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白内障 保护肾脏 便秘 补脑 肠炎 痤疮 胆固醇 胆结石 低血糖 低血压 耳鸣 肺炎 风湿病 妇科病 腹泻 肝硬化 感冒 高血压 高血脂 更年期 骨质疏松 关节炎 冠心病 狐臭 黄褐斑 鸡眼 肩周炎 健脾 脚气 近视 颈椎病 抗癌 抗衰老 咳嗽 口臭 口腔溃疡 阑尾炎 老年痴呆 麻疹 脑梗塞 皮肤病 贫血 破伤风 前列腺 祛斑 祛痘 乳腺癌 乳腺炎 神经衰弱

当心儿童精神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 | 作者: [投稿]

  谈到“儿童营养不良”这个词儿,家长们很快想到给孩子们买营养品、补脑液、神童饮等“均衡营养”补品。其实,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需要供给各种物质营养,也离不开精神营养。所谓精神营养,即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特殊营养,主要包括来自亲人和保育人员以及教师对孩子的爱抚、教导、约束与批评。这些精神营养与物质营

  养一样,不仅要充足、齐全,也应搭配合理,不可偏废。

  父母把所有的爱与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必然表成对子女教育中的独特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教育失衡,就会使儿童出现精神营养不良。当今孩子在精神营养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有:

  1.溺爱

  对孩子的溺爱可能说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无代价的爱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不会给予他人爱的个性特征。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艰苦经历的影响,将自己的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产生了“绝不能让孩子遭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如,一位下岗女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对她来说麦当劳这个词指什么,她以前一点也不知道,一次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她走进了麦当劳,看着小孩吃得那玩意儿美孜孜的样子,她高举地望着孩子:“给妈妈尝点好吗?”孩子却坚定地回答:“不给,这是我的,想吃你自己买。”孩子的回击未能改变母新爱意,她依然固执地给女儿擦汗、整衣服。其实溺爱出来的孩子将来肯定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只会一味地从别人那儿索取,不会付出,也不会珍惜别人的付出。而这种心态只能在父母身边行得通,在社会上必然要碰钉子。

  2.教育方法矛盾

  很多家庭是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受各自观点及知识水平的影响,父母之间、祖父母与父母之间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出现矛盾,如一方溺爱、一方严格;一方反对,一方支持,就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弄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了。如孩子毁坏了玩具,母亲严厉训斥孩子,而奶奶则在一旁叮护着孩子说:“不就是一个玩具吗?乖乖,别怕,奶奶明天再给你买一个。”这样在奶奶干预下母亲不再坚持了,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难免下次再犯。这种教育方法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家庭内部,而且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也比较突出,如教师教孩子要懂礼貌,要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等,而在家中则不然,奶奶总是将享受让给孩子,父母常常在公共汽车上为一席之位与人争吵,这样常常使孩子辨不清是非对错。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缺乏原则。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用哭闹的办法,要挟父母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被逼无奈而就范。其实,这种缺乏原则的将就,恰恰强化和“鼓励”了孩子的这种哭闹行为,使孩子的这一不良行为固定下来,下一次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这一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正确的方法是父母在孩子哭闹时要坚持原则,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讲道理,或者不予理睬。其实孩子是很精明的,他知道自己的哭闹在溺爱他们的奶有面前很管用,而在幼儿园的教师面前毫无作用。所以要给孩子确立一个明确的原则同时又让他感觉到父母很爱他。这样教育出的孩子才既有感情,又有理智。

  3.父母包办一切

  不久前,《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消息称,武汉某大学一女生与男友在武昌司门口分手后却不知怎样返校,大哭不止,引来众人围观。这则真实的故事,体现了教育的偏差。有的家长心疼孩子,想方设法不让孩子遭一点挫折,却不注意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孩子长大后没有能力去适应社会,遇到困难自然地缩在父母背后,等着父母去处理;遇到挫折也是依赖父母,没有父母在身边指点,什么事情都不会处理。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养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习惯,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将来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有了主意,并能独立解决了。

  4.只注意智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格的健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长的心情,很多家长只要孩子聪明、成绩好就行,其他什么也不管,因而忙于带孩子左波于音乐班、英语班、钢琴班之间,让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忽略了孩子的天性,甚至隔绝了孩子与同龄小伙伴之间的玩耍,阻碍了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其实,孩子在与同伴游戏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爱别人、谦让、解决人际矛盾技巧,如何根据别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言行,恰当地表达情绪,为步入成人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孩子天性中有好奇、冒险、活动的要求,家长应鼓励孩子与自然接触,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会成为他们自觉学习知识的原始动力。

  5.批评不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正确而恰当的批评有利于约束孩子的言行,规范其行为举止。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批评过多,总是指责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或者恐吓打骂孩子,或者在别处生了气都转移到孩子身上。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自信,做事谨小慎微、胆小孤僻,还会养成孩子强烈的对立心理:出现任性倔强、粗暴无礼,不跟家长说真心话,撒谎等毛病。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当然,当孩子做了错事时,不批评也是不对的,这对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十分有害,批评对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非常必要,有利于孩子判明是非,校正行为。恰当的批评应该

  1、要懂得儿童的正常行为心理,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2.批评孩子时应讲究方法,一般可用皱一下眉、不说话等温和的方法来表达,不要当众羞辱、大声责骂,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须知它是孩子上进的动力。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和蔼地指出其缺点,并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这样既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点,又能使孩子确立自尊和自信。

  可见,精神营养不良对儿童的危害是不能低估的,而今已经发现不少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依赖性强、不关心别人等等心理上的缺点,这些缺点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关爱自己的孩子、重视物质营养均衡时,切不可忽视了精神营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