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禅学的黄金时代 禅宗与佛学 只有行愿 宏智禅师广录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人天眼目 南禅七日 禅林宝训 拈八方珠玉集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法演禅师语录 缁门警训 佛教徒人生态度 夜明观带修前的开示 虚堂和尚语录 明觉禅师语录 般若锋兮金刚焰之禅门不可欺 禅宗十牛图 禅与坐禅的方法 禅门散论 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南禅美学思想嬗变轨迹 禅海微澜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 雪峰真觉禅师语录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根源 正法眼藏 一心二门
佛教徒人生态度
  • 积极乎?消极乎?(1)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观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此,选择佛教作为信仰,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轻时是不适合的,除

  • 积极乎?消极乎?(2)

    二、消极与积极是相对的 消极与积极并不是绝对的,由于参照的角度不同,标准也会随之改变。 伯夷和叔齐是历史上两位深受推崇的隐士。当时,周文王想请他们出山讨论伐纣王,可在他们眼中,这却是大逆不道的犯上作乱之举。他们为了遵循儒家的道德观念,拒不出山,最后

  • 积极乎?消极乎?(3)

    三、佛教徒是消极的吗? 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会认为佛教徒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由出家制度引起的误解。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以孝为本,而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出家人必须独身,当然谈不上生儿育女;再则,世人多

  • 积极乎?消极乎?(4)

    四、正确理解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 1、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每位佛菩萨的成就都来自于他们的发心和愿力,正

  • 禁欲乎?纵欲乎?(1)

    一、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 禁欲乎?纵欲乎?(2)

    二、欲望的表现形式 欲望的表现形式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占有、比较、竞争。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

  • 禁欲乎?纵欲乎?(3)

    三、对欲望不同的看法及态度 对欲望究竟应当持有什么态度呢?宗教家和哲人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有禁欲和纵欲之分。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当时,禁欲为各宗教共同崇尚,他们认为肉体是罪恶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体来灭除欲望,死后才能享受天堂的快乐。佛祖未得道时,也曾以为苦修是正途。他来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亲眼目睹各种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饥挨饿;有的整天泡在水里;有的整天单足站立;有的裸露身体,在烈日下爆晒自己。佛陀亦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苦修实践,或日食一麻,

  • 禁欲乎?纵欲乎?(4)

    四、佛教对欲的看法 那么,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 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后,我们的

  • 禁欲乎?纵欲乎?(5)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 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 但佛陀也反对放纵欲望生活。他在经典中时时提醒我们要少欲知足,要我们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而烦恼能遮蔽我们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业的修持。 1、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欲望是无限的,而现实却难以

  • 重生乎?重死乎?(1)

    生和死,这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也最重大的困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能够进入太空,登上月球,但面对死亡,依旧束手无策。因此,哲学家将生和死定义为人类的两大属性。 一、人生的两件大事 在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生命在诞生,

  • 重生乎?重死乎?(2)

    二、一般人重生 生,包括外在的生活及内在的生命。 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类?我们生活在世间,希望拥有更多的财产;希望拥有更高的地位;希望事业能够成功;希望理想能够实现这一切只有在我们活着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所以说,无论什么样的希

  • 重生乎?重死乎?(3)

    三、一般宗教重死 无论我们如何赞美生命,生命的脆弱并不能因此而有所改变。人命只在呼吸之间,生命从诞生之始,无一日不是在趋向自己的末日。年轻时或许还不能意识到时光无情,一旦步入老年,对死亡的恐惧再也无法回避。所谓老来岁月增做减,每过一年,便少了一年,

  • 重生乎?重死乎?(4)

    四、有人认为佛教徒只重视死 佛教又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很多人认为佛教仅仅是为亡者服务的,之所以出现这种误会,主要是和弥陀净土在民间的流传有关,同时,经忏佛事的盛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创立净土宗以来,念佛往生西方的

  • 重生乎?重死乎?(5)

    五、正确理解佛教 佛教对生命的认识,既不同于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断见,又不同于基督教所宣扬的永生。就一期生命而言,虽说是短暂的,但生命就像河流,贯穿着无穷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生命是永恒的,又是相续变化的。因为生命是变化的,所以才具有可塑性,才能通过修

  • 自利乎?利他乎?(1)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有各自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不论有没有学佛,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责任。否则,纵然修行修得不错,但从利益社会的角度来看,却不曾起到一个佛教徒所应发挥的作用。大乘佛教的修行,要求佛弟子在自利的同时,进一步利益社会大众,这也是佛法在人间弘扬的必由之路。菩萨道的精神正是在利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佛菩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所得到的功德也都回向众生。 遗憾的是,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佛教徒是自私自利的人,认为他们抛弃父母妻儿,只图个人清闲,不承担家庭

  • 自利乎?利他乎?(2)

    二、义与利的关系 孟子周游列国期间,诸侯们关心的并不是他的政治主张,而是孟子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可孟子却认为:王何必曰利?如果只知维护自身利益,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就会更趋尖锐,所以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 利益和道德是否冲突,是否对立,是否如

  • 自利乎?利他乎?(3)

    三、佛教徒讲求利益吗? 有些人以为学佛就意味着对世俗责任的放弃。没有学佛前,事业做得轰轰烈烈,学佛后立刻走向另一个极端,事业放弃了,家庭责任放弃了,这种认识实在是大错特错。 如果是通过正当途径和辛勤劳动获得的财富,经典中称作净财。对于这样的净财,作

  • 自利乎?利他乎?(4)

    四、学佛仅仅是自利吗? 在世人眼中,佛教徒的清净无为似乎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这种看法实在有失偏颇。 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之分。乘是指运载的工具,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则能帮助更多的人到达彼岸。在学佛的人中,每个人的因缘和发心都不同。其中有偏向自利的发心,

  • 自利乎?利他乎?(5)

    五、自利与利他 自利就是一切行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反之,利他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 1、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很多人总以为自利与利他是矛盾的。若是满足他人的利益,必然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反之也是同样。那么,自利与利他究竟是不是对立的呢? 对利益的追求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方面,利己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在整个社会都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今天,急功近利的自私行为比比皆是:假药的泛滥危害了众多病患者的健康;工农业的污染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对暴利的牟取使不

  • 悲观乎?乐观乎?(1)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观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此,选择佛教作为信仰,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轻时是不适合的,除非在事业或情感上遭受了重大打击。由于这种误解,使

  • 悲观乎?乐观乎?(2)

    二、悲观、乐观的产生和表现 人生有悲有喜,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还停留在生活表层,没有深入挖掘苦乐产生的实质。 悲观、乐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乐观主义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较开朗,对什么事情都想得开,看得

  • 悲观乎?乐观乎?(3)

    三、佛教是悲观的吗?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佛教是悲观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来衡量,佛教徒与世无争,不去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尤其是出家人,过着简朴、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说人生是苦,这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悲观的。在人

  • 悲观乎?乐观乎?(4)

    四、中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因为菩萨的救世精神正是积极精进的体现,基于此,他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标举佛教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