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Maitreyanatha),古印度实有其人,Haraprasad判定其在公元265年前在世,曾著《现观庄严论》等[1],并被当时人尊为弥勒菩萨。在大乘佛教兴起(约公元1-5世纪)的过程中,弥勒菩萨具有突出的地位。他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依据佛典,详细论述了菩萨成正觉的十个阶次,从而为菩萨行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梵文的菩萨本是发菩提心[2]的人,只是他们通过修行,已初步摆脱了烦恼束缚,但既“不能停留于迷惶的世界,也不能停留于涅槃的境地,”[3]而必须“留惑润生”[4]。所谓“惑”,即烦恼,而烦恼来自欲求。“留惑”即菩萨宁愿暂不成佛得解脱,而有意留存些烦恼,才能体认众生陷溺于其中的苦,以便“润生”,即润济、救度众生。所以弥勒菩萨提出“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之所以不修深定,并非轻视修定。而是因在深定之中无法亲身体验众生之种种(包括来自欲求)苦;之所以不断尽烦恼,是因断尽烦恼后,个人固然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但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污浊却还在影响着阻碍着个人的根本解脱。因此必须改善社会环境,救度众生。否则,菩萨难以成佛。总之,本来意义上的弥勒精神乃从“不忍众生苦”出发,如《华严经》云: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而能成就诸佛菩萨花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只有悲悯众生,饶益众生,心量才能无限扩展,达于真正成佛的境界。弥勒则是菩萨的典范。弥勒精神也是大乘菩萨道的核心。弥勒向往宣扬的理想世界——兜率净土与当时社会的普遍苦难成为鲜明对比,从而成为许多大乘佛教徒追求的净土。
大乘菩萨道普渡众生的精神传布于中国以后,受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积极影响。在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弥勒及其兜率净土之理想世界形象已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华净土宗初祖慧远所信奉的,其实是弥勒净土。仰仗阿弥陀佛愿力的往生弥陀净土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尚在后世。特别在中国民间,弥勒思想的传播更加广泛深入。据说五代后梁(公元907-935年)时,奉化县一位形貌奇特,蹙额皤腹的和尚契此,就是弥勒的化身。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古代文化的抽象思维不够深入,而具象思维特别发达,这恐怕是中国本土文化源头《易》经所赐吧?《易》经的宗教意味也特浓,这倒跟西方相似。所以,中国民间就根据契此和尚的形象,对已不可追溯的弥勒菩萨形象作了改造。这就是举世周知的大腹便便,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菩萨上生兜率成佛)形象。弥勒的菩萨道精神也被具体化,演成大肚能容的中华泱泱大国,海纳百川的文化象征,演成笑尽天下不平之事的悲悯与正义的化身。但是,大乘菩萨道的核心精神并没变,只是在中国百姓眼中,菩萨变得更加可亲可敬。
二、太虚大师对弥勒精神的当机阐发
弥勒,是菩萨的姓,意译为“慈”,弥勒菩萨因此也被称为慈氏;菩萨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表其慈心广大无能超胜者”[5]。“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6]。而太虚大师鉴于明清以至近代佛教的衰落,“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为复兴佛教,设想重建慈宗。太虚大师所谓慈宗指,“凡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称大小性相显密禅净等法门,皆为当来下生弥勒佛所承前启后的慈氏宗之所宗;现在一切五乘、三乘、大乘性相显密的佛法,都是弥勒菩萨所担当宣扬的佛法,由是融摄各宗派以慈氏为大归依处”,“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总枢机。也就是从释迦佛大圆觉海中,流布于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体大用、皆会归宗依于当来下生慈氏佛”[7]。他感叹“弥勒净土法门的不流行,不在胜劣或难易,而是唐以后的修者少、宏扬者少的原故[8]”。因此他不但以慈宗作为自己信仰的归宗,而且致力弘扬,推广弥勒信仰。
太虚愿作慈宗的导师,自己也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天宫,并且努力弘扬弥勒菩萨的慈心悲愿。太虚大师说,弥勒菩萨“以慈为姓者,具大因缘,故不但因地以慈为姓,即至果位犹名弥勒”,因其从最初发心即不食肉,悲悯众生,“常修慈心三昧,观察一切众生本性平等”[9]。太虚大师说:“弥勒菩萨常以欢喜笑脸迎人,不分善恶慈心相向,平等施与,可做修此(利他)行者的代表人物”[10]。这“慈”心很重要,佛经中说将来在弥勒菩萨下生时,世间人都是慈悲的,行十善法,那时人间就是净土。弥勒菩萨的国土以慈建立,则也可以说,在人间,人能心慈,则弥勒净土也就成就了。提倡“慈”,也就是提倡人心向善,利己利他。
弥勒菩萨“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但是释迦牟尼佛仍受弥勒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受记弥勒未来成佛,“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11],因弥勒菩萨“发心极妙,谓领大众”[12]。弥勒愿大行深,“愿我当来为多众生作诸利益,施与安乐,怜愍一切天人世间”[13],“为利诸有情,愿请转法轮。以大法鼓音,度众生苦际。愿经无量劫,常住世说法。祈运大悲智,慈济诸有情。”“所摄一切物,为利益众生。不行布施,物种侈靡盛。”“勤修菩萨行,圆满自他志。”[14]。弥勒菩萨以凡夫身,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慈心利益众生,广度众生,不为自己得解脱,最终究竟成佛。
这种“凡夫菩萨”行为是不同于那些急于了生死的自了汉;也不同于那些急求往生净土信仰者。大乘菩萨的精神,“不是以道德自修、随顺环境就能了事的,还要有大悲救世心,恳挚地去做济世利人的工作”,[15]但这并非难事,太虚大师说“人类有情最有作‘菩萨\\\\’的资格”,“凡是明解大乘佛法,发了上求佛觉心愿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者,不论是和尚、居士、贫、富、贵、贱的人,能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都是‘菩萨\\\\’。人人能这样学,人人都名菩萨”。[16]太虚大师因此特别推崇弥勒精神,自己也说“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是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17]他视弥勒为行大乘菩萨道的典范,号召人们学习弥勒菩萨精神,奉行慈悲济世,关怀社会,重在利他,从而实现人间净土。
太虚大师重视弥勒精神,希望世人学习弥勒的大菩提心深菩萨行,改善人间。他弘扬弥勒净土,而弥勒净土思想的重心是为人间净土的实现。弥勒净土包含了天上的兜率净土与人间净土两方面,往生兜率的目的是为了“见佛闻法,证阿鞞跋致,菩提心和菩萨行,祇有增长,永无退失,且于将来贤劫之中,常随千佛下生,说法教化。”而弥勒下生,[18]也是为了说法众生,渡化众生,目的还是人间净土的建设。太虚大师说,佛教的目的不是“在乎筹谋世界之进步与改良,如于宫室稍稍修葺加以点缀而已。佛教之目的,在彻底铲除此种有漏不堪之自然界,而另创成完美之净妙世界,亦即转此俗谛世界而成出世间之俗谛世间,如彻底毁破宫室而重建筑新舍也。”[19]然而人间净土的建设与实现并不是佛菩萨恩赐的,而是要靠世人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实干,去恶扬善,不断完善自己,改善社会而成就的。《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释迦牟尼佛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来世有诸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弥勒当尔之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弥勒的人间净土是基于人们的不断努力,从而才符合弥勒下生的本愿。弥勒下生,人间即是净土。而祈求弥勒早日下生人间,也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
太虚大师说,“净土非自然而成就的,亦非神所造成的,是由人等多数有情类起好的心,据此好心而求得明确之知识,发为正当之思想,更见诸种种合理的行为,由此行为继续不断的作出种种善的事业,其结果乃成为良好之社会与优美之世界。”[20]他批评那些厌恶人间,希望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者是小乘自了的修习方法,而非大乘的净土精神。大乘的净土强调“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21]
太虚大师因此赞叹弥勒净土之殊胜,“兜率净土,殊胜有三:一、十方净土有愿皆得往生,但何方净土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则未易知。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以当来于此土作佛,教化此土众生,特现兜率净土与此界众生结缘,故应发愿往生兜率亲近弥勒也。二、兜率净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即与此处此界众生有殊胜缘,最易得度。他方净土泛摄十方众生,而此专摄此土欲界众生也。三、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人世;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即为创造人间净土也。”[22]可见,弥勒净土不论是上生兜率还是下生人间,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间净土的建设。往生兜率净土的目的是为了与弥勒一起下生,建设人间净土。
退而言之,往生兜率天也无非是因那里修持环境好些,从而使佛法信念更坚定,以乘愿再来人间,转此岸亦成净土。那么,身在人间,更不能放弃。如太虚大师说:“若众生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即得不退地。小乘专为自利而不利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而发大菩提心者,当不厌生死,欲于三界教化众生。若能精持五戒,勤修十善,由此虽不上生兜率陀天,亦可增长人类道德,促现社会进化以成人间净土也。”[23]这才是弥勒信仰的本意,即人间净土的建设。
无论是弥勒上升兜率天还是下降人间,弥勒信仰都有助于佛徒为创建人间净土而慈悲济世、行善利他、提升心灵,并且积极改造现实世界,努力创建人间净土。而太虚大师对弥勒精神的当机阐发,对于人间净土的建设乃至社会发展与改善无疑意义深远、作用巨大。
三、提倡弥勒精神
是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重要方面
太虚大师一生宣讲次数最多的经典之一是《弥勒上生经》,特别在晚年,他以弥勒法门为自己修持的归宗,并且辑《瑜伽菩萨戒本》、《瑜伽真实义品》及《弥勒上生经》为《慈宗三要》以明弥勒净土法门之境、行、果。他身体力行,特别弘扬弥勒净土,修订慈宗仪轨,纂编《慈宗要藏》,组办慈宗学会。细究太虚大师重视弥勒精神、弘扬弥勒法门,实在因为弥勒菩萨有建设人间净土的本愿,并且弥勒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特别重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改造现实,完善社会,积极入世。而这正是太虚大师“以佛教的道理来完善人生,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24]的佛教理想。
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他说所谓“人生的解释:狭义说,是人类整个的生活;广义说,人是人类,生是九法界的众生。”[25]人生佛教的原理是:“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在业果上,使世界人类的人性不失,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所以末法期间,是依人乘行果而进趣大乘行的。”他强调人生,重视人生,希望在人的基础上继续进步。“人生佛教,即由人乘进趣大乘的佛法”,[26]其目的是“人间改善,后世胜益,生死解脱,法界圆明”,而“太虚大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27]世人道德素质提高,精神升华,继而社会日益文明、进步、美好,人间净土也就得以实现了,这也是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之目的所在。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学习弥勒精神,实践大乘菩萨道,“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佛法化、渐渐向上进步,由学菩萨以至成佛”,[28]便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弥勒阿虽然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出家却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但是因他深发大菩提心,深行大乘菩萨道,慈心悲悯众生,慈心利益终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命终上生兜率天,并于释迦牟尼佛后成佛。弥勒菩萨的凡夫菩萨行成为人间佛教菩萨行者的一个榜样,弥勒精神体现了行菩萨道,著重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大乘佛教应该效法弥勒菩萨从利益众生中去完成自利,努力建设人间净土。
太虚大师提倡的大乘佛教人间净土,重在慈悲利他的精神,这与弥勒下生人间净土的追求和向往是一致的。弥勒精神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重要方面,这体现为:
1. 弥勒精神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所推崇的。弥勒菩萨是慈悲利他的化身,弥勒由人经菩萨最终成佛,体现了“依人乘行果而进趣大乘行”,[29]“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30]精神。
2. 弥勒净土与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是相通的。弥勒信仰具有变革和改善现实世界生活条件的精神,要求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净化社会,美化社会。弥勒下生时亦即是人间净土实现之时。这正是太虚大师对人生佛教的论述“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的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31]
3. 求生弥勒净土需要世人在世间利他行善,“使本身的性质成为优美,同时还能领导大众,为大众解除痛苦,使大家安宁得利”,这是“人生的所谓善”,[32]也同时是人生佛教提倡的大慈大悲救世救人利利他以成佛的菩萨行。
4. 弥勒常修慈心三味,哀悯众生,于苦恼众生令其得乐,利益众生,普渡众生。弥勒是大乘佛教的榜样,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者。太虚大师特别强调“大乘菩萨之学,重在精神与实践之行,原不限制于固定形式之中。修菩萨道者,随其智力行力的浅深,接受六度四摄法门,则为完成菩萨之人格。于是各就其各阶层所处之本位,如服务于文化、教育、慈善、政治、军人、学者、商业、工人、农民中,都可依佛法之精神,为群众之表率。本菩提心,修菩萨行,将佛教的精义真理,广泛地投入大众的识田中,建立实用的人生佛教,以造成和平快乐的净土乐园。”[33]
太虚大师说“大乘佛法是为大众谋幸福的,是为一切众生谋利益的”,[34]弥勒菩萨正是这样一位慈心普渡众生利益众生,在利他中成就无量心,最终由人而成佛的典范;弥勒精神体现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改善现实生存环境,利益众生,救渡众生,其中特别注重对现实的改造和完善。这都是和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相契合的。学习弥勒精神,就是完善人格,利益社会,努力建设美好人间;而充分发掘弥勒精神,对于提升佛教信仰,发扬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建设人间净土也是非常有益的。
据传浙江奉化是弥勒应化之地,太虚大师在雪窦寺驻锡近二十年,倡导把雪窦山建成为弥勒道场。奉化在发扬弥勒精神,传播有中国特色的弥勒文化方面已经走在前面,更应成为奉行大乘菩萨道的佛教信众向往的人间净土与圣地。值此各地纷纷纪念太虚大师圆寂六十周年,正是大力弘扬弥勒精神与人间佛教思想的最佳时机。
(作者邓子美系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王佳系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1][英]凯思《印度与锡兰佛教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223注。
[2]发菩提心,即由觉悟而发愿不但自己求解脱,而且使众生得解脱。
[3][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227。
[4]《摄大乘论》:“烦恼伏不灭……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5]《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三编,p185
[6]《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第二之下》,《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3册No.0159
[7]《慈宗的名义》,《太虚大师全书》第六编,p1369
[8]《中国佛学·禅台贤流归净土行》,《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p718
[9]《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六编,p86
[10]《佛说八大觉人经讲记》,《太虚大师全书》第三编,p.92
[1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六编p118
[12]《中阿含王相应品第一·乌鸟喻经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1册No.0026
[13]《佛本行集经卷第一·发心供养品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3册No.0190
[14]《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1144
[15]《第十编 学行》,《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八编,p.77
[16]《第四编 大乘通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五编,p.789
[17]《第一编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p.448-p.449
[18]《第十八编 讲演》,《太虚大师全书》第二十八编,p.504
[19]《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七编,p.152
[20]《建设人间净土·附录:创造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四编,p426
[21]《建设人间净土·附录:创造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四编,p427
[22]《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陀天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六编,p94
[23]《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陀天经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六编,p107
[24]《怎样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四编,p431
[25]《人生的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p240
[26]《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p528-p529
[27]《人生佛教的目的》,《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p236
[28]《人生的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p241
[29]《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p528
[30]《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四编,p459
[31]《人生的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p240
[32]《人生进善之阶段》,《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p155
[33]《菩萨学处讲要》,《太虚大师全书》第九编,p325
[34]《佛法原理与做人》,《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p182
(稿源:奉化新闻网)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