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四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於冀。周分并为幽。职方,东北幽州,山镇医巫闾,泽薮养,川河、,浸、时。其利鱼、盐,其畜马、牛、豕,其谷黍、稷、稻。武王封太保于燕。秦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为燕国,历封臧荼、卢绾、刘建、刘泽、刘旦,尝置涿郡广阳国。後汉为广平国广阳郡;或合于上谷,复置幽州。後周置燕及范阳郡,隋为幽州总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怀仙、朱滔、刘怦、刘济相继割据。刘总归唐。至张仲武、张允仲,以正得民。刘仁恭父子僭争,遂入五代。自唐而晋,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宗升为南京,又曰燕京。
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东曰宣和,南曰大内。内门曰宣教,改元和;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有楼阁,球场在其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曰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关,古北之口,桑乾河、高梁河、石子河、大安山、燕山中有瑶屿。府曰幽都,军号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
统州六、县十一:
析津县。本晋蓟县,改蓟北县,开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名。户二万。
宛平县。本晋幽都县,开泰元年改今名。户二万二千。
昌平县。本汉军都县,後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元魏置东燕州、平昌郡及昌平县。郡废,县隶幽州。在京北九十里。户七千。
良乡县。燕为中都县,汉改良乡县,旧属涿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唐圣历元年改固节镇,神龙元年复为良乡县,刘守光徙治此。在京南六十里。户七千。
潞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德二年置元州,贞观元年州废,复为县。有潞水。在京东六十里。户六千。
安次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德四年徙置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徙今县西五里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挢行市南。在京南一百二十里。户一万二千。
永清县。本汉益昌县,隋置通泽县,唐置武隆县,改会昌,天宝初为永清县。在京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武清县。前汉雍奴县,属渔阳郡。水经注,雍奴者,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唐天宝初改武清。在京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一万。
香河县。本武清孙村。辽於新仓置榷盐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在京东南一百二十里。户七千。
玉河县。本泉山地。刘仁恭於大安山创宫观,师炼丹羽化之术于方士王若讷,因割蓟县分置,以供给之。在京西四十里。户一千。
◎ 阴县。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於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阴镇,後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锤、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群臣各有分地。户五千。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沟驿渡河,四十里至新城县,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北渡范水、刘李河,六十里至良乡县。渡卢沟河,六十里至幽州,号燕京。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曰启夏门,内有元和殿,东门曰宣和。城中坊皆有楼。有闵忠寺,本唐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造;又有开泰寺,魏王耶律汉宁造。皆遣朝使游观。南门外有于越王廨,为宴集之所。门外永平馆,旧名碣石馆,请和後易之。南即桑乾河。
顺州,归化军,中,刺史。秦上谷,汉范阳,北齐归德郡境。隋开皇中,粟末与高丽战不胜,厥稽部长突地稽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馀城西北举落内附,置顺州以处之。唐武德初改燕州,会昌中改归顺州,唐末仍为顺州。有温渝河;白遂河;曹王山,曹操尝驻军于此;黍谷山,邹衍吹律之地,南有齐长城。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初军曰归宁,後更名。统县一:
怀柔县。唐贞观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顺义县。开元四年置松漠府弹汗州。天宝元年改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今名。户五千。
檀州,武威军,下,刺史。本燕渔阳郡地,汉为白檀县。魏书,曹公历白檀,破乌丸於柳城。续汉书,白檀在右北平。元魏创密云郡,兼置安州。後周改为元州。隋开皇十八年割燕乐、密云二县置檀州。唐天宝元年改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辽加今军号。有桑溪、鲍丘山、桃花山、螺山。统县二:
密云县。本汉白檀县,後汉以居奚。元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高齐废郡及二县,来属。户五千。
行唐县。本定州行唐县。太祖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县。隶彰愍宫。户三千。
涿州,永泰军,上,刺史。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元魏复为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属幽州,大业三年以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郡废,为涿县,七年改范阳县,大历四年置涿州。石晋以归太宗。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楼桑河、横沟河、礼逊河、祁沟河。统县四:
范阳县。本汉涿县。唐武德中,改范阳县。有涿水、范水。户一万。
固安县。本汉方城县,先属广阳国。隋开皇九年,自易州涞水县移置,属幽州,取汉故安县名。唐武德四年属北义州,徙治章信堡。贞观二年义州废,移今治,复属幽州。在州东南九十里。户一万。
新城县。本汉新昌县。唐大历四年析固安县置,後省。後唐天成四年复析范阳县置。在州南六十里。户一万。
归义县。本汉易县地。齐并入县。唐武德五年置北义州,州废,复置县来属。民居在巨马河南,侨治新城。户四千。
易州,高阳军,上,刺史。汉为易、故安二县地。隋置易州,隋末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复易州。天宝元年仍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五代隶定州节度使。会同九年孙方简以其地来附。应历九年为周世宗所取,後属宋。统和七年攻克之,升高阳军。有易水、涞水、狼山、太宁山、白马山。统县三:
易县。本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於故安城西北隅置县,即今县治也。户二万五千。
涞水县。本汉道县,今县北一里故道城是也。元魏移於故城南,即今县置。周大象二年省。隋开皇十八年改涞水县。在州东四十里。有涞水。户二万七千。
容城县。本汉县,先属涿郡,故城在雄州西南。唐武德五年属北义州。贞观元年还本属。圣历二年改全忠县。天宝元年复名容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户民皆居巨马河南,侨治涿州新城县。户五千。
蓟州,尚武军,上,刺史。秦渔阳、右北平二郡地。隋开皇中徙治玄州总管府,炀帝改渔阳郡。唐武德元年废入幽州,开元十八年分立蓟州。统县三:
渔阳县。本汉县,属渔阳郡。晋省,复置。元魏省。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置蓟州。有鲍丘水。户四千。
三河县。本汉临县地,唐开元四年析潞州置。户三千。
玉田县。本春秋无终子国。汉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元魏属渔阳郡治,省,唐武德二年复置。贞观初省,乾封中复置。万岁通天元年更名玉田,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属营州。十一年又属幽州。十八年来属。搜神记:「雍伯,洛阳人,性孝,父母没,葬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人有就饮者,与石一斗,种生玉,因名玉田。」户三千。
景州,清安军,下,刺史。本蓟州遵化县,重熙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
平州,辽兴军,上,节度。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右北平二郡地,汉因之。汉末,公孙度据有,传子康、孙渊,入魏。隋开皇中改平州,大业初复为郡。唐武德初改州,天宝元年仍北平郡。後唐复为平州。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统州二、县三:
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於此。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州。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後因之。户七千。
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州东北六十里。户五千。
望都县。本汉海阳县,久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有海阳山。县在州南三十里。户三千
滦州,永安军,中,刺史。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齐桓公伐山戎,见山神俞鬼,即此。秦为右北平。汉为石城县,後名海阳县。汉末为公孙度所有。晋以後属辽西。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太祖以俘户置。滦州负山带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尝驻此;临榆山,峰峦崛起,高千馀仞,下临渝河。统县三:
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於濡水。汉属辽西郡,久废。唐季入契丹,世宗置县。户四千。
马城县。本卢龙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析置县,以通水运。东北有千金冶,东有茂乡镇。辽割隶滦州。在州西南四十里。户三千。
石城县。汉置,属右北平郡,久废。唐贞观中於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焉。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户三千。
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领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郡。後周为高宝宁所据。隋开皇置州,大业改辽西郡。唐武德元年改营州,万岁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改曰柳城郡。後唐复为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
广宁县。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岁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荣。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户三千。
※校勘记
一: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援立,原误「援力」。按地理志五:「晋高祖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又地理志一:「太宗援立晋。」据改。
二:榆林之关索隐谓,今山海关,隋书曰渝关,亦曰临渝关。此榆林盖临渝之声同而倒误者。
三:开泰元年落军额按纪开泰元年十一月,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四:本晋幽都县索隐谓晋无幽都县,唐志幽州范阳郡有幽都县,晋应作唐。
五:昌平县本汉军都县按昌平、军都并汉置县,後魏始废昌平入军都。
六:元魏置东燕州平昌郡及昌平县「州平昌」三字原脱。辑本元一统志卷一:「後魏即县郭置东燕州及平昌郡昌平县,後郡废县存,以隶幽州。」据补。
七:固节镇据新唐书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记(以下称寰宇记)六九,应作固节县。
八:水经注注字原脱。按「雍奴者」云云,非水经经文,为郦道元注,据补。
九: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三河,原误「香河」。按香河为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所新置,非旧有。据改。
一○:本泉山地索隐:「泉山上当有玉字。清一统志玉泉山在宛平县西北二十五里。玉河源出于玉泉山,亦名御河。玉河废县在宛平县西南。」
一一:北渡范水刘李河渡,原误「复」。据王曾行程录改。又行程录范水上有涿水,下文元和殿後有洪政殿。
一二:齐长城按此地非齐境,索隐谓齐当作燕。昌平山水记则谓北齐天保中所筑。
一三:改归化郡郡,原误「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及寰宇记六九改。
一四:易故安二县地故安,原误「安故」,据汉书地理志及上文改。
一五:本汉道县索隐谓「道」当作屰,汉志注:「屰,古遒字,音字由反。」续志亦作屰,晋志始作遒。
一六:周大象二年省隋开皇十八年改涞水县「二年省,隋开皇」六字原脱。按周大象三年二月为隋所灭,无十八年。寰宇记六七云,後周大象二年省遒县入涿县。隋志云,开皇元年以范阳为遒,更置范阳於此;六年为固安,八年废;十年又置为永阳,十八年改为涞水。据补。
一七:本汉临县地唐开元四年析潞州置考异谓「」当作。索隐云:「两汉志俱无临县。唐武德二年析潞县置临。贞观元年省。开元四年复析潞县置三河县,即临故地。」
一八: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此九字衍文。按石晋割地在太宗时,滦州为太祖以俘户置,不在十六州之内。
一九:冀阳冀,原误「翼」,据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改。
二○:广宁县汉柳城县拾遗云,汉当作唐。元丰九域志:「河北路营州下都督柳城郡,领羁縻四州,柳城一县。」汉柳城在中京道。索隐谓自此以下至「复旧地」,应移入中京道兴中县下。
二一:李万荣荣,原误「营」,据世表及旧唐书一九九、新唐书二一九契丹传改。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