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的舍利崇拜与阿育王塔

舍利子 | 作者:印顺法师 [投稿]

  唐代《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引古籍说:“又《育王传》云,王得信心,问道人曰:我从来杀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养众僧,救诸囚徒赈济贫乏(故《譬喻经》云,王宫内常以四事供养二万沙门,尽心备礼,不可具述)。王曰:何处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揜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今诸塔处是也。时王欲建舍利塔,将四部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还复修治。此塔与先无异。如是更取七佛塔中舍利,至众摩村中,时诸龙王将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分与之。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瑠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幢幡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勅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塔。时有国名德叉尸罗,有三十六亿家。彼国人语鬼神言,可三十六箧舍利与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国中人少者令分与彼,令满家数而立为塔。时巴连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佛塔遍此阎浮提,意愿如是?时彼上座白言:善哉大王。克后十五日日正食时,令此阎浮提一时起诸佛塔,如是依数,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曰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历史上的一位暴君,后来皈依了佛教,成为一名佛教徒。因为他曾经杀人如麻,为了赎罪,于是下令国内各地修塔供养佛舍利,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

  由此可见,佛教舍利的信仰早已有之。小乘佛教认为世俗之人是不能够有佛陀的权威与智慧,世俗之人修行,最多只能到修到阿罗汉果位而已,所以小乘佛教主要尊奉佛的舍利。佛教的舍利信仰被广泛推广是在大乘佛教时期。舍利在佛教徒的心里是一种圣物,既为圣物,就要进行供养与朝礼。《佛说浴像功德经》说供奉舍利,可以获得十五种福德,亦即:“持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置其中,所得功德,如我在世等无差别。如是之人得十五种功德:一者得净念心,二者得顺法心,三者得惭愧心,四者得见如来,五者发净信心,六者能持正法,七者如说修行,八者得亲近诸佛,九者诸佛国土随意受生,十者若生人中生大姓家,其心柔软人所敬重,十一者纔生人中得念佛心,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恼乱,十三者于末法时能护正法,十四者常得十方诸佛如来恒加覆护,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这里的“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实为大乘佛教提供了舍利供养的理论依据。

  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种身,又称三佛或三佛身,亦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三种,或法身佛、化身佛和应身佛三种。《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三身分别品〉说:

  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中略)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中略)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金光明最胜王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其所说的化身、应身和法身三种,是印度佛教里最普通的说法。按照印度佛教的说法,所谓的化身,是指佛能满足众生的要求而化作不同形状出现的情况。应身是指佛为众生摆脱生死,趋入涅槃而现示的欢喜像情况,体现了佛的各种相好与他的庄严。法身是指佛已经成道,获得了解脱涅槃之后最终的实相情况。此三身中,化身与应身还处在尚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与自在情况,所以它是一种假有,不是真实的存在。法身是摆脱了生死,获得了涅槃与自在,所以他是真实的,永远存在的,也是不再变化的实在。

  大乘佛教是将佛强化之后而出现的一种超越的信仰,三身佛的理论把佛的能力与愿力,及其功德做了泛化,佛不仅可以代表众生,而且是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显现,无处不在,是永恒与真实的代表。把佛提高到至上的地位,也就为舍利信仰的泛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既然佛的舍利可以代表佛的存在,由此推出,与佛有关的得道佛弟子舍利也可以得到供奉与崇拜,所以在印度佛教里面,除了佛以外,还出现了佛弟子舍利崇拜,如现在在北印度比哈尔邦还存在在吠舍哩的舍利塔。

  《魏书·释老志》说:“释迦虽般涅槃,而留影迹爪齿于天竺,于今犹在。中土来往,并称见之。”2008年,山东兖州兴隆地宫出土了佛牙舍利与金棺。据唐道宣法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云:“仁寿三年正月,复分布舍利五十三州。至四月八日同午时下。”这是隋文帝第二次在天下颁送舍利,兖州也有幸得到了一颗。梁高祖撰《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又《牙像诏》)云:“今真形舍利复现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难遭之想。”这也算得上是近年来,佛教考古之一次较大的收获。古人云:“惟佛塔之设,当必得亲佛所遗爪发齿骨一种,或积精力所成,如珠玑者。释氏皆所会舎利者也,然后函以金石竁地而藏焉。因起浮屠于上,以表识之,是曰佛塔耳。诸所立者靡不然。”(《河南穆公集》)。《魏书·释老志》又云:“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阿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隋代文帝向天下广颁阿育王舍利,故当时接受了舍利寺院里面大部分舍利塔都被称为阿育王塔。若按此说,兖州兴隆塔也可称“阿育王塔”耶?

  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种身,又称三佛或三佛身,亦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三种,或法身佛、化身佛和应身佛三种。《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三身分别品〉说:

  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中略)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中略)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金光明最胜王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其所说的化身、应身和法身三种,是印度佛教里最普通的说法。按照印度佛教的说法,所谓的化身,是指佛能满足众生的要求而化作不同形状出现的情况。应身是指佛为众生摆脱生死,趋入涅槃而现示的欢喜像情况,体现了佛的各种相好与他的庄严。法身是指佛已经成道,获得了解脱涅槃之后最终的实相情况。此三身中,化身与应身还处在尚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与自在情况,所以它是一种假有,不是真实的存在。法身是摆脱了生死,获得了涅槃与自在,所以他是真实的,永远存在的,也是不再变化的实在。

  大乘佛教是将佛强化之后而出现的一种超越的信仰,三身佛的理论把佛的能力与愿力,及其功德做了泛化,佛不仅可以代表众生,而且是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显现,无处不在,是永恒与真实的代表。把佛提高到至上的地位,也就为舍利信仰的泛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既然佛的舍利可以代表佛的存在,由此推出,与佛有关的得道佛弟子舍利也可以得到供奉与崇拜,所以在印度佛教里面,除了佛以外,还出现了佛弟子舍利崇拜,如现在在北印度比哈尔邦还存在在吠舍哩的舍利塔。

  《魏书·释老志》说:“释迦虽般涅槃,而留影迹爪齿于天竺,于今犹在。中土来往,并称见之。”2008年,山东兖州兴隆地宫出土了佛牙舍利与金棺。据唐道宣法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云:“仁寿三年正月,复分布舍利五十三州。至四月八日同午时下。”这是隋文帝第二次在天下颁送舍利,兖州也有幸得到了一颗。梁高祖撰《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又《牙像诏》)云:“今真形舍利复现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难遭之想。”这也算得上是近年来,佛教考古之一次较大的收获。古人云:“惟佛塔之设,当必得亲佛所遗爪发齿骨一种,或积精力所成,如珠玑者。释氏皆所会舎利者也,然后函以金石竁地而藏焉。因起浮屠于上,以表识之,是曰佛塔耳。诸所立者靡不然。”(《河南穆公集》)。《魏书·释老志》又云:“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阿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隋代文帝向天下广颁阿育王舍利,故当时接受了舍利寺院里面大部分舍利塔都被称为阿育王塔。若按此说,兖州兴隆塔也可称“阿育王塔”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