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 第六卷
⊙碧岩录第五十一则
垂示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不落阶级,又无摸索。且道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到这里,若有一丝毫解路,犹滞言诠。尚拘机境,尽是依草附木。直饶便到独脱处,未免万里望乡关。还构得么,若未构得,且只理会个现成公案。试举看。
举,雪峰住在庵时,有两僧来礼拜,峰见来,以手托庵门,放身出云:“是什么?”僧亦云:“是什么?”峰低头归庵。僧后到岩头,头问:“什么处来?”僧云:“岭南来。”头云:“曾到雪峰么?”僧云:“曾到。”头云:“有何言句?”僧举前话,头云:“他道什么?”僧云:“他无语低头归庵。”头云:“噫我当初悔不向他道末后句,若向伊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僧至夏末,再举前话请益。头云:“何不早问?”僧云:“未敢容易。”头云:“雪峰虽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要识末句后,只这是。”
大凡扶竖宗教,须是辨个当机,知进退是非,明杀活擒纵。若忽眼目迷离麻罗,到处逢问便问,逢答便答,殊不知鼻孔在别人手里。只如雪峰岩头,同参德山。此僧参雪峰,见解只到恁么处,及乎见岩头,亦不曾成得一事,虚烦他二老宿,一问一答,一擒一纵,直至如今,天下人成节角淆讹,分疏不下。且道节角淆讹,在什么处?
雪峰虽遍历诸方,末后于鳌山店,岩头因而激之,方得剿绝大彻。岩头后值沙汰,于湖边作渡子,两岸各悬一板,有人过敲板一下,头云:“尔过那边?”遂从芦苇间,舞掉而出。雪峰归岭南住庵,这僧亦是久参的人。雪峰见来,以手托庵门,放身出云:“是什么?”如今有的恁么问著,便去他语下咬嚼。这僧亦怪,也只向他道:“是什么?”峰低头归庵,往往唤作无语会去也,这僧便摸索不著。
有的道:“雪峰被这僧一问直得,无语归庵。殊不知雪峰意有毒害处。雪峰虽得便宜,争奈藏身露影。这僧后辞雪峰,持此公案,令岩头判。既到彼,岩头问:“什么处来?”僧云:“岭南来。”头云:“曾到雪峰么?”若要见雪峰,只此一问,也好急着眼看。僧云:“曾到。”头云:“有何言句?”此语亦不空过。这僧不晓,只管逐他语脉转,头云:“他道什么?”僧云:“他低头无语归庵。”这僧殊不知岩头著草鞋,在他肚皮里行几回了也。岩头云:“噫,我当初悔不向他道末后句。若向他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岩头也是扶强不扶弱。
这僧依旧黑漫漫地,不分缁素,怀一肚皮疑,真个道雪峰不会。至夏末,再举前话,请益岩头。头云:“何不早问?”这老汉,计较生也。僧云:“未敢容易。”头云:“雪峰虽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要识末后句,只这是。”岩头太杀不借眉毛,诸人毕竟作么生会?”
雪峰在德山会下作饭头,一口斋晚,德山托钵下至法堂,峰云:“钟未鸣鼓未响,这老汉,托钵向什么处去?”山无语,低头归方丈,雪峰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后语。”山闻令侍者唤至方丈,问云:“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语。山至来日上堂,与寻常不同,头于僧堂前,抚掌大笑云:“且喜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他何。虽然如是,只得三年。”
此公案中,如雪峰见德山无语,将谓得便宜,殊不知著贼了也。盖为他曾著贼来,后来亦解做贼。所以古人道:“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有者道岩头胜雪峰,则错会了也。岩头常用此机示众云:“明眼汉没窠臼,却物为上,逐物为下。”这末后句,设使亲见祖师来,也理会不得。
德山斋晚,老子自捧钵下法堂去,岩头道:“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雪窦拈云:“曾闻说个独眼龙,原来只具一只眼。殊不知,德山是个无齿大虫,若不是岩头识破,争知得昨日与今日不同。诸人要会末后句么,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自古及今,公案万别千差,如荆棘林相似,尔若透得去,天下人不奈何。三世诸佛,立在下风,尔若透不得,岩头道,雪峰虽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只这一句自然有出身处,雪窦颂云:“
末后句,为君说,明暗双双底时节。
同条生也共相知,不同条死还殊绝。
还殊绝,黄头碧眼须甄别。
南北东西归去来,夜深同看千岩雪。
“末后句,为君说。”雪窦颂此末后句,他意极有落草相为。颂则杀颂,只颂毛彩些子。若要透见也未在,更敢开大口便道,“明暗双双底时节。”与尔开一线路,亦与尔一句打杀了也。末后更与尔注解。
只如招庆一日问罗山云:“岩头道:“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意旨如何?”罗山召云:“大师。”师应诺,山云:“双明亦双暗。”庆礼谢而去。三日后又问:“前日蒙和尚垂慈,只是看不破。”山云:“尽情向尔道了也。”庆云:“和尚是把火行。”山云:“若恁么据大师疑处问将来。”庆云:“如何是双明亦双暗?”山云:“同生亦同死。”庆当时礼谢而去。后有僧问招庆:“同生亦同死时如何?”庆云:“合取狗口。”僧云:“大师收取口吃饭。”其僧却来问罗山云:“同生不同死时如何?”山云:“如牛无角。”僧云:“同生亦同死时如何?”山云:“如虎戴角。”末后句,正是这个道理。
罗山会下有僧,便用这个意,致问招庆,庆云:“彼此皆知。何故?”我若东胜身洲道一句,西瞿那尼洲也知,天上道一句,人间也知。心心相知,眼眼相照。同条生也则犹易见,不同条死也还殊绝。释迦达摩也摸索不著,南北东归去来,有些子好境界。“夜深同看千岩雪。”且道是双明双暗,是同条生是同条死?具眼衲僧试甄别看。
⊙碧岩录第五十二则
举,僧问赵州:“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搭 。”州云:“汝只见略搭 ,且不见石桥。”僧云:“如何是石桥?”州云:“渡驴渡马。”
赵州有石桥,盖李膺造也,至今天下有名。略搭 者,即是独木桥也。其僧故意减他威光,问他道:“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搭 。”赵州便道:“汝只见略搭 ,且不见石桥。”据他问处,也只是平常说话相似。赵州用去钓他,这僧果然上钩,随后便问:“如何是石桥?”州云:“渡驴渡马。”不妨言中自有出身处,赵州不似临济德山,行棒行喝,他只以言句杀活。
这公案好好看来,只是寻常斗机锋相似,虽然如是,也不妨难凑泊。一日与首座看石桥,州乃问首座:“是什么人造?”座云:“李膺造。”州云:“造时向什么处下手?”座无对,州云:“寻常说石桥,问著下手处也不知。”又一日州扫地次,僧问:“和尚是善知识,为什么有尘?”州云:“外来底。”又问:“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州云:“又有一点也。”又僧问:“如何是道?”州云:“墙外底。”僧云:“不问这个道,问大道。”州云:“大道通长安。”赵州偏用此机,他到平实安稳处,为人更不伤锋犯手。自然孤峻,用得此机甚妙。雪窦颂云。
孤危不立道方高,入海还须钓巨鳌。
堪笑同时灌溪老,解云劈箭亦徒劳。
“孤危不立道方高”,雪窦颂赵州寻常为人处,不立玄妙,不立孤危,不似诸方道打破虚空、击碎须弥、海底生尘、须弥鼓浪,方称他祖师之道。所以雪窦道“孤危不立道方高”。壁立万仞,显佛法奇特灵验,虽然孤危峭峻,不如不立孤危。但平常自然转辘辘地,不立而自立,不高而自高,机出孤危,方见玄妙。所以雪窦云:“入海还须钓巨鳌。”看他具眼宗师,等闲垂一语用一机,不钓虾蚬螺蚌,直钓巨鳌,也不妨是作家,此一句用显前面公案。“堪笑同时灌溪老”,不见僧问灌溪:“久向灌溪,及乎到来,只见个沤麻池。”溪云:“汝只见沤麻池,且不见灌溪。”僧云:“如何是灌溪?”溪云:“劈箭急。
又僧问黄龙:“久向黄龙,及乎到来,只见个赤斑蛇。”龙云:“子只见赤斑蛇,且不见黄龙。”僧云:“忽遇金翅鸟来时如何?”龙云:“性命难存。”僧云:“恁么则遭他食啖去也。”龙云:“谢子供养。”此总是立孤危,是则也是,不免费力,终不如赵州寻常用的。所以雪窦道“解云劈箭亦徒劳”。只如灌溪黄龙即且致,赵州云渡驴渡马,又作么生会?试辨看。
⊙碧岩录第五十三则
垂示云:遍界不藏,全机独露。触途无滞,著著有出身之机;句下无私,头头有杀人之意。向人开示的言句毫无主观的心意识的见解,每一句话都头头是道,足以启发别人,打破无明的窠窟,杀尽神识怨贼。且道古人毕意向什么处休歇?试举看。
举,马大师与百丈行次,见野鸭子飞过,大师云:“是什么?”丈云:“野鸭子。”大师云:“什么处去也?”丈云:“飞过去也。”大师遂扭百丈鼻头,丈作忍痛声。大师云:“何曾飞去。”
正眼观来,却是百丈具正因,马大师无风起浪。诸人要与佛祖为师,参取百丈。要自救不了,参取马祖大师。看他古人二六时中,未尝不在个里。百丈传岁离尘,三学该练,属大寂阐化南昌,乃倾心依附,二十年为侍者,及至再参,于喝下方始大悟。而今有者道:本无悟处,作个悟门建立此事。若恁么见解,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不见古人道:“源不深者流不长,智不大者见不远。”若用作建立会,佛法岂到如今。
看他马大师与百丈行次,见野鸭子飞过,大师岂不知是野鸭子,为什么却恁么问?且道他意落在什么处?百丈只管随他后走,马祖遂扭他鼻孔,丈忍痛声,马祖云:“何曾飞去?”百丈便省。而今有的错会,才问著便作忍痛声,且喜跳不出。宗师家为人,须为教彻。见他不会,不免伤锋犯手,只要教他明此事,所以道会则途中受用,不会则世谛流布。马祖当时若不扭住,只成世谛流布。也须是逢境遇缘,宛转教归自己,十二时中,无空缺处,谓之性地明白。若只依草附木,认个驴前马后,有何用处?
看他马祖百丈恁么用,虽似昭昭灵灵,却不住在昭昭灵灵处。百丈作忍痛声,若恁么见去,遍界不藏头头成现。所以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马祖次日升堂,众才集,百丈出,卷却拜席,马祖便下座,归方丈次问百丈:“我适来上堂,未曾说法,尔为什么便卷却席?”丈云:“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孔痛。”祖云:“尔深知今日事。”丈乃作礼,却归侍者寮哭。同事侍者问云:“尔哭作什么?”丈云:“尔去问取和尚。”侍者遂去问马祖,祖云:“尔去问取他看。”侍者即归寮问百丈,丈却呵呵大笑。侍者云:“尔适来哭,而今为什么却笑。”丈云:“我适来哭,如今却笑。”看他悟后,阿辘辘地,罗笼不住,自然玲珑。雪窦颂云。
野鸭子,知何许,马祖见来相共语。
话尽山云海月情,依前不会还飞去。
还飞去,却把住。
雪窦劈头便颂道:“野鸭子知何许”,且道有多少?“马祖见来相共语”,此颂马祖问百丈云是什么,丈云野鸭子。“话尽山云海月情”,颂再问百丈什么处去。马大师为他意旨自然脱体,百丈依前不会,却道飞过去也,两重蹉过。“欲飞去,却把住”,雪窦据款结案。又云:“道道”,此是雪窦转身处。且道作么生道?著作忍痛声则惜,若不作忍痛声,又作么生会?雪窦虽然颂得甚妙,争奈也跳不出。
⊙碧岩录第五十四则
垂示云:透出生死,拨转机关,等闲截铁斩钉,随处盖天盖地,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试举看。
举,云门问僧:“近离甚处?”僧云:“西禅。”门云:“西禅近日有何言句?”僧展两手,门打一掌。僧云:“某甲话在。”门却展两手,僧无语,门便打。
云门问这僧近离甚处,僧云西禅,这个是当面话,如闪电相似。门云:“近日有何言句?”也只是平常说话。这僧也不妨是个作家,却倒去验云门,便展两手。若是寻常人遭此一验,便见手忙脚乱。他云门有石火电光之机,便打一掌。僧云打即故是,争奈某甲话在。这僧有转身处,所以云门放开,却展两手。其僧无语,门便打。看他云门自是作家,行一步知一步落处,会瞻前亦解顾后,不失踪由。这僧只解瞻前不能顾后,颂云:
虎头虎尾一时收,凛凛威风四百州。
却问不知何太险,师云:“放过一著。”
雪窦颂得此话极易会,大意只颂云门机锋。所以道“虎头虎尾一时收”。古人云:“据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雪窦只据款结案,爱云门会据虎头,又能收虎尾。僧展两手,门便打,是据虎头。云门展两手,僧无话,门又打,是收虎尾。头尾齐收,眼似流星,自然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直得“凛凛威风四百州”,直得尽大地世界风飒飒地。
“却问不知何太险”,不妨有险处。雪窦云:“放过一著”,且道如今不放过时又作么生?尽大地人,总须吃棒。如今禅和子,总道等他展手时,也还他本分草料。似则也似,是则未是。云门不可只恁么教尔休,也须别有事在。
⊙碧岩录第五十五则
垂示云:稳密全真,当头取证。涉流转物,直下承当。向击石火闪电光中,坐断淆讹;在击石火闪电光中,破除一切含糊不清的见解。于据虎头收虎尾处,壁立千初。则且置,放一线道,还有为人处也无?试举看。
举,道吾与渐源至一家吊慰,源拍棺云:“生邪死邪?”吾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云:“为什么不道?”吾云:“不道不道。”回至中路,源云:“和尚快与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吾云:“打即任打,道即不道。”源便打。后道吾迁化,源到石霜举似前话,霜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云:“为什么不道?”霜云:“不道不道。”源于言下有省。源一日将锹子,于法堂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霜云:“作什么?”源云:“觅先师灵骨。”霜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觅什么先师灵骨?”源云:“正好著力。”太原孚云:“先师灵骨犹在。”
道吾与渐源,至一家吊慰,源拍棺木云:“生邪死邪?”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若向句下便入得,言下便知归,只这便是透脱生死的关键。其或未然,往往当头蹉过。看他古人行住坐卧,不妨以此事为念。才至人家吊慰,渐源便拍棺问道吾云:“生邪死邪?”道吾不移易一丝毫,对他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渐源当面蹉过,逐他语句走,更云:“为什么不道?”吾云:“不道不道。”吾可谓赤心片片,将错就错。源犹自不惺惺,回至中路又云:“和尚快与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这汉识什么好恶,所谓好心不得好报。道吾依旧老婆心切,更向他道:“打即任打,道即不道。”源便打。虽然如是,却是他赢得一筹。
道吾恁么血滴滴地为他,渐源得恁么不瞥地。道吾既被他打,遂向渐源云:“汝且去,恐院中知事探得,与尔作祸。”密遣渐源出去。道吾忒杀伤慈,源后来至一小院,闻行者诵《观音经》云:“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忽然大悟云:“我当时错怪先师,争知此事,不在言句上。”
古人道,没量大人,被语脉里转却。有底情解道,道吾云“不道不道”,便是道了也,唤作打背翻筋斗,教人摸索不著。若恁么会,作么生得平稳去。若脚踏实地,不隔一丝毫。不见七贤女游尸陀林,遂指尸门云:“尸在这里,人在什么处?”大姊云:“作么作么?”一众齐证无生法忍。且道有几个?千个万个,只是一个!渐源后到石霜,举前话,石霜依前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云:“为什么不道?”霜云:“不道不道。”他便悟去。一日将锹子,于法堂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意欲呈己见解。霜果问云:“作什么?”源云:“觅先师灵骨。”霜便截断他脚跟云:“我这里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觅什么先师灵骨?”
他既是觅先师灵骨,石霜为什么却恁么道?到这里,若于“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处,言下荐得,方知自始至终全机受用。尔著作道理,拟议寻思,直是难见。渐源云:“正好著力。”看他悟后道得自然奇特。道吾一片顶骨如金色,击时作铜声。雪窦著语云:“苍天苍天”,其意落在两边。太原孚云:“先师灵骨犹在。”自然道得稳当。这一落索,一时拈向一边。且道作么生是省要处,作么生是著力处?不见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若向不道不过处透得去,便乃坐断天下人舌头。若透不得,也须是自参自悟。不可容易过日,可惜许时光。雪窦颂云:
兔马有角,牛羊无角,
绝毫绝厘,如山如岳。
黄金灵骨今犹在,白浪滔天何处著。
无处著,只履西归曾失却。
雪窦偏会下注脚,他是云门下儿孙,凡一句中,具三句底钳锤,向难道处道破,向拨不开处拔开,去他紧要处颂出,直道“兔马有角,牛羊无角”。且道兔马为什么有角?牛羊为什么却无角?若透得前话,始知雪窦有为人处。有者错会道“不道”便是“道”,无句是有句,兔马无角,却云有角,牛羊有角,却云无角。且得没交涉。
殊不知,古人千变万化,现如此神通,只为打破尔这精灵鬼窟。若透得去,不消一个了字。“兔马有角,牛羊无角。绝毫绝厘,如山如岳。”这四句,似摩尼宝珠一颗相似,雪窦浑沦地,吐在尔面前了也,末后皆是据款结案。“黄金灵骨今犹在,白浪滔天何处著。”此颂石霜与太原孚语。为什么无处著?“只履西归曾失却”,灵龟曳尾,此是雪窦转身为人处。古人道:他参活句,不参死句。既是失却,他一火为什么却竞头争?
⊙碧岩录第五十六则
垂示云:诸佛不曾出世,亦无一法与人。祖师不曾西来,未尝以心传授。自是时人不了,向外驰求。殊不知自己脚跟下,一段大事因缘。不说知不知,从什么处得来?若未能洞达,且向葛藤窟里会取。试举看。
举,良禅客问钦山:“一镞破三关时如何?”山云:“放出关中主看。”良云:“恁么则知过必改。”山云:“更待何时。”良云:“好箭放不著所在。”山云:“且来?梨。”良回首,山把住云:“一镞破三关即且止,试与钦山发箭看。”良拟议,果然摸索不著,山打七棒云:“且听这汉疑三十年。”
良禅客也不妨是一员战将,向钦山手里,左盘右转,坠鞭闪鞍,末后可惜许弓折箭尽。虽然如是,李将军自有嘉声在,不得封侯也是闲。这个公案,一出一入,一擒一纵,当机觌面提,觌面当机疾,都不落有无得失,谓之玄机,稍亏些子力量,便有颠蹶。
这僧亦是个英灵的衲子,致个问端,不妨惊群。钦山是作家宗师,便知他问头落处。镞者箭镞也,“一箭射透三关时如何?”钦山意道尔射透得则且置,“试放出关中主看”。良云:“恁么则知过必改。”也不妨奇特。钦山云:“更待何时。”看他恁么败对钦山所问,更无些子空缺处。后头良禅客却道:“好箭放不著所在。”拂袖便出,钦山才见他恁么道,便唤云:“且来?梨。”良禅客果然把不住,便回首,钦山擒住云:“一镞破三关则且止,试与钦山发箭看。”良拟议,钦山便打七棒,更随后与他念一道咒云:“且听这汉疑三十年。”
如今禅和子尽道,为什么不打八下?又不打六下?只打七下,不然等他问道“试与钦山发箭看”便打。似则也似,是则未是在。这个公案,须是胸襟里不怀些子道理计较,超出语言之外,方能有一句下破三关。及有放箭处,若存是之与非,卒摸索不著。当时这僧,著是个汉,钦山也大险。他既不能行此令,不免倒行。且道关中主,毕竟是什么人?看雪窦颂云:
与君放出关中主,放箭之徒莫莽卤。
取个眼兮耳必聋,舍个耳兮目双瞽。
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路。
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为心祖。
此颂数句,取归宗颂中语。归宗昔日,因作此颂,号曰归宗,宗门中谓之宗旨之说。后来同安闻之云:“良公善能发箭,要且不解中的。”有僧便问:“如何得中的?”安云:“关中主是什么人?”后有僧举似钦山,山云:“良公若恁么,也未免得钦山口。虽然如是,同安不是好心。”雪窦道:“与君放出关中主”,开眼也著,合眼也著,有形无形,尽斩为二段。“放箭之徒莫莽卤”,若善能放箭,则不莽卤。若不善放,则莽卤可知。
“取个眼兮耳必聋,舍个耳兮目又瞽。”且道取个眼,为什么却耳聋?舍个耳,为什么却双瞽?此语无取舍,方能透得。若有取舍则难见。“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路。”良禅客问:“一镞破三关时如何?”钦山云:“放出关中主看。”乃至末后同安公案,尽是箭后路,毕竟作么生?“君不见,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为心祖。”寻常以心为祖宗极则,这里为什么,却于天地未生已前,犹为此心之祖?
若识破这个时节,方知得关中主。“的的分明箭后路”,若要中的,箭后分明有路。且道作么是箭后路?也须是自著精彩始得。“大丈夫先天为心祖”,玄沙常以此语示众,此乃是归宗有此颂,雪窦误用为玄沙语。如今参学者,若以此心为祖宗,参到弥勒佛下生,也未会在。若是大丈夫汉,心犹是儿孙,天地未分已是第二头。且道正当恁么时,作么生是先天地?
⊙碧岩录第五十七则
垂示云:未透得已前,一似银山铁壁。几乎透得了,自己原来是铁壁银山。或有人问且作么生?但向他道,若尚个里,露得一机,看得一境,坐断要津,不通凡圣,未为分外。苟或未然,看取古人样子。
举,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州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僧云:“此犹是拣择。”州云:“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僧无语。
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三祖《信心铭》劈头便道这两句,有多少人错会。何故,至道本无难,亦无不难,只是唯嫌拣择,若恁么会,一万年也未梦见在。赵州常以此语问人,这僧将此语,倒去问他,若向语上觅,此僧却惊天动地。若不在语句上,又且如何更参三十年。这个些子关捩子,须是转得始解。
捋虎须也须是本分手段始得。这僧也不顾危亡,敢捋虎须便道:“此犹是拣择。”赵州劈口便塞道:“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若问著别底,便见脚忙手乱。争奈这者汉是作家,向动不得处动,向转不得处转。尔若透得一切恶毒言句,乃至千差万状,世间戏论,皆是醍醐上味。若到著实处,方见赵州赤心片片。田库奴,乃福唐人,乡语骂人,似无意智相似。这僧道此犹是拣择,赵州道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宗师眼目,须至恁么,如金翅鸟擘海直取龙吞。雪窦颂云: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蚊虻弄空里猛风,蝼蚁撼于铁柱。
拣兮择兮,当轩布鼓。
雪窦注两句云:“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僧云:“此犹是拣择。”雪窦道这僧一似蚊虻弄空里猛风,蝼蚁撼于铁柱。雪窦赏他胆大,何故,此是上头人用底。他敢恁么道,赵州作不放他,便云:“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岂不是猛风铁柱。“拣兮择兮,当轩布鼓。”雪窦末后提起教活,若识得明白十分,尔自将来了也。何故不见道,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是故当轩布鼓。
⊙碧岩录第五十八则
举,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时人窠窟否?”州云:“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
赵州平生不行棒喝,用得过于棒喝。这僧问得来,也甚奇怪。若不是赵州,也难答伊。盖赵州是作家,只向伊道:“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问处壁立千初,答处亦不轻他。只恁么会直是当头,若不会,且莫作道理计较。
不见投子宗道者,在雪窦会下作书记,雪窦令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于此有省,一日雪窦问他:“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作么生?”宗云:“畜生畜生。”后隐居投子,凡去住持,将袈裟裹草鞋与经文。僧问:“如何是道者家风?”宗云:“袈裟裹草鞋。”僧云:“未审意旨如何?”宗云:“赤脚下桐城。”所以道,献佛不在香多,若透得脱去,纵夺在我。既是一问一答,历历现成,为什么赵州却道“分疏不下”?且道是时人窠窟否?赵州在窠窟里答他,在窠窟外答他?须知此事不在言句上。或有个汉彻骨彻髓,信得及去,如龙得水,似虎靠山。颂云:
象王频呻,狮子哮吼。
无味之谈,塞断人口。
南北东西,乌飞兔走。
赵州道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似“象王曩呻,狮子哮吼。无味之谈,塞断人口。“南北东西,乌飞兔走。”雪窦若无末后句,何处更有雪窦来。既是乌飞兔走,且道赵州、雪窦、山僧毕竟落在什么处?
⊙碧岩录第五十九则
垂示云:该天括地,越圣超凡。百草头上指出涅槃妙心,干戈丛里点定衲僧命脉。在是非争执不下、事理纷纭当中,为天下衲僧点明安身立命的皈依处。且道承个什么人恩力便得恁么?试举看。
举,僧问赵州:“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和尚如何为人?”州云:“何不引尽这语。”僧云:“某甲只念到这里。”州云:“只这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赵州道“只这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擒纵杀活,得恁么自在。诸方皆谓赵州有逸群之辩。赵州寻常示众,有此一篇云:“至道无难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等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云:“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后来这僧只拈他衅罅处去问他,问得也不妨奇特,争奈只是心行。若是别人奈何他不得,争奈赵州是作家,便道“何不引尽这语”,这僧也会转身吐气,便道“某甲只念到这里”,一似安排相似。赵州随声拈起便答,不须计较。古人谓之相续也大难。他辨龙蛇别休咎,还他本分作家。赵州换却这僧眼睛,不犯锋芒,不著计较,自然恰好。尔唤作有句也不得,唤作无句也不得,唤作不有不无句也不得,离四句绝百非。何故?若论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急著眼看方见。若或拟议踌躇,不免丧身失命。雪窦颂云:
水洒不著,风吹不入,
虎步龙行,不妨奇特。
头长三尺知是谁,相对无言独足立。
“水洒不著,风吹不入,虎步龙行,鬼号神泣。”无尔啖啄处,此四句颂赵州答话大似龙驰虎骤,这僧只得一场忄+么忄+罗。非但这僧,直得鬼也号神也泣,风行草偃相似。末后两句可谓一子亲得。“头长三尺知是谁,相对无言独足立。”不见僧问古德:“如何是佛?”古德云:“头长三尺颈长二寸。”雪窦引用,未审诸人还识么?山僧也不识。雪窦一时脱体画却赵州,真个在里了也,诸人须仔细著眼看。
⊙碧岩录第六十则
垂示云:诸佛众生本来无异,山河自己宁有等差。为什么却浑成两边去也?若能拨转话头,坐断要津。放过即不可,若不放过,尽大地不消一捏。且作么生是拨转话头处?试举看。
举,云门以拄杖示众云:“拄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
借色明声,附物显理。且如释迦老子四十九年说法,不可不知此议论,何故更用拈花,迦叶微笑?这老汉便搽胡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摩诃大迦叶。”更何必单传心印?诸人既是祖师门下客,还明得单传底心么?胸中若有一物,山河大地,皂然现前;胸中若无一物,外则了无丝毫。说什么理与智冥,境与神会?何故,一会一切会,一明一切明。
长沙道:“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忽若打破阴界,身心一如,身外无余,犹未得一半在,说什么即色明心附物显理!古人道:“一尘才起,大地全收。”且道是那个一尘?若识得这一尘,便识得拄杖子。才拈起拄杖子,便见纵横妙用,恁么说话,早是葛藤了也。何况更化为龙!
庆藏主云:“五千四十八卷,还曾有恁么说话么?”云门每向拄杖处,拈掇全机大用,活泼泼地为人。芭蕉示众云:“衲僧巴鼻,尽在拄杖头上。”永嘉亦云:“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如来昔于燃灯佛时,布发掩泥,以待彼拂。燃灯曰:“此处当建梵刹。”时有一天子,遂标一茎草云:“建梵刹竟。”诸人且道这个消息,从那里得来?祖师道:“棒头取证,喝下承当。”且道承当个什么?忽有人问如何是拄杖子,莫是打筋斗么,莫是抚掌一下么?总是弄精魂,且喜没交涉。雪窦颂云:
拄杖子,吞乾坤,徒说桃花浪奔,
烧尾者不在拿云攫雾,曝腮者何必丧胆亡魂。
拈了也,闻不闻,
直须洒洒落落,休更纷纷纭纭。
七十二棒且轻恕,一百五十难放君。
师蓦拈拄杖下座,大众一时走散。
雪门委曲为人,雪窦截径为人,所以拨却化为龙,不消恁么道,只是“拄杖子吞乾坤”。雪窦大意免人情解,更道“徒说桃花浪奔”,更不必化为龙也。盖禹门有三级浪,每至三月,桃花浪涨,鱼能逆水,而跃过浪者即化为龙。雪窦道纵化为龙,亦是徒说。“烧尾者不在拿云攫雾”,鱼过禹门,自有天火烧其尾,拿云攫雾而去。雪窦意道,纵化为龙,亦不在拿云攫雾也。“曝腮者何必丧胆亡魂”,《清凉疏序》云:“积行菩萨,尚乃曝腮于龙门。”大意明华严境界,非小德小智之所造诣,独如鱼过龙门透不过者,点额而回,困于死水沙碛中,曝其腮也。雪窦意道,既点额而回,必丧胆亡魂。
“拈了也,闻不闻”,重下注脚,一时与尔扫荡了也。诸人“直须洒洒落落”去,休更“纷纷纭纭”,尔若更纷纷纭纭,失却拄杖子了也。“六十二棒且轻恕”,雪窦为尔舍重从轻。古人道七十二棒,翻成一百五十,如今人错会,却只算数目,合是七十五棒,为什么却只七十二棒?殊不知,古人意在言外。所以道此事不在言句中,免后人去穿凿。雪窦所以引用,直饶真个洒洒落落,正好与尔七十二棒,犹是轻恕,直饶总不如此,“一百五十难放君”。一时颂了也,却更拈拄杖,重重相为。虽然恁么,也无一个皮下有血。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