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五位重要的禅师,他们不仅是从石头希迁到雪门文偃和玄沙师备之间的桥梁;而且都有高度的创造精神,对禅宗的传统都有特殊的贡献。
第一位是天皇道悟(公元七四八至八零七年)
他是浙江东阳人,俗姓张。在十四岁那年便想出家,但父母不答应;于是他便每天节食,弄得骨瘦如柴。最后他们的父母只好勉强答应了。他二十五岁那年才在杭州正式受戒,特别注重苦修。后来到余杭去拜访径山道钦,径山是属于四祖道信和牛头法融的系统。也就由于径山的关系,他才第一次接触到禅学。他随径山问学了五年,后来又到马祖那里得到印证。耽了两个夏天,最后便去见石头希迁而问:“如果超脱定慧,请问你还能告诉别人什么法”?
石头回答:“我这里本来就没有奴隶,还谈个什么超脱”。
道悟再问:“这样的话,叫人如何了解呢”?
石头又说:“你是否懂得‘空’”?
道悟回答:“这一点,我早就有心得了”。
石头说:“想不到你还是从那边来的过来人呢”?
道悟说:“我不是那边的人”。
石头说:“我早已知道你的来处了”。
道悟说:“你怎么没有证据,就诬赖我呢”?
石头说:“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道悟说:“就算你说得有理吧,可是究竟我要拿什么东西去教导后人呢”?
石头说:“请问谁是我们的后人”。
被这一问,问得道悟豁然大悟,至此才真正了解以前两位禅师所指导他的一切。
第二位是龙潭崇信(死于公元八三八年)
道悟教人的方法可以从他和学生龙潭的故事中看出。
龙潭出身穷苦,以卖饼过活。道悟从龙潭少时,便知道他具有英才,把庙旁的小屋借给他住,他为了表示感激,每天都送十个饼给道悟。道悟收了饼,每次都剩下一个给龙潭说:“这是我给你的,希望你子陈繁盛”。
有一天,龙潭感觉到奇怪,心想:这明明是我送给他的饼,为什么又送还给我,其中是否另有深意?于是便大着胆子去问道悟,道悟告诉他说:“是你送来的,又还给你,这有什么不对吗”?
龙潭听了后,颇有所悟,便决心出家,追随道悟。过了一段时期,他对道悟说:“自后我来到此间,未曾听过你为我指示心要”?
道悟却说:“自从你来到此间,我没有一时一刻不为你指示心要”。
他又问:“你指示什么啊”!
道悟说:“你递茶来,我接;你拿饭来,我吃;你行礼时,我点头,处处都在指示你心要啊”!
龙潭低头想了好一会。这时道悟又说:“要是见道的话,当下就能见道。否则,一用思考,便有了偏差”。
听了这话,龙潭才真正开悟。接着便问:“要如何保养种悟境呢”?
道悟回答说:“只要顺着你的自性,逍遥而游,随着一切外缘,放旷而行;本着平常之心,而没有圣凡之分就右以了”。
后来,龙潭定居于湖南的龙潭,有个和尚问他:“发髻里的真珠是为谁所得”?(这话正像耶教圣经中的“无价之珠”,是象徵深藏于现象界中的最高智慧)。
龙潭回答:“只有不赏玩的人才能得到它”。
又有一次,某尼姑问龙潭她要怎样修行下一辈子才能变为和尚,龙潭说:“你做了多久的尼姑”?
尼姑说:“我的问题是,我是否有变和尚的一日”?
龙潭又问:“你现在是什么”?
尼姑回答:“现在我是尼姑,又有谁不知道呢”?
龙潭便说:“谁知道你”。
又有一次,儒生李阿翱问龙潭说:“什么是真如般若”?
龙潭回答:“我没有真如般若”。
李翱又说:“我真是幸运遇到你这样一位高僧”!
龙潭便说:“连这话也是多余的啊”!
第三位,德山宣鉴(公元七八零至八六五年)
德山是四川剑南人,俗姓周。早岁出家,便博阅律藏,精通金刚经,尤其对青龙疏钞特别有研究,他常讲金刚经,当时人都称他为周金刚。后来他听到南方禅学之风很盛,便大为气愤不平的说:“不知有多少出家人,化了多少年的功夫,去学佛的威仪和戒行,但都未必能够成佛。南方这些小鬼头,居然敢说直指人心,便可见性成佛。我要去捣毁他们的窟穴,杀尽他们的子孙,以报答佛的慈恩”。
一是挑着青龙疏钞,从四川走向湖南。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婆在卖饼,这时他又倦又饿,便放下了担子,去向那个老太婆买点心。老太婆指着他的担子问:“这些是什么书”?
德山说:“青龙疏钞”。
老太婆又问:“是讲解那一部经的”?
德山回答:“金刚经”。
老太婆便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得出,免费供给点心;否则,请到别的地方去买。金刚经中曾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点的是那个心”。
德山被问得无话可说,只得饿着肚子直往龙潭。到了法堂上就大叫:“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了这里,潭也不见,龙也不现”。
龙潭走出来对他说:“你已亲到龙潭了”。
德山默然无语,但已决心在那里住了下来。
有一天晚上,他随侍在龙潭左右,龙潭对他说:“夜已深了,还不回去吗”?
德山道过晚安后,正要出去,又走回来说:“外面太黑了”。
龙潭便点了一支蜡烛递给他,当他正要去接时,龙潭突然把烛光吹熄,就在这时,德山大悟,便向龙潭礼拜,龙潭便他说:“你见到了个什么”?
德山回答:“从今以后,我对天下这些老和尚的话,不再有所怀疑了”。
第二天早晨,龙潭向大众宣布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他的牙齿像剑树,嘴巴像血盆,打他一棒,连头也不回一下。将来他会跑到孤峰顶上去建立我的宗门”。
也就在当天,德山把青龙疏钞在法堂上烧掉,而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这段故事不仅动人,而且极为深刻。使我们想起了老子所谓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时,夜是一片漆黑。但在烛火点亮后,又被吹熄时,则显得特别的黑。当外在的光亮熄灭后,内在的光才射出了它的光辉。当然也需要因缘凑合的,唯有在德山的心灵早已成熟得可以开悟时才会如此。这就同所孵的小鸡脱壳一样,要等外面的母鸡在蛋壳上啄了之后,牠才开始向外啐。
德山的烧掉疏钞,以及认为所有最高深的哲学思辨只不过是太虚中的一根毫毛而已,他这种说法使我想起了圣托姆斯阿奎宁(St,Thomas Aguinas)临终时,曾对那位催他继续写作的秘书说:“我不再写了,因为我现在所见,以前所有的著作,都只是一束没有价值的稻草而已”。
德山赋性激烈,在他未悟以前,曾拼命钻研经书;后来听到南方禅风甚盛,便声言要捣其窟穴。可是当他转入禅宗以后,又要激烈的打倒偶像。可见只有绝对的真如才能满足他。终于在那个漆黑的可爱之夜,他发现了真我。这时,一切在他眼中都形同敝履。我们读到他的许多语录,其见解都是惊人的激烈,譬如他说:“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磨是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脓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墓鬼,自救得也无”。
在接引学生的方法上,德山的用棒和临济的用喝是齐名的,所以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有一次,德山向学生们宣布说:“你们说对了,要吃三十棒;说错了,也要吃三十棒”。
这话传到了临济耳中,临济便对他的朋友洛浦说:“你去问他为什么说对了也要吃三十棒。等他要打你的时候,你就抓住他的棒,向他一送,看他怎么办”。
洛浦依计而行,当他问完,德山要打时,便把棒抓住,往前一送。这时,德山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静静的走回房间。洛浦回去后,把经过情形告诉临济,临济便说:“我早就怀疑德山这人了。虽然如此,你是否对他有所认识呢”!洛浦正想开口回答,临济举手便打。
在德山临终生病时,仍然是游心于绝对之境。有人问他:“是否有永远不病的人”?
他回答说:“有”。
对方对问:“如何才是永远不病的人”。
他叫着:“啊唷!啊唷”!
这就是说病人即是永远不病的人。
第四位,岩头全奯(公元八二八至八八七年)
第五位雪峰义存(公元八二二至九零八年)
德山的弟子不多,最特出的要推岩头和雪峰两人了。就精神的稟赋来说,岩头高于雪峰。岩头的思想锋利有如刀片。他从来不佩服别人,甚至连他的祖师德山和龙潭也一样。有一天,他去见德山,一进门便问:“是圣,不是凡”?
德山便喝,于是他就向德山行礼而退。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洞山,洞山说“除了岩头,没有人能够承当得了啊”!
当岩头听到洞山的评语,便骂道:“洞山这个老和尚,不识好歹,把我估价低了。他不知道那时,我正在一手抬着他(指德山),一手按着他呢”!
岩头问德山“是圣是凡”的意思是说没有圣凡之分,而德山的一喝也表明和岩头的看法相同。至于岩头向德山礼拜,一方面是表示他满意德山的反应,一方面又要考验德山如何反应。可是不幸德山却像偶像似的坐着,接受礼拜,这表示他已自认为圣者。
在另外一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岩头是极端的崇尚超越性。有一次,他和雪峰,钦山在一起闲谈。雪峰突然指着一盆清水,钦山便说:“水清月自现”。
雪峰却说:“水清月不现”。
岩头默然不语,把盆踢翻而去。
从这段故事中,很清楚的看出钦山是肯定的,雪峰是否定的。至于岩头把盆踢翻究竟代表什么呢?也许他想用这一踢表明自己要超越肯定和否定。岩头常常喜欢说“末后句”。在他的眼中,很少的禅师知道这个“末后句”。也许他这一踢,就是他的“末后句”。然而无论如何,他很少让别人去说了“末后句”。
雪峰的思想不如岩头敏捷,但由于他具有诚直、仁慈、忍耐、无私等美德,使他在禅宗史上成为一位了不起的禅师。他最大的特性,就是能够让别人去说“末后句”,而且对别人所说的,加以衷心的赞许。假如说岩头有一颗光辉夺目的心灵的话;那么雪峰便有一个伟大的灵魂。他正像一只母鸡孵出了不少杰出的学生,如雪门,和法眼的祖师玄沙等。雪门和法眼这两禅学上重要的宗派都是由他一手开展出来的。至于岩头却始终没有结出果来。
然而不可否认的,雪峰和岩头都是德山的同门弟子,而且雪峰称岩头为师兄,他的悟道也是午到这位师兄的帮忙。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旅行。当他们走到湖南龟山时,正碰到大雪阻途,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着,便是睡大觉,而雪峰总是在坐禅。有一天,雪峰想把岩领唤醒,叫道:“师兄,快起来”。
岩头问:“起来干什么”?
雪峰喃喃自语说:“真倒霉,与这个家伙一起行脚,被他拖累。我们到了这里,他就一直只管睡”。
岩头喝着说:“闭你的嘴,去睡你的觉吧!你每天盘腿坐在床上,就像村庄里的土地公,以后你将会误尽那些善男信女”。
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么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奇怪的说:“我本以为你将来要到孤峰顶上去建庙,宣扬大教,却想不到你说出这种话来”
雪峰回答说:“实在是因为我心有未安啊”!
岩头又说:“真是如此的话,那么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于是雪峰便一五一十的告诉岩头说:他如何在监官禅师那里得到人们;如何在读了洞山的悟道偈后有所感触;以及问德山最上宗乘之事,而被德山打了一棒说:“你谈些什么”?使他当时有如脱底之桶,茫然无着。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你没有听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问:“那我以后怎么办呢”?
岩头回答说:“假如你要宣扬大教的话,必须一切言行都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去顶天立地而行”听了这话,雪峰才真正的彻底,于是便向岩头行礼,大叫着说:“师兄啊!今天在龟山我才算真正的成道呢”!
后来雪峰做方丈时,门下有一千五百余学生。某次,有个和尚问他在德山那里学到了些什么,他回答说:“我空手去,空手归”。
他在这里指出一个真理,就是没有人真正能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这显示了雪峰和其他的伟大禅师一样的卓越。另一方面,由于身为那么多学生的导师,他有责任勉励自己去适应学生们的需要。他必须把剑放在鞘里面,不让锋芒外露。有人问他:“假如箭露了锋芒时如何”?
他回答说:“才气凌人的射手不能中靶”。
在这里可见他也是倾心于道家的和光同尘这说。不过他深知专用一种方法常会障蔽初学者的眼目。所以有个和尚他指示入禅的法门,他却说:“我宁愿自己粉身碎骨,也不愿蒙蔽任何人的眼目”。
雪峰善于认识别人的高明之处。他自认不如黄涅槃,而说:“我住在三界,而你已超出了三界”。
他称沩山为“沩山古佛”,称赤州为“赤州古佛”。当三圣禅师问他:“用网也网不的金鳞,应该用什么为饵”?
雪峰回答:“等你出了网以后,我再告诉你”。
三圣便说:“想不到拥有一千五百弟子的老师,连话头也不知道”。
雪峰自歉的说:“这是因为我做方丈的事太繁忙了啊”!
又有一次,雪峰和三圣同去田间劳作,在路上看见一只猴子,雪峰便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古镜,这个猴子心中也有一面古镜”。
三圣回答说:“旷劫以来一切都是无名的,又那里有古镜呢”?
雪峰回答:“因为产生了瑕疵的缘故啊”!
三圣便说:“你这老和尚,急个什么,连话头都不知道呢”?
雪峰又回答:“这是因为我做方丈的事太繁忙了啊”!
显然的,雪峰也和三圣一样的知道话头的重点,但他之所以说“古镜”,说“瑕疵”乃是为了初学者。他知道这样做比较清楚。有一次,他问一位拜访的和尚从那里来,对方说:“覆船”
你便说:“生死之海还没有渡过去,为什么先要覆船呢”?
那位和尚不知道雪峰谈些什么,便回去把经过告诉给覆船神师,覆船对那位和尚说:“你为什么不告诉雪峰说:我已超越了生死呢”?
于是那和尚又去把覆船指示的话告诉雪峰,雪峰便说:“我有二十棒,请你转带给覆船;另外有二十棒我留给自己吃。这一切与你无关”。
覆船的错误是偏于超越性,雪峰的错误是偏于内在性。老子曾说过:“知其白,守其黑”。
雪峰知道彼岸,但他却宁愿留在此岸。唉!一个伟大导师的苦心孤诣真是不可思议的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