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见去掉了以后,还有边见呢,什么边见呢,有些人,我常常几十年碰到有些同学用功用得很好,我一看,你这几天不错啊,老师,这几天我敢来见您,真不错,怎么样,清净,空,我说,对,看你样子很不错,空得很好嘛,好,我说,你知道空吗?当然,我说,那早不空了,你还知道有个空,那还叫空吗?而且我知道你那个境界,空到多大呢,这样大,不过这样大而已,你没有办法同虚空合一,理念上有,思想上有,境界上没有,这要境界的,所以有边见,你那个“空”,空到那么大,你再进步一点,不过空到禅堂那么大,再把禅堂打破了,也不过厦门那么大,小小的没有什么,再把厦门那么大打破了,也不过福建那么大,况且都做不到呀,所以都有……,所谓“边”不只是这个比方,或者认为空的境界就到了,这个时候我一片光中很舒服,执著了这个,抓住,落在这个上面,就落在边见上去了,你们要记住,小乘也好,大乘也好,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密宗也好,三个字一定要记住,尽管般若给你讲无相,硬要记住,有相,境、行、果,修行离不开这三个字,一定有它的境界,所谓“空”,空,有空的境界,有,也有有的境界,行就是行为做到,行就是做到那个功夫,才得那个成果效应。境、行、果。不管哪个方面一定做到,所以边见是如此,所以边见落边,或者落在断见,或者落在常见,这都属于边见,你晓得我们学佛,经常最难办的,还是下面两个更难弄的,你看到容易,你们答案学佛学,考试都考了,见取见,好啦,我又来了,请问怎么叫见取见,秘书长,怎么叫见取见,现在我告诉你,我们不要逗到玩了,上一个“见”字,就是刚才讲的,边见的见,什么叫见惑的“见”,主观成见,见取见,譬如你学了佛,我学了唯识的,或者我学了俱舍的,我学密宗的,我学净土的,我学禅的,这个见解,把自己认为只有净土才对,只有禅宗才对,只有密宗才对,这个见解,“取”抓得牢牢的,主观成见形成了,然后,哼!他们干什么,南普陀禅堂在打七参禅,喂,对不起,我不去,为什么,我学净土的。不行,我是学密宗的。或者你们听到密宗的,那不去,那是男女双修的。见取见,那个成见抓得牢牢的,“取”就抓得很牢,这个见解很难破掉,所以你们打起坐来有时候,你以为初果初禅定到二禅定那么难啊?其实有时候任何一个人,初学的,越初学越容易,刚刚学会盘腿上座,那个境界已经到达了,可是呢,不会,如果我们说你已经到了,哎呀,不会的,那么容易,学佛那么容易,你乱讲,他被“见取见”困住了,所以学了唯识的,学了那个法门,通通……不能潇洒,不能……学佛一切等等修行,不能,入乎其内是出乎其外,要跳得进去,要跳得出来,“见取见”是这个,所以你想看我们打坐,随时功夫不能进步,就是随时犯了,这个“犯了”都是心理思想行为的范围。
还有第五个是什么,戒禁取见,是什么呢,这个不对的,戒禁取见,哎啊,这个不对的,譬如,我们讲普通的行为来讲,过午不食,这一条戒很严生啰,你翻开佛教的历史看看,《佛祖历代能载》上面,历史上都有,梁武帝,非常信佛是皇帝,有一天,梁武帝发心打千僧斋,请一千个和尚吃饭,他来请吃饭,皇帝请吃饭,这一千个和尚不管名僧、高僧、矮僧、胖僧都来了,一千个僧都来了,等到吃午饭,因为过午不食嘛,过了十二点多了,皇帝没有到,大家不敢动,皇帝一到一点多了,过午了,要守戒,怎么办,一位大师出来讲话了,皇帝是天子代表天,皇帝刚到就是太阳刚当顶,吃饭,就破了,戒禁取见了,对不对,等于我每天都施食,我的施食有时候忙的时候,上午也施食了,人家说老师啊,施食不是布施饿鬼吃吗,要夜里啊,我说那一边是半夜,你要法界众生都吃到你的,美国那一边还是半夜呢,欧洲还是下半夜,一定说这里亮的,你还只施给我吃啊!这里亮那边正是夜里,时间那有定的?法无定法,所以戒禁取见,你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这五见破除,所谓见是什么,你的思想里头,这些教理受进来的见解,怎么把它……道理懂了以后,道理佛法变成自己的营养品,营养吃进来,在胃时头要消化,消化了变成你自己的营养,你们结果把这道、佛一大堆学问,学进放在脑子、胃里统统消化不良啊,因此打起坐来,上面打嗝,下面放屁了,消化不良了,所以定就得不到了。刚才讲到见思惑,这个见解上的把自己惑,迷惑的惑,我们再把它白话又白话,想一想,闻、思、修、慧,什么叫“迷惑”,把自己困住啦,把自己绑住了,思想,这就懂了嘛,我们教务长不晓得怎么教你的,惑呀惑的,不过教务长也是受害者,他也当年听得惑呀惑的,惑了半天,历代都那么教的,不是他一个人,没有错,他尽心尽力了,碰到我这个人不守规矩的,惑呀惑的,惑了半天,自己搞不通,惑个什么东西呀,这个惑怎么去把它惑掉,“惑”者,你看中国字怎么写的,“或”者,那个“或”字有这个心思,你就懂了嘛,或者有这个心思,我把“或”字拿掉就不要这个心思就对了,这不是简单明了,这样叫调皮还是叫聪明呢?不要学佛学得笨字上面加个蛋,那多痛苦呀,蛋还好,变成臭皮蛋了更糟糕了,所以戒禁取见,在印度很多,有些非这样才能成道,这个是犯戒的,这样不可以的,所以台湾有一度有个教,新创的教派叫“鸭蛋教”,鸡蛋不能吃,犯戒的,鸭蛋可以吃,所以叫“鸭蛋教”,这样吗,所以,戒禁取见,你看大宗教,伊斯兰教,回教就不能吃牛肉(?)的,我们知道,所以我当年也吃了七年素啊,吃了七年素啊,你现在问我吃荤还吃素,吃荤,真的吃荤吗?我比你们吃素还吃素,不吃,这个吃素吧,你们以为吃素不杀生,那个呼吸,鼻子来去都在杀生,空气里头多少生命呀,到你鼻子就死掉了,你不杀生,真的做到不杀生,气住脉停当然不杀生,戒禁取见,你看伊斯兰教,像我们当年吃素的时候,跑到街上,没有地方吃了,没有素馆了怎么办,跑回教馆子吃素,回教馆子,除了牛肉,不吃以外,那个素菜真素菜,一进来到回教馆子有规矩的哦,你不要说,你这里不卖猪肉吗?他就杀掉你,一进来,素的啊!对,我们素的,牛肉他是认为素的,你等于到了西藏一样,吃荤,小鱼不能吃,吃小鱼,大家讨厌死你,这个傢伙不信佛的,因为一筷子夹来好几条命,几十条命都到你嘴里去了,大鱼他吃,一条大鱼,大家对不起他,欠他的命,来生度他,我们大家都有份,这些都戒禁取见。所以你到了……
碰到回教的朋友,我的各宗教朋友都有,回教的“阿訇”,回教的法师叫阿訇,他们跟我俩很好,非常感谢我,伊斯兰教教义很好啊,我帮你印出来,他们没有这个书了到台湾,我交给他们印了,各有各的好处嘛,众生有个方向,有些人要时跳舞厅,有些人要进赌场,有些人要上庙子,有些人要到教堂,有什么关系呢,你到台北有一条街叫什么华西街,这边是教堂,这边是妓女馆,两个对门的,你管他呢,一个要到这边,一个到那边,随便他去嘛,我讲的就是那么土,那么难听,就是要你心理解脱,不要被见思惑困住。
回转来讲我们修行静坐,你坐在那里,不要给见……见惑容易去,所以见惑什么时候断呢?见道就断,几时见道呢,知道了,格老子不听这一套,就见道了,思惑就难去了,入胎的时候,前生就带来的,思想里头那个成份,很牢固在里头的,这五个难办了,修道才能断,怎么叫修道才能断呢。你把两条腿盘起来,天天在磨,检查自己心里头这一点,贪、瞋、痴、慢、疑。贪名贪利这是欲界的贪,贪字太多了,譬如抽烟、喝茶,我有了这个瘾,放不掉解脱不开,被贪字困住,等于有些同学,老师呀,我名利都不要。你要什么,要清高也是贪。细起来就那么细。这个心理状态,所以贪、瞋、痴、慢、疑,譬如有些人走路,动作,喜欢这样,喜欢那样,身体上从娘胎来,前生带来的种性,他就有这个习气,这个习气怎么样能够解脱,贪非常难,抓得很牢。
瞋,有脾气,瞋的,你们现在有没有瞋心,有恨谁没有,你都没有,大瞋心没有,小瞋心有,随时有,我很讨厌,正在这里打坐,这傢伙,咳嗽妨碍我的清净,虽然不发脾气,心里头……心里头等于,昨天有个小孩七岁,在这里跟我说话给我听,我坐在那里听他说话,说达摩祖师,讲得真好,他尤其那个讲到那个达摩祖师跟土匪俩打斗的,他个发音真好,他……妈……的,你说他那个孩子讲这句话心里有瞋心没有,没有,可是我们坐在这里,有一个人打坐,坐得最好的时候,正好定得很好,旁边一个人伤风了,(学咳嗽声),我们虽然没有他妈的,至少有妈的他了,这一点就是瞋心,习气之难去也,或者我们自己有个见解,有一件事情,对某一个人要做,告诉他你能够帮个忙,那个人说我不帮忙,我们对他很不舒服,也是瞋心,不过瞋心好办,贪难了,贪、瞋、痴,痴就难办了,跟瞋、贪两个一样,头脑,上海话,头脑不灵光了,这个……见解随时不清楚,这就是痴,怎么跟你讲也不懂,这就是痴。智慧不够,脑筋不通,就是痴。“慢”更厉害了,你们看过鲁迅写的一部小说没有,叫阿Q,看过没有,你看那么……像我们当年在乡下出生,就是有这些人随时看到的,白痴,那个白痴一点用都没有,或者又残废,你看鲁迅,给人家,人家都欺负他,因为看不起他,白痴,半个白痴一样,然后打他一下,当然他难过哦,心里还是有瞋心,但是,他又打不过人家,自己摸摸,他妈的,不要紧儿子打老子,自己还是老子,他不过是儿子,可是挨了揍了,也还不了手,他妈的走开了,儿子打老子很安慰,你以为这个心理是,我慢,人总有个我慢,你看天下人,搞了半天,所有的错误,格老子他错了的不是我。走路碰到人家,他错了的不是我,怎么搞的,实际上我碰到他了,对不对,这就是我慢,我慢是随时有,但是我说,人家说那个漂亮不漂亮,世界上最漂亮是什么人,你晓得吗?自己。再长得什么……镜子里越看自己越漂亮,并不是别人,我慢。所以我常常说,我是爱吃的,做菜这些同学,每个同学,东南西北菜都吃了,我吃遍了天下菜,我说哪个人菜做得最好,我的妈妈的菜最好,为什么,我从小吃惯了,你管他做得好不好嘛,对不对,所以哪个人菜做得最好,妈妈的菜一定最好,习气养成的,慢慢的,“我慢”之难去,我大概举一个例子,你检查自己的心理,这个就是修行,人人有我慢,所以你说那个人很骄傲,看不起人,所以我昨天跟你讲,每一个皇帝,依我看来历史上所有皇帝,都犯一个自卑感的毛病,每个领袖都犯这个毛病,有自卑感,只有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一个领袖,自卑感比较少的是唐太宗,因为他的出身不同,而且他样样高明,他就不太自卑了,所以他的政治那么好,他的行为是乱七八糟的啦,你讲李世民的那个行为,男女关系,什么关系,都是乱七八糟,但是历史上,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这些坏处都不提了,都提他的好处,他真的好处比一般皇帝好得多了,你看唐朝,我们讲中国文化唐朝,诗、词、歌、赋、文章、政治样样好,就是他老兄好,你讲诗,唐朝的诗最发达,由他手里开始,他的诗作的最好,你说写字嘛,你看我们讲写字的书法家、名家,颜、柳、欧、苏都出在唐代,唐代真正写字写得好的,唐太宗啊,可惜,现在他的字一个字找不到,由下面,上有好者,下几甚焉,所以领导一个时代,要转轮圣王,那个上樑不下正就下樑歪了,越歪越厉害,这个道理,所以我慢。
这个疑字更多了,你们修行、打坐其实你们年轻人一上路很快呀,经常有碰到呀,为什么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成道呢,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容易的啦,念佛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念得一心不乱,明明一心不乱了,自己还在怀疑,这个不是吧,对不对,所以这个疑呀,决不相信自己了,人很可怜有时候连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不但怀疑别人,怀疑自己,怀疑一切,常常你看到有些事,普通的事,你就懂得佛法的道理,自己吃饭,吃饱了没有,自己对自己,吃饱了,我还不知道,好像饱了,这句话,他已经在怀疑自己了,是不是,对不对,不要怀疑我呀,我问你对不对,所以贪瞋痴慢疑是多生多世习气上带来,这个惑业要修所断,见惑是……见断,见道就容易断,所以到初禅、二禅境界,你功夫做得再好,你在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境界了,刚才三个字,境、行、果,功夫是境界了,你那个境界来了以后啊,你不要刻意去检查,自己自然会检查,你静极了自己看得清楚,把心理这些状况拿掉了,初禅,证一个初果罗汉有什么了不起,随便买一个苹果吃吃也可以证果嘛,对不对,吃了一个苹果,我就证果了嘛,加强自己的信心,把这佛法的见解搞清楚,所以第一个我们上座,不管,为什么,把身见赶快拿掉,至于坐定起来不能够,几个东西习气把你困住,除了佛法所说的这几个以外,我现在讲科学修行给你听,我们坐起来为什么不能得定,为什么?在科学的世界里头,几个东西很难去掉,你见道也难断,是修道也难断,时间观念,一个空间观念,这一坐起来,我这个位子不好,还有些修道的人,一定早晨向东方,是生气方,五行六气,一定东方,哪里不可以打坐啊,我以前在四川,在遂宁有个和尚,有道,有神通叫疯师爷,疯子,人家都说他是神经病的,他在那里打坐,他的禅堂就在厕所上面,不是现在的厕所,下面好多众生啊,那些厕所啊,蛆虫啊,臭得不得了,他在……我们拜他,是跑厕所上,给他磕头的,所以我们不要给空间观念,一定选一个清净地方啦,一定对一个方位好的打坐,坐在那里已经被这个习气……,第二个时间观念,好像已经三十分了,然后两个腿搞惯了,你坐了三十分一个钟头的人,要多一分都不可能,都给时间观念困住了,生理上习气,已经给时……时、空两个观念,已经把你困住了,困得很厉害,这一个“困住”就是身见了,身体的观念感觉状态,所以你坐在这里觉得……所以你要懂得佛法了,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小乘的经典上,《阿含经》上面教你,我们念头有个念,修行的法门有十念法,十个大原则、方法,大原则基本的,哪十个呢,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布施、念天、然后念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身、念休息、念死,随便你修那一个法门,都可以成道,这十念法门,包括了一切,包括了禅宗、密宗,等等……知道吗?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施就是布施,布施是什么布施呀,打起坐来念什么布施呀,一切放下,连身体都丢开了,就是达到内布施嘛,这就懂了嘛,那么我们修白骨观的人,假使上座修白骨观,觉得自己这个身体,这个胖胖的身体,我的肉,我的肠子,什么都拿掉给你这些众生饿鬼来吃吧,我死掉了,给你吃吧,统统供养你们,你们吃饱了就好,我们来生再结缘,这就是修白骨观的,修不净观的修法,这就是施啊,念施。念安那般那念出入息也是这个方法,念身,身是什么,三十七菩提道品怎么说,念身什么呢,念身不净,这是小乘法门,那么我们说修气脉,那不是念身不净了,念身是净的,都是念身法门,念休息,什么是休息啊,就是禅宗所讲“放下”,一切放下了大休息嘛,所以密宗有个大法门,叫做“大休息”禅定,你真放下了完全休息,你管他昏沉也好,散乱也好,格老子坐在这里休息了,你能够盘脚坐在那里休息三天三夜,我就看到你顶礼膜拜了,念休息。最后一个念死,随时做到的,所以我们上座我说呀,佛说的十念法,你们为什么打坐修行不能得定啊,因为你照佛法办,两腿一盘一上座,第一个倒转来,念死,我现在死掉了,算了,妈妈父母给我生下来这个身体,我就丢在这里不管了,心念就空了,这一陀几十斤肉,不过是妈妈疴的一个大便一样,这一陀大便就摆在这里不管了,哪里痛,哪里……这个受阴,色、受、想、行、识,这个感觉状态,我就随时来就拿开了,那不是很好嘛,如此去做,初禅、二禅,禅定的境界不难,容易做到,我这些讲法,你查密宗、显教经典上找不到的哦,但是我每一句话都有根据,所以啊,禅宗祖师有几句话,讲话不根据经典,你以为禅宗祖师乱讲的,语语不离经典,有所根据的,不是乱讲的,乱讲就是魔说了,语不离经啊,不过我在经典所根据,告诉你,变了……贡献供养给你们诸位,这样的透彻的经验的道理告诉你了,你就修持容易上路了,就是这个道理。
各人自己打坐啊,不要我一开口讲话,两个眼睛瞪开,看著我,好像看电视上的广播员讲话一样,你心统统散乱了,我这样做,也同时就是给你们练习,真的一个修行、修定的人,任何环境都做到不受干扰。那么我现在为什么这样做呢?我是赶时间啊,不够用,所以喉咙不舒服也不管,什么都不管,学佛者当如是也,这个身体属于大家的,要用完了就拉倒,这就是捨,慈悲喜捨的捨,布施出去,供养出去,以身供养,把自己身体每个肉,每一个细胞都布施掉,以这样的精神才能说是修行,我还做不到,不过那么吹而已,现在我这里堆了很多条子问问题,我们过去的禅堂打七,人有多,有少,大部份那个时候,我像这样主持一个场面,我已经十几年不干,不愿意搞这个事,因为每一次七天搞下来,有多少人,我要每一个眼睛,每一个心理,都要灌注到每一个人的一切,所以七天一搞下来,我一定是大病一场,现在年纪大了,怕了,不干了,这一次来是偶然玩玩,重玩玩,所以有些老同学,老师啊,你愿意去啊,行吗?他们担心得不得了,所以这一班老同学在旁边一下要同我吃这样,一下要喝那样,就怕我这里就涅一个槃就走了,叫做涅槃,那不得了,所以他们很担心,你们不知道,我自己也不担心,管他呢,捏盘也好捏碟子也好,捏杯子也好,不管了,上了法场还怕杀头,那有什么办法,谁叫你学这个东西啊,所以以前人少一点,差不多有时候一百把人,像我们每天晚上我上了座,两腿一盘,小参听报告,每个人,自己报告一天的心得,他讲的佛经也好,放的狗屁也好,我都每一句,每一个字要听完,听完了要答复,这个叫小参,解决问题,小,大小的小,参究的参,这次我不敢了,为什么不敢,人又多,诸位程度又参差不齐啊,所以我决心不答问题了,只讲给大家听, 你自己解答问题,可是呢, 我手头还是有许多条子问问题,又捨不得,所谓捨不得啊,扔了,现在我趁这个时间答,不过你们写条子不是这样写法,我还接到几个条子,就是很……看了很生气,瞋心就来了,没有受过教育,名字都不写,好像下一个条子,老子下给儿子一样,我是你儿子啊,写给儿子嘛,下面还要写一个父字,爸爸写给你的,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程度,所以撕掉了,这也是个教育,就给你撕掉了,送给另外一个先生去答复你,那个先生姓字的,叫字纸篓,还有,你们问问题,这是打七了,不要……要晓得主题嘛!你问现在讲得是什么嘛,你学的听的是什么,在这个里头问问题,超过其它的,你等我在别的地方讲别的课的时候,你再问嘛,我是学得观音菩萨,那个千只手,千只眼,一个手里头有一个眼睛,乱七八糟的东西多了,讲别的,你问别的嘛,讲佛法问佛法嘛,结果问佛法,你问我怎么做小偷的,那怎么……唉来不及了,不是这个本题埃现在趁这个时候,我看看有些可以答复的答复,有些也许我不知道的,无法答复。
有一位同学写个条子问我问题,他说你讲的法门是不是道家,仙家所讲的性命双修的金丹道,问题问得很好,问得非常不好,不晓得你是学佛还是学什么的,有书本都摆在这里,我讲的什么东西还有录音呢,还有录像呢,都摆在这里,这几天每一点动作都摆著,说的什么内容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你讲的法是不是仙家的性命双修啊,你说我刚刚给你拿的是什么书啊,是不是仙家的性命双修呢,你不晓得听到哪里去啰。你看过性命双修的书没有,我告诉你,性命双修是道家的,是宋朝以后,元、明之间所提出来的问题,也对,性命双修,道家的术语,批评我们佛家的人,学佛的人,也批评一般修道的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道家的话,你们要记就记嘛,心里又想记,这不是矛盾,最好吧,用意识去记,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祖宗的那个祖,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这是道这宋元以后,提倡性命双修的讲法,他批评一般学佛的人,禅宗也好,净土也好,是只修性功,只讲心理方面的,明心见性心理方面,但修祖性不修丹,不炼丹,所为丹,就把身体炼健康,身体修得长生不死,就是丹道,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充其量,死后,中阴身的这个阴神不散,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成佛成仙的境界,没有达到圣人境界,这是批评佛家的。一方面他又自己批评道家的,只修命,只晓得把身体用气功,修气脉,吃药、炼金丹修得长生不死,只修命不修性,对于佛家的心性之学没有搞清楚,此上修行第一病,还是不对,因此呢,主张性命双修,那故事多了,假使你们这里今天是道观,是白云观也好,张天师的道府也好,我今天来给你主持讲的道家修仙炼丹之学,就不同啰,就另外讲法,那就不讲佛家了,因为你道家不懂佛家了,我是每一家都做过他的干儿子,随便那一家的家里事,我大概都知道,可以乱讲,你不行埃我现在给你讲的气脉什么,用佛家密宗,也引用道家是为了你学佛真正的修定,不但修好了法身清净,也修好了报身圆满,这个法门,那么根据的是什么呢,拿来佛说的入胎经,再加上这两天讲的《瑜伽师地论》,给你提纲要,《瑜伽师地论》,我的妈妈,一百卷啊,你看四厚本,我还特别为了你们,叫台湾赶出来,一个电话到台湾,给一个老同学留守台湾办事处的,《瑜伽师地论》立刻印,我到厦门要用。噢,是,印多少本。我说大概几百本啦,印了以后这位同学很快办事,立刻印好,就赶快装运送到厦门,你看人家都是菩萨发心,然后打个电话,老师!都印好送厦门。我说多少钱埃四万多。我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叫你影印一下,一点点嘛,你何必全部印呢。反正既然印了,做功德给人家全部啦。我一听这一棒打我也打得蛮好,好好……阿弥陀佛,功德无量啊!这一部书一百卷啊,也是唯识法相学的大宗埃杨仁山居士,欧阳竟无居士,包括太虚法师,太虚法师也是杨仁山居士的学生,欧阳竟无大师也是杨仁山的学生,后来的熊十力是欧阳竟无的学生,当然我没有见过杨仁山,那是前辈啊!欧阳竟无我们熟的,熊十力是欧阳竟无的学生,王恩洋也是欧阳竟无的学生,这些都是唯识学的大师哦,那个太虚法师要去跟欧阳竟无,两个人还是同学师兄弟,要讨论“法相”,那个欧阳竟无先生脾气非常大,太虚,他有资格跟我来谈这个,就拒绝了,我们都笑他,怎么那么“我慢”呢。讲这些,所以现在给你们《瑜伽师地论》,没有讲什么性命双修,讲金丹大道,你不晓得听到哪去了,叫牛头不以马嘴,不过如果,你看到性命双修,你想做参考,你有这个本事,不要走错了路线,你们可以做参考,那你应该看过道家一本书,比较靠得住谈性命双修,接近于佛法相同的叫《性命圭旨》。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