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序 本书一共邀请了七位学者撰写,他们都是以不同身分与角度长期亲近圣公法师的。对圣公之学术思想与行谊研究极为深入。 林煌洲教授是国内长于印度文化思想及印度佛学之青年学者,曾长期在本所兼授印度宗教哲学,亦曾在法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浅论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 曹仕邦 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前言 释圣严博士者,近世之非常人也。何则?博士十四岁披剃之前,仅曾接受私垫与小学一至四年级之初阶教育,1受具而后,舍释典而外,师辈亦仅曾授《古文观止》2耳,博士之外学基础,其始固极其浅薄者也。况师之舍俗也,初缘于双亲以家贫而谋减食指,3换言之,出家非博士之本愿也。若庸常之人际遇如此,则大抵先为「剧谈掉戏」之小沙弥,4成长具戒而后,亦不过一赶经忏维生5之凡夫僧而已! 然博士实
《纲要》中论及僧尼戒的,有第一篇的第二章,和第五篇、第六两篇各章,今依次论之如下:首篇第二章分为如下六节 第一节为什么要有戒律 第二节戒律的传流 第三节律部传来中国的历史 第四节戒律在中国的弘扬 第五节弘扬戒律的困难 第六节培养学律的风气
此外,同书第六篇第三章第三节〈比丘与比丘尼戒的同异〉也涉及了淫戒的讨论,略云: 比丘故弄阴(类于今日所说的手淫)出精者,犯僧伽婆尸沙罪,比丘尼故弄阴失精(是指阴道内的分泌液,女子起淫念,行淫事,阴道受物触,均有分泌现象)犯波逸提罪,出不净偷兰遮。《僧只律
第二十六篇〈佛教的饮食规制〉中的〈鱼与肉〉,论及小乘佛教许食三净肉,但大乘佛教则否(页144-145),更指出自从梁武帝(502~549在位)受了《涅盘经》影响,极力主张素食,更以朝廷力量来影响社会,从此之后,「中国佛教的素食主义,也就形成风尚了」。而自东汉至梁武
第二十一篇〈《百丈清规》合法吗?〉是讨论这支配中国佛寺千年以来的丛林制度所依据的禅宗规制,直至今日。因此,要著书讨论律制的生活,清规不能不加以论及。 然而当初唐代怀海禅师(720~814)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的百丈山创立并跟自己门徒们实行这套「百
史学篇下 上篇所论是严博士的内学修养,本篇则博士的外学修养。84据林其贤居士所编集的《圣严法师七十年谱》(以下简称「年谱」)85述严公在民国四十七年(1958)二十九岁时的事迹略云: 十月,因基督教某刊物登载〈佛教也有上帝吗?〉一文,泯同佛性、真如于上帝、真
第六节《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的研究重心和史学表现 这书是圣严博士的博士论文,其先以日文发表,书名《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由山喜房佛书林于民国六十四年(1975)出版,105后来由关世谦先生以中文翻译作《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于民国七十七年(1988)由台湾学生
此外,圣严博士又据内证而知蕅益上人健康很差,经常生
第七节《明末佛教研究》的论述重心 人物和他们的思想 《明末佛教研究》116(以下简称「明末佛教」)是圣严博士取得高等学位之后的作品,目的在于续成学位论文未竟之功。《明末佛教》的〈自序〉略云: 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春,我在东京立正大学通过的博士论文,题
第三,本章第七节中第二小节〈无尽传灯的修证方法〉略云: 他(指无尽传灯,1554~1627)的传记资料太少,著作虽多,却不易发现述及他自己的事,对他个人的修证经验,只好搁置,现在从他的著述所见,有关如何修行净土法门者,介绍如次(下略)。(页154) 这是圣严博士能掌握
【注释】 1.见林其贤居士编集《圣严法师七十年谱》(以下简称「年谱」页49-52(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 2.《年谱》页63。 3.《年谱》页53。 4.「剧谈掉戏」之小沙弥心态唐释道宣(596~667)《续高僧传》(大正藏编号二O六O)卷四〈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略云:
51.「五时说法」的内容和它跟《涅盘经》的关系关于这些,请参拙作《中国佛教史学史》(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第二十章〈开元释教录一部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日佛家经录〉的注50和注51(在页328-330)的详细考论。今不赘。 52.参前注引拙文注50。 53.刊于《华冈佛学学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 以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为探讨 丁敏 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论文以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始于民国六十九年(1980)迄于民国九十年(2001)十二本书中,除去纯自传体《归程》外
第二节《寰游自传系列》的叙事情节与旅游论述 就《寰游自传系列》的内容,约分为以下三部分来探讨其之旅游书写。 一、朝圣/寻根(法源、血源)的旅游书写 (一)叙事情节与叙事模式 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起,到民国八十五年(1996)七年之间圣严法师率领弟子信众共有
二、中国僧侣欧美行禅的旅游书写 (一)叙事情节与叙事模式 《寰游自传系列》中,圣严法师曾以回忆录的撰写方式回顾了他在西方世界弘法传禅多年的经历;也以游记的形式详细生动的描述了他应邀前往欧、美各国行脚主七、演讲的见闻感怀。这些情节内容,主要在见证他
(二)欧美行禅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论述 圣严法师在拓垦开创其在西方佛教事业的旅游书写中,就其「自我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可分三个层面来论述: 1.圣严法师认V.S.西方世界的关系:中国禅法的传播者、生根者 从宗教传播的角度来看,圣严法师是以中国禅
第三节《寰游自传系列》中的叙事结构、自传性质与旅游论述 一、《寰游自传系列》中的叙事结构与旅游论述 在以上的第二节中,曾分别分析描绘《寰游自传系列》的情节内容及其叙事模式;再进而分析探讨文本中的圣严法师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互动。圣严法师的《寰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 圣严法师菩萨戒思想初探 林其贤 国立屏东商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提要 戒律是持守在佛教徒的道德实践与宗教实践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凭依基
第三节 新典范的目标设定 近代中国佛教衰微原因的探索,或者归因于义学不兴、或者归因于禅证不深、愿心不切、戒律废弛。因此振兴之道也各有不同的举措从不同的范围进行。菩萨戒新典范的寻求,其主要意义当是在三增上学中戒学的范畴,企图重振律纲。新典范的寻求
四、较量功德以鼓励学戒 三聚、十善、十无尽戒,法师认为这是「菩萨戒的心要」。「以三聚净戒摄尽一切净戒、一切善法、一切济世利物的全体佛法;十善法为一切净戒的基础,当然也是菩萨戒的总纲:以《梵网经》的十无尽戒,为尽未来际永恒不渝的菩萨戒准绳。」47至
【注释】 1.参看佐滕达玄:《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页478-490(嘉义:香光书乡,1997年初版);释湛如:〈敦煌菩萨戒仪与菩萨戒牒之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 2.参看释湛如:〈敦煌菩萨戒仪与菩萨戒牒之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 3.参看念生:〈依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法鼓十年(1989~1998) 从农禅寺到法鼓山的立基与开展 陈美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提要 本文是采取所谓内在、主观的面向,亦即人类学家所谓的「土著的观点」(natives point of view),或是局内人的观点和语言,来呈现法鼓教团如何建构他们自己的历史,并在此建构法鼓山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带出法鼓山发展脉络所隐含的社会与文化意涵,而主要的切入面向是教育。 在进入本文所要书写的主轴之前,将首先从一个局内研究者该如何表达局内人的
第三节 法鼓山的创始人及其「人间佛教」理念 在《历史论集》里,Edward H.Carr指出,在研究历史事实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作家。他说,就像有人向一位大学生介绍圣如达(st.Jude)学院的著名学者仲斯(Jones)的著作阅读时一般,他必会先询问仲斯是何许人,他的思想和观
三、圣严法师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溯源 (一)受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思想的影响 目前在台湾学术界已出版或口头发表的论文里,尚未见到有人将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三人,以「人间佛教」的线轴贯穿在一起。事实上,圣严法师在其不管是早期或近期的作品里,都很清楚明白的点出,他是受到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思想的影响的。比如他在民国五十四年(1965)元月出版的《正信的佛教》单行本〈自序〉中说,他是「根据个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时代思想的要求,并参考了太虚大师及印顺法师的一部份见解,
第四节 法鼓山的缘起、由来与发展 二十世纪末正蓬勃活跃在台湾社会并具有极高媒体可见度的佛教团体,大致不外于江灿腾(1997:8)笔下所谓的「台湾佛教四大道
第五节 结语 从以上对农禅寺和法鼓山的梗概历史铺陈中,可以发现佛教教育是圣严法师及其所领导的法鼓教团的主要诉求。也就是说,圣严法师领导其法鼓教团以佛教教育作为其入世行脚的出发与主轴,同时逐渐兼顾和扩及于慈善和文化等等其他方面,走向一个更全方位的
(九)佛教的家庭观念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42) 圣严法师指出我国有些人士: 他们在褊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
《般泥洹经》中说:“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者多声不好。二者王法所疾。三者怀异多疑。四者死入地狱。五者地狱罪竟受畜生形。”这是说,好邪淫者,有五种果报:一是名声不好,二是被国法所拘,三是心怀异念而且多疑,四是死后会堕入地狱,五是地狱的恶报受尽之后,会投入畜生道中。
“打坐”不仅仅是佛家禅修时的一种坐法,目前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养生健身方法,甚至连国外也开始盛行起来了。有些同修在练习打坐之前,能够先认真学习了解有关打坐方面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再持之以恒地勤加修炼,所以收效显著。但也有的朋友只是“照葫芦画瓢”,看人家打坐觉得不错,也不求甚解就开始自己修习打坐,但是打了一段时间也没见到什么“效果”,于是就觉得没用或者干脆放弃,实在可惜!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打坐禁忌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问:禅修打坐时是睁开眼睛好,还是闭着眼睛好? 宽容法师: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把心定下来,明确坐禅的目标,把心定下来,专业术语叫三昧,叫念佛三昧坐禅三昧。三昧叫做正定,把心定下来。坐禅的时候三个步骤要
近期,很多朋友提出了一个堕胎、流产的话题。但凡教徒均知道打胎的业力深重,必会受到严厉惩罚。不过,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此不甚了解,还是作出一些错误决定。 我上次无意中看到一本医院广告杂志。里面竟然有大肆关于堕胎、人流的广告。时代真是不同了,在古代的法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究竟什么是禅呢?用佛教的语言讲,禅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禅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境界和达到此境界的方法。这样讲,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佛教的其他宗派修的就不是智慧吗?难道其他宗派的修行就不以开发智慧为目的吗?实际上,其他宗派的修行也离不开智慧,也是以开发智慧为目的。禅宗与其他宗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禅强调在当下开发般若智慧,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阐说】拾得和寒山一样,也是唐朝著名诗僧。当年,丰干禅师因游松径,漫步在赤城道路边上,在无意中听到隐隐有小孩哭声,于是一路寻去,方才寻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孤儿。就这样,丰干把孤儿带去国清寺里,就是后来的拾得和尚
一次,大诗人李白造访山僧,山上一径幽仄,直通丹壑,该就是山僧结茅静修的处所了。但见青苔满布,苍松掩映,门扉不开,扣之不应,除去闲阶鸟迹,禅室里空无一人。再从窗子里窥将进去,室里只有白拂高挂,积满尘埃,可见山僧外出,已非一日,该是云游去了。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的这首白话诗,写得简直入于鄙俚。这在当时,虽然不入阳春白雪、墨客骚人之眼,可在下里巴人的平民百姓之间,却有着一定的传播。诗中出现的景象是有趣的,诗僧骑驴代步,本属悠然之事,可是当他看到别人骑着高头大马,卤簿喝道,便心里失衡起来。不过这不要
在唐朝诗僧中,寒山的诗以作得浅近白话,有的甚至入于鄙俚而形成特色,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白话诗人之一。当年,寒山居住在天台山寒岩,和国清寺僧人拾得互有唱和,所作多佛家出世语,对于世道人心,多所裨益。这里的一首,主要劝人除恶向善,一心皈依佛法,从而脱离三恶道而超乎轮回,入佛
在禅修过程中,有五种过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过失,就无法令心安住,成就禅定。第一是懈怠的过失。懈怠就是松懈、懒惰,这是凡夫常见的串习,不论在禅修还是其他修行中都很普遍。当然,如果你已成就禅定,把心松下来是恰到好处的。除此以外,松懈往往意味着你已落入串习,顺着贪嗔痴的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悟道偈,特别针对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偈颂所说。神秀大师的偈颂属于修行常道,让我们不断扫除内心尘垢,保持智慧观照,又称渐修。而六祖已经悟道,其见地是立足于空性。在这个层面,一切现象了不可得,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也没有烦恼尘劳可以沾染我们的心。
神秀(约606~706),我国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神秀这人,年轻时饱览经史,博学多闻,后来奋志出家,来到薪州双峰山东山寺投奔禅宗五祖弘忍大禅师。起先,弘忍让他干挑水打柴等杂活,这样六年以后,他渐渐取得弘忍的信任,弘忍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这首诗偈是五代云门文偃禅师所写的悟道诗。「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黄金虽然珍贵,可是如果黄金的屑粒掉进眼睛里,就会矇蔽视线,成为眼睛的障碍,什么都看不清楚了。对于修道的人而言,这些贵重的黄金、衣珠,都远不及寻找己灵重要,修道就是要寻找自己的佛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