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禅学的黄金时代 禅宗与佛学 只有行愿 宏智禅师广录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人天眼目 南禅七日 禅林宝训 拈八方珠玉集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法演禅师语录 缁门警训 佛教徒人生态度 夜明观带修前的开示 虚堂和尚语录 明觉禅师语录 般若锋兮金刚焰之禅门不可欺 禅宗十牛图 禅与坐禅的方法 禅门散论 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南禅美学思想嬗变轨迹 禅海微澜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 雪峰真觉禅师语录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根源 正法眼藏 一心二门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序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序 本书一共邀请了七位学者撰写,他们都是以不同身分与角度长期亲近圣公法师的。对圣公之学术思想与行谊研究极为深入。 林煌洲教授是国内长于印度文化思想及印度佛学之青年学者,曾长期在本所兼授印度宗教哲学,亦曾在法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一)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浅论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 曹仕邦 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前言 释圣严博士者,近世之非常人也。何则?博士十四岁披剃之前,仅曾接受私垫与小学一至四年级之初阶教育,1受具而后,舍释典而外,师辈亦仅曾授《古文观止》2耳,博士之外学基础,其始固极其浅薄者也。况师之舍俗也,初缘于双亲以家贫而谋减食指,3换言之,出家非博士之本愿也。若庸常之人际遇如此,则大抵先为「剧谈掉戏」之小沙弥,4成长具戒而后,亦不过一赶经忏维生5之凡夫僧而已! 然博士实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二)

      《纲要》中论及僧尼戒的,有第一篇的第二章,和第五篇、第六两篇各章,今依次论之如下:首篇第二章分为如下六节 第一节为什么要有戒律 第二节戒律的传流 第三节律部传来中国的历史 第四节戒律在中国的弘扬 第五节弘扬戒律的困难 第六节培养学律的风气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三)

    此外,同书第六篇第三章第三节〈比丘与比丘尼戒的同异〉也涉及了淫戒的讨论,略云: 比丘故弄阴(类于今日所说的手淫)出精者,犯僧伽婆尸沙罪,比丘尼故弄阴失精(是指阴道内的分泌液,女子起淫念,行淫事,阴道受物触,均有分泌现象)犯波逸提罪,出不净偷兰遮。《僧只律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四)

    第二十六篇〈佛教的饮食规制〉中的〈鱼与肉〉,论及小乘佛教许食三净肉,但大乘佛教则否(页144-145),更指出自从梁武帝(502~549在位)受了《涅盘经》影响,极力主张素食,更以朝廷力量来影响社会,从此之后,「中国佛教的素食主义,也就形成风尚了」。而自东汉至梁武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五)

    第二十一篇〈《百丈清规》合法吗?〉是讨论这支配中国佛寺千年以来的丛林制度所依据的禅宗规制,直至今日。因此,要著书讨论律制的生活,清规不能不加以论及。 然而当初唐代怀海禅师(720~814)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的百丈山创立并跟自己门徒们实行这套「百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六)

    史学篇下 上篇所论是严博士的内学修养,本篇则博士的外学修养。84据林其贤居士所编集的《圣严法师七十年谱》(以下简称「年谱」)85述严公在民国四十七年(1958)二十九岁时的事迹略云: 十月,因基督教某刊物登载〈佛教也有上帝吗?〉一文,泯同佛性、真如于上帝、真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七)

    第六节《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的研究重心和史学表现 这书是圣严博士的博士论文,其先以日文发表,书名《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由山喜房佛书林于民国六十四年(1975)出版,105后来由关世谦先生以中文翻译作《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于民国七十七年(1988)由台湾学生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八)

    此外,圣严博士又据内证而知蕅益上人健康很差,经常生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九)

    第七节《明末佛教研究》的论述重心 人物和他们的思想 《明末佛教研究》116(以下简称「明末佛教」)是圣严博士取得高等学位之后的作品,目的在于续成学位论文未竟之功。《明末佛教》的〈自序〉略云: 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春,我在东京立正大学通过的博士论文,题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十)

    第三,本章第七节中第二小节〈无尽传灯的修证方法〉略云: 他(指无尽传灯,1554~1627)的传记资料太少,著作虽多,却不易发现述及他自己的事,对他个人的修证经验,只好搁置,现在从他的著述所见,有关如何修行净土法门者,介绍如次(下略)。(页154) 这是圣严博士能掌握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十一)

    【注释】 1.见林其贤居士编集《圣严法师七十年谱》(以下简称「年谱」页49-52(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 2.《年谱》页63。 3.《年谱》页53。 4.「剧谈掉戏」之小沙弥心态唐释道宣(596~667)《续高僧传》(大正藏编号二O六O)卷四〈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略云:

  • 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十二)

    51.「五时说法」的内容和它跟《涅盘经》的关系关于这些,请参拙作《中国佛教史学史》(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第二十章〈开元释教录一部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日佛家经录〉的注50和注51(在页328-330)的详细考论。今不赘。 52.参前注引拙文注50。 53.刊于《华冈佛学学

  •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的僧侣记游(一)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 以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为探讨 丁敏 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论文以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始于民国六十九年(1980)迄于民国九十年(2001)十二本书中,除去纯自传体《归程》外

  •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的僧侣记游(二)

    第二节《寰游自传系列》的叙事情节与旅游论述 就《寰游自传系列》的内容,约分为以下三部分来探讨其之旅游书写。 一、朝圣/寻根(法源、血源)的旅游书写 (一)叙事情节与叙事模式 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起,到民国八十五年(1996)七年之间圣严法师率领弟子信众共有

  •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的僧侣记游(三)

    二、中国僧侣欧美行禅的旅游书写 (一)叙事情节与叙事模式 《寰游自传系列》中,圣严法师曾以回忆录的撰写方式回顾了他在西方世界弘法传禅多年的经历;也以游记的形式详细生动的描述了他应邀前往欧、美各国行脚主七、演讲的见闻感怀。这些情节内容,主要在见证他

  •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的僧侣记游(四)

    (二)欧美行禅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论述 圣严法师在拓垦开创其在西方佛教事业的旅游书写中,就其「自我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可分三个层面来论述: 1.圣严法师认V.S.西方世界的关系:中国禅法的传播者、生根者 从宗教传播的角度来看,圣严法师是以中国禅

  •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的僧侣记游(五)

    第三节《寰游自传系列》中的叙事结构、自传性质与旅游论述 一、《寰游自传系列》中的叙事结构与旅游论述 在以上的第二节中,曾分别分析描绘《寰游自传系列》的情节内容及其叙事模式;再进而分析探讨文本中的圣严法师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互动。圣严法师的《寰

  •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一)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 圣严法师菩萨戒思想初探 林其贤 国立屏东商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提要 戒律是持守在佛教徒的道德实践与宗教实践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凭依基

  •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二)

    第三节 新典范的目标设定 近代中国佛教衰微原因的探索,或者归因于义学不兴、或者归因于禅证不深、愿心不切、戒律废弛。因此振兴之道也各有不同的举措从不同的范围进行。菩萨戒新典范的寻求,其主要意义当是在三增上学中戒学的范畴,企图重振律纲。新典范的寻求

  •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三)

    四、较量功德以鼓励学戒 三聚、十善、十无尽戒,法师认为这是「菩萨戒的心要」。「以三聚净戒摄尽一切净戒、一切善法、一切济世利物的全体佛法;十善法为一切净戒的基础,当然也是菩萨戒的总纲:以《梵网经》的十无尽戒,为尽未来际永恒不渝的菩萨戒准绳。」47至

  •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四)

    【注释】 1.参看佐滕达玄:《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页478-490(嘉义:香光书乡,1997年初版);释湛如:〈敦煌菩萨戒仪与菩萨戒牒之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 2.参看释湛如:〈敦煌菩萨戒仪与菩萨戒牒之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 3.参看念生:〈依

  • 法鼓十年(1989~1998)(一)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法鼓十年(1989~1998) 从农禅寺到法鼓山的立基与开展 陈美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提要 本文是采取所谓内在、主观的面向,亦即人类学家所谓的「土著的观点」(natives point of view),或是局内人的观点和语言,来呈现法鼓教团如何建构他们自己的历史,并在此建构法鼓山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带出法鼓山发展脉络所隐含的社会与文化意涵,而主要的切入面向是教育。 在进入本文所要书写的主轴之前,将首先从一个局内研究者该如何表达局内人的

  • 法鼓十年(1989~1998)(二)

    第三节 法鼓山的创始人及其「人间佛教」理念 在《历史论集》里,Edward H.Carr指出,在研究历史事实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作家。他说,就像有人向一位大学生介绍圣如达(st.Jude)学院的著名学者仲斯(Jones)的著作阅读时一般,他必会先询问仲斯是何许人,他的思想和观

  • 法鼓十年(1989~1998)(三)

    三、圣严法师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溯源 (一)受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思想的影响 目前在台湾学术界已出版或口头发表的论文里,尚未见到有人将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三人,以「人间佛教」的线轴贯穿在一起。事实上,圣严法师在其不管是早期或近期的作品里,都很清楚明白的点出,他是受到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思想的影响的。比如他在民国五十四年(1965)元月出版的《正信的佛教》单行本〈自序〉中说,他是「根据个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时代思想的要求,并参考了太虚大师及印顺法师的一部份见解,

  • 法鼓十年(1989~1998)(四)

    第四节 法鼓山的缘起、由来与发展 二十世纪末正蓬勃活跃在台湾社会并具有极高媒体可见度的佛教团体,大致不外于江灿腾(1997:8)笔下所谓的「台湾佛教四大道

  • 法鼓十年(1989~1998)(五)

    第五节 结语 从以上对农禅寺和法鼓山的梗概历史铺陈中,可以发现佛教教育是圣严法师及其所领导的法鼓教团的主要诉求。也就是说,圣严法师领导其法鼓教团以佛教教育作为其入世行脚的出发与主轴,同时逐渐兼顾和扩及于慈善和文化等等其他方面,走向一个更全方位的

  • 正信的佛教

    (九)佛教的家庭观念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42) 圣严法师指出我国有些人士: 他们在褊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