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二)
梁皇忏法,度脱郗 天监二年,武帝作皇忏度皇后郡氏。郡氏初生进,也是红光照室,神奇异瑞。及长,其性明惠,形貌秀丽,且善于隶书,寻于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当时,宋、齐诸王皆慕名而来求婚,均被她父亲郗晔所拒,后来嫁给武帝,生了三个女儿;当武帝为雍州剌史时,郗氏就不寿而死,郗氏生前貌虽美丽性却善妒,不信佛法,毁谤三宝,残杀生灵,因此死后堕为巨蟒。一日,托梦给武帝,请求他看在夫妇之情,设法为她超度,离苦得乐郗氏死后堕为蟒蛇,要求超度,因武帝夫妻情深,念于旧情,便参阅佛经而撰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超度夫人。郗氏遂仗佛力而脱离蟒身,化为天人,现身空中,谢帝而去。此忏因为是武帝亲笔撰著,俗称〈梁皇宝忏〉。直到一千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盛行不衰。
水陆大斋,恩泽今古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武帝率贪领僧俗升坐云殿,披露忏悔,亲撰原文。将住宅改为寺院,名为光宅寺。因其住宅曾放光七日,故有此名。供奉一尊金铜铸的大佛像,敕法云法师为住持。一天,武帝梦见一僧人对他说:“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以水陆大斋而救拔之?”第二天,武帝诏诸沙门说明梦中之事,徵询他们的意见,志公说:“寻经必有因缘。”于是武帝亲自披览三藏佛典,撰著仪文;经过三年,水陆大斋的仪文撰成了。一天晚上,武帝跪在佛前,灭去灯烛,手捧仪文,极尽虔诚地对佛禀白道:“果弟子亲撰的仪文,合乎圣理,则祈求佛陀慈光加被,当弟子拜起时,这烛光自然明亮;假若这仪文未尽详明,不合乎圣理,则此灯烛依旧暗黑。”说罢投身一拜,蒙佛感应,灯烛皆明,于二月十五日在镇江金山寺,依照仪文修设水陆道场,武帝亲临为席,并诏僧佑律师宣读仪文,冥阳两利,大彰灵验,关于水陆道场的佛事,自从武帝去世以后无人提倡。到唐朝初年,竟失傅了。在唐咸享二年三月间,长安法海寺的英禅师,一天见一异人来谒见,对禅师说:“弟子知有水陆法会,能够利益幽冥,自武帝殁后,因循不行。今有大觉寺义济法师藏有此文,师前往求之,来月十五日在山北寺依法修设,台能释出狴牢,敢不知报。”英禅师依言寻找义济法师:果然他存有仪文,依其所期之日,在山北寺如法修设。第二天傍晚,那位异人,率同十多个人来,向法师致谢道:“弟子是秦襄王。”说后,又指著同来之人一一介绍道:“此是范睢,这是攘侯,此是白起,那王剪,这是张仪,此是陈轸,皆是秦国的大臣,他们皆负罪障,幽囚阴府,长夜冥冥无法脱苦。昔梁武帝在金山寺设此水陆盛会,那时有很多人因此离苦得乐,弟子也暂为息苦,后因狱情未决,不得出离。今蒙吾师救度,使弟子与此徒辈及列国诸侯们都能乘此善力,将生人间,因虑世异国殊,所以在未生人间之前来此致谢。”言讫不见。从此水陆仪文盛行天下,恩泽今古。天监六年,武帝假志公的神力,见地狱诸苦相,武帝惊怪不已,问志公道:“如何能救他们出苦?”志公道:“唯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武帝下诏天下所有佛寺,大击钟鼓,悠扬的钟鼓声,响彻云霄,在地狱里受苦众生,因而暂息其苦。佛前宣誓,断食酒肉同年,武帝誓断酒肉,撰一文如下:“弟子萧衍,从今以后,决心断除酒肉,假若再饮酒食荤,杀害生灵,原受一切鬼神制裁,将堕阿鼻地狱。”天监十一年,武帝下诏道:“凡宗庙祭祀,皆须依止佛戒,青蔬豆腐,断用荤肉,去除贪欲,天地生灵,不能杀损,岂能为满自己口福,而牺牲任一有佛性的众生;再则,为祭祀而杀生,非旦无补于事,且更加罪其身,永远沉沦,何苦而为?今后祭祀,宜皆以面粉为之,以大饼代替大脯,其馀尽用素果”。现今信佛者以面粉代生物为祀者,说是当时梁武帝所提倡的。作净业赋坚其道心武帝自信佛以后,道念日坚。曾作一篇”净业赋“在佛前宣读,表明内净其心外净其行;在他所作的”净业赋“的序中,有这几句话道:“朕不啖鱼肉,不与嫔妃同处;四十馀年来,既不食荤,更无杀害障、既不御内也无欲恶障,除去此二障,意识稍明,乃作净业赋。”这是梁武帝撰净业赋的因缘,现略录其辞如下:“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净,感物外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眷,过常发于外尘,累由于前境;怀贪心而不厌,纵内意而自骋流连于丝竹,眼转移的五色,香气酵起,触鼻发识,舌之受味,甘口啖食;耳之受触,以自安怡。细腰从手,弱骨丰肌,附身芳洁,触体如脂,狂心迷惑………如是六尘同障善道,方紫夺朱,如风靡草,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由是外清眼境,风净心尘,与德相随,与道为邻,见净业之可爱,以不杀为因;离欲恶而自修,故无障于精神;患累已除,障碍亦净,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内像,内见众疾;既除客尘,反还自性,心清若冰,志洁如雪;结缚既除,忧畏亦灭,与恩爱而常违,顾生死而永别。”这篇净业赋不但文理通顺,且能作为修道人的借镜,我们应以此警惕自励。武帝受菩萨戒于惠约国师普通元年,梁武帝在宫中筑坛,欲禀受菩萨戒,朝延大臣们一致推焉德高望重的惠约禅师,因此武帝下诏道:“道资人弘,理无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立,惠约禅师,德重人世,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师于等觉,受菩萨戒法。”当佛事行羯磨忏法时,甘露天降,有两只孔雀阶驯伏不去,武帝大悦,复设无遮大会。帝自从受戒以后,日唯一食,食只素菜,寝居所,净如沙门。梁武帝依惠约禅师受菩萨戒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事情是这样的:“武帝延请禅师在正觉殿举行授戒大典参加观礼的细素大德,有十几万人,法会之盛,可说是空前未有的。武帝在受戒时顶礼禅师后对他说:“弟子顶礼,请勿为外人知之”。这时禅师便合掌入于净瓶中,结跏趺坐,须叟间又化为五彩云朵而出,他也细声地对武帝说:“贫僧化身入瓶之事,也请陛下勿为外人知之。”武帝自恃万乘之尊的身份,只应受人顶礼朝拜,他是不肯向人顶礼的;可是今天既然依师受戒,不能不向禅师顶礼但又怕为外人知道而失面子,因此有此请求。禅师显神通,化身入瓶,让他能心悦诚服的顶礼。可是,佛法是不许随便现示禅通的。禅师不原让外人知道,所以有此一段对白。普通四年,武帝下令中外人士,不得称呼惠约禅师之名而以别号(智者)代替。现今沙门之有别就是从禅师开始的。大同元年九月六日,惠约禅师入灭,世寿八十四岁。武帝素服临丧,执弟子之礼,哀恸出声,为之辍朝七日。六月廿九日诏葬于独眼山,志公禅师的墓左。从师得戒的弟子有四万八千多人,都服缌麻,痛心欲绝地送到墓地。这种哀荣在出家人中实属鲜见
三次舍身同泰寺
大通元年,京城大疫,武帝于重云殿,为万民设救苦斋,以身为祷;复于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披法衣行清净大舍,素床瓦器(就是吃钵饭),乘小车不用车驾,亲升法座,为大众开讲经,群臣以一万亿奉赎回宫。武帝又设道俗大斋,参加者约五万人,这是武帝的第一次舍身。大同元年,武帝于同泰寺讲(金字三慧般若经),举行清净大舍,皇太子与群臣再以一万亿钱,奉赎回宫。是晚,同泰寺里浮图发生火灾,武帝以为天魔所为,于是下诏道:“道高魔盛,行善障生。”因此再起十二层高的浮图,这是武帝第二次的舍身。太清元年,武帝第三次的舍身是在同泰寺,设元遮大会,行清净大舍,升妙严殿讲(金字三慧般若经),群臣仍以钱一万亿为赎身回宫。刚直的智藏法师武帝笃信佛教,恭敬三宝,因此对出家释子多所从容,僧团中不时发生事件,主僧懦不能制。武帝对此很为重视,他想自己来律行僧正的事,诏下京城大德们,无人敢异议,独有智藏法师,他以为佛法渊博,非一人能尽之,因此他执不奉诏,武帝对他不肯奉诏,大为惊异,便召入光华殿问状,智师面陈大旨,秉执有据,使武帝不能夺,逐从其言,不作自任僧正之议。智藏法师对众僧说:“皇上以佛法为已任,诚当推顺,然而衣冠家子弟十辈,犹不能俱称父意。现今糅杂五方之众,而欲以一已恶绳之,戒律将废矣,诸君不虑及此何也?”法云法师叹道:“教理深致,未能多此,今日之事,良可愧服。”因为法云法师在,很得武帝信任,又是极负众望的大法师,对此事利害蔽端末虑及此,若非智师反对推翻此举,几乎铸成大错,所以他要对智师有“良可愧服”之语。武帝自从受了菩萨戒后,他的寝室与沙门略同,虽宫禁之内,亦恣僧众们游览,独禁、止御座而巳。智师一日升殿,登上宝座,左右大声呵止,智师也大声答道:“贫道定光金轮之斋。宁愧此座,倘欲见杀,不虑无受生处。”左右以此奏闻,武帝特令不问。
武帝与达摩祖师 普通元年,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泛海来华,九月廿一到达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迎礼,表奏京师,武帝遣使往迎。次十月一日到达建康,武帝见后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并无功德”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尊者道:“净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尊者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武帝再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武帝与照明太子等都是持论二谛的;立真谛以非有,立欲谛以明非无,所以尊者用“廓然无圣”一句回答武帝,武帝错会祖意,对于“廓然无圣”却作人我见解,再问,“对朕者谁?”尊者道:“不识。”武帝不省玄旨,不知落处,因他们彼此说话不投机,达摩尊者便离开江南,一苇度江之魏。这就是达摩一苇度江的故事。侯景叛乱,定业受报太清三年,侯景叛乱,至建康陷台城,入城见武帝于太极殿,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拜谒,皇上神色自若,对侯景说:“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使人引他就三公榻。侯景惶惧不能对,便向左右道:“吾踞鞍临敌,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见萧公,使人畏惧不已!”侯景自称丞相,武帝尤愤成疾:可是他仍斋戒不衰,口苦索密未至,举手曰:“荷荷!”就崩驾于净居殿,世寿八十六岁,在位四十八年。江陵地方有一居士陆法和,隐居奉佛;侯景遣将任约,进攻湘东王于江陵,陆法和与他的弟子八百多人,役使神祗阴兵,把侯景击败了;复于江夏聚兵,欲协助武帝讨伐侯景,可惜武帝恐怕他为乱,不听他的话,法和对武帝愤然的说:“贫道学佛者,尚不希释梵坐处,况人王之位乎?但以空王佛所,与你有香火缘,今知王遭受宿报,故欲救之,既然见疑,当是定业,不可转移也。”可见武帝与侯景,并非今生之事,而是宿世定业,偿还前债罢了。不然为什么不接受陆居士的协助,来消灭敌人呢?因陆居士知道他要遭宿报,特地来救他,他还不肯领情,这就是佛说定业不可的道理。
梁武帝的著作
武帝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共有二百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关于佛教的著述有涅、大品、净名、三慧等诸经解共数百卷。持戒精严解行并进武帝自受菩萨戒后,就严守戒律,一个万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个苦行头陀,他日中一食,而且只吃点豆羹粝饭而已。有时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过午,就不吃了,穿的是布衣木棉,盖布被,垫莞席,足登草履,头戴葛布;一冠三年,一被二载。从五十岁起,便断绝房室,不饮酒,,不取乐,除宗庙祭祀大会,或其他法事外,他从不举乐。日理万机,勤于事。在冬天须过四更方才就寝,夜深天寒执笔撰写,手皮为之裂。他不但勤政而且爱民,亲近侍从,犯过者每多纵舍,每判一死刑,常常矜哀流涕。居小暗室殿,亦常理衣冠,暑夏炎热,而不褰袒,虽见内宫小臣,仍然如遇严宾,虽古之贤君,又有几人及此呢。
史官笔下评语 史官魏徵,他给梁武帝的评语中赞道:“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儒业,介胃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不过武帝并非没有缺点,魏徵亦曾不客气的批评道:“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遣荣,虚厕苍头之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郑公批评梁武帝,持论最为公正:新唐史上对武帝的评语也不偏执,他说:“梁萧氏兴于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当然他没有魏徵说的详细了。然而不信佛教的韩退之,他硬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人不去鉴察,只是人云亦云罢了。要知道武帝日中一食,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布认素食,到了临终之前,仍斋戒不衰。武帝如此简单的生活,在那些恣情丰美,嗜欲受者看来,就近乎是饿死了。笔者亦曾目睹耳闻有佛教人士为文对梁武帝恶意的批评,因为他们未曾看过武帝平生的事迹:如果看过了本文以后,那将要大生惭愧心,不该再道听途说的加以批评了。希望现今诸山长老大德们能免以此自愧自勉,以求上进。(本文参改释氏稽古略,佛祖历氏通载,南史,辩正录、梁武本纪、佛祖统纪、僧镜录等书)
〖陈武帝与佛教〗
陈霸先是陈国之开国君主,自己姓陈,国号也是陈;以姓为国号的,在史书上很少见到。陈主仕梁因灭侯景纂乱有功,进位相国总百揆,封陈公备九锡,陈国置百司不久进爵为王受梁国之禅位了。我们读史书,读到某大臣加官进爵到了备九锡总百揆时,就顸知他不久将要废旧主而自立为王了。愚者不信佛教因果,更不知一部二十五史就是因果的写照。当初梁武帝在齐国任大司马晋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不久便受禅即皇帝位梁武帝得齐位是如此,陈主得梁位也是如此,其他如隋文帝等亦是如此。
堂堂一表,帝王之相
陈霸先号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里人,出身微贱,自称是汉太丘长陈宝的后裔,英雄不论出身低,别看他不是什么王公大臣贵族的子弟;可是,却生就一副帝王之相,身高九尺二寸,一把长须有三尺多长,两手垂下来过了膝盖,神明高放,志略超群,堂堂一表九五之君的仪容。当魏贼侯景作乱时,台城沦陷后,武帝所修建的寺庙也被摧毁殆尽,侯景杀晋安王后自立为王,改年为太始,这时陈霸先帅甲骑十万大兵,舟舰二千,会舍僧辩于白茅湾,筑坛歃血为盟,退杀叛贼侯景,景兵大溃,侯景逃回家中,被他的小舅子羊杀死,用盐纳入腹中,把尸道送到建康,僧辩傅首江陵,枭之于市三日,然后再把其首,煮而漆之,存于武库。就是催残佛教的果报。
建寺弘法,不让前朝
陈武帝登位后,第一件事便是恢复梁朝的旧政。在金陵地方,有七百多所佛寺,被侯景焚荡几尽;武帝崇拜佛教,是个虔庄的佛教弟子,便将那些毁壤的寺宇一一修建,翻经讲道,不让前朝梁朝有译经师四十二人,所译经论共七百八十卷,建有佛寺二八百四十六所,度僧尼八万三千馀人。
大庄严寺,二次舍身
永定元年,恭迎佛牙于杜姥宅,并设四部无遮大会以志庆祝,凡是佛教出家、在家的信众,都可以参加受供(无遮大会者,就是没有遮止,来者不拒的意思)永定二年五月,武帝大庄严寺行清净大舍。第二天群臣表请回宫。十一月又至大庄严寺,发金光明经题,十二月再至大庄严寺,设无遮大会,供僧布施,放生宥罪,行第二次清净大舍。第二天,又被群臣表请回宫,同年在扬州建东安寺等四所。永定三年,敕令在宫内设仁王大斋,诏请宝琼玉法师于重云殿,讲大品般若经。同年,武帝写佛经十二藏,造铸金钢佛像百万尊修建故寺三十二所,度僧尼七千馀人,可惜武帝在位只有三年就驾崩了,世寿五十七岁。
重云殿飞升入海
永定三年,曾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是重云殿飞升入海,重云殿为梁武帝所建,殿中安置佛像,所陈设皆是珍宝,据说陈武帝驾崩后,群臣须要葬具,欲取殿中佛像前宝幔珍珠王珩佩,作为送葬造车舆之用,当众人齐集动手时,忽然云气围绕,大雨滂沱,雷电震击,百工奔走,又见火列空中,布焰冲天,重云殿与其殿佛像一齐上腾,烟火相映,当然向东海而逝。全城的人都仰首上望,一直到看不见为止。一个月后,有人从东州来,他说:那一天曾看重云殿乘空入海。”后来望海者,还时常看到元魏时,洛阳永宁寺的宝塔,天震而飞东去,与此事略同。
陈文宣二帝与佛教
陈文帝名茜字子华,是昭烈王始兴的长子,当初陈霸先与其兄,同营帝王之业,因此陈武帝在世时立有遗诏。武帝驾崩后,皇太后以遗诏立川王。即皇帝位,号为文帝,改国号为天嘉。文帝在位只有七年,修建佛寺六十所,写经五十藏,度僧尼两百余人。
为皇太后,大舍宝位
文帝在天嘉四年,为皇太后大舍宝位,设无遮大法会,行清净舍身大法,并召集群僧,举行方等陀罗尼法华忏,金光明忏等,在每一忏法中,文帝都亲笔撰发原文,自称菩萨戒弟子皇帝,如所御撰的忏文有妙法莲华经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度忏文、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忏文、娑罗斋忏文等。他在无遮大会舍身忏原文中这样说:“……圣人扬罪已之说,故亡身济物,仁者之恒心,克已利人,君子之常德。况复菩萨大士,法本行处……运无量之四心,修平等之六度……奉为天龙鬼神幽冥,空有三界四生,五道六趣,若色若想,若怨若亲,若非怨亲,遍虚空法界,穷过去尽未来无量名识,一切种类,平等大舍。”弟子自身,以及乘舆法服……珠交璎珞,宝饰壮严,给用自资,生平所好,咸施三宝,今谨于殿前设无遮大会,奉行所愿,并诸功德,愿诸佛菩萨以及冥空幽显,都来为他证明,开智慧日,映慈悲云,树宝幢于大千,击法鼓于百亿,最后要使一切沉沦的痛苦众生,出生死轮回,到无生彼岸。文帝在位七年,四十五岁崩于有觉殿。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