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
衡岳泉禅师
禅师名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别。南归放浪湘中。闻慈明住道吾、往省觐。慈明问曰、白云横谷口、道人何处来。泉左右顾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声。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绳床上。慈明亦作虎声、泉大笑。山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泉、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於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振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咄。後登衡岳之顶灵峰寺。[或云、云峰寺。]住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移居保真、大书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庵、盖衡湘至险绝处。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中夜不见。明日杖策、遍山寻之。衣带缠枯松上、盖松妖也。又自後洞、负一石像、至南台。像无虑数百斤。众僧惊骇、莫知其来。後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传为飞来罗汉。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钵中。泉喜出望外、发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来山中。人问瓢中何物。曰大道浆也。自作偈曰、我又谁管你天、谁管你地。著个破纸袄、一味工打睡。一任金乌东上、玉兔西坠。荣辱何预我、兴亡不相关。一条拄杖一胡芦。闲走南山与北山。醉卧山路间、大雪起。作偈曰、今朝甚好雪、纷纷如秋月。文殊不出头、普贤呈丑拙。畜一奴名调古、日令拾薪汲涧。或呼对坐岩石间。赠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调古。不诵经、不礼祖。解般榾柮御冬寒。随分衣裳破不补。会栽蔬、能种芋。千山万山去无惧。阿呵呵、有甚讨处。慈明迁住福严。泉又往省之、少留而还。作偈寄之曰。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谒泉。泉与语惊曰。五州管内、乃有此匾头道人耶。南公夏於法轮。泉因写偈、招之曰。一自与师论大道。别来罕有同人到。如今抛却老狂僧。却去?勾嵝峰头坐。大雪漫漫、猿声寂寂。独吟咏、自歌曲。奇哉大道、知音难得。孤云何日却归山。共坐庵前盘陀石。南公讥其坦率。戏酬以偈曰。饮光论劫坐禅。布袋经年落魄。疥狗不愿生天。却笑云中白鹤。云峰悦公访之。泉以偈赠之曰。高才悦禅者、心如孩儿貌山野。特特扶筇远谒予。三年见之如初也。不参禅不问道。寻常只倡渔家傲。禅人见渠冷如灰。渠见禅人淡如卑。有结伴诣常宁。拜阿育王所藏舍利塔者。以偈赠之曰。诸禅结伴游玉塔。灵踪胜境将心扎。归来举似看如何。何似狂僧无缝塔。无缝塔、最难邈。岂同白玉受人踏。五湖四海尽云奔。踏破几多鞋共靸。无缝塔、甚匼匝。若遇同人方始答。忽然展手借样看。便与拦腮鼓一搭。嘉佑中、男子冷清妖言诛。泉坐清曾经由庵中。决杖配郴州牢城。盛暑负土经通衢。弛担说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气塞。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言讫微笑、泊然如蝉蜕。维舍利不可胜数。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法华举禅师
禅师名全举、汾阳昭公之嗣也。初住龙舒之法华寺。後移居白云之海会寺。为人精严、谅直饱参。汾阳特称之。自出并汾、遍诣名山。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善问曰、回互不回互。对曰总不与么。曰为什么巳吃福昌棒。对曰、一家有事百家忙。曰脱空漫语。对曰调琴澄太古、琢句体全真。又谒公安远禅师。远问作么生是伽蓝。对曰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对曰青松盖不匝、黄叶岂能遮。曰道什么。对曰、少年曾决龙蛇阵。老倒还听稚子歌。曰一句两句、云开月露作么生。对曰、照破祖师关。又谒延寿贤禅师。贤问、海竭人亡作么生。对曰毒蛇不咬人。曰为何如此。对曰风引谿云断、泉冲石径斜。又谒夹山真首座。真曰还见么。对曰万事全无。曰还不见么。对曰千般皆在手。举曰、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曰湖南江西。又问见後如何。曰江西湖南。举曰、却共首座一般耶。曰打草蛇惊。对曰终不捏怪。又谒福严承禅师。承问、作么生是圆融之相。对曰、木人岭上休相觑。石女谿边更不迷。举却问、如何是福严圆融之相。曰老病寻常事、龙锺没好时。又问、融即不问、如何是圆。曰法界广无边。承曰、不圆不融时如何。对曰、虚空无对面、鸟道绝东西。又问、狸奴白牯却知有。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如何是三世诸佛不知有。曰、只为太惺惺。进曰、如何是狸奴白牯却知有。曰争怪得伊。又谒石霜慈明禅师。慈明问、作么生是向上一窍。对曰二窍俱明。曰还见七十二峰么。对曰有甚掩处。曰道什么。对曰、今日触忤和尚。慈明便打。举曰、作什么。曰将谓是收番猛将。元来是行间小卒。对曰、雅淡呈秋色、馨香喷月华。又谒大愚芝禅师。芝问、古人见桃花、意作么生。对曰、曲不藏直。曰那个且从、这个作么生。对曰、市中拾得宝、比邻那得知。曰上座还知么。对曰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曰作家诗客。对曰一条红线两人牵。曰玄沙道谛当、又作么生。对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曰恰是。对曰、楼阁凌云势、峰峦叠翠层。又谒玉涧林禅师。林曰、北斗藏身事已彰。法身从此露堂堂。云门赚杀他家子。直至而今乱度量。曰我作此偈、天下人不肯、上座肯么。对曰、争敢。曰作么生。对曰、清晨升宝座、应不让南能。又谒栖贤諟禅师。问如何是佛。曰张三李四。进曰意旨如何。曰胡饼有甚汁。又谒五祖戒禅师。戒问、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对曰反手把笼头。曰却是作家。对曰背鞭打不著。曰为什么上来下去。对曰甚处见上来下去、戒便打。举曰、一言无别路、千里不逢人。又谒翠峰素禅师。素曰、风穴道、嘶风木马缘无绊。背角泥牛痛下鞭、如何。对曰、翻身师子生狞甚。谁敢当头露爪牙。曰放汝一线道。对曰七颠八倒。曰收、对曰了。又谒雪窦显禅师。显问、牛吃草、草吃牛。对曰、回头欲就尾、巳隔万重关。曰应知无背面、要须常现前。对曰、验在目前。曰自领出去。又谒西湖西峰庵主。主曰、绝顶西峰路、峻机谁敢攀。超然凡圣外、瞥隔两重关。举便问、如何是两重关。曰月从东出、日向西没。对曰、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曰满盏油难尽。进曰见後如何。曰多心易得乾。举机辩、如电砰雷射、不可把玩。诸方畏服、号举道者。自住持多夜参曰。诸上座、吾门之事、多少奇特。拥之不聚、推之不散。可谓活??地、只欠承当在。虽然如此、有一人不肯在。且道不肯底人、具什么眼目。若於遮里甄别得出。山僧让禅床与上座。若也甄别不出。掷拄杖云、看取。又曰、僧家以寂住为本。岂可观州猎县、看山门境致过时。盖为生死事大。所以古人到一处所。见个村院主也须问过。如今兄弟、往往蹉过。不肯递相博问。昔龙牙问德山鉴公。仗剑取师头时如何。鉴便引颈。龙牙曰、头落也。鉴便休去。莫是德山无机锋么。为当别有道理。良久曰、德山引颈、龙牙献剑。举殁时七十馀、塔於海会。
赞曰无为子曰。生者人之所贵死者人之所畏。耻者人之所避。而泉不贵其贵。不畏其畏、不避其避。此其所以如是。吾不知其真、吾不知其伪。将质之於天地。方是时、丛林以肃严相尚。沙门以修洁相高。一有指目、重为愧耻。故泉有以矫之耳、其号泉大道。若非苟然、举公名著丛林。如薛仁贵著白袍、西平王著锦帽。真勇於道者也。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