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子》三卷
东方朔《神异经》二卷晋张华传
师旷《禽经》一卷张华注
王子年《拾遗记》十卷晋王嘉撰
干宝《搜神总记》十卷
《宝椟记》十卷
并不知作者
殷芸《小说》十卷
刘义庆《世说新语》三卷
任昉《述异记》二卷
吴均《续齐谐记》一卷
沈约《俗说》一卷
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一卷
江淹《铜剑赞》一卷
顾烜《钱谱》一卷
颜之推《还冤志》三卷
阳松玠《八代谈薮》二卷
张说《五代新说》二卷
又《鉴龙图记》一卷
陆藏用《神告录》一卷
刘餗《传记》三卷
又《隋唐佳话》一卷
《小说》三卷
段成式《酉阳杂俎》二十卷
又《续酉阳杂俎》十卷
《庐陵官下记》二卷
封演《闻见记》五卷
张读《宣室志》十卷
唐临《冥报记》二卷
陆长源《辨疑志》三卷
柳宗元《龙城录》一卷
《柳氏小说旧闻》六卷柳公权撰
柳珵《常侍言旨》一卷
卢弘正《昭义军别录》一卷
温造《瞿童述》一卷
韦绚《戎幕闲谈》一卷
又《刘公嘉话》一卷
《宾客佳话》一卷
房千里《南方异物志》一卷
钟辂《前定录》一卷
刘轲《牛羊日历》一卷
李翱《卓异记》一卷
李德裕《志支机宝》一卷
又《幽怪录》十四卷
李商隐《杂纂》一卷
范摅《云溪友议》十一卷
陆勋《集异志》二卷
李复言《续玄怪录》五卷
李亢《独异志》十卷
袁郊《甘泽谣》一卷
裴紫芝《续卓异记》一卷
郑遂《洽闻记》二卷
康骈《剧谈录》二卷
冯贽《云仙散录》一卷
尉迟枢《南楚新闻》三卷
皇甫枚《三水小牍》二卷
王叡《炙毂子杂录》五卷
胡?蒙《谈宾录》五卷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三卷
赵璘《因话录》六卷
郭良辅《武孝经》一卷
《女孝经》一卷侯莫陈邈妻郑氏撰
皇甫松《酒孝经》一卷
罗邵《会稽新录》一卷
李隐《大唐奇事》十卷
又《潇湘录》十卷
陈输《异闻集》十卷
焦潞《稽神异苑》十卷
李匡文《资暇录》三卷
颜师古《隋遗录》一卷
郑棨《开天传信记》一卷
俞子《萤雪丛说》一卷
李义山《杂藁》一卷
刘存《事始》三卷
刘睿《续事始》三卷
冯鉴《续事始》五卷
李濬《松窗小录》一卷
刘愿《知命录》一卷
张固《幽闲鼓吹》一卷
《会昌解颐录》五卷
《树萱录》三卷
《桂苑丛谈》一卷
《闻奇录》三卷
《溟洪录》二卷
《灵怪集》一卷
《灯下闲谈》二卷
《续野人闲话》三卷
《吴越会粹》一卷
并不知作者
《阙史》一卷参寥子述
《佛孝经》一卷旧题名鹗,不知姓
陈善《扪虱新话》八卷
吴曾《能改斋漫录》十三卷
卢氏《逸史》一卷
刘氏《耳目记》二卷
调露子《角力记》一卷
沈氏《惊听录》一卷
并不知名
《汉武帝洞冥记》四卷东汉郭宪编
史虚白《钓矶立谈记》一卷
陈致雍《晋安海物异名记》三卷
綦师系《元道孝经》一卷
文谷《备忘小钞》二卷
杜光庭《虬须客传》一卷
僧庭藻《续北齐还冤志》一卷
高泽《群居解颐》三卷
王仁裕《玉堂闲话》三卷
石文德《唐新纂》三卷
刘曦度《鉴诫录》三卷
潘遗《纪闻谈》一卷
皮光业《妖怪录》五卷
逢行珪《鬻子注》一卷
李讽《譔林》五卷
郑余庆《谈绮》一卷
《续同归说》三卷
王定保《摭言》十五卷
李绰一作「纬」
《尚书故实》一作「事」
一卷
柳祥《潇湘录》十卷
陆希声《颐山录》一卷
柳珵《家学要录》二卷
《赂子解一作「录」
》一卷
何光远《鉴诫录》三卷
又《广政杂录》三卷
蒲仁裕《蜀广政杂记一作「纪」
》十五卷
杨士逵《儆戒录》五卷
王仁裕《见闻录》三卷
又《唐末见闻录》八卷
韦绚《佐谈》十卷
周文?《开颜集》二卷
皮光业《皮氏见闻录》十三卷
《启颜录》六卷
《三余外志》三卷
杨九龄《三感志》三卷
段成式《锦里新闻》三卷
牛肃《纪闻》十卷崔造注
周随《南溪子》三卷
卢光启《初举子》三卷
《玉泉笔论》五卷
李遇之《浅疑论》三卷
金利用《玉溪编事》三卷
玉川子《啸旨》一卷
《章程》四卷
孙棨《北里志》一卷
《同归小说》三卷
胡节还《醉乡小略》一卷
杨鲁龟《令圃芝兰集》一卷
《唐说纂》四卷
司马光《游山行记》十二卷
赵瞻《西山别录》一卷
唐恪《古今广说》一百二十卷
张舜民《南迁录》一卷
高彦休《阙史》三卷
林思一作「黄仁望」
《史遗》一卷
黄仁望《续遗》五卷
《兴国拾遗》二十卷
姚崇《六诫》一卷
李大夫《诫女书》一卷
海鹏《忠经》一卷
《正顺孝经》一卷
曹希达《孝感义闻录》三卷
东方朔《感应经》三卷
王毂《报应录》三卷
夏大珏一作「侯大珏」
《奇应录》五卷
狐刚子《灵图感应歌》一卷
周子良《冥通记》四卷
牛僧孺《玄怪录》十卷
李复言《搜古异录》十卷
焦璐《搜神录》三卷
麻安石《祥异集验》二卷
陈邵一作「召」
《通幽记》三卷
吴淑《异僧记》一卷
杜光庭《录异记》十卷
李玫一作「政」
《纂异记》一卷
元真子《神异书》三卷
裴铏《传奇》三卷
《传载》一卷
曹大雅《灵异图》一卷
裴约言《灵异志》五卷
曾寓《鬼神传》二卷
曹衍《湖湘神仙显异》三卷
《灵怪实录》三卷
秦再思《洛中纪异》十卷
《秉一作「乘」
异》三卷
《贯怪图》二卷
钟辂《感定录》一卷
冯鉴《广前定录》七卷
赵自勤《定命录》二卷
温奢《续定命录》一卷
陈翰一作「翱」
《卓异记》一卷
乐史《续广卓异记》三卷
《小名录》三卷
陆龟蒙《古今小名录》五卷
《名贤姓字相同录》一卷
《三教论》一卷
周明辨《五经评判》六卷
虞荔《古今鼎录》一卷
《欹器图》一卷
史道硕画《八骏图》一卷
《异鱼图》五卷
沈如筠《异物志》二卷
通微子《十物志》一卷
释赞宁《物类相感志》五卷
丘光庭《海潮论》一卷
《海潮记》一卷
张宗诲《花木录》七卷
僧仲休《花品》一卷
蔡襄《荔枝谱》一卷
同尘先生《庭萱谱》一卷
窦常《正元饮略》三卷
皇甫松《醉乡日月》三卷
尹建峰《令海珠玑》三卷
何自然《笑林》三卷
路氏《笑林》三卷
南阳德长《戏语集说》一卷
《集补江总白猿传》一卷
苏鹗《杜阳杂编》二卷
薛用弱《集异记》一卷
《国老闲谈》二卷题君玉撰,不知姓
《大隐居士诗话》一卷不知姓名
《释常谈》三卷
《王洙谈录》一卷
并不知作者
曾季狸《艇斋诗话》一卷
谭世卿《广说》二卷
《啸旨》、《集异记》、《博异志》一卷谷神子纂,不知姓。
费衮《梁溪漫志》一卷
何溪汶《竹庄书话》二十七卷
晁氏《谈助》一卷不知名
《幽明杂警》三卷题退夫兴仲之所纂,不著姓
张氏《儆诫会最》一卷
唯室先生《步里客谈》一卷
沈括《笔谈》二十五卷
又《清夜录》一卷
王铚《续清夜录》一卷
郭彖《暌车志》一卷
洪迈《随笔五集》七十四卷
又《夷坚志》六十卷甲、乙、丙志
《夷坚志》八十卷丁、戊、己、庚志
胡仔《渔隐丛话》前后集四十卷
姚迥《随因纪述》一卷
王焕《北山纪事》十二卷
何晦《摭言》十五卷
又《广摭言》十五卷
僧赞宁《传载》八卷
徐铉《稽神录》十卷
苏辙《龙川志》六卷
苏轼《东坡诗话》一卷
杨RW道《四六余话》二卷
谢伋《四六谈麈》二卷
叶凯《南宫诗话》一卷
叶梦得《石林避暑录》二卷
马永卿《懒真子》五卷
赵概《见闻录》二卷
王同《叙事》一卷
刘斧《翰府名谈》二十五卷
又《摭遗》二十卷
《青琐高议》十八卷
僧文莹《湘山野录》三卷
又《玉壶清话》十卷
李端彦《贤已集》三十二卷
王陶《谈渊》一卷
钱明逸《衣冠盛事》一卷
句颖《坐右书》一卷
曾巩《杂职》一卷
张师正《怪集》五卷
又《倦游杂录》十二卷
《括异志》十卷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十卷
刘分攵《三异记》一卷
岑象求《吉凶影响录》八卷
庞元英《南齐杂录》一卷
孔平仲《释裨》一卷
又《续世说》十二卷
《孔氏杂说》一卷
魏泰《订误集》二卷
又《东轩笔录》十五卷
陈正敏《剑溪野话》三卷
又《遁斋闲览》十四卷
李荐《师友谈记》十卷
王山《笔奁录》七卷
董逌《钱谱》十卷
王辟之《渑水燕谈》十卷
宋肇《笔录》三卷次其祖详遗语
李孝友《历代钱谱》十卷
刘延世《谈圃》三卷
成材《朝野杂编》一卷
张舜民《画墁录》一卷
陈师道《谈丛究理》一卷
《后山诗话》一卷
李献民《云斋新说》十卷
《和平谈选士》一卷
章炳文《搜神秘览》三卷
王得臣《麈史》三卷
令狐皞如《历代神异感应录》二卷
王谠《唐语林》十一卷
黄朝英《青箱杂记》十卷
李注《李冰治水记》一卷
王巩《甲申杂记》一卷
又《闻见近录》一卷
朱无惑《萍洲可谈》三卷
僧惠洪《冷斋夜话》十三卷
汪藻《世说叙录》三卷
洪皓《松漠纪闻》二卷
方勺《泊宅编》十卷
娄伯高《好还集》十卷
何侑《叹息》一卷
周煇《清波别志》二卷
孙宗鉴《东皋杂记》十卷
洪炎《侍儿小名录》一卷
陆游《山阴诗话》一卷
秦再思《洛中记异》十卷
姚宽《西溪丛话》二卷
耿焕《牧竖闲谈》三卷
又《野人闲话》五卷
陈纂《葆光录》三卷
孙光宪《北梦琐言》十二卷
潘若冲《郡阁雅言》二卷
王举《雅言系述》十卷
吴淑《秘阁闲谈》五卷
又《江淮异人录》三卷
李昉《太平广记》五百卷
陶岳《货泉录》一卷
张齐贤《太平杂编》二卷
《贾黄中谈录》一卷张洎撰
钱易《洞微志》三卷
又《滑稽集》一卷
《南部新书》十卷
陈彭年《志异》十卷
祖士衡《西斋话记》一卷
乐史《广卓异记》二十卷
张君房《潮说》三卷
又《乘异记》三卷
《科名分定录》七卷
《搢绅脞说》二十卷
王绩《补妒记》八卷
李畋《该闻录》十卷
苏耆《闲谈录》二卷
黄休复《茅亭客话》十卷
欧靖《宴闲谈柄》一卷
上官融《友会谈丛》三卷
王子融《百一纪》一卷
梁嗣真《荆山杂编》四卷
邵思《野说》三卷
勾台符《岷山异事》一卷
聂田《俱异志》十卷
卢臧《范阳家志》一卷
丘濬《洛阳贵尚录》十卷
宋庠《杨亿谈苑》十五卷
汤岩起《诗海遗珠》一卷
赵辟公《杂说》一卷
江休复《嘉祐杂志》三卷
《穷神记》十卷
《延宾佳话》四卷
《林下笑谈》一卷
《世说新语》一卷
《翰苑名谈》三十卷
《说异集》二卷
《墨客挥犀》二十卷
《北窗记异》一卷
《道山新闻》一卷
《绀珠集》十三卷
《儆告》一卷
《垂虹诗话》一卷
并不知作者
右小说类三百五十九部,一千八百六十六卷。
甘、石、巫咸氏《星经》一卷
石氏《星簿赞历》一卷
张衡《大象赋》一卷
苗为注张华《小象赋》一卷
《乾象录》一卷
抱真子《上象握鉴歌》三卷
吕晚成《上象鉴》三卷
《大象玄文》二卷
《垂象志》二卷
闾丘业《大象玄机歌》一卷本三卷,残阙
《天象图》一卷
《大象历》一卷
《入象度》一卷
《乾象秘诀》一卷
祖?恒《天文录》三十卷
《天文总论》十二卷
《天文广要》三十五卷
《立成天文》三卷
《符天经》一卷
曹士为《符天经疏》一卷
《符天通真立成法》二卷
《天文秘诀》二卷
《天文经》三卷
《天文录经要诀》一卷钞祖?恒书
《后魏天文志》四卷
王安礼《天文书》十六卷
《二仪赋》一卷
李淳风《乾坤秘奥》七卷
《太阳太阴赋》二卷
《日月气象图》五卷
《上象二十八宿纂要诀》一卷
《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一卷
《日行黄道图》一卷
《月行九道图》一卷
《云气图》一卷
《浑天方志图》一卷
《九州格子图》一卷
张商英《三才定位图》一卷
《大象列星图》三卷
《大象星经》一卷
《乾文星经》二卷
刘表《星经》一卷
又《星经》三卷
《上象占要略》一卷
《天文占》三卷
《天象占》一卷
《乾象秘占》一卷
《占北斗》一卷
张华《三家星歌》一卷
又《玉函宝鉴星辰图》一卷
《浑天列宿应见经》十二卷
《众星配位天隔图》一卷
《文殊星历》二卷
《上象星文幽栖赋》一卷
唐昧《秤星经》三卷
《星说系记一作「纪」
》一卷
《混天星图》一卷
陶隐居《天文星经》五卷
徐承嗣《星书要略》六卷
《星经手集》二卷
《天文星经》五卷
《皇祐星经》一卷
《五星交会图》一卷
徐升《长庆算五星所在宿度图》一卷
《七曜雌雄图》一卷
《文殊七曜经》一卷
《七曜会聚一作「历」
》一卷
《符天九星算法》一卷
李世勣《二十八宿纂要诀》一卷
又《日月运行要诀》一卷
僧一行《二十八宿秘经要诀》一卷
宋均《妖瑞星图》一卷
《妖瑞星杂气象》一卷
桑道茂《大方广一作「大广方」
经神图历》一卷
《仰覆玄黄图十二分野躔次》一卷
《仰观十二次图》一卷
《宿曜度分域名录》一卷
《华夏诸国城名历》一卷
《浑仪》一卷
《浑仪法要》十一卷
《浑天中影表图》一卷
欧阳发《浑仪》十二卷
又《刻漏》五卷》一卷
《晷影法要》一卷
丰稷《浑仪浮漏景表铭词》四卷
苏颂《浑天仪象铭》一卷
韩显符《天文明鉴占》十卷
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四卷
《二十八宿分野五星巡应占》一卷
《推占龙母探珠诗》一卷
《古今通占》三十卷
《握掌占》十卷
《荆州占》三卷
《蕃占新书要略》五卷
《占风九天玄女经》一卷
《云气测赋候》一卷
《占候云雨赋》一卷
《验天大明历》一卷
《符天五德定分历》三卷
王洪晖《日月五星彗孛凌犯应验图》三十卷
《上象应验录》一十卷
郭颖夫一作「士」
《符天大术休咎诀》一卷
《五星休咎赋》一卷
张渭《符天灾福新术》五卷
《天文日月星辰变现灾祥图》一卷
仁宗《宝元天人祥异书》十卷
徐彦卿《徵应集》三卷
《玄象应验录》二十卷
《祥瑞图》一卷
《都利聿期斯》一卷
《聿斯四门经》一卷
《聿斯歌》一卷
《枢要经》一卷
《青霄玉鉴》二卷
《碧霄金鉴》三卷
《碧落经》十卷
蒋权卿《应轮心鉴》五卷
崔寓《神象气运图》十卷
《紫庭秘诀》一卷
《玄纬经》二卷
《辨负一作「真」
经》二卷
《大霄论璧第五》一卷
《气象图》一卷
《乙巳略例》十五卷
《唐书距子经》一卷
陶弘景《象历》一卷
《括星诗》一卷
《玄象隔子图》一卷
《镜图》三卷
《天文图》一卷
《三元经传》一卷
《大衍明疑论》十五卷
《交食论》一卷
并不知作者
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一卷
杨惟德《乾象新书》三十卷
《新仪象法要》一卷
张宋臣《列宿图》一卷
张宏图《天文志讹辨》一卷
阮泰发《水运浑天机要》一卷
邹淮《考异天文书》一卷
右天文类一百三十九部,五百三十一卷。
郭璞《三命通照神白经》三卷
陶弘景《五行运气》一卷
《青一录班氏经》一卷不知名
李淳风《五行元统》一卷
王希明《太一金镜式经》十卷
僧一行《遁甲通明无惑十八钤局》一卷
元兢《禄命厄会经》一卷
杨龙光《禄命厄运歌》一卷
李吉甫《三命行年韬钤秘密》二卷
李虚中《命书格局》二卷
《珞琭子赋》一卷不知姓名,宋李企注
许季山《易诀》一卷
《周易八帖》四卷
《周易髓要杂诀》一卷
《周易天门子诀》二卷
《周易三略经》三卷
《易林》三卷
《诸家易林》一卷
《易新林》一卷
《易傍通手鉴》八卷
《易玄图》一卷
《周易菥蓂诀》一卷
《易颂卦》一卷
《大清易经诀》一卷
《周易通贞》三卷
《周易子夏占》一卷
《周易口诀开题》一卷
《周易飞燕转关林》一卷
《周易括世应颂》一卷
《周易鬼灵经》一卷
《周易三空诀》一卷
《周易三十六占》六卷
《周易爻咏》八卷
《周易鬼镇林》一卷
《周易金鉴歌》一卷
《周易联珠论》一卷
《周卦辘轳关》一卷
《易辘轳图颂》一卷
《易大象歌》一卷
《周易卜卦》一卷
又《玄理歌》一卷
《地理观风水歌》二卷
《阴阳相山要略》二卷
郭璞《周易玄义经》一卷
《周易察微经》一卷
《周易鬼御算》一卷
《周易逆刺》一卷
《易鉴》三卷
黄子一作「景」
玄《易颂》一卷
王守一《周易探玄》九卷本十卷
《易诀杂颂》一卷
《易杜秘林一作「林秘」
》一卷
《易大象林》一卷
李鼎祚《易髓》三卷《目
《瓶子记》三卷
成玄英《易流演》五卷
虞翻注《京房周易律历》一卷
陶隐居《易髓》三卷
王鄯《周易通神歌》一卷
张胥《周易缭绕词》一卷
灵隐子《周易河图术》一卷
焦氏《周易玉鉴领》一卷
《周易三备杂机要》一卷
《周易经类》一卷
《法易一作「易法」
》一卷
《周易窍书》一卷
《周易灵真述》一卷
《周易灵真诀》一卷
《易卦林》一卷
《周易飞伏例》一卷
《周易火窍》一卷
《周易备要》一卷
《周易六神颂》一卷
天门子《易髓》一卷
管公明《隔山照》一卷
《文王版词》一卷
王严《金箱要录》一卷
朱异《稽疑》二卷
《罔象玄珠》五卷
《六证括天地经》一卷
《黄帝天辅经》一卷
孙膑《卜法》一卷
刘表《荆州占》二卷
《海中占》十卷
武密《古今通占鉴》三十卷
李淳风《乙巳占》十卷
又《杂占》一卷
《帝王气象占》一卷
《气象占》一卷
《西天占书》一卷
《白泽图》一卷
《周遁三元纂例》一卷
《阴阳遁八一作「入」
局立成法》一卷
《阴阳二遁万一诀》四卷
《遁甲要用歌式》二卷
《阳遁天元局法》一卷
《阴阳遁甲经》三卷
《阴阳遁甲立成》一卷
《天一遁甲兵机要诀》二卷
《三元遁甲经》一卷
《遁甲符应经》三卷
《太一玄鉴》十卷
《太一新鉴》三卷
《枢会赋》一卷
《九宫口诀》三卷
《玉帐经》一卷
《乾坤秘一作「要」
》七卷
《蓬瀛经》三卷
《济家备急广要录》一卷
《三元经》一卷
《二宅赋》一卷
《行年起造九星图》一卷
《宅心鉴式》一卷
《相宅经》一卷
《宅体一作「髓」
经》一卷
《九星修造吉凶歌》一卷
《阴阳二宅歌》一卷
《二宅相占》一卷
《太白会运RY记》一卷
《九天秘记一作「诀
》一卷
《详思记》一卷
《玄女金石玄悟术》三卷
《西王母玉诀》一卷
《通玄玉鉴颂一作「领」
》二卷
封演《元正一作「正元」
占书》一卷
周辅《占经要诀》二卷
《蕃占要略》五卷
《天机立马占》一卷
《统占》二卷
《六甲五行杂占机要》二卷
《乙巳指占图经》三卷
《人伦宝鉴卜法》一卷
杜灵贲《卜法》一卷
《占候应验》二卷
《晷菥算经法》三卷
《易咎限算》一卷
《晷限立成》一卷
费直《焦贡晷限历》一卷
韦伟《人元晷限经》三卷
《铭》五卷
《轨革秘宝》一卷
《轨革指迷照胆诀》一卷
《轨革照胆诀》一卷
史苏《五兆龟经》一卷
又《龟眼玉钤论》三卷
《五兆金车口诀》一卷
《五兆秘诀》三卷
《五行日见五兆法》三卷
《五兆穴门术》三卷
《灵棋经》一卷
《龟缭绕诀》一卷
聂承休《龟经杂例要诀》一卷
《玄女玉函龟经》三卷
《古龟经》二卷
《神龟卜经》二卷
刘玄《龟髓经论》一卷
毛宝定《龟窍》一卷
《龟甲历》一卷
《龟兆口诀》五卷
《龟经要略》二卷
《龟髓诀》二卷
《春秋龟策经》一卷
黄石公《备气三元经》二卷
《玄女五兆筮经》五卷
李进注《灵棋经》一卷
《金石经》三卷
《灵骨经》一卷
《螺卜法》一卷
《大道通灵肉臑论》一卷
《鼓角证应传》一卷
郯子《占鸟经》二卷
《占鸟法图》一卷
袁天纲一作「孙思邈」
您可能喜欢: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