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河内 河东 弘农 京兆 冯翊 扶风
-- 司隶
《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 河南尹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周时号成周。有狄泉,在城中。有唐聚。有上程聚。有士乡聚。有褚氏聚。有荣锜涧。有前亭。有圉乡。有大解城。
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东城门名鼎门,北城门名乾祭。又有甘城,有蒯乡。
故国,伯翳后。有霍阳山。有注城。
有鸿沟水。有广武城。有虢亭,虢叔国。有陇城。有薄亭。有敖亭。有荧泽。
有长城,经阳武到密。有垣雍城,或曰古衡雍。有扈城亭。
有圃田泽。有清口水。有管城。有曲遇聚。有蔡亭。
有C97B林。有制泽。有琐候亭。
E767水出。有函谷关。
有邬聚。有轘辕关。
有寻谷水。有东訾聚,今名訾城。有坎C279聚。有黄亭。有湟水。有明谿泉。
有旃然水。有瓶丘聚。有漫水。有汜水。
有大騩山。有梅山。有陉山。
有高都城。有广成聚。有D822聚,古D822氏,今名蛮中。
有尸乡,春秋时曰尸氏。
《诗》郑国,祝融墟。平
◎ 河内郡高帝置。雒阳北百二十里。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有DAF4城。
有湛城。
有原乡。有CA4D梁。
有D13D城。
有太行山。有射犬聚。有B534城。
苏子所都。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绝。
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有李城。
邑。有雍城。有蔡城。
侯国。
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阳樊、攒茅田。有小脩武聚。有隤城。
本国。淇水出。有B02A亭。
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国,南有宁乡。
有BD39里城。
故隆虑,殇帝改。有铁。
◎ 河东郡秦置,雒阳西北五百里。二十城,户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万八百三。
有铁,有盐池。
有高梁亭。
侯国。有铁。尧都此。
有董亭。
有介山。
有雷首山。有沙丘亭。
有吴山,上有虞城。有下阳城。有茅津。有颠軨坂。
有桑泉城。有臼城。有解城。有瑕城。
有耿乡。有铁。有冀亭。
邑,本曲沃。有董池陂,古董泽。有稷山亭。有涑水。有洮水。
邑。有翼城。
故E5E9,阳嘉二年更名。有霍大山。
《诗》魏国。有韩亭。
有王屋山,兗水出。有壶丘亭。有邵亭。
有壶口山。有采桑津。
侯国。有析城门。
◎ 弘农郡武帝置。其二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南四百五十里。九城,户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
故秦函谷关,烛水出。有枯枞山。有桃丘聚,故桃林。有务乡。有曹阳亭。
本虢仲国。有焦城。有陕陌。
穀水出。有二崤。
涧水出。
西有虢略地。
有熊耳门,伊水、清水出。
故属京兆。有E640乡。
故属京兆。有太华山。
◎ 京兆尹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九百五十里。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高帝所都。镐,在上林菀中。有细柳聚。有兰池。有曲邮,有杜邮。
有枳道亭。有长门亭。
酆在西南。
有骊山,东有鸿门亭及戏亭。有C37D城。
出美玉。
故属冯翊。
故属弘农。
侯国。有冢领山,雒水出。故属弘农。有菟和山。有苍野聚。
故属冯翊。
◎ 左冯翊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雒阳西六百八十八里。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永元九年夏。1111
本大荔。有河水祠。有芮乡。有王城。
永平二年夏。
有梁山、龙门山。
永元九年夏。
◎ 右扶风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周曰大丘,高帝改。
丰水出。有甘亭。
有邰亭。
永平八年夏。有太一山,本终南。垂山,本郭物。有斜谷。
有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
侯国。
有铁。
有豳乡。
有岐山,有周城。
有漆水。有铁。
永和二年夏。
右司隶校尉部,郡七,县、邑、侯国百六。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