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
神鼎諲禅师
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於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我家神鼎之下、邻寺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諲笑曰诺。乃以已马驮諲还。湮至、设鱼鼓粥饭、如诸方。一年而成丛席。十年而有众三十辈。僧契嵩少时游焉。諲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吒曰。汝来乃其时寺、今年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携乾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有木床一。夜则諲坐其上。三十辈者环之、听其诲语。諲曰、洞山颂曰。贪瞋痴、太无知。果赖今朝捉得伊。行即打、坐即槌。分付心王子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知不知。古人与么道、神鼎即不然。贪瞋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往、坐即随。分付心王无可为。无量劫来元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又尝曰、无量劫来赁屋住。至今不识主人公。借问诸人还识主人公也未。良久云、若有人问神鼎。向伊道作么作么。又云、不得作主人公话会参。智度寺沙门本延、谒諲夜语。还谓郡将曰。諲公所谓、本色老宿。惜陆沈山中。郡以礼请开法。諲辞免不得已曰。山僧年十八游方、亦无正意参禅。只欲往东京、听一两本经论、以答平生。何期行到汝州。忽值风发吹上首山。见个老和尚、劈头槌一槌。当时浃背汗流、礼却三拜。如今思量、悔不当初、束缚送去首山後。却归乡井、古寺闲房、任运过时、岂不快哉。虽然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今日有一炷香。也要对众烧却、供养此老。只是汝州土宜。乃升座问答罢。又曰、斋会已具、僧俗已集。问答已毕、佛法成辨。只将此善、上祝今上皇帝圣寿无强、便下座。道俗欢呼、以为未始见也。於是湮声名普闻。僧问、鸟窠侍者、欲往诸方。学习佛法去。鸟窠但吹布毛、便悟去、如何。諲曰、此事即知、此人久积净业。旷劫修行、方能了解。乃拈布毛举似。复吹之曰、会么。不得辜负老僧。良久曰、我在首山。与汾阳师兄、曾如此说。汾阳作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得心安。看他吐露、终是作家。又曾同作拄杖子偈。昭曰、一条拄杖刺蝎、劲直螺纹爆节。寻常肩上横担、大地乾坤挑斡。开懵钝顽痴、打破伶俐尖黠。如今卓在面前、诸方作么拈掇。我即不与么道。僧曰、愿闻和尚偈。偈曰、得处不在高峰、亦非浅谿深壑。如今幸得扶持、老病是为依托。僧问、有问首山。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我不将小意对阇梨。諲曰、若有问神鼎。但向道、此一问岂是小意。会么、首山大似担水河头卖。神鼎只解就窝里打。良久曰、相见不扬眉、君东我亦西。有时示众曰。雨下阶头湿、晴乾又没泥。姨姨娘姊妹、嫂嫂阿哥妻。若与么会得、犹是长连床上粥饭僧。作么生道得一句。作个出格道人、有么。良久云、适来有一人、为蛇画足。踣跳上梵天、{祝土}著帝释鼻孔。帝释恶发、雨似盆倾。诸人还觉袈裟湿么。有僧自汾州来[*传是举道者*]。諲倚拄杖曰。一朵峰峦上、独树不成林时如何。僧曰、水分江树浅、远涧碧泉深。又问、作么生是回互之机。僧曰、盲人无眼。又问曰、我在众时、不会汾阳一偈。上座久在法席、必然明了。僧曰、请和尚举看。諲曰、鹅王飞鸟去。马头岭上住。天高盖不得、大家总上路作么。僧举起坐具曰。万年松在祝融峰。諲曰、不要上座答话、试说看。僧曰、忽忆少年曾览照。十分光彩脸边红。即拂衣去。諲曰、弄巧成拙。僧请益首山答佛话。諲作偈曰、新妇骑驴阿家牵。谁後复谁先。张三与李四。拱手贺尧年。从上诸圣、总皆然。起坐忪诸没两般。有问又须向伊道。新妇骑驴阿家牵。乃又曰、虽然如此、犹未尽首山大意。进曰、如何尽首山大意。諲曰、天长地久、日月齐明。又作偈曰、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到者方知不是归[*方可较些子*]。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犹是曹谿第二机[*青霄有路*]。郴州道俗、即山迎请、住王莽山、不赴。僧问、佛不违众生之愿。为甚有请不赴。諲曰、莫错怪老僧好。有偈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众生无不彻。諲德腊俱高、丛林尊仰之。如古赵州、同曰神鼎。闲书壁作偈曰、寿报七十六、千足与万足。若问西来意、彼此莫相触。莫相触何付嘱。报你张三李四叔、山又青水又绿。殁时年八十馀。諲少年时、与耆宿数人、游湘中。一僧举论宗乘、颇博敏。会野饭山店供辨、而僧论说不已。諲曰、上人言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识惟心、眼声耳色、何人之语。僧曰、法眼大师偈也。諲曰、其义如何。对曰、惟心故根境不相到。惟识故声色摐然。諲曰、舌味是根境否。对曰是。諲以箸挟菜置口中、含胡而言。曰何谓相入耶。坐者相顾大惊、莫能加答。諲曰、路途之乐、终未到家。见解入微、不名见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语。
赞曰、不欲争虚气於形迹之间。唯务收实效於言意之表者、蠢叟论也。予观神鼎、殆庶几、无愧此言。得道时未壮、隐于南岳二十年。乃领住持事、又二十年。方开堂说法。然皆缘起於他、寔非己意。譬如夜月行空、任运而去至。於甘枯淡、以遂夙志。依林樾以终天年。可以追媲其师也。
谷山崇禅师
禅师名行崇、不知何许人也。初住福州报恩寺。後住潭州谷山寺。嗣保福展禅师。雪峰之的孙也。崇谓门弟子曰。吾虽不在、未尝不为诸兄弟。若委悉报恩尝为人处。许汝出意想知解、五阴身田。若委不得、犹待报恩、开两片皮。方是为人。保汝未出得意想知解。所以古人唤作鬼家活计、虾蟆衣下客。欲得速疾相应、即如今立地、便证。验取识取、有什么罪过。不然、根思迟回。且以日及夜、究寻将去。忽然一日觑见、更莫以少为足。更能研穷究竟。乃至淫坊酒肆。若触若净、若好若恶。以汝所见事觑教。尽是此境界、入如入律。若更见一法、如丝发许。不见此个事。我说为无明翳障。直须不见有法、是别底法、方得圆备。到遮里、更能翻掷自由、开合不成痕缝。如水入水、如火入火。如风入风、如空入空。若能如是、直下提一口剑、刺断天下人疑网。一如不作相似。所以古人道、繁兴大用、举必全真。若有个汉、到与么境界。谁敢向前说是说非。何以故、此人是个汉。超诸限量、透出因果。一切处管束此人不得。兄弟若能如是、即可。若未得如此、且直须好与。莫取次发言吐气、沉坠却汝无量劫。莫到与么时、便道报恩不道。
赞曰、洞山清禀禅师、作澄心堂录。录崇语句。细味之、骨气不减岩头。恨不能多见。崇宁之初、冲虎至谷山。塔冢莫辨、事迹零落、不可考究。坐而太息、作偈曰。行尽湘西十里松。到门却立数诸峰。崇公事迹无寻处。庭下春泥见虎踪。
慧林圆照本禅师
圆照禅师、讳宗本、出於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升方道价重、丛林归之者如云。本弊衣垢面。探井臼、典炊爨、以供给之。夜则入室参道。升曰、头陀荷众良苦、亦疲劳乎。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又十年、剃发受具。服勤三年、乃辞升。游方遍参。初至池州景德。谒义怀禅师、言下契悟。众未有知者。尝为侍者、而喜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言於怀。怀笑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无多谈、众乃惊。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荐福。本皆从之。治平初、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部使者李公复圭、过怀公、夜语曰。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怀指本曰、无逾此道人者耳。既至瑞光。集众击鼓、鼓辄堕。圆转震响、众惊却。有僧出呼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俄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众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坚请。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又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啧啧曰、谁不欲作福。苏人识其意、听赴之。学者又倍於瑞光。既而苏人、以万寿龙华二刹、请择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吾师三年、今九载矣。义当见还、欲夺以归。杭州守使、县尉持卒徒护之。乃不敢夺。元丰五年、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而居於瑞峰庵。苏人闻之谋夺之。惧力不胜、欲发而未敢也。时会待制曾公孝序、适在苏。盖尝问道於本、而得其至要。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辞去、本送之登舟。语笑中载而归。以慰苏人之思。於是归本於穹窿山福臻院。时年六十三矣。未几神宗皇帝。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禅二律六。以中贵人梁从政、董其事。驿召本主慧林。既至、遣使问劳三日。诏演法於寺之门。万众拜瞻、法会殊胜。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翌日召对延和殿。有司使习仪而後引。既对山呼罢、登殿赐坐。即就坐盘足跏趺。侍卫惊相顾、本自若也。赐茶至、举盏长吸、又荡撼之。上问受业何寺。对曰承天永安。上喜其真喻。以方兴禅宗、宜善开导之旨。既退上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车驾幸相国寺。止禅众无出迎。师奉承睿奖、阐扬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本入福宁殿说法。左右以本尝为先帝所礼敬。见之呜咽、不自胜。哲宗加号禅师。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元佑元年、以老求归。朝廷从其请、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辞众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便游。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杨州。既出都城。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本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流涕。其真慈善导、感人如此、非特然也。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於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巳解脱矣。其显化异类、又如此。本平居恂恂、未尝以辩博为事。至其说法、则虽盛名隆势、无所少假。高丽僧统义天。以王子奉国命、使於我朝。闻本名、请以弟子礼。见问其所得、以《华严经》对。师曰、《华严经》三身佛。报身说耶、化身说耶、法身说耶。义天曰、法身说。本曰法身遍周沙界。当时听众、何处蹲立。义天茫然自失、钦服益加。太子少保李公端愿。世以佛学自名。本问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既曰无为、作么生学。李公不能答。雪窦道法、至本大盛。老居灵岩、闭门颓然。而四方从者相望、於道不释也。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名满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座。本熟视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个什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素笔大书五字曰、後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於灵岩山。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赞曰、富郑公居洛中。见颙华严、诵本之语。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富郑公弼。得心要於颙华严、有偈寄本曰。]因见颙师悟入深。寅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对灵光与妙音。王显谟汉之、初见本登座。以目四顾、乃证本心。余闻马鸣云。如来在世、众生色心殊胜。圆音一演、随类得解。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而能使王公贵人、闻风而悟、瞻颜而证。则常随而亲炙之者、可知矣。故江西八十馀人、而本则倍之。近代授法之盛、无能加者。非愿宏法道、行契佛心。何以臻此哉。[一本云、自瞻颜而证之下。但云、则其大愿真慈之力。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