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出家78都是禅宗。
女:他继续发展他现在学的这个本,继续向下代发展下去,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僧人:他说他回去会好好继续用功,不会让你老人家失望。
释本焕:好好,谢谢,阿弥陀佛。回去好好发心,好好发心,回去好好认真用功办道。
杨锦麟:道高德重,见孚众望。这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对释本焕老和尚的评价。本焕老和尚年届105岁高龄,他和中华民族一起,看着大清帝国覆灭,中华民国夭折,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阶段,更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遭受牵连。如今伴随一个甲子的新中国,走到了佛法鼎盛时代,他成为当代禅宗之首。
解说:公元1907年,本焕老和尚出生于湖北新州,俗成张,学名志山。在他的童年时代,中华大地正处于一个巨变的年代。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权,随之而来的“五四”时期提倡科学与民主。本已衰落的佛教被批判为拜鬼的宗教,几近消亡于中华大地。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佛教运动兴起,一批佛教界有智之士积极呼吁奔走,使佛教得以复兴发展。
张志山10岁时就曾经想要出家,但苦于没有机缘,20岁的时候,他在一家杂货铺里当学徒。看到国民政府腐败,民不聊生,深感世事无奈,常到家乡的报恩寺听法师讲经。他渐渐明白的出世而不厌世的道理,终于在1930年到报恩寺出家,法号本幻,并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毕生的宏愿。
释本焕(深圳弘法寺方丈):我出家不是随随便便出家,我可以说,我是在过去看旧社会,哎呀,那个国民党,叫做刮民党,刮民党。所以那个时候看到那个民不聊生,看到社会太没意思,我才出家。我出家以后,是为用功办道,了生脱死才出家的。
解说:出家后,本幻修行极为用功,并遇到了多位良师,1934年,本幻在扬州高旻寺来果和尚门下修行,参加8个禅七之后,又打了5个生死七。经历九十一个夜以继日的精进禅修磨练,以顽强的意志,坚持硬坐,静坐不倒。
释本焕:高旻寺每年要打八个禅七,每个都要打八个禅七,都是用功,都是用功。出家人讲,禅堂用功,按照七天,要用功办道,要了生脱死,要开悟。但是我们想开悟,这种事不是一个简单,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我在高旻寺用了几年的工夫,虽然打了八个七用功还是没开悟,最后要求老和尚成就我们打四个生死七,什么叫四个生死七,那一天到晚就是一个方凳在那里坐着,夜晚也不睡觉,坐久了以后,就行动一下。一天到晚坐着方凳子用功。
用功了,因为天天用功就疲倦了,疲倦了时候头就勾下了,头勾下来了就不能用功,所以我就想个办法,用绳子把头这里吊起来,那个来果老和尚看到我把头吊起来,他就在禅堂讲开示,哈,那个本幻在那里,头悬梁锥刺骨。
解说:1937年,本幻发愿用6个月的时间,三步一叩头朝拜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之后便在五台山碧山寺住下,这时战争已在全国燃起。一九四一年,一位八路军营长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情急之下,本幻把营长藏到了后院,日军冲进寺院要求交出营长,本幻连声念着阿弥陀佛,用手比比划划,表示他只信佛陀,不懂什么“八路”巧妙地支走了日军。
同年,日军拟在五台山修建青皇庙,选定本幻为青皇庙负责监工的建设科科长,为了使自己所在的碧山寺免遭破坏,僧人免于灾难,本幻答应日军的要求,4个月之后,本幻以为大殿主梁挑选木材为借口,离开了工地,躲过两个日本兵的监视,逃回棲贤寺。但正是这件事,埋下了本幻日后多舛命运的祸根。
1942年到1945年,本幻决定在五台山闭关修行。
释本焕:闭关就是不做其他的事情,专门一天到晚用功办道修行。这是每个出家人应当做的头等大事。
解说:那段日子,本幻虽然人在关房,但仍然关心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他每晚释放焰口千台,超度在战争中丧生的抗日将士的亡灵。
释本焕:我在闭关的时候,白天就看佛教的藏经,3年看了4千多卷藏经,夜晚我就放那个千台焰口,放千台焰口有什么作用,因为那个时候正在抗战期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死了很多人啊,闭关(放焰口)就是为了超度这些阵亡将士,超度人民群众。这是我们出家人应当要做的事,我们出家人要利益众生,教化众生,救渡一切众生。这是我们每个出家人应当做的头等大事。
解说:为了报佛恩,本幻发愿写血经,他用剪刀剪破手指,用针刺破舌根,以血为墨,日写六百字。6个多月,共写了十九卷血经。
释本焕:(闭关)三年圆满以后,我本人在关房呢,一方面就刺血写楞严经,地藏经、金刚经、文殊师俐法王经,和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共用刺血刺这个指血写了19卷经。为什么刺血写经呢?那个菩萨行愿品上讲,佛在因地中,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书写经典集如须弥,佛是我们最好的学习的榜样。
解说:在本幻书写血经的那个战乱年代,物质生活极其贫乏,冬天只能靠吃咸菜度日,但本幻坚持刺破手指写血经,报父母恩、报佛恩、报众生恩,可惜这些花费本幻心血的血经,大部分在乱世中散失了,如今仅存一部《普贤行愿品》。
释印愿(深圳弘法寺方丈):像(本焕)老和尚写20多万字血经的,在佛教史上也是很少的。在佛经中间呢,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无一芥子去处不是佛舍,头目脑髓身命所在,我们作为佛子应当向佛学习。我们的这个身体是父母生养我们的,我们有幸能够得到这个人生,并且有幸能够听闻到佛法。我们学习佛陀,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血经,也是为重法的缘故。
解说:1948年,本幻又接法于近代禅宗第一高僧虚云老和尚,成为禅宗临济派第44代传人。虚云老和尚将他的法号本改为本焕,取焕发智慧之意。
释本焕:我亲近虚云老和尚的原因是什么呢?虚云老和尚听说我在五台山怎么用功,说我出家怎么样,他一定要我到南华寺当方丈。因为在南华寺当方丈,所以我要接虚云老和尚的法。1949年在南华寺当方丈,一直在南华寺当了十年的方丈。(那时)虚云老和尚由云门寺,一天走了65公里路到南华寺来(送座),你们大家想一想,他当时109岁,一天走65公里,等于130华里。你想想,虚云老和尚,了不起,了不起。
杨锦麟:本焕和尚结束了三年的闭关时间,对日抗战也基本接近了尾声。在接下来5年的内战期间,大师也安然地度过,而且还在1948年,继承了虚云老和尚的衣钵,成为临济宗第44代传人,这一切看起来如此地顺利。然而却不知人生最大的磨难,正在等待着本焕和尚。
女:我们都要向您学习,利益一切众生。
释本焕:不是向我学习。
女:向三宝学习。
释本焕:要向佛学习,向菩萨学习,向大善知事学习。
女:您就是大善知事,就是佛,就是菩萨嘛。
释本焕:我是个小和尚,小和尚。
解说:从1949年起,本焕在广东南华禅寺担任方丈,直到1958年有关方面将他羁押审查,原因是他那段为日本人修庙的经历。
释本焕:当了4个月(的科长)就不当了,不当了,不当就退出了,到最后呢,说是我给日本鬼子当了汉奸,跟我不是当汉奸,反正对我说是当反革命分子,那个不是我自愿的,是他们逼迫我的。再一个我虽然做了4个月,什么也没做过,没做过什么,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坏事。
解说:4个月的科长生涯,给本焕带来长达15年的牢狱之灾,1958年整风反右运动中,本焕51岁,因曾为日本兵服务,他蒙冤入狱,后转至广东坪石劳改农场改造。种种烦恼皆我炼心之处,种种艰苦皆我修身之所。他将15年的牢狱经历,比作昔日憨山大老师岭南充军,是一次特殊的历练。
而此时,狱门外的中国佛教界正经历着一场解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将宗教文化及一切与宗教有关的东西统统视为横扫的对象,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他们进入寺院毁殿堂,破坏佛佛经,纵火焚毁寺院,本焕在监狱里安然度过了这一非常时期。
释本焕:(在牢里)他们也没有哪个,打个指头点我一下,也没有哪个批评我一句,他们把我关起来,被关起来呢,一个坏事情变成一个好事。为什么一个坏事情变成好事情,如果我要是不到牢里去,社会上文化大革命三反五反很厉害。因为我那是南华寺的方丈,我要是不到牢里去,他们就会批评我,斗争我,我要是受不了,就不知道怎么搞。那时候,很多受不了批评自己死的人很多,到牢里去,他们没批评我,也没斗争我,反正一个坏事就变成了好事,把我保护起来。
解说:文革结束之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贯彻,在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努力下,一批佛教寺院和佛教院校得以恢复。各地的佛教协会和佛教文化机构得以健全。历尽沧桑的中国佛教,终于开始逐步复兴,日渐繁荣。1980年本焕彻底得到平反,这一年他73岁。
刚刚恢复自由身的本老,看到中华大地上没有寺庙,心中万千感慨,他发愿要修十座庙,为此他四处化缘,筹谋善款,将修庙当成毕生要完成的大事,丹霞山别传寺,广州光孝寺,新州报恩寺,黄梅四祖寺相继落成。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他转为女众修缮的南雄莲开净寺。
释本焕:十个庙当中,现在有一个女众道场,再修一个两个女众道场。男人要出家,女人也要出家,很多,所以要成就女众。尽管我现在建了七八座庙,八九座庙,这是我应当要做的事情,我修了一座庙,它的存在不是一百年、几百年、上千年,几百年上千年,利益无穷无尽的众生,成就无穷无尽的众生,让无穷无尽的众生种无量的福德,种成佛的金刚种子。这是我永远永远都要做的。
解说:深圳弘法寺是本焕和尚修建的,10个庙宇中的最后一座,筹建于1983年,1985年本焕和尚亲自主持洒净开工仪式,1992年寺庙完成主体建筑施工,中间整整隔了7年,修建过程一波三折。
释印愿:弘法寺呢是奠基于1983年,当时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城市以后呢,并没有达到大家预想的一种效果,有一位领导就在丹霞山见(本焕)老和尚,他说深圳这么多年,一直发展不是很理想,老人家您要告诉一下,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和尚说,唉,谁敢和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城市来打交道呢,谁又敢和一群没有任何信仰的人来做事情呢,你建一个庙就好了嘛,你先把他们的心个皈依了,不就很好吗。1983年,老和尚就带着他的几个弟子在深圳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就到了梧桐山,当时的道路交通状况,并不是我们今天想像的这个样子,非常糟糕的。他老人家是以80岁的高龄,爬到了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位置,把这个位置作为寺庙的地址,奠基动工。
初期深圳市还是花了大量的精力,来修这个道场的,当时别人说,社会主义怎么封建迷信呢,因为80年代的初期,思想大家都还不是特别解放的时候,于是就停掉了。一停就是几年,一直到了1990年前后,李瑞环视察深圳的时候说,深圳特区我看多一些菩萨帮忙才好嘛,你回去转告赵朴初,要多调一些菩萨来支援深圳的特区建设。就是因为李瑞环的这一句玩笑的话,使深圳弘法寺又得到了开放的可能。李瑞环回到北京之后,立即让秘书和赵朴初联系,赵朴初就请求把深圳弘法寺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直属寺庙。
解说:弘法寺和其他全国各地寺庙最大的不同,是它没有一尊罗汉。
释印愿:因为罗汉只顾自己,不顾人民,众生没有希望啊,只有菩萨才可以自利利他,才能更好地救助众生,救助人民。(本焕)老和尚并且鼓励我们,所有的在家人和出家人都能够发大心,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希望大家都要做菩萨,还要做大菩萨,不要做罗汉。
解说:如今的弘法寺香火鼎盛,梵音缭绕,这里是深圳特区唯一的一座寺庙,也是全国最年轻的佛教寺院。弘法寺的修缮,实现了本焕老和尚的毕生心愿。105岁高龄的他,每天眯着眼睛坐在山林间,读经、参禅、悟道。
释本焕:我现在每天早上,3点10分就起床,一直看经看到7点,不到7点不吃饭,不吃早餐,晚上呢,9点到10点,看一个钟头,或一个多钟头,我今年一百零五岁,这样做可以说不简单,不容易啊,其他人七八十岁、九十多岁,就老得不得了,那我一百零五岁还在这里天天这样干,干什么,不是替人家干的,替我自己干的,所以替我自己干,那就多干点,多干就多得,少干就少得,不干就没得了。
解说:本老每年都能收到众多弟子送的供养,这些钱除了用来建寺安僧,还用来做许多慈善公益事业。比如建学校、建医院、修桥补路,扶贫济困等等,真正是行化南北,弘法利生。而二十几年来,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本老出访了22个国家,门下的弟子高达170多万。
解说:2000年,本焕收下俗家弟子张源利为徒,也就是如今的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那时的张源利在武汉工作,他来深圳休假时,听说有个湖北籍叫本焕的老和尚生病住院,张源利本是受一位领导的委托,前去探望老和尚,谁知老和尚却与他一见如故,抓着他的手谈了3个多小时,并叮嘱张源利无论如何都要出家。
释印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原深圳弘法寺方丈):其实这个事,我出家以后,我一直在反省,我为什么要出家,特别是遇到挫折的时候,除了使命之外,使命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我有时候想想,可能就是除了使命以外,就是一个亲情,他老人家90多岁一个老人,每天能惦记着你,每天能给你一个电话,不管是你愿意或者不愿意,他都不舍弃你。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觉得他一个90多岁的老人,他见我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都是为佛教,为众生,没有一句是为他自己的,这一点让我非常非常感动。当时老和尚劝我出家的时候,他在讲,他说你出家以后,比你在家要有意义的多,太阳能够照耀的地方,你都可以把佛法传播到那里,那里的众生都可以知道你的名字。我当时觉得很荒唐,我说在中国这种结构下,你怎么可以让佛法走出去呢。
解说:张源利不为所动回到武汉,老和尚每晚固定时间给他打一个电话,这敢事足足坚持了半年。半年中张源利先后换掉四部电话,但老和尚总能找到他,半年之后,张源利遁入空门,成为本焕的侍者,追随其左右,除了每天早期诵经,禅坐静思外,更是从本焕老和尚的一言一行中得其真传。
释印顺:其实我建议你跟老和尚吃一顿饭,我说实在话,老和尚都无时无刻不在表法的,一张卫生纸,我们从盒子里抽出来的时候,大汗淋漓我会抽2张到3张,但老和尚呢,他会把这一张纸很小心地分成3瓣,这个细节可能在你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对我来说,非常震撼。一张纸他能用三瓣,他修了10座庙,花了七八个亿,他连一张纸都舍不得用。我给他做侍者,我给他端水洗脸,多一点点水,他都心疼得要命。他说你弄这么多水干什么,下辈子让你生一个没水的地方去。我把他当作活菩萨来供,我觉得我所有的语言和所有的感情,都无法来表达我对老人家的一份感情。
释本焕:我讲,我们大家都是众生,他们也众生,为什么他们这个众生变成乌龟呢,业障,业障,业障。但是叶障呢,他们今天能够在这里,能闻到佛法,将来都会成佛,都会成佛,一切事情都是会变的,过去有个出家人,他在山上住,把身上衣服脱得光光的,很多蚊子虫子都来吃他的血,出家人他是用功,是念佛修行的,这些虫子吃了他的血以后呢,变变变,变了以后呢,都变成了鸡,这个出家人后来当了皇帝,当了皇帝以后呢,一天要吃很多鸡,吃很多鸡,为什么吃很多鸡,过去这些鸡呢,在小的时候吃他的血,我讲这个故事,一切众生都会变,我讲这个龟也会变,那些小的虫子都会变成人,我希望你们大家不要见到一些小虫子,哎呀打死了,那个小虫子他很小一点,你这么大一个块头,他能够吃多少血呢,你就跟他结个缘也好嘛。
女:走吧,走吧,回家吧,拜拜。
解说:晚霞升腾,百岁老人在山林中静坐冥思,他用平和的视角,目睹了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变化,也经历了百年佛教的兴衰荣辱,而这一切就如香火中腾起的烟云,稍纵即逝又绵延不绝。
杨锦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这是本焕老和尚今生的志愿,他将这志愿手写成匾,挂在自己方丈室内的显要位置。如今老和尚105岁高龄了,他说他的师父虚云老和尚活到了120岁,他要超过自己的师父,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行化南北,弘法利生。
本文转自--凤凰网历史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