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 汝南 梁国 沛国 陈国 鲁国
-- 豫州
魏郡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閒 清河 赵国 勃海
-- 冀州
◎ 颍川郡秦置。雒阳东南五百里。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
禹所都。有钧台。有高氏亭。有雍氏城。
有养阴里。
有西不羹。有汜城。有汾丘。有鱼齿山。
有湛水。
有东不羹。
邑。
有狐宗乡,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
许
春秋时曰阝焉。
有长葛城。有向乡。有蜀城,有蜀津。
有嵩高山,洧水、颍水出。有铁。有负黍聚。
有应乡。
建初四年置。
◎ 汝南郡高帝置。雒阳东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户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万七百八十八。
有沈亭,故国,姬姓。
侯国。
有铁。有柏亭,故柏国。
本蔡国。
本顿国。
本胡国。
侯国。
侯国。
有蒋乡,故蒋国。
有道亭,故国。
项
侯国。有武城亭。
有棠谿亭。
侯国。
有大吕亭。
侯国。有江亭,故国,嬴姓。
侯国,永元中复。
永元中复。
侯国。
侯国。有黄亭,故黄国,嬴姓。
有陉亭。有安陵乡。
侯国。有安陵亭。
侯国。
公国,周名C745丘,汉改为新C745,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有繁阳亭。
侯国。有赖亭,故国。
侯国。
侯国。
侯国。故寝也,光武中兴更名。有寝丘。
侯国,故属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
故属沛,春秋时曰夷。有章华台。
◎ 梁国秦砀郡,高帝改。其三县,元和元年属。雒阳东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户八万三千三百,口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
本宋国阏伯墟。有卢门亭。有鱼门。有阳梁聚。
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纶城,少康邑。
出文石。
有蒙泽。
有新城。有邳亭。
故属陈留。
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
故属山阳,汤所都。
◎ 沛国秦泗水郡,高帝改。雒阳东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
本国。
有泗水亭。
西有大泽,高祖斩白蛇于此。在枌榆亭。
有D279聚。
刺史治。
有垓下聚。
有大泽乡,陈涉起此
故芒,光武更名。
侯国,故竹。
本滕国。
本国。
故属梁国,有澶渊聚。
◎ 陈国高帝置为淮阳,章和二年改。雒阳东南七百里。九城,户十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
有固陵聚。
春秋时曰相。有赖乡。
故属汝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 鲁国秦薛郡,高后改。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六城,户七万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九十。
古奄国。有大庭氏库。有铁。有阙里,孔子所居。有牛首亭。有五父衢。
本邾国。
有南梁水。
本国,六国时曰徐州。
有盗泉。有郚乡城。
右豫州刺史部,郡、国六,县、邑公、侯国九十九。
◎ 魏郡高帝置。雒阳东北七百里。十五城,户十二万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万五千六百六。
有故大河。有滏水。有氵釜水,有氵于城。有平阳城。有武城。有九侯城。
清河水出。有C62E阳聚。有黄泽。
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
邑
侯国。
有葛。
有铁。
侯国,故属广平。有鸡泽。
◎ 钜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雒阳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
有薄落亭。
故大鹿,有大陆泽。
有鼓聚,故翟鼓子国。有昔阳亭。
◎ 常山国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国,以其县属。十三城,户九万七千五百,口六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四。
故B225,光武更名。刺史治。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于上此矣。
侯国。有铁。
有石臼谷。
赞皇山,济水所出。
有塞。
卫水出。
故属太原。
◎ 中山国高祖置。雒阳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户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万八千一百九十五。
有铁。
有鲜虞亭,故国,子姓。
有中人亭,有左人乡。
本安险,章帝更名。
本苦陉,章帝更名。
侯国,故属涿。
故属常山。恒山在西北。
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阳城。
故属代郡。
◎ 安平国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乐成,延光元年改。雒阳北二千里。十三城,户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万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绛水、呼沱河。
故昌城。
经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
故属钜鹿。
故属河间。
故名饶,属涿。有无蒌亭。
故属涿。
泽故属涿。
◎ 河间国文帝置,世祖省属信都,和帝永元二年复故。雒阳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户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一。
故属涿。
故属涿。
故属涿。
故属涿。
高阳〗故属涿。有葛城。
故属勃海。
故属勃海。
故属勃海。
故属勃海。
◎ 清河国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雒阳北千二百八十里。七城,户十二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万四百一十八。
故厝,安帝更名。
和帝永元九年夏。
故属信都。有棘津城。
◎ 赵国秦邯郸郡,高帝改名。雒阳北千一百里。五城,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有丛台。
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有苏人亭。
◎ 勃海郡高帝置。雒阳北千六百里。八城,户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万六千五百
侯国。
侯国。
侯国
延光元年复。
故属信都。
右冀州刺史部,郡、国九,县、邑、侯国百。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