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希学孔彦绳 颜希惠 曾质粹 孔闻礼 孟希文 仲于陛 周冕 程接道 程克仁 张文运 邵继祖 硃梴 硃墅
孔希学,字士行,先圣五十六代孙也,世居曲阜。祖思晦,字明道,仕元为教谕,有学行。仁宗时,以思晦袭封衍圣公,卒谥文肃,子克坚袭。
克坚,字璟夫。至正六年,中书言衍圣公阶止嘉议大夫,与爵不称,乃进通奉大夫,予银印。十五年有荐其明习礼乐者,征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以子希学袭封。克坚累迁国子祭酒。二十二年,克坚谢病还阙里,后起集贤学士、山东廉访使,皆不赴。洪武元年三月,徐达下济宁,克坚称疾,遣希学来见,达送之京师。希学奏父病不能行,太祖敕谕克坚,末言“称疾则不可”。会克坚亦来朝,遇使者淮安,惶恐兼程进,见于谨身殿问以年,对曰:“臣年五十有三。”曰:“尔年未迈,而病婴之。今不烦尔以官。尔家,先圣后,子孙不可不学。尔子温厚,俾进学。”克坚顿首谢。即日赐宅一区,马一匹,米二十石。明日复召见,命以训厉族人。因顾侍臣曰:“先圣后,特优礼之,养以禄而不任以事也。”
十一月命希学袭封衍圣公。置官属,曰掌书,曰典籍,曰司乐,曰知印,曰奏差,曰书写,各一人。立孔、颜、孟三氏教授司,教授、学录、学司各一人。立尼山、洙泗二书院,各设山长一人。复孔氏子孙及颜、孟大宗子孙徭役。又命其族人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而进衍圣公秩二品,阶资善大夫。赐之诰曰:“古之圣人,自羲、农至于文、武,法天治民,明并日月,德化之盛莫有加焉。然皆随时制宜,世有因革。至于孔子,虽不得其位,会前圣之道而通之,以垂教万世,为帝者师。其孙子思,又能传述而名言之,以极其盛。有国家者,求其统绪,尊其爵号,盖所以崇德报功也。历代以来,膺袭封者或不能绳其祖武,朕甚闵焉。当临驭之初,访世袭者得五十六代孙孔希学,大宗是绍,爰行典礼,以致褒崇。尔其领袖世儒,益展圣道之用于当世,以副朕之至望,岂不伟欤!”希大阶承事郎,赐之敕。
三年春,克坚以疾告归,遣中使慰问。疾笃,诏给驿还家,赐白金文绮,舟次邳州卒。
六年八月,希学服阕入朝,命所司致廪饩,从人皆有赐,复劳以敕,赐袭衣冠带。九月辞归,命翰林官饯于光禄寺,赉白金文绮。明年二月,希学言:“先圣庙堂廊庑圮坏,祭器、乐器、法服不备,乞命有司修治。先世田,兵后多芜,而征赋如故,乞减免。”并从之。自是,每岁入朝,班亚丞相,皆加宴赉。
希学好读书,善隶法,文词尔雅。每宾客宴集,谈笑挥洒,烂然成章。承大乱之后,庙貌服物,毕力修举,尽还旧观。十四年卒。命守臣致祭。
子讷,字言伯,十七年正月袭封。命礼官以教坊乐导送至国学,学官率诸生二千余人迎于成贤街。自后,每岁入觐,给符乘传。帝既革丞相官,遂令班文臣首。讷性恭谨,处宗党有恩。建文二年卒。子公鉴袭。
公鉴,字昭文,有孝行,嗣爵二年卒。成祖即位,遣使致祭。
子彦缙,字朝绅,永乐八年袭,甫十岁,命肄业国学,久之遗归。十五年修阙里文庙成,御制碑文勒石。仁宗践阼,彦缙来朝。仁宗语侍臣曰:“外蕃贡使皆有公馆。衍圣公假馆民间,非崇儒重道意。”遂赐宅东安门外。宣德四年,彦缙将遣使福建市书,咨礼部,部臣以闻,命市与之。已,奏阙里雅乐及乐舞生冠服敝坏,诏所司修治。景泰元年,帝幸学。彦缙率三氏子孙观礼,赐坐彝伦堂听讲。幸学必先期召衍圣公,自此始。彦缙幼孤,能自立,然与族人不睦。景泰六年,族祖克昫等与彦缙相讦,帝置不问。彦缙子承庆,先卒。孙弘绪,字以敬,甫八岁,而彦缙卒。妾江诉弘绪幼弱,为族人所侵。诏遣礼部郎为治丧,而命其族父公恂理家事。驿召弘绪至京袭封,赐玉带金印,简教授一人课其学。英宗复辟,入贺。朝见便殿,握其手,置膝上,语良久。弘绪才十岁,进止有仪,帝甚悦。每岁入贺圣寿。帝闻其赐第湫隘,以大第易之。凡南城赏花、西苑较射,皆与焉。
公恂,字宗文。景泰五年举会试。闻母疾,不赴廷对。帝问礼部,得其故,遣使召之。日且午,不及备试卷,命翰林院给笔札。登第,即丁母忧归。天顺初,授礼科给事中。大学士李贤言:“公恂,至圣后,赞善司马恂,宋大贤温国公光后,宜辅导太子。”帝喜,同日超拜少詹事,侍东宫讲读。入语孝肃皇后曰:“吾今日得圣贤子孙为汝子傅。”孝肃皇后者,宪宗生母,方以皇贵妃有宠,于是具冠服拜谢,宫中传为盛事云。成化初,以言事谪汉阳知府,未至,丁父忧。服阕,还故秩,莅南京詹事府。久之卒。
弘绪少贵,又恃妇翁大学士李贤,多过举。成化五年被劾,按治,夺爵为庶人,令其弟弘泰袭。弘泰殁,爵仍归弘绪子。
弘泰,字以和。既嗣爵,弘治十一年,山东按臣言弘绪迁善改行,命复冠带。明年六月,圣殿灾,弘泰方在朝,弘绪率子弟奔救,素服哭庙,蔬食百日。弘泰还,亦斋哭如居丧。弘泰生七月而孤,奉母孝,与弘绪友爱,无间言。十六年卒,弘绪子闻韶袭。
闻韶,字知德。明年,新庙建,规制逾旧,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告,御制碑文勒石。正德三年以尼山、洙泗二书院及邹县子思子庙各有礼事,奏请弟闻礼主之。帝授闻礼《五经》博士,主子思子祀事,世以衍圣公弟为之。两书院各设学录一人,荐族之贤者充焉。六年,山东盗起,闻韶与巡抚赵璜请城阙里,迁曲阜县治以卫庙,不果行。嘉靖二十五年,闻韶卒,子贞干袭。
贞干,字用济。三十五年入朝。卒,子尚贤袭。
尚贤,字象之。巡抚丁以忠言:“尚贤冲年,宜如弘泰例,国学肄业。”从之。万历九年,庶母郭氏讦尚贤。帝为革供奉女乐二十六户,令三岁一朝。十七年,尚贤仍请比岁入贺,许之。尚贤博识。天启元年卒。子廕椿先卒,无嗣,从弟子廕植袭。
廕植,字对寰。祖贞宁,衍圣公贞干弟也,仕为《五经》博士。父尚坦,国学生,追封衍圣公。廕植先为博士,尚贤既丧子,遂育为嗣。天启四年以覃恩加太子太保。崇祯元年加太子太傅。
孔彦绳,字朝武,衢州西安人,先圣五十九代孙也。宋建炎中,衍圣公端友扈跸南渡,因家衢州。高宗命以州学为家庙,赐田五顷,以奉祭祀。五传至洙。元至元间,命归曲阜袭封。洙让爵曲阜之弟治。弘治十八年,衢州知府沈杰奏言:“衢州圣庙,自孔洙让爵之后,衣冠礼仪,猥同氓庶。今访得洙之六世孙彦绳,请授以官,俾主祀事。”又言:“其先世祭田,洪武初,轻则起科,后改征重税,请仍改轻,以供祀费。”帝可之。正德元年授彦绳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并减其祭田之税。
彦绳卒,子承美,字永实,十四年袭。卒,子弘章,字以达,嘉靖二十六年袭。卒,子闻音,字知政,万历五年袭。卒,子贞运,字用行,四十三年袭。时以在曲阜者为孔氏北宗,在西安者为南宗云。
颜希惠,复圣五十九代孙也。洪武初,以颜子五十七代孙池为宣德府学教授。十五年改三氏学教授,以奉祀事。池,字德裕。子拳,字克膺。拳子希仁,字士元。景泰三年诏以颜、孟子孙长而贤者各一人,至京官之。其年,希仁为巡按御史顾躭所劾。诏黜希仁,召希惠以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未几,以希惠非嫡子,仍以希仁长子议为之。议,字定伯,成化元年赐第京师,入觐,驰驿以为常。议卒,子鋐,字宗器,十八年袭。卒,子重德,字尚本,正德二年袭。卒,子从祖,字守嗣,袭。卒,无子,嘉靖四十一年以从祖从父重礼之长子肇先为嗣。肇先,字启源。卒,子嗣慎,字用修袭。卒,长子尹宗先卒,次子尹祚,字永锡,万历年袭。尹祚为人博学好义,尹宗之子伯贞既长,遂以其职让之。伯贞,字叔节,二十七年袭。卒,子幼,弟伯廉,字叔清,三十四年袭。卒,子绍绪,崇祯十四年袭。
曾质粹,字好古,吉安永丰人,宗圣五十九代孙也。其先,都乡侯据避新莽之乱,徙家豫章,子孙散居抚、吉诸郡间。成化初,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诏加修筑。正德间,山东佥事钱鋐访得曾子之后一人于嘉祥山中,未几而没。嘉靖十二年,以学士顾鼎臣言,诏求嫡嗣。于是江西抚按以质粹名闻,命回嘉祥,以衣巾奉祀。十八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三十九年卒。子昊,未袭卒。昊子继祖,字绳之,少病目,江西族人衮谋夺其职,为给事中刘不息、御史刘光国所纠,于是罢衮官,而继祖仍主祀事。卒,子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卒,子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袭。卒,子闻达,字象舆,十四年袭。
孔闻礼,字知节,衍圣公闻韶弟也。正德二年诏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述圣祀事。自后,世以衍圣公弟为之。闻礼卒,嘉靖二十五年,贞宁字用致袭。卒,万历二十二年,廕桂袭。卒,天启二年,廕隆袭。卒,八年,尚达袭。卒,崇祯十年,廕相袭。卒,十四年,廕锡袭。卒,十六年,廕钰袭。
孟希文,字士焕,亚圣五十六代孙也。洪武元年诏以孟子五十四代孙思谅奉祀,世复其家。思谅,字友道,子克仁,字信夫。克仁子希文。景泰三年授希文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卒,子元,字长伯,弘治二年袭。卒,子公棨幼,嘉靖二年以元弟亨之子公肇袭。公肇,字先文,少好学,事继母孔氏,以孝闻。卒,十二年,仍以公棨袭。公棨,字橐文。卒,子彦璞,字朝玺,隆庆元年袭。卒,子承光,万历二十九年袭。卒,子弘誉,天启三年袭。卒,子闻玉,崇祯二年袭。
仲于陛,先贤仲子六十二代孙也。万历十五年诏以仲子五十九代孙吕为奉祀。吕子铨。铨子则显。则显子于陛。崇祯十六年以衍圣公孔廕植言,诏授于陛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赐泗水县、济宁州田六十余顷,庙户三十一,以奉其祭祀焉。
周冕,先贤元公周子十二代孙也。其先,道州人,熙宁中,周子葬母江州,子孙因家庐山莲花峰下。景泰七年,授冕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还乡以奉周子祀事。卒,子绣麟袭。卒,子道袭。卒,子联芳袭。卒,子济袭。卒,从弟汝忠袭。卒,子莲应袭。
程接道,先贤正公程子后也。宋淳熙间,纯公程子五世孙有居江宁者,尝主金陵书院祀事。卒,以名幼学者承之。明初失传。崇祯三年,河南巡按李日宣请以正公之后为之嗣,诏许之,遂以接道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十四年,土贼于大忠作乱,接道力拒,死之。
程克仁,先贤正公程子十七代孙也,世居嵩县之六浑。景泰六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程子祀事。卒,子继祖袭。卒,仲子世宥袭。卒,子心传袭。心传庄重寡言,为乡党所称。卒,弟宗益袭。卒,从子佳引袭。卒,从弟佳祚袭。崇祯十四年为土贼于大忠所杀。
张文运,郿人,先贤明公张子十四代孙也。天启二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张子祀事。崇祯三年卒,子承引,以父忧未袭。六年卒,子元祥,本朝康熙元年袭。
邵继祖,洛阳人,先贤康节公邵子二十七代孙也。崇祯三年,河南巡按吴甡请以继祖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邵子祀事。诏从之。卒,子养醇袭。
硃梴,字孟龄,先贤文公硃子九世孙也,世居福建建安县之紫霞洲。景泰六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硃子祀事。梴为人淳谨,言动有则。卒,子燉,字孔晖袭。燉以事入都,中途遇盗。未几,有遗金道上者,燉守之,以还其人,人称其廉介。卒,子茔,字元厚袭。卒,子鎏袭。卒,子法,字兆祖袭。法为人孝友。卒,子楗,字士启袭。卒,子莹,字惟玉袭。卒,子之俊,字乔之袭。
硃墅,先贤文公硃子十一世孙也。正德间,给事中戴铣、汪元锡,御史王完等相继言:“硃子,继孔子者也。孔子之后有曲阜、西安,硃子之后亦有建安、婺源。今建安恩典已隆,在婺源者,请依阙里之例,录其子孙一人,量授以官,俾掌祠事。”诏许之。嘉靖二年授墅翰林院《五经》博士。三十八年以本学训导席端言,令其世袭。墅卒,子镐袭。卒,子德洪袭。卒,子邦相袭。卒,子煜袭。卒,子坤袭。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