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云居寺给予高度 重视。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抓云居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为千年古刹增添一份祥光瑞气。
云居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东岱镇山堂村云居山之巅,又名上庵寺,云居山位于闽江与鳌江之间,距县城七点五公里。唐代即建寺于此,宋元屡修,清康熙年间(一六六二年至一七二二年)重建,到民国年间,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部分倒塌。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圆庆上人和明性法师驻锡于此,着手修缮寺宇,开荒种地,初创业基。 一九八一年年明性法师圆寂后,由理通法师继任住持,扩建大雄宝殿,修七星井和生活用房。一九八八年理通法师圆寂后,由比丘尼理顺法师任住持,理实法师任监院,一九九三年年开始对总体布局进行全面调整,将原有殿宇全部拆除,重新设计仿古结构,屋顶有琉璃瓦面,殿内一九八九年重塑的释迦牟尼第三尊佛像,高三.四米,肩宽一.二米,全面用金粉装饰,鲜艶夺目。塔井浮雕九龙八凤心,工艺精巧。大雄宝殿廊前换上九根浮雕青石龙柱,殿堂高度从原来八.三米加高为十三.八米,深度增加四.三米。建筑面积六百八十平方米。大雄宝殿前方留有一块五百七十五平方米方形广场,内建七星井和千佛塔。广场前面是天王殿,建筑面积一百三十五平方米,殿前为月丬池。在大雄宝殿和广场两旁建有齐堂、祖师殿、伽蓝殿、西归堂及生活用房等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六十二平方米。大雄宝殿后座为法堂、藏经楼、僧房等,建筑面积四百四十一平方米,殿宇围墙长三百米,高二.八米。近数年来的修缮总计耗资五百多万元,全部都是信徒捐献,其中胡雪金家族一百六十多万元,郑玉英家族五十多万元。现拥有殿堂五座,大小厅室五十六间,总建筑面积两千八百一十八平方米。 云居山是连江县内四大名山之一,青山堆翠,碧岫绕云,兀峦幽谷,奇岩怪石,松树萧森,绿茵馥郁,正如云居寺前崖刻有所言「天上云居,人间仙境」。西北向有仙人迹,传说仙人曾到云居山,岩壁尚留一尺多长的脚印。北面有金猫戏鼠、尼姑洗脸、和尚貌台诸胜。云居寺左边有大字「彤云碧海」的刻石。附近有流米岩。寺侧有一小冈,首尾昂起,形好马鞍,叫马鞍山。每届秋日,游者多宿云居寺,以待翌晨登普光塔以观日出。普光塔又称云居塔,在云居山顶,游人在此极目东海,气象万千。海筏法师有联云:「海自混茫能蓄日,山无古今独居云」,生动概括了「云居观日」的独特景色。「云居观日」是鳌江十二景之首。塔旁有一巨石,呈半笏状,底部附着贝壳,上刻「海上飞来」四字,称飞来石,对考察云居山地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满山怪石,知名者还有「美女梳妆」、「莲花台」、「杜鹃岩」等诸胜。 云居寺虽处群山峻岭之中,现有一条石面公路接通连晓公路而进入一○四国道,交通十分方便。 寺址:福建省连江县东岱镇山堂村云居山
云居寺原名安庆寺。因该寺上空常见祥云环绕久聚不散如菩萨显圣,故改称云居寺。
西五台,原名安庆寺。位于西安市玉祥门莲湖路西段南侧,东邻洒金桥,西靠明代城墙,东西长约一华里。此地原为长安城内太极官,城南墙旧基。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朝山拜佛,旅途十分劳素,世民为母尽孝,便仿照南五台在宫城广运门以西,太极宫城南墙上沿起伏地势,筑建了五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共有五个高台,又与终南山南五台遥相呼应,故称西五台。又因该寺上空常见祥云环绕久聚不散,如菩萨显圣,欲又称云居寺。
据《西安府志》记载“其台基于唐,创于宋,屡葺于明。”现残存的西五台殿宇系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由于年代久远,战火频繁,屡毁屡建,究系何代建造,众说不一。
西五台的建筑风格与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它坐西向东,由山门拾级而上,一台高于一台。第一台名为降龙观音殿,台前建有韦驮殿。第二台称五大菩萨殿。第三台为地藏菩萨殿。第四台为弥勒殿,殿前有老母殿。第五台为十二臂观音殿。另外有大雄宝殿、观音大士殿、卧佛殿三殿分别插建于二、三、五高台之前,系明代燕王朱棣所建。卧佛殿内卧佛塑像及侍立两假的十大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塑像珍品,据《关中图志》记载“由三天门拾级而上,层台绀阁,环列左右,最高处为大士殿,登殿四望,可收一郡之胜。”各台两侧均有寮房,历来为尼僧居住。昔日的西五台是开期放戒的道场,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 第一台与第四台毁于民国战事时期,其余各台尚且完整。所余三台分别称为前台、中台、后台,三台均尼僧主持。1920年能修比丘尼仰慕长安为唐代佛教胜地,由广东省移居此地。西五台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九日举行法会,会期善男信女前来朝拜许愿,求神礼佛者无数。
文革前,前台尚有五大菩萨殿像,大雄宝殿三间,内塑像释迦牟尼佛一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各一尊。灵应台,台上有观音殿一间,内塑观音像一尊。台下背后有韦驮像一尊,台前有观音殿一间。内塑观音像一尊。后台菩萨殿五间,供大悲观音菩萨像三尊。大殿三间,塑地藏王像、卧佛像及十大弟子像,外有弥勒殿三间。以上三台文革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革中寺内被工厂占用,寺内尼僧住地多被居民占住或插建,加之年久失修,整个寺院已破旧不堪,急待重修。
西五台的建筑风格与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它坐西向东,由山门拾级而上,一台高于一台。第一台名为降龙观音殿,台前建有韦驮殿。第二台称五大菩萨殿。第三台为地藏菩萨殿。第四台为弥勒殿,殿前有老母殿。第五台为十二臂观音殿。另外有大雄宝殿、观音大士殿、卧佛殿三殿分别插建于二、三、五高台之前,系明代燕王朱棣所建。卧佛殿内卧佛塑像及侍立两假的十大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塑像珍品,据《关中图志》记载“由三天门拾级而上,层台绀阁,环列左右,最高处为大士殿,登殿四望,可收一郡之胜。”各台两侧均有寮房,历来为尼僧居住。昔日的西五台是开期放戒的道场,其规模之大由此可见。 第一台与第四台毁于民国战事时期,其余各台尚且完整。所余三台分别称为前台、中台、后台,三台均尼僧主持。1920年能修比丘尼仰慕长安为唐代佛教胜地,由广东省移居此地。西五台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九日举行法会,会期善男信女前来朝拜许愿,求神礼佛者无数。
文革前,前台尚有五大菩萨殿像,大雄宝殿三间,内塑像释迦牟尼佛一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各一尊。灵应台,台上有观音殿一间,内塑观音像一尊。台下背后有韦驮像一尊,台前有观音殿一间。内塑观音像一尊。后台菩萨殿五间,供大悲观音菩萨像三尊。大殿三间,塑地藏王像、卧佛像及十大弟子像,外有弥勒殿三间。以上三台文革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革中寺内被工厂占用,寺内尼僧住地多被居民占住或插建,加之年久失修,整个寺院已破旧不堪,急待重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省,市人民政府和宗教主管部门的关怀下,西五台重新恢复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并被政府确定为西安市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大信教群众又能自由地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在省佛协的积极支持下,由佛学院毕业不久即担任西五台前台住持的吉祥法师,立志重现昔日皇家寺院之辉惺,讨划分期实施恢复重建五台原貌,以实现广大佛教徒的夙愿。她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带领广大僧尼和信众落实教产,护持道场,制定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大大加快了西五台的恢复重建工程。
西五台的修复开放既是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体现,又是十方善信的迫切愿望,然而,要全面整修,所需经费较多,还有赖于国内外各大寺院高僧大德们及四众弟子的大力支持,同发慈悲,随缘捐助。 在国内外广大佛教徒和居士大德们的支持帮助下,一定能够使西五台早日恢复昔日盛况,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 据《西安府志》记载“其台基于唐,创于宋,屡葺于明。”现残存的西五台殿宇系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由于年代久远,战火频繁,屡毁屡建,究系何代建造,众说不一。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朝山拜佛,旅途十分劳顿。李世民为母尽孝,便仿照南五台在长安城的宫城南墙附近建筑了五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五座佛殿坐落在五个高台之上,又与终南山南五台遥相呼应,俗称西五台。云居寺历来为尼僧道场。据《西安府志》记载“其台基于唐,创于宋,屡葺于明。”现残存的云居寺殿宇保持着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尤其是卧佛殿内卧佛塑像堪称明代塑像珍品。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