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哎,哎,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走呀走,乐呀乐,哪里不平哪有我……”
对于这首风传海内外,老少皆会吟咏的《济公》片主题歌,人们不光会唱念,还特别喜欢和敬仰鞋破帽破、疯疯癫癫的济公活佛。他无意有意,路抱不平,“作游戏三昧。”
“世人休笑僧衣破,本来面目世上无。”
饰济公者,谓游氏本昌也!
他人演济公,脱去袈裟,亦不失佛道之心。
带着佛缘,我叩开他的家门,一探本昌本来
从小植下菩提子
1933年9月生于江苏泰州的游本昌,是姊弟六人中惟一的男孩。生下他有人说,这孩子不好养活,活不过十三岁,只有皈依佛门才能闯过这一劫。不管是真是假,已经有三个姐姐、两个妹妹的游本昌并不知道这些,但是,父母整天觉得是一回事儿。
六岁时,他随妈妈到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得法号乘培。十岁又跟受菩萨戒的父亲在南京普照寺听昙钵法师讲经,父亲到苏州灵岩寺印光法师禅房,他也随喜,大人听经,他一旁悄悄也盘上腿,微闭眼,跟着嘟囔。当应慈法师、来果大和尚讲《华严经》时,他就能听懂一句半句了。所以,每天从家里到寺院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溽热的天,他也不嫌累,跟着父亲亲近三宝。后来他冲过十三岁关,长到十五岁时,父亲又把他带到上海圆明讲堂,想让他皈依自己的师父圆瑛老法师,还准备叫儿子出家。游本昌笑着眯起一双有神的眼睛回忆,记得当时圆瑛老法师摸摸我的头,看我一眼,对父亲讲,先让孩子玩吧,玩够了再说。明旸、明哲法师都在场〔后来才知道他俩都是圆瑛老的弟子〕。圆瑛老说,收下皈依,法号不变,仍叫乘培。
对佛法自幼蒙熏,也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我有所感触的是1943和1944年两次在南京承恩寺聆听圆瑛法师讲《心经》,一字一句的耐心听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时根本不清楚咋回事儿。说实在的,真正领会到其深刻内涵还是演济公以后,才慢慢体味出《心经》字字所指,句句在理。是佛法?佛法在哪里?佛法不就在自己心头里嘛?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释迦牟尼佛,就看自己怎样去做。想成为一个好人、善人,就要发大愿做好事、善事,做好事善事的人,便是觉悟的人。‘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像赵朴老、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等等这些,都是好人、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世间佛。”
“我是解放后,在南京学生汇演中,因主演了独幕话剧《胜利之歌》的男主角——老教师,而夺得了特等奖的,于是,便被保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四年后以全五分毕业,分配来中央实验话剧院,一直到如今。对信仰,父亲曾经嘱咐,可以不信,但千万不要毁谤,不可造业啊!”
游本昌谈起佛教,说到艺术,真是津津乐道。按约定我提前一个小时到,他还没吃早点,我催他,您先去用餐。我便欣赏他客厅内安放的一人高的楠木观音、橡木济公、红木弥勒佛,仿佛置身于一处庄严的庙堂。
长大成就济公缘
说起饰演济公这一角色,本不是他的事儿。说是凑巧,其实是因缘。
游本昌小荷露尖角是十六岁时拿大奖,从1956年到1986年,一晃三十载风雨飘忽。八十年代初他导演了《鲁迅和他的作品“故乡”》,摘取全国桂冠;并成功主演了电视剧《孔乙己》。观众方渐渐地知道享有“中国卓别林”之誉的游本昌“触电”更亮堂。他既然能“揭开中国哑剧史的第一页”,就能演好济公这一活泼泼的角色。
当《济公》摄制组导演张戈找到他时,他不是拿把,总觉得主角事先已有人选了,君子不夺人家所爱。我再上不妥。单位的同志说,这是人家主动找你,也不是你撬行,你都五十多了,也该接一个像样的角色。当他以一句简单的苏州评弹,学济公在卖汤圆小摊前,见滚动的油锅,一声吆喝:“师傅,这锅子里跑来跑去的是什么东西呀?”说罢再挤挤眉、弄弄眼,一变阴阳脸……导演一拍双手——就是你啦——济公!立即给他化妆打扮拍剧照,咦?还真像模像样的。游本昌露出幽默的一笑。
不负所望。1986年他主演的《济公》一炮炸响,轰动全国。他走到哪里,人家都喊:“活济公来了”!同时,在艺术探索路上,捷报频传,连获全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及电视明星太平洋杯“青年最喜爱的电视男演员奖”。该剧在新加坡收视率达历史最高,当地媒体称游本昌为电视“百万明星”。1987年4月,他受邀访新加坡带伤演出,博得赞赏。
《济公》一剧给他人生带来剧变。此后游本昌塑造了多种形象,曾主演了《姑苏一怪》,香港电影《冒牌皇帝》。1988年在上海体育馆主演了列宁,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赞扬。同时,自导自演的新作20集电视剧《济公游记》和50集电视系列幽默哑剧《游先生哑然一笑》,也都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让世人明白——中国哑剧没有哑!
“这不光是运气,我演济公无任何活动,自认为是因缘,因缘是不可抗拒的。”
游本昌言此由衷,深信因缘。
“小时候家柜台上就放一个济公瓷像,我忒喜爱,一有空就摩挲着玩。上四年级时,在江苏昆山,每天放学都要跑去听有“江南活济公”雅号的沈笑梅先生讲《济公传》,听完回到家便兴奋地在父母、姐妹面前学几招、喊两嗓子,直逗得家人捧腹。”
假如没有儿时对济公形象的喜欢和了解,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扮相。他觉得那就是因缘。所以,在接受饰演济公角色后,他始终考虑一定要把这个角色演好,应注意三条原则:首先佛教界能认同这个入世的疯癫和尚,二得符合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三是观众得满意。持奉这三条,入戏入理、入情入心;济公成就,仰仗心缘。
相信因果学佛人
从游本昌成功饰演济公这一角色观,确具因缘。正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净慧法师对修学佛法精辟地总结出四句口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对因果,游本昌笃信切愿。“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他夫人杨惠华女士现身说法。她原是北京中医院的主任医师,先后皈依仁德法师和净慧法师,得法名道慧。1994年她突然查出子宫癌,当时压力满大。可是,她听从法师的劝诫,放下包袱,先放生,广布施,一次买数百条鱼到北京什刹海放生,还去雍和宫、广济寺、法源寺、广化寺等处供斋,一心持念大悲咒,随后再手术,以服中药制剂为主,未作化疗,至今身心安好。快活的道慧居士讲起佛法,滔滔盛赞,甚是激动。
游本昌引我到他精心设计的佛堂瞻礼,明亮的佛龛里供奉着数尊佛像,其中唐卡、金刚杵、转经筒等,是1991年5月16日,随中央代表团参加西藏解放40周年带回来的。他喜悦地介绍去西藏前的情景,真是心想事成。那一年,我寻思,应当趁有生之年去一趟西藏才是。因为父亲是修密的,西藏又是密宗的道场,他老人家解放前曾随南京的朱同生大居士跟贡嘎活佛学密。念头一来,好事即至。不几日,我被列为中央代表团的成员。当我虔诚地参观完布达拉宫时,得知中央已决定重修布达拉宫,我便自动捐款1000元人民币。在场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解释,修缮布达拉宫中央拨专款。不过对于“济公”这笔善款还是要收下的。
从夫人放生病愈,到游本昌西藏圆满,谁能说清这不是因果之缘呢?
“我们不要看到因果这两个字很简单,可以轻描淡写的就过去了,实际上它贯穿在一切的言行举止当中,贯穿在万事万物当中,贯穿在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当中”。
“不明白这个道理不等于没有这个道理。你不懂因果的规律不等于因果的规律就不起作用。所谓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因果是佛法的根本道理、中心思想、核心内容。因果包括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善的因果和恶的因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没有一件事不受因果规律的支配。”
对净慧法师的开示,游本昌夫妇铭记在心。夫人1998年随喜到广济寺净慧法师的小院闻听佛法,吃茶、品素斋。她一直记着那一次的殊胜因缘。去年她跟先生及朋友到柏林寺,早上从北京出发上高速,大雾迷路,不多时云开日出。听说他们要来,净慧法师也很欢喜。他们到了斋堂才晓得今天是师父的生日。大家共餐,其乐融融。餐后,他和夫人牵着小孙子等,随师父参观建设中的万佛楼,又去参拜“赵州真际禅师塔”,他拈香稽首,端庄威仪。礼拜完乘兴为柏林寺留墨宝。他写的一笔佛字,大有圆瑛老遗风,因为家里一直珍藏着圆老赐予他父亲的一笔佛。
游本昌说去柏林寺,情不自禁。真是啊,世间所有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都是因缘所成。他是特别相信因果的。他说,为人处事要以因果为准则。过去杨仁山大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传经送宝,现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视传媒弘扬正法。所以,制作的每一部作品都不可惟利是图。艺术工作者是要讲艺术良心的,德艺双馨,就是道德良心,只是提法不同而已。否则,早晚是要遭报应的呀!
心净一念即彼岸
一部《济公》演过,观众还觉得不过瘾。游本昌走到哪里都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往下拍了?我们喜欢看哪!尤其是他随中央代表团慰问西藏时,有两个藏族小学生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一个露天舞台旁等他好半天,为的是送他一条用自己全部零用钱买的小哈达,并喃喃地说,他们爱济公!
男儿有泪不轻弹.游本昌面对此景此情,他哽咽了。俯下身抚摩着藏族小学生的头,紧握着他们的小手,深深觉得这最高荣誉和最大责任的不可推卸。他发愿——投资再拍摄一部20集的《济公游记》。为完成此愿,他要把自己的心修炼成金刚心,和同事、家人学会知难而进,难行能行,行之必得。
这一回他不光演济公 ,还要做制片人,四处化缘。他在前十集作完,后十集资金没着落,一筹莫展时,朋友送给他夫人八盘净空法师弘法录像带,他和夫人一气看完,陷入沉思中——净空法师讲法,和蔼可亲,引人入胜。宛若对他而谈,太到位啦!游本昌又动一念,十分渴望拜谒净空法师一面。他八月份刚看完带子,转眼十月份便随中央电视台到新加坡录节目,你说怪不怪?行前他特意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给新加坡居士林林长李木源大居士写了一封信。当他路经香港短暂停留时,无心逛海洋公园。一道去的李娜提议到大屿山瞻仰天坛大佛,再去宝莲禅寺前抽一签。游本昌默许,他抽了一个57签中签古人董仲寻亲——说是说非风过耳,好衣好禄自然来,君莫记取当年事,汝意还如我意同。题解有曰:“所作谋望,皆大欢喜;从公用力,如子逢娘……。”
如子逢娘。他万万没有想到,到新加坡居士林,一路通达,竟然遇上净空法师,法师见到游本昌直言——你就是济公?!
游本昌喜出望外。他天天守在居士林,亲近净空法师等善知识,共沾法喜,并又正式皈依净空法师座下,净空法师亲自填写皈依证,赐他法名——道济。
道济系佛教杨歧派禅师,俗姓李,名心远,字湖隐,号方圆叟。
吴立民先生诗赞“济公”影视:
鞋破帽破人人唱,你佛他佛家家佛。
慈生威力降魔障,音化祥光度大千。
止恶行善净其意,道济天下亿万年。
道济原济公法号。亿万年出《汉书》“亿万斯年。”
道济——游僧——乘培——游本昌——济公 。
游氏有了这一连串耐人咀嚼的名,是本名、法名、艺名、功名,是也不是。他是融会祖国传统文化,以济公示现游戏、疯癫、自在神通的方式教化人群,影响社会,宏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藉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净化人心,善化人群关系的积极推动作用。
临别时,我请游本昌将净空法师赠给他的一方“回头是岸”章钤个印,再给题上字。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小包,将白文印章浸足八宝印泥,端端正正地对准纸,实实在在地用力按,尔后,翻来覆去地端详,写个啥?他两手合十,来回捻度那支签名笔,足足一刻钟过去,心里俨若在赞叹妙道广大、正大光明、无与伦比的“般若波罗蜜多”咒,想提醒迷梦的人们快快——去,去,去彼岸,完全去到彼岸,早些时日能出离苦恼深渊,证到正觉。倏而,他抽笔欣然书之:“心净即彼岸。 游本昌 壬午夏”
心净即彼岸,一语道心缘。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