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是因痉贮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因名塔寺。佛指骨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骨头,亦称佛舍利。其痉贮中国,可能在佛教传人中国之时。首先我们谈谈佛教传人中国渊源。
公元前11世纪后期,在宝鸡周原兴起的周国,率领西方各部族跟从周武王由丰京(今西安市西南)打到了朝歌(今河南淇县),灭亡了奴隶制国家商朝,建立了周朝。周王朝为了以“神权”加强其统治,从殷朝接受过来巫教。巫教是从原始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论发展而来的。它崇奉的最高神是 “天帝”,天帝以下有祖先的“灵魂”和“鬼神”。“天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天的儿子就是国君, 他可以“生杀予地统治国内的臣民,说人的贫富贵贱都是天定的,命定的。这时印度也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的国家,社会分成了四个基本种姓:一 是婆罗门--世袭的僧侣贵族,宗教上和政治上的 16 最高统治者;二是刹帝利一一武土贵族,政治上的 统治者;三是吠舍一一手工业主及商人,据有私财的普通平民;四是首陀罗(亦译为戎达罗),是最低层的种姓,为以上三个种姓所奴役。奴隶主统治者,除了君权统治外,同时也辅助神权统治,创立了一 种巫术教(也叫吠陀教),教的宗旨是说”梵天创世“,主宰着种姓的贵贱高低等级。由于婆罗门种姓掌握教权,后来改称婆罗门教,在宗教上以至高无 上的神权来维护种姓制度和僧侣的统治地位。婆罗门教的法典(摩奴法典),严格规定了不同种姓之间 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职能,宣称种姓制度是神的安排。主神称梵天,梵天的口造成了婆罗门;梵天的手造成了刹帝利,梵天的腿造成了吠舍;梵天的脚造成了首陀罗,所以种姓及其社会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时候,即当中国春秋后期战国初期,社会矛盾复杂剧烈。由于”治人 者“对”治于人者“的残酷压迫剥削奴役,从而渐渐使一般臣民对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巫教天道观开始动摇,产生了墨教思想。墨教虽也以”天“为其崇高神灵,它的教义总旨是”万民平“与”兼爱“,正和巫教贫富贵贱皆由”天定“”命定“的思想相反。这时道教思想也开始萌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已经成书。《庄子大宗师》把”道“说是”至神“,视老子李耳为”至极“、”古之博大真人“,也就是后来 17 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或”原始道君“。教义 主张”心无其心“。于此同时9印度出生了宗教上一个著名人物叫释迎牟尼,他生于公元前565年,死 于公元前485年,活了八十岁。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古代印度北部迎毗罗王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母亲摩耶。他身为王子深居皇宫,少小时虽受婆罗门教义,年长后,对于种姓间等级制度十分不满,又感到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为了解脱皇宫生活的苦闷,他19岁的时候(一说29 岁)抛弃荣华富裕的贵族生活,遍访名师。婆罗门教中无人能说出他所不解的道理。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进入荒野雪山修行六年。出山后,在迎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人生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及正见”八正 道“。以后四出,凡四十余年,年八十灭寂于拘尸那迎城跋陀河边婆罗双树间,弟子甚多,有大迦叶等十人,称佛门十哲。他们把释迎牟尼所讲的佛教思想,整理为经、律、论”三藏“,它的总旨以无常和缘起教义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人生平等思 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人生无常要等来世,苦行无为”是空即是色“,”是色即是空“。他的宗教思想很快得到印度人的拥戴,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佛教也成了世界性的宗教。
时过150年左右,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18王(意译无忧王或天爱喜见王)在位(前268--前 232),以刀剑杀戮统一了全印度。有一佛教沙门和尚劝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遂生悔悟,皈信佛教,颁布敕令,名为”法敕“,定佛教为国教。为了使佛光远大,佛法无边,即印度阿阁世王所藏之四升舍利(佛骨),又悉取他处所埋的舍利,制造八万四千个宝匣和八万四千个宝盖,用八万四千匹采,在国内外佛教所及之地造八万四千舍利塔,藏佛骨。关于佛教传人中国与阿育王寺在中国建立时间,说法纷坛:三代以前(中国历史传说时代)已 知佛教;西周时候佛教已经传人;春秋时候孔子已知佛教,中国已建阿育王寺;战国时代佛教已传来;秦始皇时有外国佛僧前来说佛;西汉佛教已在中国活动,汉武帝已知佛教,刘向已发现佛经等等。材料多引自《明佛论》、《广弘明集》、《山海经》、《列子》、《众圣点记》、《历代三宝记》、《列仙记》等,传闻的多,可靠的信史少,不足作证。不过佛教与中 国的接触应始于西汉,武帝通西域以后才有可能。那时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亚州西部伊朗 高原东北部)已盛行佛教。史载霍去病还从匈奴那里带回长丈余”金人“(铜佛像),置于甘泉宫;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土秦景宪(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佛经传人中国的开始。东汉永平十年(67年)明帝刘庄从行动上表示愿意19佛教传来中国,派蔡 、王尊等12人赴天竺求经,带回佛经五部42章,同来的有天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他们经丝绸之路到了洛阳,下榻于鸿胪寺 (白马寺修于此时),中国信仰佛教的人渐多,这应是佛教传人中国的开始。关于佛骨贮中国时间史 无记载,清顺治十年(1653)《重修法门寺钟楼记》碑文中有”从闻法门寺建自西(天竺)典(佛法)东(中国)来,藏牟尼舍利于浮图“;的话语,可见佛教与佛骨是同时传来中国,佛经入了白马寺,佛骨 贮于美阳阿育王寺塔中。岐山西五里有一佛指沟当地世代流传有关地名来源有两则说法:一说唐皇帝迎佛骨于此;二说佛骨西来到此停留,阿育王塔寺修好后迎人寺内塔下安置。后则传闻合于情理,因长安在法门寺东,迎佛骨不应在法门寺西;佛骨西来到此停留,然后东去贮寺中是可能的,佛指沟 恰在丝绸之路关中道上。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佛教才传人中国,在中国也开始建筑塔 贮佛骨佛牙,法门寺舍利塔很可能建立于此时。现存法门寺有两面汉代铜镜,原藏法门寺塔中,还有地宫中挖掘出的汉代铜币,这些或可作为法门寺建于东汉时期的佐证。
关于法门塔寺建筑舍利塔事,《后魏志》载中国有五舍利塔,”秦国岐山得其一“;唐大历十三年 (778),张或撰《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载:”或曰华夏之中有五,即扶风得其一也“;《神州三宝能 20 录》载,”华夏有塔十一九所,岐阳圣迹复载其中“;《广弘明集》载”…十七塔,第四即法门寺塔“;《法苑珠林》载”…二十一塔,第五即法门寺塔“。这些 记载虽内容有异,不过,都肯定法门寺建有舍利佛骨塔,有塔是实。但所说阿育王”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万四千?quot;,只是佛家传语。 塔是佛教规律性建筑形式,梵语“堵坡”,又称浮屠和佛图,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也作收存佛经或置佛像之处。法门寺塔是专藏佛骨之塔,也是供奉佛像和存放佛经的塔。相传法门寺塔为阿育主所修,以贮佛骨,所以称为“阿育王舍利塔”。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