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皇帝御选 御制总序 如来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实有透三关之理。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有志于道之人。则须勤参力究。由一而三。步步皆有著落。非可颟顸函胡。自欺欺人。朕既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
卷十一 御制序 昔黄帝访道于广成子。汤问于卞随务光。古之圣王。其于高世之士。必资其薰习身心。以为宰制万事之本。迨于后世。凡入帝王之门者。功业边事。尚难其人。何况心性边事。从来宗门古德。传灵山之心灯。其中不少大丈夫。而不入帝王之门。其居帝王之
御选明道正觉茆溪森禅师语录附 结制升座问答毕。师云。放下布袋。快活无匹。闲看猢狲。偷吃生铁。阿呵呵。的的的。问甚生前面目。谁论梨花笑日。斋堂有粥有饭。禅和要吃便吃。吃即不无。饱后作么生。夜行莫踏白。下
闲言说 遍界无藏覆。不挂一丝头。随缘闲饮啄。悠然任自由。 不识路 山自高兮水自清。乾坤物我太分明。偶然忘却来时路。偏向他人行处行。 夜步 月上池鱼吞饵。风来竹影扫尘。此际顿忘物我。浑然一派天真。 懒夫我慢 一觉醒来睁眼处。满窗红日天将午。抖擞精神
卷十三 御制序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后直指心传。辉映震旦。宗门每以教典为寻文解义。净土为著相菩提。置而勿论。不知不觉。话成两橛。朕于肇法师语录序。巳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于净土之旨。又岂有二。这
卷十四 御制序 朕既选刻僧肇等禅师语录。长夏几暇。欲全览历代古德之所激扬。而录其真切为人者。柰华藏浩瀚。目不暇给。臣工中与禅衲辈。具能辨别淄渑目力者。不得其人。莫可使分任翻阅。呈朕总览者。无巳。乃就妙喜所辑正法眼藏。幻寄所刻指月录。二书。采
卷十五 御选历代禅师语录前集下。 洞山良价悟本禅师 师参沩山。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未究其微。沩曰。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师曰。某甲未明。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会么。师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
卷十六 御制序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此慧灯。续佛慧命。到者里。唯证乃知非可测。见闻知觉。一点难容。才辨聪明。丝毫无涉。但将一句无义味话。似银山铁壁看去。一时不了。阅一岁。一岁不了。阅一纪。拚却今生来生。与之抵对。久之久之。一时参
定山神英禅师 师因椑树省和尚行脚时参问。不落数量请师道。师提起数珠曰。是落不落。省曰。圆珠三窍。时人知有。请师圆前话。师便打。省拂袖便出。师曰。三十年后槌胸大哭去在。省住后示众曰。老僧三十年前至定山。被他热谩一上。不同小
镜清道怤顺德禅师 师谒雪峰。峰问甚处人。曰温州人。峰曰。恁么则与一宿觉是乡人也。曰只如一宿觉是甚么处人。峰曰。好吃一顿棒。且放过。一日师问。祗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语句。师曰。祗如不立文字语句。师如何传。峰良久。师礼谢。峰
卷十八 御制后序 朕少年时喜阅内典。惟慕有为佛事。于诸公案。总以解路推求。心轻禅宗。谓如来正教。不应如是。圣祖敕封灌顶普慧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土克图剌麻。乃真再来人。实大善知识也。梵行精纯。圆通无碍。西藏蒙古中外诸土之所归依。僧俗万众之所钦仰。
泐潭草堂清禅师 上堂。色心不异。彼我无差。竖起拂子曰。若唤作拂子。入地狱如箭。不唤作拂子。有眼如盲。直饶透脱两头。也是黑牛卧死水。 太史山谷黄庭坚居士 士初谒秀圆通。语具圆通章。自是遂著发愿文。痛戒酒色。日惟朝粥午饭。锐志参求。既依晦堂。乞指
录语 我不谈空空。亦不说有有。问我何所言。一声狮子吼。 万川一月印 一月缘何印万川。随波上下自年年。莫将戏论谈同异。一月圆来万月圆。 偶述 佛性非从色相寻。若离色相转劳心。龟毛兔角真如体。鹊噪鸦鸣般若音。不是吾身同木石。直须木石即吾身。圣凡情见从生灭。山自高兮水自深。 皇四子和硕宝亲王长春居士。 觉海论 觉以海言强喻也。海亦觉中之一物。觉不可以海喻。觉固无可喻。以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故强以为喻。夫天一生水。降而为膏。升而为月。动而为波。凝而为冰。渟而为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
《般泥洹经》中说:“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者多声不好。二者王法所疾。三者怀异多疑。四者死入地狱。五者地狱罪竟受畜生形。”这是说,好邪淫者,有五种果报:一是名声不好,二是被国法所拘,三是心怀异念而且多疑,四是死后会堕入地狱,五是地狱的恶报受尽之后,会投入畜生道中。
“打坐”不仅仅是佛家禅修时的一种坐法,目前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养生健身方法,甚至连国外也开始盛行起来了。有些同修在练习打坐之前,能够先认真学习了解有关打坐方面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再持之以恒地勤加修炼,所以收效显著。但也有的朋友只是“照葫芦画瓢”,看人家打坐觉得不错,也不求甚解就开始自己修习打坐,但是打了一段时间也没见到什么“效果”,于是就觉得没用或者干脆放弃,实在可惜!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打坐禁忌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问:禅修打坐时是睁开眼睛好,还是闭着眼睛好? 宽容法师: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把心定下来,明确坐禅的目标,把心定下来,专业术语叫三昧,叫念佛三昧坐禅三昧。三昧叫做正定,把心定下来。坐禅的时候三个步骤要
近期,很多朋友提出了一个堕胎、流产的话题。但凡教徒均知道打胎的业力深重,必会受到严厉惩罚。不过,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此不甚了解,还是作出一些错误决定。 我上次无意中看到一本医院广告杂志。里面竟然有大肆关于堕胎、人流的广告。时代真是不同了,在古代的法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究竟什么是禅呢?用佛教的语言讲,禅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禅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境界和达到此境界的方法。这样讲,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佛教的其他宗派修的就不是智慧吗?难道其他宗派的修行就不以开发智慧为目的吗?实际上,其他宗派的修行也离不开智慧,也是以开发智慧为目的。禅宗与其他宗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禅强调在当下开发般若智慧,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阐说】拾得和寒山一样,也是唐朝著名诗僧。当年,丰干禅师因游松径,漫步在赤城道路边上,在无意中听到隐隐有小孩哭声,于是一路寻去,方才寻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孤儿。就这样,丰干把孤儿带去国清寺里,就是后来的拾得和尚
一次,大诗人李白造访山僧,山上一径幽仄,直通丹壑,该就是山僧结茅静修的处所了。但见青苔满布,苍松掩映,门扉不开,扣之不应,除去闲阶鸟迹,禅室里空无一人。再从窗子里窥将进去,室里只有白拂高挂,积满尘埃,可见山僧外出,已非一日,该是云游去了。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的这首白话诗,写得简直入于鄙俚。这在当时,虽然不入阳春白雪、墨客骚人之眼,可在下里巴人的平民百姓之间,却有着一定的传播。诗中出现的景象是有趣的,诗僧骑驴代步,本属悠然之事,可是当他看到别人骑着高头大马,卤簿喝道,便心里失衡起来。不过这不要
在唐朝诗僧中,寒山的诗以作得浅近白话,有的甚至入于鄙俚而形成特色,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白话诗人之一。当年,寒山居住在天台山寒岩,和国清寺僧人拾得互有唱和,所作多佛家出世语,对于世道人心,多所裨益。这里的一首,主要劝人除恶向善,一心皈依佛法,从而脱离三恶道而超乎轮回,入佛
在禅修过程中,有五种过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过失,就无法令心安住,成就禅定。第一是懈怠的过失。懈怠就是松懈、懒惰,这是凡夫常见的串习,不论在禅修还是其他修行中都很普遍。当然,如果你已成就禅定,把心松下来是恰到好处的。除此以外,松懈往往意味着你已落入串习,顺着贪嗔痴的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悟道偈,特别针对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偈颂所说。神秀大师的偈颂属于修行常道,让我们不断扫除内心尘垢,保持智慧观照,又称渐修。而六祖已经悟道,其见地是立足于空性。在这个层面,一切现象了不可得,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也没有烦恼尘劳可以沾染我们的心。
神秀(约606~706),我国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神秀这人,年轻时饱览经史,博学多闻,后来奋志出家,来到薪州双峰山东山寺投奔禅宗五祖弘忍大禅师。起先,弘忍让他干挑水打柴等杂活,这样六年以后,他渐渐取得弘忍的信任,弘忍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这首诗偈是五代云门文偃禅师所写的悟道诗。「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黄金虽然珍贵,可是如果黄金的屑粒掉进眼睛里,就会矇蔽视线,成为眼睛的障碍,什么都看不清楚了。对于修道的人而言,这些贵重的黄金、衣珠,都远不及寻找己灵重要,修道就是要寻找自己的佛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