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奘法师:1967年生于河北承德,中山大学毕业,原为北京某出版社编辑。1995年7月于柏林禅寺依上净下慧老和尚剃度,1996年到新加坡参加弘法培训。曾为河北省佛学院第一任教务长,现任柏林禅寺堂主,新加坡《佛陀教育》杂志主编,辽宁大连仙洛湾观海寺住持,秦皇岛祖山望海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
您的步履像白云,飘蓝天;您的足迹像绿水,绕青山。时而若隐,时而若现 时而就近,时而遥远,来来去去带着满怀慈悲,匆匆忙忙为了度化人间。
这首《度化人间》的佛曲,特别像是在唱明奘法师。
奘师(明奘法师简称。“奘”读音zhuang)虽然身兼两座寺院的住持,却依然是一位行云流水的行脚僧:蓝天白云因无挂碍,所以逍遥自在,时时刻刻都有可能随风远去;溪水泉流无拘无束,在山涧泠泠弹琴,入江河汇成滚滚洪流,东归大海便是万里波涛。
他爱茶,是庐山禅茶会的会长,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三五弟子追随。山阳树荫、亭下石上,泥壶煮清泉,沸水冲新叶,便是无我茶会。
他说禅,系国内外许多禅修营的导师、主办人,却丝毫不拘泥形式,用他的话说:远离城市喧闹,暂别功利浮躁,聆听晨钟暮鼓入睡,远闻铃铎梵呗醒来,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洗礼了,何须另外刻意什么。
笔者曾经为他胡诌一联:竹林集露,松间煮雪,一杯清茗在手,处处境安人静;都市说禅,境外论道,六度法门于心,时时性清神闲。而今的奘师一似闲云野鹤,想当初却历经了思想与身体的双重磨难。
1985年,奘师以优异成绩从一个偏远的小县——河北隆化,考进了著名的中山大学。广州,是六祖慧能剃度出家、并初次弘法传禅的地方。或许是冥冥之中祖师导引,那时的奘师居然买了两本“天书”,一本《肇论》(僧肇大师著),一本《六祖坛经》。
他读《六祖坛经》到第三品时,心中恍恍惚惚,突然就有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感觉:“或许,我应该是一个和尚。”
接下来,随着他对佛教有了一些粗浅了解,知道了佛门戒律森严,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法适应那些戒律的束缚,所以并没有升起出家的念头。但是,他心中对人生的探求并未止息,整日思考生命的本质、本源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何在?因为了无答案,他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苦痛与无奈。
国人常说:人生在世就是来受罪的。所以老人们常将人生说成“熬”——熬日子、熬出头、熬着吧。外国先哲说:每一个人都有原罪,当然会遭受惩罚。
可是,为什么?人生为什么要遭受痛苦、遭受熬煎?他想:是我一人如此,还是所有人都一样如我般的苦痛呢?奘师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等书籍,遍涉西方文化、伊斯兰教、印度古籍等,渴望找到答案。遗憾的是没有能令他信服的说法,那些貌似合理的解说一项一项地被他否定了。于是他得到了一个偏激的见解:既然生命是痛苦的,那么,死亡就是对于生命生存苦痛的最好解决之道!
他不甘,却仍然苦痛着——为了生命自身的存在和现实。
后来,奘师看了台湾星云老和尚的《释迦牟尼转》,心中豁然开朗,明白了许多自己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生命问题。
从此,奘师回归了佛陀怀抱。然而,从学佛到出家,必须具足因缘。
大学毕业时,奘师虽然学的并非文学专业,但他却撰写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诗歌、小说作品,于是分配到北京某出版社工作。
那一年春节假期,奘师不想回家喝酒吃肉,也不想与文友们雅集放歌,年三十,他登上了北京到太原的火车。因为,地图上显示,这条京西线上有一座车站:五台山。
谁知,此铁路线上的五台,并非彼佛国五台——台怀镇。
漫天雪花,大地一片苍茫;年节之夜,空无路人,惟有他一个人影行进在冰天雪地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台山很清凉,广济茅棚的僧众也很热情,但是,任何事都有一个“缘”字。
95年,奘师来到赵县柏林寺作义工。那一天,他正在踩着高凳干什么,不经意间一回首,看到一个老僧徐徐走来,恰似行云流水,浑身上下透着一种说不出、描不就的洒脱、自在,仿佛,他是徜徉在风景秀丽的深山幽谷,漫步于鸟语花香的林荫小径……
不用说,这就是净慧老和尚。
于是,奘师心中的灵机触动了……
扔掉好好的工作去出家,奘师知道家人的工作无论如何也做不通,于是他就“曲线救国”——每每回家乡,便有意识地灌输一些佛教知识,母亲来京城时,他刻意带着老人家到北京的几个寺院转了转、看了看,并且带她见了很多他熟悉的法师——算是提前打预防针吧。
不过,长期离家不归,总的有个理由吧?于是,奘师发挥写小说的特长——编了一个弥天大谎——他对家人说自己要到东南亚去拍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年不能回家,也无法与家里联系。
他觉得自己说得挺圆满,却也只能蒙住妈妈一个人。到过年的时候,家人已经打听清楚了,他已经在赵县柏林寺剃光头当了和尚!
亲友们鼓动他的哥哥、弟弟到柏林寺放一把火,将寺庙烧掉,把奘师抢回来……
还是奘师的预防针起了作用:妈妈说:“出家人也都是人嘛,我看那些出了家的孩子都非常好。”再加上奘师给哥哥写了一封长达二十二页的信,总算说服了家人,不再坚持让他还俗。
三年后,1998年,奘师出家后第一次回乡。从此,家里人都成为佛教徒——所谓“一人出家,九族升天”,可以以此作为新解。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供香之前,应先洗手、漱口,端正威仪,恭敬合掌,眼观佛菩萨光明圣像,思惟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一心诚敬供养,犹如佛菩萨现在眼前一般。接着,举起所供之香令至齐眉,至心称念佛菩萨圣号。正供香时运心观想:愿以此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贤圣,普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预示着将度过与苦为伴的一生。在生命之路上,出生时遭受分娩的危险与痛苦,成长中被可能出现的病痛折磨,期间还会伴随着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事故,还有学业的升跌起伏,事业的不顺都将给人们带来种种痛苦。就算这些苦都能躲开,生命在不知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我努力成为父母心中的我,可我很累想放弃,这是不孝吗?被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困扰很多年了,努力过互相沟通,每一次都无功而返,还被他们的言语和态度所伤,让自己好不容易坚强起来的内心,变得脆弱,觉得自己的人生可悲而无望。现在来分享今天的这个提问。
人们的误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我。事实上,不要企图改变任何人,只有先改变自己,再慢慢影响身边的人。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
刚开始戒色时,会很困难,无论是念头、习惯还是行为都控制不住,人也很颓废,又想着尽快戒色。于是在自我的拉扯和煎熬中,一边半信半疑一边做着功课,很有可能功课也做不下去。很正常,习惯成瘾后,就需要戒色人本身有强大的信念和定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