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观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此,选择佛教作为信仰,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轻时是不适合的,除
二、消极与积极是相对的 消极与积极并不是绝对的,由于参照的角度不同,标准也会随之改变。 伯夷和叔齐是历史上两位深受推崇的隐士。当时,周文王想请他们出山讨论伐纣王,可在他们眼中,这却是大逆不道的犯上作乱之举。他们为了遵循儒家的道德观念,拒不出山,最后
三、佛教徒是消极的吗? 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会认为佛教徒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由出家制度引起的误解。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以孝为本,而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出家人必须独身,当然谈不上生儿育女;再则,世人多
四、正确理解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 1、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每位佛菩萨的成就都来自于他们的发心和愿力,正
一、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二、欲望的表现形式 欲望的表现形式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占有、比较、竞争。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
三、对欲望不同的看法及态度 对欲望究竟应当持有什么态度呢?宗教家和哲人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有禁欲和纵欲之分。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当时,禁欲为各宗教共同崇尚,他们认为肉体是罪恶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体来灭除欲望,死后才能享受天堂的快乐。佛祖未得道时,也曾以为苦修是正途。他来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亲眼目睹各种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饥挨饿;有的整天泡在水里;有的整天单足站立;有的裸露身体,在烈日下爆晒自己。佛陀亦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苦修实践,或日食一麻,
四、佛教对欲的看法 那么,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 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后,我们的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 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 但佛陀也反对放纵欲望生活。他在经典中时时提醒我们要少欲知足,要我们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而烦恼能遮蔽我们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业的修持。 1、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欲望是无限的,而现实却难以
生和死,这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也最重大的困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能够进入太空,登上月球,但面对死亡,依旧束手无策。因此,哲学家将生和死定义为人类的两大属性。 一、人生的两件大事 在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生命在诞生,
二、一般人重生 生,包括外在的生活及内在的生命。 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类?我们生活在世间,希望拥有更多的财产;希望拥有更高的地位;希望事业能够成功;希望理想能够实现这一切只有在我们活着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所以说,无论什么样的希
三、一般宗教重死 无论我们如何赞美生命,生命的脆弱并不能因此而有所改变。人命只在呼吸之间,生命从诞生之始,无一日不是在趋向自己的末日。年轻时或许还不能意识到时光无情,一旦步入老年,对死亡的恐惧再也无法回避。所谓老来岁月增做减,每过一年,便少了一年,
四、有人认为佛教徒只重视死 佛教又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很多人认为佛教仅仅是为亡者服务的,之所以出现这种误会,主要是和弥陀净土在民间的流传有关,同时,经忏佛事的盛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创立净土宗以来,念佛往生西方的
五、正确理解佛教 佛教对生命的认识,既不同于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断见,又不同于基督教所宣扬的永生。就一期生命而言,虽说是短暂的,但生命就像河流,贯穿着无穷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生命是永恒的,又是相续变化的。因为生命是变化的,所以才具有可塑性,才能通过修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有各自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不论有没有学佛,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责任。否则,纵然修行修得不错,但从利益社会的角度来看,却不曾起到一个佛教徒所应发挥的作用。大乘佛教的修行,要求佛弟子在自利的同时,进一步利益社会大众,这也是佛法在人间弘扬的必由之路。菩萨道的精神正是在利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佛菩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所得到的功德也都回向众生。 遗憾的是,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佛教徒是自私自利的人,认为他们抛弃父母妻儿,只图个人清闲,不承担家庭
二、义与利的关系 孟子周游列国期间,诸侯们关心的并不是他的政治主张,而是孟子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可孟子却认为:王何必曰利?如果只知维护自身利益,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就会更趋尖锐,所以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 利益和道德是否冲突,是否对立,是否如
三、佛教徒讲求利益吗? 有些人以为学佛就意味着对世俗责任的放弃。没有学佛前,事业做得轰轰烈烈,学佛后立刻走向另一个极端,事业放弃了,家庭责任放弃了,这种认识实在是大错特错。 如果是通过正当途径和辛勤劳动获得的财富,经典中称作净财。对于这样的净财,作
四、学佛仅仅是自利吗? 在世人眼中,佛教徒的清净无为似乎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这种看法实在有失偏颇。 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之分。乘是指运载的工具,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则能帮助更多的人到达彼岸。在学佛的人中,每个人的因缘和发心都不同。其中有偏向自利的发心,
五、自利与利他 自利就是一切行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反之,利他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 1、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很多人总以为自利与利他是矛盾的。若是满足他人的利益,必然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反之也是同样。那么,自利与利他究竟是不是对立的呢? 对利益的追求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方面,利己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在整个社会都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今天,急功近利的自私行为比比皆是:假药的泛滥危害了众多病患者的健康;工农业的污染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对暴利的牟取使不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观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此,选择佛教作为信仰,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轻时是不适合的,除非在事业或情感上遭受了重大打击。由于这种误解,使
二、悲观、乐观的产生和表现 人生有悲有喜,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还停留在生活表层,没有深入挖掘苦乐产生的实质。 悲观、乐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乐观主义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较开朗,对什么事情都想得开,看得
三、佛教是悲观的吗?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佛教是悲观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来衡量,佛教徒与世无争,不去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尤其是出家人,过着简朴、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说人生是苦,这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悲观的。在人
四、中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因为菩萨的救世精神正是积极精进的体现,基于此,他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标举佛教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
《般泥洹经》中说:“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者多声不好。二者王法所疾。三者怀异多疑。四者死入地狱。五者地狱罪竟受畜生形。”这是说,好邪淫者,有五种果报:一是名声不好,二是被国法所拘,三是心怀异念而且多疑,四是死后会堕入地狱,五是地狱的恶报受尽之后,会投入畜生道中。
“打坐”不仅仅是佛家禅修时的一种坐法,目前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养生健身方法,甚至连国外也开始盛行起来了。有些同修在练习打坐之前,能够先认真学习了解有关打坐方面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再持之以恒地勤加修炼,所以收效显著。但也有的朋友只是“照葫芦画瓢”,看人家打坐觉得不错,也不求甚解就开始自己修习打坐,但是打了一段时间也没见到什么“效果”,于是就觉得没用或者干脆放弃,实在可惜!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打坐禁忌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问:禅修打坐时是睁开眼睛好,还是闭着眼睛好? 宽容法师: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把心定下来,明确坐禅的目标,把心定下来,专业术语叫三昧,叫念佛三昧坐禅三昧。三昧叫做正定,把心定下来。坐禅的时候三个步骤要
近期,很多朋友提出了一个堕胎、流产的话题。但凡教徒均知道打胎的业力深重,必会受到严厉惩罚。不过,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此不甚了解,还是作出一些错误决定。 我上次无意中看到一本医院广告杂志。里面竟然有大肆关于堕胎、人流的广告。时代真是不同了,在古代的法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究竟什么是禅呢?用佛教的语言讲,禅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禅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境界和达到此境界的方法。这样讲,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佛教的其他宗派修的就不是智慧吗?难道其他宗派的修行就不以开发智慧为目的吗?实际上,其他宗派的修行也离不开智慧,也是以开发智慧为目的。禅宗与其他宗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禅强调在当下开发般若智慧,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阐说】拾得和寒山一样,也是唐朝著名诗僧。当年,丰干禅师因游松径,漫步在赤城道路边上,在无意中听到隐隐有小孩哭声,于是一路寻去,方才寻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孤儿。就这样,丰干把孤儿带去国清寺里,就是后来的拾得和尚
一次,大诗人李白造访山僧,山上一径幽仄,直通丹壑,该就是山僧结茅静修的处所了。但见青苔满布,苍松掩映,门扉不开,扣之不应,除去闲阶鸟迹,禅室里空无一人。再从窗子里窥将进去,室里只有白拂高挂,积满尘埃,可见山僧外出,已非一日,该是云游去了。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的这首白话诗,写得简直入于鄙俚。这在当时,虽然不入阳春白雪、墨客骚人之眼,可在下里巴人的平民百姓之间,却有着一定的传播。诗中出现的景象是有趣的,诗僧骑驴代步,本属悠然之事,可是当他看到别人骑着高头大马,卤簿喝道,便心里失衡起来。不过这不要
在唐朝诗僧中,寒山的诗以作得浅近白话,有的甚至入于鄙俚而形成特色,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白话诗人之一。当年,寒山居住在天台山寒岩,和国清寺僧人拾得互有唱和,所作多佛家出世语,对于世道人心,多所裨益。这里的一首,主要劝人除恶向善,一心皈依佛法,从而脱离三恶道而超乎轮回,入佛
在禅修过程中,有五种过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过失,就无法令心安住,成就禅定。第一是懈怠的过失。懈怠就是松懈、懒惰,这是凡夫常见的串习,不论在禅修还是其他修行中都很普遍。当然,如果你已成就禅定,把心松下来是恰到好处的。除此以外,松懈往往意味着你已落入串习,顺着贪嗔痴的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悟道偈,特别针对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偈颂所说。神秀大师的偈颂属于修行常道,让我们不断扫除内心尘垢,保持智慧观照,又称渐修。而六祖已经悟道,其见地是立足于空性。在这个层面,一切现象了不可得,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也没有烦恼尘劳可以沾染我们的心。
神秀(约606~706),我国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神秀这人,年轻时饱览经史,博学多闻,后来奋志出家,来到薪州双峰山东山寺投奔禅宗五祖弘忍大禅师。起先,弘忍让他干挑水打柴等杂活,这样六年以后,他渐渐取得弘忍的信任,弘忍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这首诗偈是五代云门文偃禅师所写的悟道诗。「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黄金虽然珍贵,可是如果黄金的屑粒掉进眼睛里,就会矇蔽视线,成为眼睛的障碍,什么都看不清楚了。对于修道的人而言,这些贵重的黄金、衣珠,都远不及寻找己灵重要,修道就是要寻找自己的佛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