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弟子在日常生活中逢缘对境时能感觉到自己不对,也想改正,但自我观照时,想得越多越不知自己错在哪里,佛号也很微弱,考察自己的信愿极其不足,很惭愧!弟子该如何处理?
日常生活当中逢缘对境能感觉到自己不对,其实这个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自己不对了,我们有了参照系了。我们没有修学圣人的教化的时候,我们错了,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觉得这样是对的。大家都这样的,那就证明我们今后会延续。你今后做这种错事情的时候,你的后劲会很足。为什么呢?你从来没有打住过。我们现在是做错了什么事情,我们内心里面生惭愧心——不能这样子。我是个佛弟子,我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我没持好。
如果你以前没有受菩萨戒,没有受五戒,你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我杀个生那不算什么,我占公司一点便宜,我偷税漏税算什么?大家都这样,能得到就得到,这就是本事,我们还无惭无愧。那我们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对照一下,或者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应该怎么样?我们内心里面有杆秤,我们就秤一秤自己,它有一个观照。
一个是我们做的时候,不会像以前那样去很猛利,第二个我们做完了,我们内心里面会生惭愧心。再往后走我们下次就有警惕性,我们内心里面那种下次去这样做的过程当中,退一万步讲,它的后劲会差很多。内心里面还是有敬畏之心,毕竟我们受过戒,毕竟我们是学过圣贤教育的人,内心里面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
这里面就是,我们要想改正,这就对了。你想改,就是在觉,但是我们并不是说一受戒或者我们一学佛,我们就是圣人了,就不会犯错误了,那我们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那佛说的有两种弟子是大丈夫,第一种是佛教他怎么做的,以后不能做的东西,他从听说佛的这种教育以后,他再也不去违背,这是一种大丈夫;再一种就是我知道这样不对,我如果有业力现前我违背以后,我从此以后再也不违背,真心的去改过。这是什么?这也是一种大丈夫。那如果说没有接受圣贤教育的人,他连自己的错了他都不知道,他也永远也不可能会改,他也永远不可能有佛所说的成为大丈夫的品质,永远就在自甘堕落。
在自我观照的这个时候,观照的同时就会去反省自己,我们到底错在哪里?我们就分析。但在改过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意识,我们受戒也好,我们修学圣贤的教育要进一步深入以后,我们的前提我们是佛弟子。佛弟子的一个基本的要素是什么呢?你是皈依的人,你是一个三皈依的人,就是你所有的一切,你必须置身于三宝的依靠,依靠三宝的上面。比如说我们刚谈到,我觉得这不对,我想改,但是我没办法改,我念佛也没力气,这里面你就缺少一个什么东西呢?缺少向阿弥陀佛、向三宝祈祷的这样一个环节。
我们做的不好,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是佛弟子,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去巩固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我们不断地向阿弥陀佛、向三宝进行皈依投靠的这种习惯,要建立起来,我自己做的不好没关系,但是我要去祈祷阿弥陀佛加持,我相信阿弥陀佛,相信观音菩萨,相信三宝有这种力量能够拯救我,让我去改。
我们以前跟大家在一起学过《西方发愿文》,还有包括《往生论》。这些祖师在著述的时候,包括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里面的第一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向祖师其实就要学他们的行持,学他们的教言是一个方面,要从他们的传记,从他们的行持当中要去对照我们自己。
你看《西方发愿文》里面,它讲第一句就是“稽首西方安乐国”,对不对?《往生论》里面的第一句就是“归命尽十方”,就谈的归命。其他的像《灵峰宗论》里面,如果蕅益大师这次要闭关念佛的时候,他要写一个文书,写文书告什么?禀告三宝,禀告阿弥陀佛,我今天开始我要念七天的大悲咒,念七天的阿弥陀佛名号,我持七天的往生咒,我要先禀告阿弥陀佛。
我们是一个罪业生死凡夫,我们经常犯错。我们要把我们所有的行持,置身于阿弥陀佛和三宝的加持下面,要养成这种习惯。这个其实很重要,我们往往忽略了,好像我们说给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听不见似的,其实养成这种习惯非常重要。
我们是一个佛弟子,我们既然是要以阿弥陀佛作为我们皈依、投靠、归命的一个对境,我们千万不能落入一种什么呢?落入一种靠我自己拼命去做功夫,拼命去折腾自己,这样的一种状态。包括我们拜佛也好,念佛也好,要真的有一种在实践我们归命的这种心理状态。这个很重要,归命是一个身心的问题,身心状态的问题,皈依投靠的问题。
比如有小孩子如果妈妈不见了,他到处找,他的心确实到处去找妈妈!要吃东西,“妈妈,我饿了”;想上厕所,“妈妈我要上厕所了”;“妈妈我做作业了、妈妈我又困了,睡觉了”等等。就是遇到什么事情,他第一个就找妈妈。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这个生死凡夫就连这样去皈依、投靠的心都没有了,就把阿弥陀佛放在一边去了!自己生自己烦恼去了!自己瞧不起自己去了!就认定自己是一个罪业生死凡夫以后,把阿弥陀佛放在哪去了?我们不是要皈依吗?你皈依皈到哪里去了呢?
越是在这种烦恼的状态,越是在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这种状态,我们越要提起这种皈依投靠。所以说对阿弥陀这种投靠,是我们众生得以解脱的一个前提。这是一个佛弟子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皈依是佛法的根本。我们千万不要弄得好像自己靠自己的发明,自己靠自己的努力。我们这样念佛感觉好,哎呀阿弥陀佛加持;念的不好呢,阿弥陀佛不见了,就不去找阿弥陀佛了。
念的好我们也要继续念,念的不好我们也要去找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惭愧啊,弟子真惭愧,希望您加持,我最近念佛念得不好,我很惭愧,希望您加持我。我念的好您也加持我,念的不好您也加持我。”那念的好他也会加持你,念的不好他也会加持你。中间这样一个环节,就是不管念的好你要找他,念的不好你也要找他,就跟一个小孩子一样。妈妈你打我我也找你,我也要拽着你。你看有很多小孩,那小孩子不听话,妈妈就说:“我不管你了,我走了!”小孩子就到后面追着“妈妈妈妈”;表现好呢,妈妈搂在怀里面,他也是“妈妈妈妈”。就小孩子不管是爸爸妈妈打我骂我,我也是找妈妈,我不找你找谁呀!
那就是这种情怀要出得来。如果我们缺少这个情怀,哪怕你现在修得好,也是一时的幻觉,靠不住的。如果我今天修的好了,自己就飘飘然,这种感觉就让我们自己忘乎所以,这是很危险的。我修的不好呢,垂头丧气。始终是很容易把阿弥陀佛放到一边。人当受到一些苦难时,我怎么得了啊,我怎么这么苦!你说你人生怎么很苦,你后面再加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为什么?你把这话说给阿弥陀佛听的,你跟阿弥陀佛祈祷的,投靠的。阿弥陀佛,人生好苦,你救我吧!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他说了,“哎呀人生好苦啊!好难过!”然后念佛也没力气了,不愿意念佛了。这个根源是我们缺少一种皈依投靠的心。
我们越念越欢喜,欢喜的时候,我念佛挺好;我们很多时候就痛苦的时候,我们不念佛了,这个时候很容易被烦恼所摄持,住在烦恼里面,住在苦里面喊苦。我们现在只要转一个念头,把念头,把头回过来,就是住在苦里面念阿弥陀佛,不是住在苦里面喊苦。有时候说我改变不了自己,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改。你先把这个心要转,要转念头。没有哪一个人是说一下子学佛以后,一念佛以后,就所有的习气毛病、所有的问题都能改得好的,都有个过程。
我们改过迁善全体要置身于阿弥陀佛的加持下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凡夫的从转凡成圣,从我们求生净土这个所有的一个道路上面来讲,通体都要放到阿弥陀佛加持下面。这个就是我们需要去感受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妙之处啊!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一直到一生成佛,全体都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里面达到一生补处的,他跑不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它的鸟的叫声,流水的声音,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有的一切的依报的安立也好,那些诸上善人的这些善知识也好,全体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之所成就,有这么一个前提,他真是一直陪你到无量寿!到永远!
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其实阿弥陀佛也是陪我们的,也是在摄受我们的。但是我们哪,自己凡夫就是若有若无,我们心里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我们没学佛这几十年以来,这几十年的心里面,我们其实心里面就没有,我们没有去皈依投靠。我们学佛以后,就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我们现在要养成这个习惯,心里真的要去有,要去祈祷,要去归命。不断地把我们这个“南无”的心的状态把它念出来。所以这里面最大的错误,就是我们不知道去归命。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生净土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为了表达对佛的恭敬感恩心,我们常常会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请香花灯果来供佛,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内涵。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佛法说众生在无尽轮回中曾是亲人,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觉得对方和我有关,才愿意进一步接纳并帮助他们。
现实社会如果不全力以赴,几乎获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但修行又让人学会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断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经是在执着了,而应该到此为止随缘呢?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旅行,有的人选择轻装上阵,有的人却习惯了负重前行。轻装上阵的人自然会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负重前行的人则往往自顾不暇,车马劳顿,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行客。他们总是喜欢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与死,是生命世界愉悦与痛苦的两大极端感受。每当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时,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沉浸在无边的喜悦情绪中。可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绝望与痛苦,又会深陷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整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想拥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绝望时,才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即使穷尽了一切手段也无法挽救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这会让一些人深陷绝望、抑郁和焦虑,痛苦不堪。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一痛苦,佛教常教导大众要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