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九
氏叔琮,尉氏人也。唐中和末,应募为骑军,初隶于庞师古,为伍长。叔琮壮勇沈毅,胆力过人。太祖讨巢、蔡于陈、许间,叔琮奋击,首出诸校,太祖壮之,自行伍间擢为后院马军都将。时东伐徐、郓,多历年所,叔琮身当矢石,奋不顾命,观者许焉。累迁为指挥使,寻奏授许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太祖伐襄阳,叔琮失利,降为阳翟镇遏使;寻又捍御晋军于洹水有功,迁曹州刺史。天复元年春,领大军攻拔泽、潞,叔琮遂引兵北掠太原。师还,除晋州节度使。明年,太祖屯军于岐下,晋军潜袭绛州,前军不利。晋军恃胜攻临汾,叔琮严设备御。乃于军中选壮士二人,深目虬须,貌如沙陀者,令就襄陵县牧马于道间。蕃寇见之不疑,二人因杂其行间,俄而伺隙各擒一人而来。晋军大惊,且疑有伏兵,遂退据蒲县。时太祖遣硃友宁将兵数万赴应,悉委叔琮节制。既至,诸将皆欲休军,叔琮曰:「若然,则贼必遁矣,遁则何功焉!」因夜出,潜师截其归路,遇晋军游骑数百,尽杀之;遂攻其垒,拔之,斩获万余众,夺马三百匹。太祖闻之,喜谓左右曰:「杀蕃贼,破太原,非氏老不可!」叔琮乃长驱收汾州,与晋人转战,直抵并垒。军回,以其功奏加检校司空。自后累年,晋军不敢侵轶。叔琮养士爱民,甚有能政。天复三年,为鄜州留后,寻真领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及昭宗东迁,征为右龙虎统军,以卫洛阳。天祐元年八月,与硃友恭同受太祖密旨,弑昭宗于大内。既而责以军政不理,贬白州司户。寻赐自尽。叔琮将死,呼曰:「卖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谤,其如神理何!」乾化二年,诏许归葬。
硃友恭,寿春人,本姓李,名彦威。?角事太祖,性颖利,善体太祖意,太祖怜之,因畜为己子,赐姓,初名克让,后改之。时初建左长剑都,以友恭董之。从太祖四征,稍立军功,累迁诸军都指挥使、检校左仆射。乾宁中,授汝州刺史,加检校司空。光化初,淮夷侵鄂渚,武昌帅杜洪来乞师,太祖遣友恭将兵万余,济江应援,引兵至龙沙、九江而还,军声大振。时淮寇据黄州,友恭攻陷其壁,获贼将瞿章,俘斩万计。途经安陆,因袭杀刺史武瑜,尽收其众,以功为颍州刺史,加检校司徒。天复中,为武宁军留后。天祐初,昭宗东迁洛邑,征拜左龙虎统军,以卫宫阙。寻与氏叔琮同受太祖密旨,弑昭宗于洛阳宫。既而太祖自河中至,责以慢于军政,贬崖州司户,复其本姓名,与氏叔琮同日赐死。《北梦琐言》云:硃全忠请诛硃友谅、氏叔琮,以成济之罪归之。友谅临刑诉天曰:「天若有知,他日亦当如我。」后全忠即位,为子友珪所弑,竟如其言。案友谅当作友恭,见后考证。
王重师,颍州长社人也。材力兼人,沈嘿大度,临事有权变,剑槊之妙,冠绝于一时。唐中和末,蔡寇陷许昌,重师脱身而来,太祖异其状貌,乃隶于拔山都。每于军前效用,颇出侪类。文德中,令董左右长剑军。太祖伐上蔡,重师力战有功。及讨兗、郓,擢为指挥使,奏授检校右仆射。重师枕戈擐甲五六年,于齐、鲁间凡经百余战,由是威震敌人。寻授检校司空,为颍州刺史。乾宁中,太祖攻濮州,纵兵坏其墉,濮人因屯火塞其坏垒,烟焰亘空,人莫敢越。重师方苦金疮,卧于军次,诸将或勉之,乃跃起,命壮士悉取军中氈罽投水中,掷于火上,重师然后率精锐,持短兵突入,诸军踵之,濮州乃陷。重师为剑槊所伤,身被八九创,丁壮荷之还营,且将毙矣。太祖惊惜尤甚,曰:「虽得濮垒,而失重师,奈何!」亟命以奇药疗之,弥月始愈。寻知平庐军留后,加检校司徒。其后北伐幽、沧、镇、定,屡与晋军接战,颇得士心,故多胜捷。天祐中,授雍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数年治戎恤民,颇有威惠。开平中,为刘捍所构,太祖深疑之,然未有以发其事。无何,擅遣裨将张君练纵兵深入邠、凤,君练败北。太祖闻之,怒其专擅,因追而斩之。《通鉴》云刘捍至长安,王重师不为礼,捍谮之帝,曰:「重师潜与邠、岐通。」甲申,贬溪州刺史,寻赐自尽,夷其族。
硃珍,徐州丰县雍凤里人也。太祖初起兵,珍与庞师古、许唐、李晖、丁会、氏叔琮、邓季筠、王武等八十余人,以中涓从,摧坚陷阵,所向荡决。及太祖镇汴,兼领招讨使,署珍为宣武右职,以总腹心。于是简练军伍,裁制纲纪,平巢破蔡,多珍之力也。
始尚让以骁骑五千人至繁台,珍与庞师古、齐奉国等击退之。及黄巢败,珍与并帅李克用追至冤句而还。寻从太祖以汴、宋、亳之师入西华,破王夏寨,勇冠军锋,以功加秩。光启元年,署诸军都指挥使,始为上将。于是军焦夷,败蔡师铁林三千人,尽俘其将。复西至汝、郑,南过陈、颍,缭宋、亳、滑、濮间,与蔡贼交战,鏖伏袭杀,不知其数。会滑州节度使安师儒戎政不治,太祖命珍与李唐宾率步骑以经略之。始入境,遇大雪,令军士无得休息,一夕驰至壁下,百梯并升,遂乘其墉,滑州平。时太祖方谋齐师,乃遣珍往淄州募兵,行次任县,东面都统齐克让伏兵于孙师陂以邀珍,珍大破之。进军至牙山,都虞候张仁遇白珍曰:「军有不齐者,当先斩本都将,后以状闻,愿许之。」珍怒其专,乃斩仁遇以徇军,由是诸将咸惧。兵至乾封,与淄人战于白草口,败之。青人以步骑二万,列三寨于金岭驿,珍与战,连破之,歼其师,尽获军器戎马。是夕,攻博昌,大获兵众。其后破卢瑭、张晊及硃瑄、硃瑾之众,平定曹、濮,未尝不在战中。
梁山之役,始与李唐宾不协。珍在军尝私迎其室于汴,而不先请,太祖疑之,密令唐宾察之,二将不相下,因而交诤。唐宾夜斩关还汴以诉,珍亦弃军单骑而至,太祖两惜之,故不罪,俾还于师。复以踏白骑士入陈、亳间,以邀蔡人,遂南至斤沟,破淮西石璠之师二万,掳璠以献。珍旋师自亳北趣静戎,济舟于滑,破黎阳、临河、李固三镇。军于内黄,败乐从训万余人,分命聂金、范居实略澶州,与魏师遇于临黄;魏军有豹子军二千人,戮之无噍类,威振河朔。复攻淮西,至蔡,夹河而寨,败贼将萧皓之众,皆拥于河溺死之。进军蔡州,营其西南,既破羊马垣,遇雨班师。珍以兵援刘赞,赴楚州,至襄山南,遇徐戎扼其路,珍乃攻丰,下之。时溥乃以全师会战于丰南吴康里,珍乃收丰,破其三万余众。及蔡贼平,珍比诸将功居多。
龙纪初,与诸将屯于萧县,以御时溥,珍虑太祖自至,令诸军葺马厩以候巡抚,李唐宾之裨将严郊独慢焉,军候范权恃珍以督之。唐宾素与珍不协,果怒,乃见以诉其事。珍亦怒曰:「唐宾无礼!」遂拔剑斩之,珍命骑列状陈其事。太祖初闻唐宾之死,惊骇,与敬翔谋,诈令有司收捕唐宾妻子下狱,以安珍心。太祖遂径往萧县,距萧一舍,珍率将校迎谒,梁祖令武士执之,责其专杀,命丁会行戮。都将霍存等数十人叩头以救,太祖怒,以坐床掷之,乃退。
李思安,陈留张亭里人也。初事汴将杨彦洪为骑士。好拳勇,未弱冠,长七尺,超然有乘时自奋之意。唐中和三年,太祖镇汴,尝大阅戎旅,睹其材,甚伟之,因锡名思安,字贞臣。思安善飞槊,所向披靡,每从太祖征伐,常驰马出敌阵之后,测其厚薄而还。或敌人有恃猛自炫者,多命取之,必鹰扬飚卷,擒馘于万众之中,出入自若,如蹈无人之地。太祖甚惜之,命副王虔裕为踏白将。时巢、蔡合从,太祖每遣侦逻,必率先独往。巢败走,思安领所部百余人追贼,杀戮掩夺,众莫敢当。寻领军袭蔡寇于郑,都将李唐宾马踬而坠,思安援槊刺追者,唐宾复其骑而还。又尝与蔡人斗,当阵生擒贼将柳行实。其后渡长淮,下天长、高邮二邑,又拒孙儒,迫濠州,皆有奇绩。累迁为诸军都指挥使,奏官至检校左仆射,寻拜亳州刺史。练兵御寇,边境肃然。思安为性勇悍,每统戎临敌,不大胜,必大败。
开平元年春,率兵伐幽州,营于桑乾河,掳获甚众,燕人大惧。及军回,率诸军伐潞,累月不克,师人多逸。太祖怒甚,诏疏其罪,尽夺其官爵,委本郡以民户系焉。逾岁起之,复令领兵,亦无巨绩可纪。太祖尝因命将授钺,谓左右曰:「李思安当敌果敢,无出其右者,然每遇籓方择材,吾将用之,则败闻必至,如是者二三矣,则知飞将数奇,前史岂虚言哉!」乾化元年秋,又以为相州刺史。思安自谓当拥旄仗钺,及是殊不快意,但日循晏安,无意为政。及太祖北征,以候骑之误,落然无所具,而复壁垒荒圮,帑廪空竭,太祖怒,贬柳州司户,寻赐死于相州。《通鉴》:开化元年丙午,至相州,刺史李思安不意帝猝至,落然无具,坐削官爵。二年正月丁卯,帝至获嘉,追思李思安去岁供馈有阙,贬柳州司户,寻长流思安于崖州,赐死。
邓季筠,宋州下邑人也。少入黄巢军,隶于太祖麾下。及太祖镇汴,首署为牙将,主骑军。伐郓之役,生擒排阵将刘矫以献。唐大顺初,唐帝命丞相张浚伐太原,太祖奉诏出师,西至高平,与晋人接战,军既不利,季筠为晋人所擒。克用见之甚喜,释缚,待以宾礼,俄典戎事。季筠在并门凡四稔。景福二年,晋军攻邢台,季筠领偏师预其役,将及邢,邢人阵于郊,两军酣战之际,季筠出阵,飞马来归;太祖大加奖叹,赏赉甚厚。时初置?子都,最为亲军,命季筠主之,旋改统亲骑,又迁将中军。天祐三年,奏授登州刺史,下车称理。登州旧无罗城,及季筠至郡,率丁壮以筑之,民甚安之,因相与立碑以颂其绩。太祖受禅,改郑州刺史,寻主兵于河中,为都指挥使。时并人寇平阳,季筠接战于洪洞,大克,拜华州防御使。又继领龙骧等诸军骑士,累官至检校司空。柏乡之役,季筠临阵前却,太祖亦未之罪。乾化二年春,太祖亲伐镇、定,驻于相州,因阅马,怒其马瘦,与魏博军校何令稠、陈令勋同斩于纛下。
黄文靖,金乡人。少附于黄巢党中,巢败,归于太祖,累署牙职,继迁诸军指挥使。从太祖南平巢、蔡,北定兗、郓,皆有功。唐大顺中,佐葛从周送硃崇节入潞。会晋军十余万近逼垣寨,文靖虑孤军难守,乃与葛从周启闉出师,文靖为殿,命矢刃皆外向,持重而还,晋人不敢逼。其年冬,与康怀英渡淮,入寿春之境,下安丰、霍丘,至光州而还。光化初,晋将李嗣昭、周德威寇于山东,文靖佐葛从周统大军御之。至沙河,败晋军五千余骑,遂逐之,越张公桥乃止。后旬日,复与晋人战于邢州之北,擒蕃将贲金铁、慕容藤、李存建等百余人,夺马数千匹。寻以功表授检校左仆射、耀州刺史。天祐二年春,命佐杨师厚深入淮甸,越寿春,侵庐江,军至大独山,遇淮夷,杀五千余众,振旅而还。改蔡州刺史,加检校司空,又迁颍州刺史。太祖受禅,复为蔡州刺史,入为左神武统军,又改左龙骧使。乾化元年,从太祖北征,因阅马得罪,命斩之。文靖骁果善战,诸将皆惜之。
胡规,兗州人。初事硃瑾为中军都校。兗州平,署为宣武军都虞候。佐葛从周伐镇、定,从张存敬收晋、绛,皆有功,署为河中都虞候,榷盐务。天复中,太祖迎驾至岐下,以规权知洽州。昭宗还长安,诏授皇城使。及东迁,以为御营使。驾至洛,授内园庄宅使。天祐三年,佐李周彝讨相州,独当州之一面,颇以功闻,军还,权知耀州事。明年,讨沧州,为诸军壕寨使。太祖受禅,除右羽林统军,寻佐刘鄩统兵收潼关,擒刘知浣献之,乃以为右龙虎统军兼侍卫指挥使。乾化元年,诏修洛河堤堰,军士因之斩伐百姓园林太甚,河南尹张宗奭奏之,规得罪,赐死。
李谠,河中临晋人。少时游秦、雍间,为人勇悍多力,甚有气谊。唐广明初,黄巢陷长安,谠遂得仕于其间。巢以谠为内枢密使,盖谠曾委质于宦者,出入于宫禁间,巢以此用焉。其后巢军既败,谠乃束身归于太祖,署为左德胜骑军都将。从太祖讨蔡贼,颇立军功。及东伐兗、郓,以所部士伍俘获甚众,改元从骑将,表授检校右仆射。郴王友裕领兵攻泽州,时太祖驻大军于盟津,乃令谠将兵越太行,授以筹谋。谠颇违节度,久而无功。太祖遣追还,廷责其罪,戮之于河桥。
李重允,宋州下邑人。状貌雄武,初在黄巢党中,推为刚鸷。唐中和四年五月,同尚让、李谠等率众至繁台,与太祖之军相拒。及巢寇渐衰,乃率众来降。太祖素识之,拔用不次,署为先锋步军都头。与胡真援河阳,逼怀州。重允以部下兵突之,射中蕃将安休休。又令与李谠率骑军至陕,应接郭言,回次渑池,破贼帅黄花子之众,改滑州夹马指挥使。蔡贼围汴,重允以步兵攻下三寨,掳获甚多。太祖大举伐宗权,俾重允以滑兵为先锋。及东讨徐州,下丰、萧二邑,转右厢马步军指挥使。大顺元年秋,从郴王友裕收泽州,与晋军战于马牢川,王师败绩,回守河阳。太祖谓诸将曰:「李谠、重允违我节度,不能立功,颇辜任使。」于是与李谠并戮于河桥。
范居实,绛州翼城人。事太祖,初为队将,从讨巢、蔡有功。又从硃珍收滑州,改左厢都虞候。预破兗、郓功。迁感义都头、郑州马军指挥使。幽州刘仁恭举众南下,寇魏郡北闉,居实与葛从周、张存敬率兵救魏,大破幽、沧之众于内黄。太祖迎昭宗于岐下,以居实为河中马军都指挥使。及昭宗还京,赐迎銮毅勇功臣,遥领锦州刺史,又迁左龙骧马军都指挥使。从征淮南回,改登州刺史,转左神勇军使。开平元年,用军于潞州,命居实统军以解泽州之围。授耀州刺史,令以郡兵屯固镇,寻除泽州刺史。居实拳勇善战,颇立军功,在郡以戎备不理,诏追赴阙,暴其玩寇之罪而斩之。
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鹰犬之才,适遇云龙之会,勤劳王室,践履将坛,然俱不得其死,岂不惜哉!得非鸟尽弓藏,理当如是耶?将梁祖之雄猜,无汉高之大度欤?乃知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语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而叔琮、友恭从之,何也?既为盗跖所嗾,岂免成济之诛,临终之言,益彰其丑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