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基本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佛门基本礼仪:第二节、敬法

第二节、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迭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佛门基本礼仪:第三节、敬僧

第三节、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佛门基本礼仪:第四节、四威仪

第四节、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

  一、入

  1、消假--回寺院后,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三、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四、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为过堂。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五、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思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佛门基本礼仪:第六节、供僧

第六节、供僧

  僧者为众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称为“福田僧”,能令众生植福故。昔日目犍连尊者,为求亡母脱离饿鬼之苦,佛陀告之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圆满佛欢喜日,设大斋会供僧,以盂兰盆盛物,等心供之。以此供僧功德,目犍连母得脱恶道,此是七月盂兰盆会之由来。故知以神通著称的目犍连尊者尚须假供僧之德度脱亡母,更何况一般凡夫;故佛弟子亦应修供僧法以积己之福。

  供僧除于盂兰盆会行之以外,可随时于所知的僧寺供养,或平时、或节日、或僧做大斋会集百千僧时,佛弟子均可随喜参与,随力供养。供养物以斋饭菜茹、水果、衣服、日用品、金钱等皆可。

  供僧宜以僧团为单位,于现前僧众不论僧尼、老少,学问高低,皆以平等心供养之。供养时,亲手一一奉之;若女众供男众或男众供女尼,则应以小盘垫之,勿亲触,以表对僧戒恭敬之心。若供僧斋饭居士宜随待在旁,待僧食毕祝愿后方离。所余饭菜,若僧舍于白衣居士则可共分食之。

  供僧重在以恭敬心供养,供养物则随力所能,若多亦无妨。既以供养之物则随僧受用,因佛弟子发心供养,则功德已成就,余则不应妄动心念过问僧众之使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