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大战在即,龟兹国中人心浮动,甚至连卑摩罗叉都坐不住了,他惊慌失措地来到伽蓝寺对鸠摩罗什说:“苻坚就要来了,听说他的军队十分凶残,连和尚都要杀头,罗什啊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鸠摩罗什不以为然道:“谁说苻坚要来了?”
“不是你说的吗?你说没有内战——这不,你又猜中了,是外战啊!”
鸠摩罗什道:“没有内战就非得有外战吗?好像你们都巴不得有战争才好。”
“你是说连外战也没有?你可是金口玉言!这太好了!”卑摩罗叉有点喜出望外,“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我得让更多的人知道!”
其时,龟兹国正人心惶惶,四处盛传有战事发生的消息,有的人甚至已经准备好举家外出避难。现在,鸠摩罗什说没有战事,无疑是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人们奔走相告,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龟兹城。
白纯觉得这样还不够,为了最大程度地稳定民心,他让鸠摩罗什在伽蓝寺传经讲法,顺带安抚民心。龟兹一度混乱的局面很快就恢复正常,民众开始安居乐业。
白纯很高兴,所到之处,人们都在传颂鸠摩罗什的无量功德。白纯见了不胜感叹道:“一个罗什竟然胜过百万之师,他是我们龟兹国的福星啊!”
闲话休题,却说龟兹稳定后,鸠摩罗什就要去完成他的夙愿了,正在他打点好行装准备离开龟兹国之时,多年不见的盘头达多竟然来到伽蓝寺出现在鸠摩罗什的身前!
鸠摩罗什大喜过望道:“师父啊,你怎么知道我要找你?莫非我们师徒皆有心灵感应?”
盘头达多道:“我在剡宝国得到你捎来的囗信,罗什哪,我正要问你,你急着要见我是为何事?”
鸠摩罗什这才想起近段时间国王派出不少探子前往剡宝国,原来是帮他寻找师父。
“师父,还记得当初我们一起读诵《德女问经》的事吗?”
“当然记得,”盘头达多问道,“你就是为这个事把我叫来的?”
“正是。”
“那可是与我们所学教义背道而驰的异端邪说,罗什啊万万不可信!”
鸠摩罗什道:“师父,那是我们当初的认识错了,弟子现在已经开悟,正要与你一起分享。”
“你开悟了?是走火入魔吧?小乘教乃是天下第一佛法,其它的都不足取!”
鸠摩罗什也不与争辩,张口便念道——
“……尔时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此有德婆罗门女,曾住于世种何种善根?佛言:阿逸多!汝今当知,此有德女于过去世毗婆尸佛出现之时,已作女身,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其身上所着璎珞,奉上彼佛而为供养,尸弃如来出现之时,于其佛所问甚深义,以妙衣服而为供养,在彼法中出家学道,修持梵行满足千年……”
鸠摩罗什诵完了经,就看着盘头达多,等他的意见。
盘头达多面露冷笑,很不以为然道:“你研究大乘经得到什么高深的道理?竟这样崇尚它!”
“师父,大乘明净高深,有法皆空:小乘偏狭,拘泥于名相。”鸠摩罗什扼要解释。
“你说一切空空,空已深入你的灵魂,这是何等可怕!那有抛弃法而爱空的?比如从前有一狂人:他要求一个纺织技艺高明的师傅织出一条极细的棉丝来。师傅穷其所技,织出一条细得不能再细的棉丝送给狂人。狂人仍嫌它太粗,要师傅再织。师傅很生气地指着空中说:‘这就是你要的细丝。’狂人睁大了眼睛看看空中,什么也没有,就说:‘我怎么看不见?,师傅说:‘这就是天下最细的棉丝,如我这样优秀的工匠都看不见,你怎么能看得见!’狂人大喜,赏赐他很多金钱……你说的空法,和那狂人何异?”
鸠摩罗什深知盘头达多研究小乘太久了,一时不容易改变过来,于是耐心引用比喻翻来覆去讲解……
…………
鸠摩罗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引经据典,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让盘头达多信服。
盘头达多开悟后叹道:“大乘与小乘真是两个天地啊,今天我能达到如此境界,全仗你的指引——罗什请受我一拜,你是我的师父!”
鸠摩罗什见盘头达多真要行拜师礼遂侧身不受:“不……不能这样……”
“罗什啊,你是我大乘师,我是你小乘师。”盘头多达喜悦地说。
再说白震、休密陀在长安栖息之日,正值苻坚偃甲息兵,大力发展生产为一统中原而作准备之时。
有一年,前秦国家大多数地区遭到大旱,为了同老百姓一起度过难关。苻坚下令减少自己的膳食,撤销歌乐,后宫皇妃以下的宫女改换布衣,不再穿绫罗绸缎,文武百官也相应地减少俸禄,以示与民共休戚。同时还指令开发山上的矿产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渔业的禁令,使国家和老百姓共同分享。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使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由于苻坚的措施得力,虽然遭遇大旱,却没有引起大的饥荒灾难。
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少雨易旱的问题,苻坚下令官府证调了豪富童仆三万人,开发迳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灌溉梯田和盐碱地,使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长出了五谷,老百姓深受其利。苻坚还亲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后也到近郊养蚕,以劝勉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丝织。苻坚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抚恤孤寡老人。大灾三年,苻坚考虑到农民欠收,就下令减免部分租税,节约官府开支,适当降低官俸,并规定不是当务之急就不要征派徭役了。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丰衣足食的新气象。史载,从长安到各州都,都修了通道驿亭,游人和商贩沿途取给十分方便。老百姓有歌谣说:“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苻坚在平定内乱之后,又接连征服了前凉、代国,使前秦获得空前的强盛。这时苻坚也出现了奢侈的苗头。接见群臣的大殿,挂起的帘幕皇宫檐梁以及车马服饰等,也都用珍珠、宝石、美玉装饰起来。尚书郎裴元略进谏说:我听说尧帝和舜帝住的是茅草屋,周文王和周武王也都鄙视华丽的宫室。他们勤俭治国,所以才能够使天下和平兴盛了八百年。秦始皇追求享乐,穷极奢丽,结果未能传到孙子就亡了国。希望陛下引以为戒,修建宫廷不必追求雕梁画栋,要为天下广施纯朴的风尚,留下美好的风范。要以金玉为贱,以五谷为珍宝,体恤人民的疾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除去那些无用的器皿,放弃那些难得的财货。要发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勉励浅薄的习俗,要兴办教育推广德政以怀柔边远地区的民众。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最终获得天下统一……
苻坚听罢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撤去珠帘,并任命裴元略为谏议大夫。
闲话少絮,言归正传,却说苻坚为政清明、从善如流自有好的结果,不出数年就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如今国富兵强,只剩下地处东南一隅的东晋尚未征服,为此,苻坚耿耿于怀。建元十五年(379年),前秦攻克了东晋的前沿,俘虏了守将朱序。苻坚认为夺取东晋,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伐晋。
建元十八年,苻坚在太极殿召见群臣说:“我从继承大业以来,将近三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角,尚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兵力,能有九十七万,我准备亲率大军东伐。你们以为如何?”
面对苻坚的主张与发问,除秘书监朱彤表示赞成外,其余大臣都纷纷反对,久议不决。苻坚很生气地说:“罢、罢、罢,还是由我自己决断好了。”群臣退朝后,苻坚又留下弟弟苻融商议。
苻融也不同意伐晋。他认为当时伐晋有三难:一是从星象看,天意不顺;二是东晋在司马氏的治理下上下安和,没有灾祸和挑衅行为,无隙可乘;三是本国多年征战,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诚心臣服。然而,苻坚听不进去。苻融又劝谏说:我们的意见不听也可以,难道连丞相王猛临终不可贪图东晋的遗言也忘了吗?此后,爱妾张夫人、太子也都劝苻坚不要伐晋。
苻坚非常失望和烦恼,他想到自己多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百万,资杖如山,为什么不可以乘统一北方的胜势征服东晋呢?以致于夜睡不宁,食不甘味。
其时,白震和休密陀转眼已在长安栖居四载有余,这些年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前秦的动态,可以说旷日持久的等待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耐心。正在此时,某日,久未露面的李统兴突然来访,他一进来就把门反扣上,然后神秘兮兮地对二位说:“好消息,好消息,二位的机会到了!”
白震、休密陀问道:“什么好消息?”
“二位难道没听说苻坚就要兴师用兵了么?”
白震一听就很失望:“我还以为是什么好消息呢!苻坚要打的是东晋又不是发兵西域。”
“而且还不能肯定,朝中持反对意见的有很多。”休密陀补充道。
“他想而又不能打——这就是机会了!”李统兴面露得意之色道。
休密陀与白震面面相觑,再看着李统兴:“你这话是何意?”
李统兴招手示意,休密陀、白震于是附耳近前听李统兴如此这般一番耳语,然后脸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笑容并连连点头称赞。李统兴的神态更加严肃认真起来:“此事至关要紧,万万不能走漏风声。如果没有别的想法,我们就可以分头行动了。”
“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怎会走漏风声呢?李老板尽管放心!”
三人又作了一番商量后决定:除了白震仍在客栈,休密陀必须马让潜回龟兹国请同党鄯善王弥真过来游说苻坚,李统兴则着手布置长安这边的工作。
李统兴的工作有二项:一是在市井散布童谣;一是找一个合适的人怂恿苻坚出兵龟兹国。李统兴要找的人叫慕容垂,他认为在长安城里没有谁比这个人更合适了。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前燕王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冲父亲慕容俊的弟弟。少时颇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
永和十年(354年)四月,慕容俊称帝,建号元玺,史称前燕。慕容霸因训练军队之时,座骑受惊而坠马,进而折齿,更名为慕容垂。慕容垂被封为吴王,迁镇信都。
升平三年(359年)十二月,慕容俊病危,召慕容垂回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升平四年(360年)正月,慕容俊病逝,太子慕容暐即位,慕容垂屡建奇功,却备受打压,遂谋生脱离前燕之意。公元369年十一月,慕容垂以打猎为由,微服出邺,准备回故都龙城。到邯郸时,却出了意外,幼子慕容林向来不为慕容垂所宠爱,便向燕王告状,慕容暐遂派精骑追击。慕容垂走投无路,只好投奔苻坚。苻坚早有伐燕之意,但因忌惮慕容垂之威名,一直未成。如今闻慕容垂来归,大喜,亲自到郊外迎接,执其手说:“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与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后还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国不失为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慕容垂感谢地说:“羁旅之臣,免罪为幸。本邦之荣,非所敢望!”
太和四年(369年)十一月,苻坚灭前燕,慕容垂随苻坚入邺,收集诸子,相对而哭。
时苻坚已统一中国北方大部,而鲜卑人的势力也逐渐增大,这引起了一些氐族贵族的不安,宁康二年(373年),有彗星出现,太史令张孟认为不详,便对苻坚说:“彗起尾箕,而扫东井,此燕灭秦之象。”并劝苻坚诛杀慕容氏,苻坚未从。并以慕容暐为尚书,慕容垂为京兆尹,慕容冲为平阳太守。宁康二年(374年)十二月,也许是处于王猛或者苻氏重臣的授意,市井上谣言四起,说鲜卑人图谋复国。甚至有人闯入明光殿大呼:“甲申乙酉,鱼羊(鱼羊即为鲜卑的鲜字)食人,悲哉无复遗。”!秘书监朱肜、秘书侍郎略阳赵整等乘机请苻坚诛杀诸鲜卑人,但苻坚未听,致使慕容垂又逃过一劫。慕容垂随苻坚南征北战,如今大功告成,苻坚不仅未能兑现“告成岱宗,然后还卿本邦”的承诺,反而还惹群臣猜忌,差点丢了性命。每想及这些,心中隐隐作痛,遂萌生了恢复燕国的愿望,并与诸慕容子弟暗中共商复国大计,然后一起等待时机。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欲伐晋,这对慕容家族来说是个特好消息,因为一旦前秦战败,复国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苻坚的计划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某日,慕容垂正为此而闷闷不乐,忽有一自称叫李统兴的商人来访。这李统兴似乎对慕容家族的心里了如指掌,这让慕容垂吃惊不小。待李统兴说他有办法让苻坚下定决心出兵伐晋时,他才放下心来。这位李统兴果然是个非凡之人,对世事可谓洞若观火,他出的计谋直击苻坚的要害,慕容垂觉得可以一试……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却说苻坚欲讨伐晋却受到家人的阻挠,恰在此时,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突传出一首童谣:苻坚伐晋,必得西域异人。
童谣很快就传到了苻坚耳里,苻坚也猜不透这童谣为何意。
某日早朝当文武百官退去,最后却有一人在大殿里久久不愿离去。苻坚一眼认出这人乃是慕容垂,便问道:“退朝了,慕容爱卿为何还不走?”
慕容垂道:“有一事想告知陛下。”
“何事为什么不能当众说,非要等到退朝之后?”
“此乃天机,除了能告诉陛下,不足与外人道。”
苻坚来了兴趣:“是何天机?”
慕容垂道:“近观天相,见西北方向有一明星特别明亮,臣早年对星相曾有研究……”
苻坚催问到:“那颗明星是何兆头?”
“此明星乃是智慧星,也就是说在西北方向有一位智慧超群者,如果陛下能得到他,伐晋便是举手之劳。”
“西北方的智慧星……爱卿知道是谁吗?”
“臣不知,如果陛下能找到他,那就是天意——老天安排异人辅助陛下。”
“是啊,你说的太有道理了……”苻坚深以为然地点头。
说来也巧,当夜苻坚爬上高楼观看,果见西北方向有一颗星星十分明亮,一连数日都是如此……自然而然地,苻坚联想到市井传颂的那首童谣“苻坚伐晋,必得西域异人”……苻坚于是苦思冥想:这西域异人到底是谁呢?
正在此时,有龟兹国鄯善王弥真来访,他告诉苻坚,龟兹国的高僧鸠摩罗什甚是了得,他上知天意,下知人之前世今生……因有他,国王白纯已经躲过了无数灾难……如今龟兹国把他当成宝贝……
苻坚听了,私下里问慕容垂:“莫非童谣中说的‘西域异人’就是鸠摩罗什?”
慕容垂道:“应当是的。”
“为什么四年前白震说这个鸠摩罗什十分平庸?”
慕容垂道:“当年白震一心想请你出兵,陛下只对鸠摩罗什感兴趣,而对出兵之事一言不发,他误以为陛下害怕龟兹国有鸠摩罗什,所以才说出那番话来。”
“原来如此!”苻坚恍然大悟道,“不是爱卿提醒,差点就误我大事也!”
慕容垂见苻坚动了心,趁势道:“陛下的意思……”
苻坚道:“我想如果要白纯把鸠摩罗什送给我,想必他不会肯,我看还是派兵过去——爱卿,这事交给你去办如何?”
“万万不可!臣以为派吕兴将军最合适。”慕容垂深知自己的身份是外戚,即使苻坚同意,其他人也不会同意一个外人带着一支庞大的军队离开长安远征。慕容垂推辞可以避嫌疑,他在心下想,苻坚这样说,或是在试探他也不一定。
苻坚果有试探之意,他当即顺水推舟同意了慕容垂的提议。
太元七年(382年)九月,苻坚任命骁骑将军吕光为使节率10万大军讨伐西域。不想阳平公苻融却提出异议:“西域荒远,得其民不可使,得其地不可食,遣兵征之,得不补失。今劳师十万,臣窃惜之。”
因“天机不可泄漏”,苻坚不好言明,只说:“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虽劳师远役,可传檄而定,化被昆山,垂芳千载,不亦美哉!”
随后又有大臣劝阻,但苻坚决心已定。
太元八年(383年)正月,吕光自长安出发,苻坚在建章宫为其送行,秘对吕光道:“……我为鸠摩罗什而伐西……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末了又拉着吕光的手,鼓励道:“君器相非常,必有大福,宜深保爱……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切记,切记!!”
浩浩大军整装待发,一场因鸠摩罗什引起的战争已经无法避免。欲知这场战争如何惨烈且听下回分解。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