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禅宗五家 禅茶一味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禅宗典藏 佛理禅机

悲观乎?乐观乎?(2)

二、悲观、乐观的产生和表现

人生有悲有喜,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还停留在生活表层,没有深入挖掘苦乐产生的实质。

悲观、乐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乐观主义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较开朗,对什么事情都想得开,看得淡,重视过程多于结果;或者由于对人生无知,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或者由于出生优越,一生不知愁苦,对任何事情都充满自信;或者认为科学至上,对人生抱着必胜的信念……但这几种情况下产生的乐观,基本都属于盲目的乐观。

而悲观主义者,或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被怀疑束缚了自身的发展;或是因为性格的缺陷,对社会及世界采取对立的姿态;或是因为长期生活在逆境中,理想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念。

但悲观和乐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芸芸众生中,绝对的悲观者或是绝对的乐观者都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阅历的丰富,在悲观和乐观之间不停地摇摆。

虽说乐观的人相对要豁达一些,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若将人生比作河流,这河流中处处隐藏激流和暗礁,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等待着他的是什么,突如其来的重大挫折和打击往往会使人变得意志消沉,转而成为悲观主义者。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世界充满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疾病和战争,一些哲学家对人生进行深层透视之后,看不到人生的价值,找不到人生的前景。他们认为人生是虚幻而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叔本华说:“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压抑则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

对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决定了人生的痛苦。一旦追求实现了又会如何?是否会带来永远的快乐?遗憾的是,人类从来都是向往得不到的东西,一个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紧接着又会产生。社会在发展,人的欲望也随之不断提高。如果没有追求又如何呢?就容易对人生产生厌倦,所以人总是在追求和厌倦间痛苦地徘徊着。

人活着,暂时的价值当然是有的,尽管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成就不同,但在为自身谋取生存的同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但这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么?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以死亡来衡量,人类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徒劳。历史上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旦死后,丰功伟业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即使权倾一时,即使富可敌国,即使名满天下,这一切在死亡面前又显得何等苍白?

从个体生命来说,要面对死亡;从国家民族来看,也会经历盛极而衰乃至消亡的过程;即使我们居住的地球,寿命同样是有限的。面对着终将消失的世界,我们努力的意义何在?因此,庄子早在两千年前就发出了“人之生也,与忧俱来”的哀叹。因为世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摆脱不了对悲观主义的感慨和思索。

相对悲观主义论调而言,唯物主义者基于入世的原则,基于生而为人的自信,提出了较为乐观的论点。康有为即针对庄子的论点批驳说:“吾则以为,人之生也,与乐俱来。生而为人,诸天之物威备于我,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西方的哲学萨特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人实在就是这样一种东西,通过它,价值得以出现于世。”尽管乐观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的作用,但它的片面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乐观主义的进步观有两大支柱,一是进化论,二是经济决定论。进化论将弱肉强食作为自然界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演变而来的社会进化论,则将先进文明的对落后文明的征服作为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乐观主义者所幻想的进步是着眼于科技的发展,随着工业文明的普及,人类的物质生活固然得到了提高,但并没有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内心困惑,甚至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二十世纪的思想家大多数抛弃了经济决定论的信仰,可见,我们现有的乐观主义,依旧是轻率而不究竟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