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就是《佛说观无量寿经》了,这部经典它的源起非常有戏剧性,它的开场很有意思,源于一场宫廷政变。
也是在王舍城,当时的国王叫频婆娑罗王,他被儿子给软禁住了,就是要篡位了。他的儿子叫阿阇世王,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就把他的父王给囚禁起来,不给他吃不给他喝。而且这个提婆达多也是佛的弟子,是一个逆徒,大家都知道在佛门的经典里面,好多时候都会提到提婆达多。
当时提婆达多跟阿阇世王合计说:你呢,把你的父王给灭了,你做新王;我呢,把释迦牟尼给灭了,我做新佛。咱们两个正好一拍即合,重新治理这个世间。你做你的人王,我做我的法王。结果呢,阿阇世王一听,就上当了,就干了这么一档子五逆重罪的事。
那么当时他的母后,就是国太韦提希夫人,害怕她的夫君在冷宫里边被饿死,就每天用小麦粉和着酥蜜涂在身上,璎珞——古印度妇女们都会戴璎珞——里边灌了葡萄浆,秘密地以看望夫君的机缘给他食用。
太子阿阇世王知情后越发火冒三丈了,马上就拿着剑,想把韦提希夫人杀掉。好在当时有一位月光大臣犯言直谏,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大臣,听说为了篡位杀父王的是有,大有人在,但从来没听过说太子可以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了的,如果你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的话,我就不可以辅佐你,我要走了,说完转身就走。在这种情况下,阿阇世王才停止了这个恶行。
大家想想,老国王被禁,亲生儿子又想逼自己死,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韦提希夫人才悲痛欲绝,从被囚禁处遥拜世尊哀求说:请世尊知道、忆念我现在求助于您,希望请目犍连和阿难前来救助。佛知道以后,先让这两个弟子从空而来,自己从灵鹫山隐,从王宫出,现在其前。是这么一个缘起。
那么当时的情形呢,韦提希见到佛以后呢,就“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意思就是说我过去到底造了什么孽生了这样的儿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你佛有什么因缘,收了这么样不好的徒弟?大家想想这次政变的源起,就是人间的这种苦,这种无情冷暖,亲生的儿子发动宫廷政变,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出离心,对于浊恶染土的厌恶心,对净土向往的愿力才真正地发起来。
然后她说了一句什么呢?“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到了这种地步下,我们才知道学佛第一迈步就需要出离心。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我们一再讲到愿力是也是建立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上。
这部经的源起有意思就在这里,它是把人间的八苦,一起镶嵌在这个宫廷政变中,才发了这样的出离心,这是本经的源起,就是讲世间的苦痛。每一部经典你看都离不开“劝发出离三界火宅”。
本经对于具体的从缘起到内容的版块上,主要分为定善和散善,也就是净业三福和十六妙观的具体观法和修法。
什么叫净业三福呢?净土法门都会讲到净业三福,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第一个,比如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属于说人天福又叫世间善。第二个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一般我们称之为二乘福,也就是戒善,持戒的戒。第三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属于说大乘福,又叫行善,修行的行。
你或者修其中的一福,或者说三福皆具,那回向发愿就可以成功往生。这叫做净业三福,这是《观无量寿经》里面首先学到修学净土作为人的本位来讲,你应该这样来学修净业三福。
那么接下来,又讲到十六妙观。我们知道所谓《观无量寿经》,就是在端身正坐,面向西边来修这个观法。后来,在净土的传承上观法基本上都会到了执持名号上。最先开始,早期的净土行者很多时候都是修这个观的。从日落观、水观、地观、树观、乃至宝池观、宝楼观,最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观等等这些,这叫做上根人,修的是前十二观。
对中根人则特别设立了第十三观,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凡夫的心力不够,你观佛的报身如此之大庄严,他观不起来,心定不下来,境细心粗神识飞扬,在这种情况下设了第十三观,对中等根性的人设的就是观丈六金身,也就把阿弥陀佛想象成比一般的人个头高一些的身形,如果能够观成功,也是往生的正业,可以往生。
再下面为下根人设了三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生,我们常说的三辈九品,这是为下根人设的散善,也就是三品往生中,特别是下品里边是末世的凡夫俗子所设的,专业非常对口。
比如说下品下生里面说到,十念往生就有这样的殊胜功德:如果有人犯了五逆十恶之罪——这也是人里面最恶的水平——地狱相现前的时候,只要你能够具足十念,念念念阿弥陀佛就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够成功往生。这是下品最下生里面,就是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可以往生,把净土法门的方便、没有门槛,彻底地全盘托出来、彰显出来。这就是有名的下品下生里面的十念往生章。
在这部经典中,有一段经典的开示,这是整个净土法门里边最精辟的——就是佛说的,也是我们常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里面有一段讲到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你看,特别是这八个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后来我们把它合起来称的时候就是“心作心是”,就是你的心念什么,那么你的心成就的就是什么,唯以万法唯心之根本法义,来彰显心作心是之妙理也。恰恰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那么我们的心就是在作佛。
后来有祖师开示道:这一段话特别是“心作心是”这八个字,这个法你能够明,没有一法不明的,这个法你能够悟,没有一法不悟的。这不但是净土宗的最上开示,而且是整个一代释迦牟尼佛教法里面的核心开示,一代佛法就是“心作心是”。就这么简单,我们常说佛法如一滴狮子乳。当然,里边还讲到一些比如要圆发三心,要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等这些促成我们往生的果位,往生的成就。
这是这部《佛说观无量寿经》,由于《观无量寿经》的译本很少,尽管有另外一个译本已经散失掉了,我们现在就是刘宋畺良耶舍译这个本子而已。但是它的注释非常多,可见当时这部经典是很受教内重视的,除了比如说智者大师说的,宋朝四明知礼法师述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还有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善导大师给这部经典作注叫做《观经四帖疏》,号称这部经典的第一疏。
这个我们下去一定要看一下,研习一下,因为对于净土法门“他力本愿”的思想,不是说大家一直都能得到认可的,或者说一直都有这个因缘福德能够这样去受用的。在当时,教内各宗各派对于教理的演绎、发挥特别地丰富,所以说,虽然净土法门也在弘传,但是很多时候是把横超法——就是带业往生的方便的净土法门——做了竖出解。像唐朝的时候有的法师解释说三辈九品,上品上生是到了四五六地的菩萨才能够,上品中生要登地的菩萨才能够往生,中品要证到声闻、阿罗汉、辟支佛的人才能够往生,就等于说上品、中品乃至下品的上生就没有凡夫的份儿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对净土教理讨论得特别厉害,就有这么一个思潮出来了。这样就阻碍了一些什么呢?根机比较钝,比如说没有文化、甚至教理不通达,甚至是修的也不好、烦恼也没断,到底这些人能不能往生,甚至往生上品呢?这个就有了分歧了。在这种情况下,善导大师才写了《观经四帖疏》,又叫《楷定疏》,就是以楷定古今的这种气度,把《观无量寿经》对于净土法门的胜义方便给彻底地彰显出来。
比如,善导大师说,如果已经登地证无生法忍的菩萨他可以随意地分身散影地去八相成道、去度化众生了,去一百一千个佛土,成立次方地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岸上的人得度了,你为什么还要救度去呢?如果说,已经得度的、在岸上的人还要救度的话,那么这四十八愿就是没有凡夫的份,如同虚设了。善导一系的祖师说,在这种情况下,已上岸者就不需要救度了。佛最偏救度的是什么?在溺水特别深、更容易死的、已经非常危急的情况下这些众生,他偏去救度。所以善导大师认为《佛说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法门就是摄凡夫入报土,凡夫也可以上品中品往生,他是这么说的。所以《四帖疏》里边,除了把《无量寿经》这个经义给表达出来以外,前面还做了很大的讨论,关于净土的正宗法脉应该从善导大师这本书中去学习。
这是讲到《观无量寿经》,就另外再讲到这两部书。
当然还有隋朝的净影慧远法师和隋朝的吉藏大师也给《观无量寿经》做过注释,乃至后来宋朝的元照律师也给它做过注解,也是非常的精细。清朝有一个居士叫彭际清,他做了一个总汇的论述,特别地畅快淋漓,学起来非常受用。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做一个了解。
这是净土三经。
原标题:《净土入门》第6讲丨佛法的核心、净土的最上开示,就在这部《观无量寿经》里面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