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传法偈(六)
第六、迦叶佛(贤劫千佛之第三尊佛)
传法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大意是说:“一切众生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它本来就不曾产生,也永远不会灭亡。而这个色身和思想心呢,则当体就是幻化的生命,幻化而生,幻化而死;在生生死死的幻化当中,并没有实在的罪业和福报啊。”
所谓的“一切众生性”,也就是咱的本性,还叫做心性,或者佛性、觉性,等等。所谓的“清净”,也就是无染,不会被任何东西所影响,更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破坏,咱的本性就是如此,因此呀,它也叫做金刚心。
各位兄弟姐妹,为什么人们时常会陷入各种不良情绪当中呢?那是因为呀,他们把自己的金刚心给忘掉了。那个会产生情绪波动的,是咱的思维心,它由许多念头组成,是起起灭灭的,是无常如幻。咱的色身也是如此,是业力因缘所造就的,有生,就有死,最终是无常如幻。
可是,咱的金刚心,并不会随着思维心而落入情绪当中,因为,它不会被念头所破坏,也不会随着念头的生灭而生灭,它是本空而不死。找到自己的金刚心,就会超越各种情绪,当情绪发生了的时候,如果您回观一下金刚心,比如打个喷嚏,比如大喝一声,再比如迅速地拍自己一巴掌,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暂时切断思维心,而显露咱的金刚心。在那个刹那,您回观一下自己那个思维停顿了以后,又不曾死去的明朗之心,那,就是您的金刚心,就是您的本来之佛。
能够随时显露金刚心的人,或者说,不离开金刚心的人,就是正宗的见性成佛。这样的人,完全不会再落入情绪当中,他们的心境,几乎不再有扰动;一切喜怒哀乐等等,或许还会发生,不过,对于他们来说,都变成了游戏,自在的游戏。在佛经说来,这样的人已经心无所住,已经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了。
其实,许多时候,佛也是菩萨,菩萨也是佛。依据《华严经》等等经典,把大乘初地以上菩萨叫做佛,是没有任何不妥的。因为,因缘成熟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在某个世界示现成佛,示现做教主,做人天导师。
在本性清净当中,以无染的金刚心来观察,一切所谓的罪业和苦报,善业和福报,等等,的确都是梦幻泡影。正如一句网络语所说:“神马都是浮云”,嘿嘿,没错,什么都是浮云呀。可为什么,大家总是要计较那么多呢?像这样斤斤计较,追名逐利,为了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浮云们而烦恼,而奔波劳碌,到底有啥意义呢?
没啥意义,这道理,是个人都能明白。不过,在没有亲见金刚心之前,在没有确认自己的心性不会死亡之前,人们的心是不安的,隐隐不安呀。于是,他们就会随着习气而紧紧地抓住某些东西不放,来填补内心的不安和空虚无聊。结果呢,人们拼命地追逐浮云,试图抓住各种财富和荣誉,尽情挥霍各种物欲享受,大家都如此,并痴迷于其中,他们把这个,美其名曰叫做务实。
——遗憾的是,他们务来务去,还是在水中捞月,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
迦叶佛的这首偈语,直截了当地给咱大家指出了不死的金刚心,它不在别处,就是咱大家的“众生性”。学习过《血脉论》人,一下子就会想起来,达摩大师也是这样说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找到佛性,或许有些遥远,可是,找到咱自己的众生性,应该不难吧!或者说,终究是可以做到的呀。
时常回光返照,明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就应当如此;做人,也应当如此。老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若不见性,咋会有自知之明呢?咱泱泱中华大国的传统文化的确很了不起,有许多与佛法相通之处,道家的无为逍遥,儒家的兼济天下,都为佛陀教法的传播,在无形当中做了铺垫。也难怪,连达摩祖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以无漏智慧一观察,都不由得要感慨“东土有大乘气象”了。
也就是说,咱中国人,心胸还是比较宽广的,与大乘佛法有缘呀。那咱大家,就沿着老祖宗的大乘气象,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去明了和实证咱的本性清净吧。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我感冒了,我很快乐。我认为,凡是来了的,都是该来的;不该来的,不会来。既然来了,我都欢迎,非常开心。李:法师,我想这个问题,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却困扰着世间不少的人,我自己都曾经用过很多时间细想。这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站起来,把握平衡,站稳自己;感恩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独立谋生,自己上路;感恩喝骂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感恩黑夜的来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等待明天的日出。
人是常常会做错事的,做了比较大的错事,往往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知道了,会受人蔑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便将那些事闷在心底,使得心里难过、痛苦。这在一般人,以及描写人性的文学小说和感情故事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意识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个圣贤、是个超凡入圣的人,要不
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