。
人们心中的念头像什么?它忽然就来了,忽然就去了,忽然就变化了,无影无踪——就像难以捉摸的清风。所以,尸弃佛说它“心如风”。这个心指的是思维心和念头,而不是心性。
那么,众生如聚沫一般的身体,如清风一般的心念——这样幻化不实的身心,到底是从那里出来的呢?
如前所述,都源自于无形而广大的心性。
由于心性无形,幻化的根源其实是找不到的,所以尸弃佛说“幻出无根”。由于心性本来就不是什么心性,它超越一切描述和定义,而卓然自在,所以尸弃佛说它“无实性”——也就是究竟的空性。
这个究竟的空性看似一无所有,却又不曾产生、不会消灭,具有数不清的智慧功德,所以也叫做圆满觉性,或者法身等等。
它是一切佛陀教法和妙义的核心。
但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早日证悟圆满觉性。
但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如佛陀一般获得究竟的解脱。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我感冒了,我很快乐。我认为,凡是来了的,都是该来的;不该来的,不会来。既然来了,我都欢迎,非常开心。李:法师,我想这个问题,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却困扰着世间不少的人,我自己都曾经用过很多时间细想。这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站起来,把握平衡,站稳自己;感恩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独立谋生,自己上路;感恩喝骂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感恩黑夜的来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等待明天的日出。
人是常常会做错事的,做了比较大的错事,往往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知道了,会受人蔑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便将那些事闷在心底,使得心里难过、痛苦。这在一般人,以及描写人性的文学小说和感情故事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意识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个圣贤、是个超凡入圣的人,要不
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