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西距宝鸡市90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起迹于北魏,中兴于隋,鼎盛于唐,是“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圣地灵境。法门寺因供奉着举世仅存的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千年来受到佛教界和中国历代王朝的拥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舍利是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佛教的舍利崇拜起源很早,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开始对过去佛的舍利开始了崇拜,但这很可能只是后来的传说。比较可靠的舍利崇拜最早开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之后。依《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述,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的婆罗双树下涅槃后,摩竭陀王阿阇世及波婆国末罗族、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等都想获得佛的舍利,但都遭到拘尸国人的拒绝。各国便商议将以兵力强行分取,战事一触即发。这时,香姓婆罗门挺身而出,晓谕大家,不要因争佛舍利而自相残杀。八国便请其负责均分舍利,并各自起塔供养。于是佛的舍利便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这最初的八份分别是:
第一,拘尸城的各位力士得一份舍利,捧回国内起塔供养。
第二,波婆国获得一份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第三,师伽那婆国获得一份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第四,阿勒遮国获得一份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第五,毗耨国获得一份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第六,毗舍离国获得一份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第七,迦毗罗卫国获得一份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第八,摩揭陀国阿阇世王获得一份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负责分配舍利的香姓婆罗门也获得了分佛舍利的瓶子,并起塔供养。当时的毕巯村人求得火化处的地燋炭,回国后也起塔供养。
另据《处胎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曾经三分舍利:一分神天,一分龙王,一分八王。总之,佛教的舍利崇拜就从佛陀涅槃之后开始了。
天神和龙王均非人间,而处在人间的八塔到底在哪里,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留下的传说很多。1898年,法国人皮佩在尼泊尔南境的皮普拉瓦发掘了一处古坟,获得一个大石柜,其中藏有蜡石壶二个、蜡石器一个、蜡石箧一个及水瓶的破片若干。蜡石壶一小一大,皆收藏有骨片,小壶为球状,分成上下二部,上半为壶盖,附有瓶形之把手,盖上刻有阿育王时代或该时代以前所使用之Brahmi文字的铭文二行,内容是:此乃佛陀舍利龛,为著名的释迦族及其妹、妻子等所奉祀。由此刻铭可知其骨片为八国分配佛陀舍利时分与迦毗罗卫国的那一份,也可证明《长阿含》等经所记载的八国分舍利为历史事实。
释迦牟尼火化后所形成的舍利很多,八王分舍利时到底是怎么划分的,现在已经成了历史的疑案。但根据后来流传各地的佛舍利来看,可以划分为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三种。《法苑珠林》卷四十谓骨舍利为白色,发舍利为黑色,肉舍利是赤色。骨舍利中有的就像五色珠,光莹坚固,一般称为舍利子。一般相信佛之遗体火化之后所成之舍利质地坚硬,锤打不碎。然如系佛弟子的舍利,则锤击便破。不过,近世在印度发现的八分佛舍利之一,则如通常人骨被火烧后之状,既非粒状,亦不坚实。由此可知,除粒状舍利外,亦有其他类型的佛陀遗骨在世流传。
早期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佛弟子们对佛的崇拜便主要以佛的舍利、佛生前的主要活动地、佛的用具以及佛成道的菩提树等为对象。在这些崇拜对象中,舍利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舍利既有真身的亲切感和神圣感,也有携带和流传的方便等优势,所以后世的舍利崇拜日益发展。
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占地约 1300 亩,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 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 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 历史文化。 山门广场区域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由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及圆融门 4 部分组成。此区域涵盖酒店、 素食餐饮、大唐禅茶、讲经堂、旅游精品购物、游客中心、大型超市、电瓶车租赁等配套实施一应俱全。 山门广场建筑设计风格大气恢宏,北接佛光大道,寓意着我们众生由此岸世界渡到佛的彼岸世界的过程。 穿过圆融门我们就步入了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长 1230 米,宽 108 米,面积约 14 万平方米,是一条 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等景观,它是按佛教“五时判教” 而设,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 (现世) ,佛光大道接引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岸”——合十舍 利塔(佛国) ,这样一轮回即为一大度在佛光大道上穿行,感受由菩萨之因到佛之果的成佛过程。位于佛光 大道东侧的林荫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的佛陀圣迹,其主旨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 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模样,体现佛陀由凡入圣的伟大精神;而西侧的林荫 道中为您呈现的八组景观雕塑则为法界源流,其主旨接释迦涅磐后佛教的发扬光大,如汉传佛教净土宗、 禅宗、中国八宗、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 位于佛光大道偏北段的东侧就是法门寺寺院,整个寺院面积约 3 万平方米。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 佛光大道上的经幢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 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1981 年 8 月 24 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 年政府决 定重建,87 年 2 月底重修宝塔。2499 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组成的六渡桥连接了佛光大道和舍利塔广场,是拜见 佛祖真身的必经之路。广场雾泉喷涌,云烟缭绕,似身临佛国圣境。合十舍利塔塔高 148 米,占地面积 6.3 万平方米,寓意佛之彼岸。整体造成呈双手合十状,气势恢宏,塔内供奉着举世闻名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 舍利。舍利塔是整个景区的主体建筑,由地宫、内殿、外殿、法会广场、唐塔、五指山塔体、摩尼珠及塔 刹等单元组成, 环塔周围为广场和人工河, 塔前广场建设面积 40400 平方米。 地面部分内设佛教三身佛 (即: 法、报、化三身)各方菩萨、四大天王等佛教文化景观造型。而佛祖真身舍利就存放于舍利塔地宫中厅, 舍利是梵文音译,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坚固子。舍利塔建于广场的北边,建筑面积为 40500 平方米, 建筑风格为仿唐建筑,塔下地宫为奉佛指舍利之所在,法门寺佛指舍利,是迄今世界唯一仅存的佛指舍利。 佛经叫作法身舍利,表示佛的教法不灭。舍利塔主体采用几何菱形的形式形象一个合十的手掌。双手合十, 内含唐塔是历史和当现代的圆满融合,空间为三身、三世诸佛,菩萨的宇宙法界。塔的中下部为一象征性 的宝珠,而真正的佛指舍利则藏在塔下的地宫里,塔的下部为一综合的建筑群,人工水池环绕在建筑旁边, 建筑外围开阔的广场可满足数万人的祭拜活动,广场的外围围绕着一圈现代感极强的回廊,整个广场被最 外围的一圈水系包围,将广场和外界环境清晰的分开。地宫建筑面积 5000 多平方米,可容纳 2000 多人在 其中活动,室内大厅建筑面积 2.4 万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 2 万多人举行活动。整个舍利塔及其广场的形式 都比较现代,构成方面简洁大气,材料方面主要运用现代的玻璃幕墙和光洁的天然石材。整体造型体现了 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基本意愿,用以表现佛教的宇宙观、教义、教理等,突 出法门寺佛祖真身指骨的神圣形象。 陕西省法门寺文化景区耀世开放,绝世矗立东方、庄严指向天国的合十舍利塔落成。法门寺新景区于 零九年的五月九日正式开放,当日举办了盛大的佛指舍利安放大典仪式。它是关中弘扬盛唐和佛教文化的 又一个文化标签,其高度的学术和旅游价值必将引来更多的中外游客。全面展现世界佛教两千五百年、中 国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及唐代地宫珍宝之精华。 佛教盛唐文化内涵 具时代创意 , “一山四海会,一指法门开,一脉传如来。 ”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有 限公司总经理刘兵用了三句话来概括法门寺文化景区世界文化交流、精神文明提升和佛法宗脉传承功能。 游客从法门寺文化景区大山门始,佛光大道接引众生,由此岸世界渡到佛的彼岸世界。经法柱、佛光 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自南向北,到合十舍利塔--佛之彼岸,强烈的震撼之旅,自山门广场,经佛光 大道,攀合十舍利塔,实现从“历史的法门”到“世界的法门” 融佛教历史、文化、人物、教义、艺术、 。 景观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佛教义理仪规,是佛教文化艺术的神圣殿堂。 重竖寺院开心灵之门 悟宗教之源 。 “宗教建筑就是心灵之门,而人类透过心灵之门去体悟宗教。 ” 为佛祖法、报、化三身,佛、法、僧三宝的一体世界,以世界佛文化中心面对现在和未来。法门寺合 十舍利塔,依中国禅寺空间之塔、寺、合院作为造型组合元素,以塔区之化身佛殿、报身佛殿、法身佛殿, 用垂直方式铺展,观之让人赞叹不已!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