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智禅师广录 宋集成等编 天童觉和尚语录序 余顽愚拙疏无所可用。独于世味淡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二 长芦觉和尚颂古拈古集序 夫至理超名象之阶。真智出思议之外。佛佛祖祖。相印以心。叶叶花花。妙严于本。门庭峻高。而棱棱壁立。各绍其宗。枝派衍远。而浩浩岐流。终归于海。付区分于杖拂。与烹炼于炉锤。道任斯人也。廓吞纳之胸膺。神应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三 真州长芦觉和尚拈古 侍者 行从 集 举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摈出文殊。才近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汝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师云。金色头陀。有心无胆。当时尽令而行。莫道百千万亿文殊。只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四 明州天童山觉和尚上堂语录 侍者 普崇 法为 编 师于建炎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受请。上堂僧问。大白峰头祥云冉冉。玲珑岩畔瑞气绵绵。如何是最初一句。师云。瑞气绵绵。进云。此犹是学人道底。师云。尔舌头是我舌头。进云。一言该万象。一句逗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五 天童觉和尚小参语录序 天童老人。蚤以英妙发闻汉东。道法寖盛于江淮。大被于吴越。经行所暨都邑为倾。一时名胜之流。争趋之。如不及也。建炎末。应缘补处太白之麓。海隅斗绝。结屋安禅。会学去来常以千数。师方导众以寂。兀如拈株。而屦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六 明州天童觉和尚法语 比丘普崇集序 廓冲明之鉴。而洞照不遗。发玄枢之机。而信彩必中。具正眼浚洪辩者。有是哉。师居太白峰下。龙象蹴踏。锤凿敲击。辞意漫演罔不精到。或士庶信道而叩其方。或云水分卫而请其训。列素于前。走笔而应。即名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七 明州天童山觉和尚真赞下火 侍者 清萃 法恭 编 吴傅朋郎中书来。尝得李伯时所画震旦第一祖西归像。相需以赞。说偈寄之。 其来何求。其去无得。寂漠度岭兮万里独行。清白传家兮九年一默。针芥投而妙不可名。毫厘差而敝不可塞。知过而改。知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八 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偈颂箴铭 侍者道京净觉编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 大光明藏 衲僧拨转铁牛机。默耀灵通底是谁。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韶阳佛法嫌饶舌。鲁祖家风解惜眉。端坐环中虚白处。纵经尘劫个难移。 文殊师利菩萨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九 真精进而离妄。法供养以无疵。妙庄严以从缘。慧方便而不缚。毗卢性空而智身了了。普贤毛孔而法界重重。仰之高钻之坚。涅不缁磨不磷。珊瑚瀛海夜潮。饮其光明。薝卜丛林春律。洗其寒色。齐物蝶翻乎梦。截流鸥赴于盟。四明玲珑岩寺。束篾住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
《般泥洹经》中说:“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者多声不好。二者王法所疾。三者怀异多疑。四者死入地狱。五者地狱罪竟受畜生形。”这是说,好邪淫者,有五种果报:一是名声不好,二是被国法所拘,三是心怀异念而且多疑,四是死后会堕入地狱,五是地狱的恶报受尽之后,会投入畜生道中。
“打坐”不仅仅是佛家禅修时的一种坐法,目前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养生健身方法,甚至连国外也开始盛行起来了。有些同修在练习打坐之前,能够先认真学习了解有关打坐方面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再持之以恒地勤加修炼,所以收效显著。但也有的朋友只是“照葫芦画瓢”,看人家打坐觉得不错,也不求甚解就开始自己修习打坐,但是打了一段时间也没见到什么“效果”,于是就觉得没用或者干脆放弃,实在可惜!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打坐禁忌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问:禅修打坐时是睁开眼睛好,还是闭着眼睛好? 宽容法师: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把心定下来,明确坐禅的目标,把心定下来,专业术语叫三昧,叫念佛三昧坐禅三昧。三昧叫做正定,把心定下来。坐禅的时候三个步骤要
近期,很多朋友提出了一个堕胎、流产的话题。但凡教徒均知道打胎的业力深重,必会受到严厉惩罚。不过,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此不甚了解,还是作出一些错误决定。 我上次无意中看到一本医院广告杂志。里面竟然有大肆关于堕胎、人流的广告。时代真是不同了,在古代的法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究竟什么是禅呢?用佛教的语言讲,禅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禅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境界和达到此境界的方法。这样讲,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佛教的其他宗派修的就不是智慧吗?难道其他宗派的修行就不以开发智慧为目的吗?实际上,其他宗派的修行也离不开智慧,也是以开发智慧为目的。禅宗与其他宗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禅强调在当下开发般若智慧,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阐说】拾得和寒山一样,也是唐朝著名诗僧。当年,丰干禅师因游松径,漫步在赤城道路边上,在无意中听到隐隐有小孩哭声,于是一路寻去,方才寻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孤儿。就这样,丰干把孤儿带去国清寺里,就是后来的拾得和尚
一次,大诗人李白造访山僧,山上一径幽仄,直通丹壑,该就是山僧结茅静修的处所了。但见青苔满布,苍松掩映,门扉不开,扣之不应,除去闲阶鸟迹,禅室里空无一人。再从窗子里窥将进去,室里只有白拂高挂,积满尘埃,可见山僧外出,已非一日,该是云游去了。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的这首白话诗,写得简直入于鄙俚。这在当时,虽然不入阳春白雪、墨客骚人之眼,可在下里巴人的平民百姓之间,却有着一定的传播。诗中出现的景象是有趣的,诗僧骑驴代步,本属悠然之事,可是当他看到别人骑着高头大马,卤簿喝道,便心里失衡起来。不过这不要
在唐朝诗僧中,寒山的诗以作得浅近白话,有的甚至入于鄙俚而形成特色,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白话诗人之一。当年,寒山居住在天台山寒岩,和国清寺僧人拾得互有唱和,所作多佛家出世语,对于世道人心,多所裨益。这里的一首,主要劝人除恶向善,一心皈依佛法,从而脱离三恶道而超乎轮回,入佛
在禅修过程中,有五种过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过失,就无法令心安住,成就禅定。第一是懈怠的过失。懈怠就是松懈、懒惰,这是凡夫常见的串习,不论在禅修还是其他修行中都很普遍。当然,如果你已成就禅定,把心松下来是恰到好处的。除此以外,松懈往往意味着你已落入串习,顺着贪嗔痴的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悟道偈,特别针对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偈颂所说。神秀大师的偈颂属于修行常道,让我们不断扫除内心尘垢,保持智慧观照,又称渐修。而六祖已经悟道,其见地是立足于空性。在这个层面,一切现象了不可得,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也没有烦恼尘劳可以沾染我们的心。
神秀(约606~706),我国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神秀这人,年轻时饱览经史,博学多闻,后来奋志出家,来到薪州双峰山东山寺投奔禅宗五祖弘忍大禅师。起先,弘忍让他干挑水打柴等杂活,这样六年以后,他渐渐取得弘忍的信任,弘忍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这首诗偈是五代云门文偃禅师所写的悟道诗。「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黄金虽然珍贵,可是如果黄金的屑粒掉进眼睛里,就会矇蔽视线,成为眼睛的障碍,什么都看不清楚了。对于修道的人而言,这些贵重的黄金、衣珠,都远不及寻找己灵重要,修道就是要寻找自己的佛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