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净土百韵诗
欲生安养国,承事鼓音王。合掌须西向,低头礼彼方。
观门诚易入,仪轨信难量。佛愿尤深广,人心要久长。
婴儿思乳母,远客望家乡。郑重迎新月,殷勤送夕阳。
分明蒙接引,造次莫遗妄。
凡是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安泰国土,亲近奉事阿弥陀佛的人,应当恭敬合掌面朝西向,低头而至心顶礼极乐故乡所在之方。观想阿弥陀佛之门实在是很容易进入,但是忆佛念佛之法门仪轨的确也是难信而不可思量。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弘愿尤其深远普广,而我们信愿念佛的菩提心更是要不变而久长。忆佛念佛的心要如同婴儿思念著乳育我们的慈母,就像远游他乡的旅客遥望著自己的故乡。以恭敬尊重的心来迎接夜里初升的新月,用殷勤恳切的态度目送夕阳。只要我们心想忆念阿弥陀佛极为分明就必定可以蒙受接引,即使是造次匆忙之间忆想弥陀的心也莫要暂时遗忘。
饮啄斋称首,熏修策最良。五辛全斩断,十恶永堤防。
勿用成名利,毋劳论否臧。布裘遮幻质,藜糁塞空肠。
摆拨多生债,枝梧九漏囊。精神才懒慢,喜怒便抢攘。
水滴俄盈器,江流始滥觞。积来功行满,趁取色身强。
念佛的人日常饮食以素食持斋是最首要的,时常熏习佛法努力修行乃为最佳的方法策略。五种荤辛应当要全部斩断,十种恶业要好好地阻止堤防。不用贪求世俗的名利,也不必劳苦地论说别人的是非好坏。只要以粗布棉衣遮盖我们四大假合的幻化形质,以野菜粗饭填塞我们饥饿的空肠。摆脱拨除多生的牵缠业债,抵抗应付我们充满欲望九漏不净的皮囊。我们的精神才稍微懒惰散慢,喜怒贪嗔的心念便开始纷乱挠攘。水滴虽微却能渐渐很快地盈满器具,江流大海也始于点滴如一杯之觞。要努力地积集未来的功行而令其圆满,趁著现在的色身依然体健身强。
室置千华座,炉焚百种香。新衣经献著,美馔待呈尝。
莫点残油炬,宜煎浴像汤。形骸同土木,戒检若冰霜。
想念离诸妄,跏趺坐一床。刹那登净域,方寸发幽光。
骨肉都融化,乾坤极杳茫。太虚函表里,佛刹据中央。
应当于清净的室内敷设庄严的千叶莲华宝座,炉中焚起百种名贵之香。凡是新衣都必须先恭献三宝之后才可穿著,种种的美食要等待奉呈供养诸佛圣贤之后才可以品尝。不可以燃点人们用过残余的灯油来供佛,并且要以煎煮澄澈的净水来沐浴佛像。要知道我们的形体骨骸终归腐朽而如土石枯木,戒律要严持检点如同皎洁明净的冰霜。令我们的思虑想念远离种种的颠倒虚妄,然后独自端身结跏趺坐于一床。观想思惟我们一刹那间即得高登极乐净域,方寸的心中,显发出幽美的金光,色身骨肉的质碍都消融散化,天地乾坤极为广阔而高远杳茫。广大的太虚函容一切世界的内外表里,而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就在这十方世界的中央。
莲吐葳蕤萼,波翻潋滟塘。鲜飙须动荡,彩仗恣摇扬。
灿烂黄金殿,参差白玉堂。楼随四宝合,台备七珍妆。
镜面铺阶砌,荷心结洞肩。珊瑚裁作槛,码瑙制为梁。
田地琉璃展,园林锦绣张。内皆陈绮席,外尽绕银墙。
覆有玲珑网,平无突兀冈。璚林连处处,琪树列行行。
果大甜如蜜,音清妙似簧。乔柯元自对,茂叶正相当。
莲华吐露出鲜丽繁盛的花萼,水波荡漾于洁净亮丽波光潋滟的池塘。清新芳香的微风吹著莲华而动荡,鲜艳多彩的旗杖任意地于风中摇曳飘扬。处处座落著灿烂辉煌的金色宫殿,间杂参差著的是洁净明亮的白玉高堂。楼阁随著四宝不同而精巧次第地组合,高台则备满七珍而晶莹地点妆。阶梯由如明镜般的珍宝而高低叠砌,莲华的花心则是我们憩息居住的新房。奇特的珊瑚裁作成为门槛,洁净的玛瑙砌制而为桥梁。田野大地伸展著透明的琉璃,花园树林中有著柔软的锦锈处处高张。屋内陈列著种种绮丽的座席,室外环绕著的尽是明亮的银墙。上方覆盖著玲珑细致的罗网,土地平坦而没有高低上下之山冈。美玉的璚林连绵不断于处处,仙界的琪树整齐排列而成行行。树上的水果硕大而甘甜如蜜,微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清澈美妙如同丝竹歌簧。高大的乔木自然地整齐相对,繁茂的绿叶片片都正等相当。
一一吟鹦鹉,双双集凤凰。瑶池无昼夜,珠水自宫商。
渠莹金沙底,风轻宝岸旁。高低敷菡萏,深浅戏鸳鸯。
异彩吞群鸟,奇葩掩众芳。千枝分赤白,万朵闲青黄。
暂挹身根爽,微通鼻观凉。频伽前鼓舞,共命后飞翔。
竟日莺调舌,冲霄鹤引吭。
一一吟唱鸣叫的是各色的鹦鹉,双双聚集而悠游的则是美丽的凤凰。极乐世界的莲华瑶池没有明暗的昼夜,摩尼珠化成的流水自动地演奏动人的乐曲宫商。流水渠道闪亮著晶莹的金沙于水底,悦人的轻风吹拂于莲池的七宝岸旁。水池中高高低低开放著各色的莲花菡萏,或深或浅地在水中嬉戏游玩的是对对的鸳鸯。群鸟身披著缤纷奇异的色彩而吞掩了凡俗群鸟,美丽的奇葩鲜花掩盖了世间群芳。成千的枝叶交错著朱红与净白,上万的花朵间杂著碧绿与鹅黄。身体无论如何的行为举动都觉得轻松舒爽,鼻端丝毫的呼吸气息都觉得无比清凉。迦陵频伽在面前跳跃鼓舞,共命之鸟在后方振翅飞翔。枝头的黄莺儿终日地调舌而轻声吟唱,冲宵的白鹤们时时振奋地高声引吭。
悟空宁有我,知苦悉无常。大士谈玄理,声闻会宝坊。
经宣十二部,偈演百千章。直指菩提径,俱浮般若航。
挽回寻剑客,唤醒失头狂。九品标粗妙,三乘互抑扬。
炼深终绝矿,簸净岂存糠。示现真弥勒,咨参妙吉祥。
圣贤云叆叇,天乐曰铿锵。
既已悟达了空性、又哪里有所谓的“我”可以执著?同时也知道一切生灭法皆是痛苦无常。极乐世界到处有菩萨大士们谈论著玄妙的佛理,声闻圣人们也共住聚会于七宝的僧坊。到处都在宣说三藏十二部甚深的经典,开演著百千无量的偈颂辞章。字字都是直指人心的菩提路径,句句皆以般若智慧为浮载众人的舟航。挽回在外辛苦寻剑的痴客,唤醒向他人找自己人头的丧心颠狂。九品的莲华标示出修行境界的粗妙,三乘教法有浅有深地同时弘扬。冶炼久了自然没有尘垢杂矿,筛选清净而没有粗糙的米糠。示现出真正的弥勒菩萨,咨问参学于具大智慧的妙吉祥(文殊菩萨)。圣贤们如云彩层层般地众多聚集,天乐时时自然地发出明亮和谐的铿锵声响。
俊伟纯童子,伊优绝女郎。语言工问答,进退巧趋跄。
火齐恒流焰,摩尼益耀芒。不须悬日月,何处限封疆。
食是天肴膳,餐非世稻粱。挂肩如意服,擎钵自然浆。
脱体殊清净,含晖更焜煌。袈裟笼瑞霭,璎珞衬仙裳。
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全是俊伟纯真的童子,优游自在而没有善感多愁的女郎。个个都有善巧的语言而工于问答,举止进退都是威仪美妙的翩翩步履。极乐世界处处永远不断地流露著如火焰般的光明,就如摩尼宝珠一样明净而比之更加闪耀光芒。不必悬挂著放光照明的星辰日月,又哪里有所谓的界限和封疆。饮食的是诸天的佳味肴膳,餐用的不是世俗的稻谷杂粱。肩上挂著自然如意的衣服,手擎之钵自然地盈满甘美的琼浆,整个色身都非常殊妙清净,含藏著光明而灿烂辉煌。袈裟就如同瑞云般笼罩在身上,美丽的璎珞衬托著仙人的衣裳。
遍往微尘国,周游正觉场。慈颜容礼觐,供具任持将。
侧听能仁教,还令所得亡。及归弹指顷,翻笑取途忙。
每受经行乐,谁云坐卧妨。
遍往十方如微尘的国土,周游于诸佛无上正觉的菩提道场。十方世尊慈悲的容颜皆能够去礼拜参觐,种种的资具都可以随意生出而持去佛前供养。在佛身旁专注倾听如来的教化,回过头来而令有所得有所证的执著心念刹时消亡。等到弹指之间归回到极乐世界时,翻过头来失笑从前心外求法的奔波匆忙。时时享受著经行的快乐,谁说行住坐卧对修行会有所相妨。
普天除斗诤,匝地息灾殃。南北威灵被,东西德化彰。
几番经劫烧,四海变耕桑。此界无亏损,斯人但寿昌。
户丁休点注,年甲罢推详。满耳唯闻法,充饥不假粮。
永怀恩入髓,且免毒侵疮。
极乐世界普天之下完全没有征战和斗诤,遍地止息了一切的祸害灾殃。无论南北之地皆受到阿弥陀佛威灵的加被,不管东西两方阿弥陀佛的德育教化都普遍地弘彰。娑婆国土几番经过时劫变化的大火所烧,四大海水都已变成了耕地绿桑,而此极乐世界依旧毫无亏损,人民仍是寿命无尽身心隆昌。既不必点兵征召作战也不用劳动服役,人人永远青春而于年寿岁月不必推详。满耳听到的都是宣流之佛法,以禅悦为食而不用依靠世间的谷粮。心中永远怀著阿弥陀佛的恩德而入于心髓,而且能够免于恶毒烦恼的侵害痛伤。
试说娑婆苦,争禁涕泪滂。内宗谁复解,邪见转堪伤。
忍被贪嗔缚,甘投利欲坑。君臣森虎豹,父孑剧豺狼。
尽爱钱堆屋,仍思米溢仓。山中搜雉兔,野外牧牛羊。
夺命他生报,衔怨累世偿。太平逢盗贼,离乱遇刀枪。
至于娑婆世界如果要说说它的痛苦,真叫人忍不住要涕泪流滂。佛陀的教法又有几个人能够了解,邪见横流之严重转而令人更加悲伤。世人都宁愿忍受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自己甘心投入名利欲望的土坑。君臣之相处就好像是森罗相争的虎豹,父子兄弟的争执更剧烈于豺狼。人人尽爱金银财宝堆满了屋子,仍还想要稻谷粮食盈溢米仓。在山中搜捕猎杀野鸡兔子,到野外放牧牲畜牛羊。今生夺取众生的性命他生必定冤冤相报,与人结下怨仇然后生生世世地痛苦还偿。造业的人就算是在太平盛世也会遇到凶恶的盗贼,分离战乱之时更是难逃于锋利的刀枪。
好饮耽杯酒,迷情恋市娼。心猿抛罥索,意马放垂缰。
逸志摧中路,英魂赴北邙。干戈消礼乐,揖让去陶唐。
战伐愁边鄙,焚烟彻上苍。连村遭杀戮,暴骨满城隍。
鬼哭天阴雨,人悲国夭殇。岁凶多饿死,棺贵少埋藏。
瓦砾堆禅刹,荆榛出教庠。征徭兼赋税,禾黍减丰穰。
念佛缘犹阻,寻经事亦荒。
好饮而耽溺于杯中之酒,痴迷而爱恋著风尘女郎。内心狂乱好像是脱离绳索的猿猴,意念奔驰就犹如野马脱离了绳缰。失志落魄而使得生命半途摧折,英年之魂提早步入了黄泉山岗。干戈相斗败坏了伦常礼乐,相互争夺远离了尧舜盛世的礼义谦让。不停的征战攻伐使得边疆充满了愁云惨雾,不断的战火烽烟浓烈地冲达上苍。整个村子全部都遭到杀戮,暴露的尸骨杂陈遍满了内外城隍。鬼哭神号于蒙蒙的灰天阴雨,人们伤心于国家战败的灭亡夭殇。年岁灾祸凶恶而路边多有人民饿死,棺木昂贵而少有能够安然埋葬。破墟瓦砾堆满了禅林寺院,杂草荆棘长满了学校广场。政府不断地征召劳役增加赋税,稻谷黍粱减少收获而不再丰穰,想要念佛却被种种的因缘所阻,闻法读经的功课也渐渐废荒。
素襟龙奋迅,高步鹄腾骧。载顾同群雁,毋为独跳獐。
圣胎吾已就,法侣尔相望。宝地同潇洒,金台共颉颃。
翘勤山岌嶪,积德海汪洋。旷劫功弥著,纤毫过即禳。
三心期远到,十念整遥装。必欲超魔界,从今奉觉皇。
既已知道净土之乐与娑婆之苦,则应当要整饰衣襟像飞龙在天一样地奋起精进,如同鸿鹄一般地高步腾翔。要承载看顾同群的飞雁(喻同参道友),不要像独自跳跃于草原的野獐(指独自了脱生死的小乘人)。极乐世界的莲华圣胎我已成就,净土的法侣现在已经渐渐在望。将来就可以在七宝之地共同优游潇洒,于金台中一起自在进退翱翔。可以亲见瞻仰阿弥陀佛大慈悲父如山丘之高大,其所积聚的福德广大无边就如同大海汪洋。佛陀无量劫来的功德已经圆满显著,任何纤毫的过失都已销亡。只要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即可超越遥远的距离而达到,仅仅十念念佛即可具足遥至净土的行装。如果想要超越生死烦恼的魔界,从今天起就要虔诚至心归依奉事阿弥陀佛无上觉王。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