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的经典最重要,论,是佛的弟子们,这些菩萨与尊者们,根据佛法的修持的著作。有些论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还是菩萨们,是尊者们的著作,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亲口所讲的原著。所以学佛,第一注意依经不依论。第二依法不依人,以佛法佛说的佛经的所讲的佛法为标准。真正学佛,所以我们皈依佛、皈依法,以佛所说的,这个留下来的记录,那叫做经典。经典是我们后人尊称它,实际上每一本佛经,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对话的讨论集,或者是这个菩萨提出问题啰,或者那个弟子提出问题啰,譬如大家都知道金刚经,
如果有修持的人,有许多人在生没有成就,当然在生已经修持了,到中阴成就。譬如,西藏的密宗的黄教的创始的祖师宗喀巴大师,达赖、班禅都是他的弟子,他是吩咐他们生生转世,宗喀巴大师是中阴成就的,所以在中阴的时候自己认识了生命的根本,所以佛学名词叫做证入自性真如,就成就了,成佛了。这个里头就非常细了,中阴境界。所以初果罗汉,二果
我们普通所讲的打坐是采用这个姿势,实际上静坐的这个姿势有九十多种,很多很多,佛法里头采用这个姿势(双盘坐),其他的姿势还很多,你们到禅堂来看看那个五百罗汉的塑像、画像各种各样怪姿势都有,每一个姿势都可以入定,并不一定要这样,不过真正要想证道得定,最后还是要这个姿势,这叫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你们诸位都知道,不过我重复一道。七个要点。
现在我们先讲修定,即使参禅、开悟了,大彻大悟了的人,学问怎么样好,智慧怎么样高,乃至有神通具备,能不能得定,这个是问题,这才是一个大话头,值得一参的,换句话说,真的禅宗所讲的言下顿悟一下就开悟了,还要修持、不要修持能不能得定
我们常常碰到人问:我要研究佛学(或者学显教,或者学密宗的人),从哪一本书入手最好?我昨天讲过,我答不出来。换句话说,真正的佛学,了解佛法,同大家自己要做功夫修持做参考的,我们用现代化的名称来讲,最好的佛学概论有四本书。哪 四本哪,在印度当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的。
第二部分,生不生建立,谓八种因缘故,其生,或生或复不生,我们这个思想心理作用生的出来,起了作用,他把它分类在这个范围以内,八个因素、八个因缘,使我们这个心或者起了作用,或者不起作用,生,不生,哪八个,谓根破坏故,什么是“根破坏”,譬如,我们有脑科的专家在这里,譬如我们的脑神经坏了,或才坏了一部分,所以现在这个病这个人就变成植物人了,身体还活著,脑子没有用了,变成植物一样。根破坏了,当然是无心,变成植物人,同普通的一块……,你同普通比普通的动物还不如,是植物了,你说他是植物人
佛法是不共法,修禅定打坐作功夫这是共法。共法,是什么意思?共有的。譬如双腿盘腿打坐作功夫等等,修定之学,甚至于四禅八定都是共法。怎么共法?不只你出家人,佛教比丘、比丘尼就是和尚、尼姑会有这个本事,其他的外道任何宗教都有。譬如天主教,老的天主教讲不讲打坐呢?讲打坐。天主教的打坐你们没有看过,我当年在成都的时候,还有一个法国的神父
他们三位同学,老同学,同你们这里的那位新同学,不死心,硬要行香,走一趟,好吧!(大众绕禅堂行香)现在我们不是部队出操啊,不是在练兵,在行香,因此,走路的脚步,不是在那里顿脚,玩把戏埃真的会走路,行香的人,等于练武功的道理是一样。走路是两句
韩愈当时影响那个朝代的整个文化的革命,所以他反对那些历代的那个文章写得那么美,那个公文政府办出来文章写得很好老百姓看不懂啊,他是提倡白话、提倡简化,因此说提倡古文不要什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说的什么东西啊!所以他讲的古文就是当时的白话,我们佛经翻的,你现在看的是古文是当时的白话,所以叫文起八代之衰,不然你们我不那么跟你们讲,照国文系那些老师们是不是讲得通,我不知道,我这样一讲你们都懂了。
唐宋的时候出家人,去出家的文凭,考试及格给你文凭去出家,现在你们出家叫“度牒”,就是拿张文凭,要考的,不像现在人随便,考取出家了有这个身份比现在博士大了,所以有一次他淘汰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代号,而且要考,结果政府把有一个地方,在湖北,到处山里头都赶出来,在一个山里头庙子里搜出一个和尚,要考试《金刚经》、《楞严经》随便考,这个和尚哭了,跪下来,给这个主管官讲,这个哭了,这个主管说,师父你哭个什么事嘛,我也奉皇帝政府的命令要
禅宗,我们都知道,在佛教里头标榜,教外别传,就是一切佛经,经论,一切教理,佛教的经典的道理以外,教外别传,特别的传承,这个特别的传承呢,也可以说是很秘密的,也可以说是很明白的,不用一切经教特别的传承,到中国来的演变,是从佛法变成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重镇之后,配合了中国文化的一切,禅宗的声光越来越大,当然,非常奇怪的,这个佛教的这个宗教的,佛法的精神与命运,同中国的历史的演变,完全配上一路线,凡是当天下太平,国家鼎盛的时候,也就是它的教义弘扬,人才辈出,人材所谓辈出,一辈一辈一代一代,一排一
三摩是三摩地,就是修定,现在弥勒菩萨很科学地给你分类,告诉你怎么样修定,加上我再来给它注解、补充,那么以所有寻有伺等三地在上面,这个很重要,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起来,不是有个同学,你们今天,我收到好多问题的,都很啰嗦,问得都不过瘾的,但是都是问题,我暂时摆在那里没有答,不过有个人已经问到,“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些问题我会答复的,不要慌,不过你一念回机,一念回机还是在有寻有伺里头,我说法讲经,不同哦,我也不是和尚不是法师,我头上有发,不像你们没发,不同,比我高一级,我也不是法师,我也不是
在上午我们介绍了见思惑,这个小乘法门的最基本。现在我们需要了解,见思惑是佛法修证最根本的道理,这十个思惑是根本烦恼,基本无明所在之处,见惑,也就是无明的现状。如果我们拿现在学术观念的分类,完全属于心理的、精神的,这五个见惑同思惑连在一
佛为什么拈花,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还没有唐朝啰,唐朝还要等几十年以后才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法门。不过达摩祖师没有那么讲,这是我们后世讲禅宗的道理。达摩祖师,有人问达摩祖师,你到中国来做什么。他说我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不受别人骗的人。很简单,其实这一句话就是话头,话头,话的头头,这个话,这
五祖演堂堂的一个大和尚,像妙老一样,道高德重的,公然讲出风流诗来了,因为这个人问他,佛法有捷路吗,他说有啊,你读过唐人的小艳诗吗。读过埃他说唐人有两句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个人一听,跪下来一拜,他已经懂了,悟了,他拜了五祖演,走了,得法了,所谓悟了。刚才有一位同学问我,像这样的有所领悟是解悟阿证悟呢。解悟是理解到的,等于说你懂了没有,我懂了,也算悟啊,证悟是连功夫、身心都证入那个境界了,理解也到了,定慧等持,这个叫证悟、证到。这个不要写了,这两个解悟证悟都一定懂,
诸位,善自用功,善护念。诸大菩萨,善自护念。大家问的问题很多,有许多差不多同类的,不能一个一个答了,这个问的问题的条子很多,没有办法一个一个答,等答完了问题又生出儿子问题来,子问题。子问题又生子问题。这个我只能抓重点整个答,希望大家很有智慧。学禅的人看到前面烟冒了,就晓得有火了,等于我们大家都很有智慧,听到板响了,就晓得进餐
现在有人问,中观正见与这个唯识的问题,很困惑,这是个大问题,学术思想上,东西方文化几千年来,重大的问题,先倒转来介绍一下,唯识,世界上哲学观点,就是人类文化整过思想的指导,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大家都知道有唯物论唯心论
破山禅师,字也好啊,那真写的,那个字我真觉得是学不到的。对子、诗也好。破山禅师是明朝末年的人,满清入关了,打进来了。他走了,他跑回到四川。四川人。他的皈依弟子是那个女将军,反抗满清的叫什么?不是梁红玉,清初的,秦良玉。秋瑾是民国时候的。那个张飞和岳飞俩还打架呢。隔好多个朝代呢。秦良玉是他的皈依弟子,他跑到秦良玉那里,躲到去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宁静顺着自己出入息念,一口气念,譬如说大声念,南无……假使短念的话,有好多种方法,你们慢慢体会,慢慢去体会,一时我讲不完,南无阿弥陀佛(师示范)……你没有计算吧,我刚才只一口气念了数声,中间不准呼吸哦,这口气念完了,不管念南无,晓得自己气没有了,嘴巴一闭不要吸气哦,心也跟着没有杂念宁静下
千子文我们是小小时候读的,嘴里乱念,一千个不懂得中国字兜拢来一篇文章。把天文、地理、科学、哲学、宗教什么啰啰,一千个字都说进去了。现在的国文专家、大学教授,把千字文每一个都解释清楚了、差不多了。我们的朋友们,王主任、王教授、大校长们,对不起哦,你们。现在我是倚老卖老,年纪大了,随便讲话放狗屁一样。千字文里头,刚刚因为下雨,古国治外面做事情回来,我说外面怎样讲话声音那么大,不去管理。他说,其实没那么大。里面听到大哦!我懂了。空谷传声
在下面讲堂外圈的同学们,下雨天气冷,听到香板声,不要停留在走廊,赶快进讲堂,不要伤风。伤风不是感冒,感冒不是伤风,两样不能混为一谈。今天是我们大家集中在一起,共同进修的最后一天,实际上是开始的一天。譬如行香,到这一堂才大家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
《般泥洹经》中说:“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者多声不好。二者王法所疾。三者怀异多疑。四者死入地狱。五者地狱罪竟受畜生形。”这是说,好邪淫者,有五种果报:一是名声不好,二是被国法所拘,三是心怀异念而且多疑,四是死后会堕入地狱,五是地狱的恶报受尽之后,会投入畜生道中。
“打坐”不仅仅是佛家禅修时的一种坐法,目前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养生健身方法,甚至连国外也开始盛行起来了。有些同修在练习打坐之前,能够先认真学习了解有关打坐方面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再持之以恒地勤加修炼,所以收效显著。但也有的朋友只是“照葫芦画瓢”,看人家打坐觉得不错,也不求甚解就开始自己修习打坐,但是打了一段时间也没见到什么“效果”,于是就觉得没用或者干脆放弃,实在可惜!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打坐禁忌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问:禅修打坐时是睁开眼睛好,还是闭着眼睛好? 宽容法师: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把心定下来,明确坐禅的目标,把心定下来,专业术语叫三昧,叫念佛三昧坐禅三昧。三昧叫做正定,把心定下来。坐禅的时候三个步骤要
近期,很多朋友提出了一个堕胎、流产的话题。但凡教徒均知道打胎的业力深重,必会受到严厉惩罚。不过,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此不甚了解,还是作出一些错误决定。 我上次无意中看到一本医院广告杂志。里面竟然有大肆关于堕胎、人流的广告。时代真是不同了,在古代的法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究竟什么是禅呢?用佛教的语言讲,禅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禅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境界和达到此境界的方法。这样讲,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佛教的其他宗派修的就不是智慧吗?难道其他宗派的修行就不以开发智慧为目的吗?实际上,其他宗派的修行也离不开智慧,也是以开发智慧为目的。禅宗与其他宗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禅强调在当下开发般若智慧,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阐说】拾得和寒山一样,也是唐朝著名诗僧。当年,丰干禅师因游松径,漫步在赤城道路边上,在无意中听到隐隐有小孩哭声,于是一路寻去,方才寻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孤儿。就这样,丰干把孤儿带去国清寺里,就是后来的拾得和尚
一次,大诗人李白造访山僧,山上一径幽仄,直通丹壑,该就是山僧结茅静修的处所了。但见青苔满布,苍松掩映,门扉不开,扣之不应,除去闲阶鸟迹,禅室里空无一人。再从窗子里窥将进去,室里只有白拂高挂,积满尘埃,可见山僧外出,已非一日,该是云游去了。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的这首白话诗,写得简直入于鄙俚。这在当时,虽然不入阳春白雪、墨客骚人之眼,可在下里巴人的平民百姓之间,却有着一定的传播。诗中出现的景象是有趣的,诗僧骑驴代步,本属悠然之事,可是当他看到别人骑着高头大马,卤簿喝道,便心里失衡起来。不过这不要
在唐朝诗僧中,寒山的诗以作得浅近白话,有的甚至入于鄙俚而形成特色,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白话诗人之一。当年,寒山居住在天台山寒岩,和国清寺僧人拾得互有唱和,所作多佛家出世语,对于世道人心,多所裨益。这里的一首,主要劝人除恶向善,一心皈依佛法,从而脱离三恶道而超乎轮回,入佛
在禅修过程中,有五种过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过失,就无法令心安住,成就禅定。第一是懈怠的过失。懈怠就是松懈、懒惰,这是凡夫常见的串习,不论在禅修还是其他修行中都很普遍。当然,如果你已成就禅定,把心松下来是恰到好处的。除此以外,松懈往往意味着你已落入串习,顺着贪嗔痴的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悟道偈,特别针对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偈颂所说。神秀大师的偈颂属于修行常道,让我们不断扫除内心尘垢,保持智慧观照,又称渐修。而六祖已经悟道,其见地是立足于空性。在这个层面,一切现象了不可得,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也没有烦恼尘劳可以沾染我们的心。
神秀(约606~706),我国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神秀这人,年轻时饱览经史,博学多闻,后来奋志出家,来到薪州双峰山东山寺投奔禅宗五祖弘忍大禅师。起先,弘忍让他干挑水打柴等杂活,这样六年以后,他渐渐取得弘忍的信任,弘忍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这首诗偈是五代云门文偃禅师所写的悟道诗。「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黄金虽然珍贵,可是如果黄金的屑粒掉进眼睛里,就会矇蔽视线,成为眼睛的障碍,什么都看不清楚了。对于修道的人而言,这些贵重的黄金、衣珠,都远不及寻找己灵重要,修道就是要寻找自己的佛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