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一天文志
案:《天文志序》原本阙佚,然其日食、星变诸门,事迹具存,较《欧阳史·司天考》为详备。今考《五代会要》所载星变、物异诸门,与《司天考》互有详略。盖五代典章散佚,各记所闻,未能画一也。参考诸书,当以是书为得其实焉。
日食
梁太祖乾化元年,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时言事者多引汉高祖末年日食于岁首,梁祖甚恶之,于是素服避正殿,百官各守本司。是日,有司奏:「云初阴晦,事同不食。」百僚奉表称贺。
末帝龙德三年,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唐庄宗同光三年,四月癸亥朔,时有司奏:「日食在卯,主岁大旱。」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乙酉朔,日有食之。二年,八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三年,二月丁丑朔,日食。其日阴云不见,百官称贺。
长兴元年,六月癸巳朔,日食。其日阴冥不见,至夕大雨。二年,十一月甲申朔,先是,司天奏:「朔日合食二分,伏缘所食微少,太阳光影相铄,伏恐不辨亏阙,请其日不入阁。百官守司。」从之。
晋高祖天福二年,正月乙卯,先是,司天奏:「正月二日,太阳亏食,宜避正殿,开诸营门,盖藏兵器,半月不宜用军。」是日太阳亏,十分内食三分,在尾宿十七度。日出东方,以带食三分,渐生,至卯时复满。三年,正月戊申朔,司天先奏,其日日食。至是日不食,内外称贺。四年,七月庚子朔,时中书门下奏:「谨按旧礼:日有变,天子素服避正殿,太史以所司救日于社,陈五兵、五鼓、五麾,东戟西矛,南弩北楯,中央置鼓,服从其位,百职废务,素服守司,重列于庭,每等异位,向日而立,明复而止。今所司法物,咸不能具,去岁正旦日食,唯谨藏兵仗,皇帝避正殿素食,百官守司。今且欲依近礼施行。」从之。七年,四月甲寅朔,是日百官守司,太阳不食,上表称贺。八年,四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少帝开运元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二年,八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三年,二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汉隐帝乾祐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周太祖广顺二年,四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月食
梁太祖开平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夜,先是,司天奏:「是日月食,不宜用兵。」时王景仁方总大军北伐,追之不及。至五年正月二日,果为后唐庄宗大败于柏乡。
唐庄宗同光三年,三月戊申,月食。九月甲辰,月食。
明宗天成三年,十二月乙卯,月食。四年,六月癸丑望,月食。十二月庚戌,月食。
晋高祖天福二年,七月丙寅,月食。五年,十一月丁丑,月食鹑首之分。
少帝开运元年,三月戊子,月食。九月丙戌,月食。
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月食。
周世宗显德三年,正月戊申,月食。五年,十一月辛未,月食。
◎月晕
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月晕匝火、木。
◎彗孛
梁太祖乾化二年,四月甲戌夜,彗见于灵台之西。
唐明宗天成三年,十月庚午夜,西南有孛,长丈余,东南指,在牛五度。
末帝清泰三年,九月己丑,彗出虚、危,长尺余,形细微,经天垒、哭星。
晋高祖天福六年,九月,有彗星长丈余。八年,十月庚戌夜,有彗见于东方,西指,尾长一丈,在角九度。
周太祖显德三年,正月壬戌夜,有星孛于参角,其芒指于东南。
◎五星凌犯
梁太祖开平二年,正月乙亥,岁星犯月。
乾化二年,五月壬戌,荧惑犯心大星,去心四度,顺行。占曰:「心为帝王之星。」其年六月五日,帝崩。
唐庄宗同光二年,八月戊子,荧惑犯星。三年,三月丙申,荧惑犯上相。四月甲申,荧惑犯左执法。六月丙寅,岁犯右执法。九月己亥,荧惑在江东犯第一星。案《欧阳史》:九月丙辰,太白、岁相犯。是书不载,疑有阙文。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癸卯,太白犯心大星。辛亥,荧惑犯上将。
九月庚午,荧惑犯右执法,已卯,荧惑犯左执法。十月戊子,荧惑犯上相。十二月,荧惑犯氐。二年,正月甲戌,荧惑、岁相犯。二月辛卯,荧惑犯键闭。三月,荧惑犯上相。六月辛丑,荧惑犯房。九月壬子,岁犯房。
三年,正月壬申,太白、荧惑合于奎。闰八月癸卯,荧惑犯上相。乙卯,荧惑犯右执法。庚午,太白犯左执法。九月庚辰,镇、岁合于箕。辛巳,太白、荧惑合于轸。十二月壬寅,荧惑犯房,太白、岁相犯于斗。四年,三月壬辰,岁犯牛。九月丙子,荧惑入哭星。
长兴元年,六月乙卯,太白犯天樽。十一月壬戌,荧惑犯氐。十二月丙辰,荧惑犯天江。二年,正月乙亥,太白犯羽林。四月甲寅,荧惑犯羽林。八月,辰犯端门。十一月丙戌,太白犯键闭。三年,四月庚辰,荧惑犯积尸。九月庚寅,太白犯哭星。十一月己亥,太白犯壁垒。四年,八月己未,五鼓三筹,荧惑近天高星,岁星近司怪,太白近轩辕大星。案《欧阳史》:九月辛巳,太白犯右执法。是书不载。
末帝清泰元年,六月甲戌,太白犯右执法。
晋高祖天福元年,三月壬子,荧惑犯积尸。四年,四月辛巳,太白犯东井北辕。甲申,太白犯五诸侯。五月丁未,太白犯舆鬼中星。六年,八月辛卯,太白犯轩辕。九月己卯,荧惑犯上将。八年,八月丙子,荧惑犯右掖。十月丙辰,荧惑犯进贤。
开运元年,二月壬戌,太白犯昴。己巳,荧惑犯天钥。四月丁巳,太白犯五诸侯。七月甲申,太白犯东井。八月甲辰,荧惑入南斗。十月壬戌,荥惑犯哭星。案:此条《欧阳史》不载。十二月,太白犯辰。二年,八月甲戌,岁犯东井。九月甲寅,太白犯南斗魁。十一月甲午朔,太白犯哭星。
汉天福十二年,十月己丑,太白犯亢距星。
乾祐元年,八月己丑,镇星入太微西垣。戊戌,岁犯右执法。十月丁丑,岁犯左执法。二年,九月壬寅,太白犯右执法。庚戌,太白犯镇。丁卯,太白犯岁。十一月,镇星始出太微之左掖门。自元年八月己丑,镇星入太微垣,犯上将、左右执法、内屏、谒者,勾己往来,凡四百四十三日方出左掖。三年,六月乙卯,镇犯左掖。七月甲申,荧惑犯司怪。八月癸卯,太白犯房。庚戌,太白犯心大星。十月辛酉,太白犯岁。
周广顺元年,二月丁巳,岁犯咸池。己未,荧惑犯五诸侯。三月甲子,岁守心。己卯,荧惑犯鬼。壬午,荧惑犯天户。四月甲午,岁犯钩钤。二年七月,荧惑犯井钺。八月乙未,荧惑犯天樽。九月辛酉,荧惑犯鬼。庚辰,荧惑掩右执法。十月壬辰,太白犯进贤。三年,四月乙丑,荧惑犯灵台。五月辛巳,荧惑犯上将。
显德六年,六月庚子,荧惑与心大星合度,光芒相射。先是,荧惑勾己于房、心间,凡数月,至是与心大星合度,是夜顺行。案:此条《欧阳史》不载。
◎星昼见
唐同光三年,六月己巳,太白昼见。
天成元年,七月庚申,太白昼见。
长兴二年,五月己亥,岁星昼见。闰五月己巳,岁星昼见。八月戊子,太白昼见。三年,十月壬申,太白昼见。四年,五月癸卯,太白昼见。
清泰元年,五月己未,太白昼见。
汉天福十三年,四月丙子,太白昼见。
乾祐二年,四月壬午,太白昼见,
周广顺二年,二月庚寅,太白经天。
◎流星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甲辰,东方有流星如数升器,出毕宿口,曳光三丈余,有声如雷。
唐长兴二年,九月丙戌夜,二鼓初,东北方有小流星入北斗魁灭。至五鼓初,西北方次北有流星,状如半升器,初小后大,速流如奎灭。尾迹凝天,屈曲似云而散,光明烛地。又东北有流星如大桃,出下台星,西北速流,至斗柄第三星旁灭。五鼓后至明,中天及四方有小流星百余,流注交横。
应顺元年春,二月辛未夜,有大星如五升器,流于东北,有声如雷。
清泰元年,九月辛丑夜,五鼓初,有大星如五斗器而南流,尾迹长数丈,赤色,移时盘屈如龙形,蹙缩如二铧,相斗而散。又一星稍小,东流,有尾迹,凝成白气,食顷方散。
晋天福三年,三月壬申夜,四鼓后,东方有大流星,状如三升器,其色白,长尺余,屈曲流出河鼓星东三尺,流丈余灭。
周显德元年,正月庚寅,子夜后,东北有大星坠,有声如雷,牛马震骇,六街鼓人方寐而惊,以为晓鼓,乃齐伐鼓以应之,至曙方知之。三月,高平之役,战之前夕,有大流星如日,流行数丈,坠于贼营之所。
◎云气
梁开平二年,三月丁丑夜,月有苍白晕,又有白气如人形十余,皆东向,出于晕内。九月乙酉,平旦,西方有气如人形甚众,皆若俯伏之状,经刻乃散。
唐同光三年,日有背气,凡十二。三年,九月丁未夜,遍天阴云,北方有声如雷,四面鸡雉皆雊,俗谓之「天狗落」。是岁,日有背气,凡十三。是月,司天监奏:「自七月三日阴云大雨,至九月十八日后方晴,三辰行度灾祥,数日不见。」闰十二月庚午,日有黑气,似日,交相错磨,测在室十度。
天成二年,十二月壬辰,西方有赤气,如火焰焰,约二千里。占者云「不出二年,其下当有大兵。」
长兴三年,六月,司天监奏:「自月初至月终,每夜阴云蔽天,不辨星月。」
应顺元年,四月九日,白虹贯日,是时闵帝遇害。
晋天福初,高祖将建义于太原,日傍多有五色云,如莲芰之状。二年,正月丙辰,一鼓初,北方有赤气,向西至戌亥地,东北至丑地已来向北,阔三丈余,状如火光。赤气内见紫微宫共北斗诸星,其气乍明乍暗。至三点后,后有白气数条,相次西行,直至三鼓后散。
汉乾祐二年十二月,日晕三重,上有背气。
周显德三年,十二月庚午,白虹贯日,气晕勾环。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