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心
今年盛夏参加了第九届生活禅夏令营活动,与吴言生教授同宿一室。两人相见,互为寒暄,话毕,吴教授将近作“禅学三书”相赠。
“三书”即为《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
“禅学三书”同为中华书局出版,每册有27万字,米黄色,压膜,32开本,设计典雅,令人生爱。
吴言生教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任教于该校,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64年生人。小吾一岁的吴先生,有如此沉甸甸的著作出版,令人十分羡慕。
随手翻阅,别有洞天,仅将知解列为文字,是为随喜。
佛教传于汉地已有二千余年,初始经过了播种、发芽、成长时期,到了隋唐渐至鼎盛。佛教的鼎盛是在八大宗派的标新立异。而禅宗是佛教入主中国后本土化的产物,为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因主张用禅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的佛性为主旨,所以又称“佛心宗”。
禅宗的发达在于它的化繁为简,是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
禅宗注重“心法”,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也契合中国人的本性。不立文字,是“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而设计的。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禅修所印证的经典就有:《金刚经》、《楞伽经》、《心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维摩经》、《圆觉经》、《涅槃经》、《起信论》等。
禅门典籍存世的约600种。吴言生教授自己设立的电子网站公布了禅宗典籍有300多种。如此庞大的著述,能够全面收集到手,显见他已经下了一定功夫。吴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一方面将收集到的原典录入电脑,发于网站,为有关人员研修利用;一方面自己著文立说,以文字般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探讨佛典与禅宗思想的关系,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吴言生所著的《禅宗思想渊源》具体地论析了佛教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试图通过这一工作,厘清禅宗思想、禅悟思维与传统经典的关系,完善禅宗思想与佛教经典之间的联系工作。
《禅宗思想渊源》与《禅宗的哲学象征》是一体两面分说,其思想内涵是相互交织、各有侧重的。它的公共观点是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及质性。禅宗哲学本心论的典型象征有:
1、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本分田地,一片田地,一物,本来人,本来事,本分事,无缝塔……
2、无位真人,主人公,主人翁,不动尊,不病者……
3、这个,那个,此身,有一人……
4、父母未生时,混沌未分时,最初一句,古帆未挂时,日月未生前,洪钟未击时……
5、心月,心珠,古镜,火把,一道神光,净裸裸,明历历,贫女宝藏,衣珠,力士额珠……
6、桃源春水,还乡,还源……
7、寸丝不挂,一丝不挂,一物不将来,放下着,素面相呈……
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况及缘由。禅宗哲学迷失论的典型象征有:
1、迷头认影,动目摇湛水,定眼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迷人易处,作茧自缚,客尘烦恼,浮云遮月,骑牛觅牛,认奴作郎,贪月失珠……
2、舍父逃走,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客尘,客作汉,反认他乡作故乡,白云万里……
3、抛却家室,弃珠乞食,迷失额珠,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作贫儿,溪畔披沙徒自困,家中有宝速须还。……
开悟论揭示了超越分别执着以重现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禅宗哲学开悟论的典型象征有:
1、磨镜调心,调狂象,防六贼……
2、寻牛,见迹,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
3、我法二空,四大皆非五蕴空,身如芭蕉复如梦,梦幻光影,音声谷响,闪电,水月,熟果,乾闼婆城……
4、一刀两断,截断两头,坐断十方,红炉片雪,顶门一锥,无孔笛,针扎不入,铁橛子,石上栽花……
禅宗哲学开悟之不二法门的典型象征有:
1、弦指和合成琴声,水石相激作泉响;南山起云,北山下雨;新罗国里坐朝,大唐国里打鼓……
2、①净秽不二:屎里蛆儿,头出头没,虾蟆曲蟮,厕坑头筹子,满眼是灰尘……
②毁誉不二:八风吹不动,刀割香涂。
③生死不二:冰水不相伤;生如着衫,死如脱裤;日面佛,月面佛;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
④烦恼即菩提:火中生莲花;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⑤指月不二:入海算沙,说食不饱,呆郎自守,蝇钻窗纸,猎狗寻踪,守株待兔……
⑥语默不二: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斧;须菩提无说,释梵绝听,锁口之言,无句之句,截舌之句,哑人解唱木人歌……
⑦色空不二:古冢不为家,枯木里龙吟,石女夜生儿,莫向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煨杀人……
⑧圣凡一如:桃源咫尺无寻处,一棹渔蓑寂寞归;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⑨悲智双运:十字街头,解开布袋;万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禅宗哲学境界论的典型象征有:
1、人佛一如
①一切现成: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
②本来现成:师姑元是女人作;明星见处月三更,个个眉毛眼上横……
③人佛一如: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君看与带红缨绂,只是吉年曾秀才;无外风清哮吼时,为君吸尽西江水……
2、水月相忘
①无我之境:无脚手人打锣,无足人解行,无舌人唱歌。……
②水月相忘:雁过长空,影沉寒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冰壶含宝月……
3、珠光交映
①理事圆融: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千江月体同……
②事事圆融:a、小大相即:海水入毛孔,芥子纳须弥;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大千俱在一毫端…… b、时空圆融: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秋来黄叶落,春到便花开;千岁老儿颜似玉,万年童子鬓如丝…… c、直觉意象: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走,桥流水不流。等闲摘个郑州梨,放手原是青州枣……
4、饥餐困眠
①饥餐困眠: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受风吹。在途中不离家舍,土面灰头不染尘……
②平常心是道:洗钵去,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禅宗哲学象征是一个庞大的话语体系,“禅学三书”的作者将它归纳解析,对参修者来说,可以跳出话头、公案、颂古文字苑圃,直接运用,还源本旨,这是作者“禅学三书”的贡献之一。
作者将近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1920-2000年)收录合篇,为人们摆脱繁复的检索,提供了研究便利。这是作者的又一个贡献。
禅诗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许多的成果,而吴言生教授加入了这个领域,无疑是在做“锦上添花”的事业。他想尝试的是:“理性与悟性并重,即入乎其中,进行直觉感悟,以心印心,又出乎其外,进行理性反思,以揭示禅宗诗歌所蕴含的佛心、禅韵、诗情。”
作者将禅宗境界论细分出四个类型:
其一、一切现成的现量境。
如:秋风、玉露、碧水、青山、蛙声悟道、庭前柏树子等等,一切世间万法,都可拈来用以启迪开悟。
其二、能所俱泯的直觉境。
如:“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的空寂性,让人直觉体悟。
其三、涵容互摄的圆融境。
其四、随缘任运的日用境。
作者所总结的四个类型,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总结的24种诗境相比,一个是教内禅修诗偈;一个是诗的创作规律,二者互为应用,给禅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能把事物万象,浓缩成三言两语式的抽象语言,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范畴的文化现象。禅宗是宗教,诗是文学。但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却发生了诗人信奉佛禅或受佛禅影响而以禅入诗、以禅喻诗,僧人又借诗传禅,表达内心禅悟的体验。这就是中国禅诗的特质。
吴言生所著《禅宗诗歌境界》完全从宗教角度破译禅诗,让禅修者了知诗偈的妙用,助以修道。因此认为,这是一部比较纯正的宗教著作。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功夫。如果能从“禅学三书”中找寻到一点“内省功夫”,也算是一种增上缘吧。因此将读感列为文字,是为推荐。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