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佛学课本 佛光教科书 基础书籍选读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佛教法器 佛学入门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佛学入门简要 高级佛学教本 中级佛学教本 初级佛学教本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第3讲丨从哪里开始修学净土法门?

第3讲丨从哪里开始修学净土法门?

  当然,我们今天在讲“净土”,那么我们常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们学修一定要有所谓的根本法本,要有所依附的历代祖师。修学净土,我们今天虽然说讲净土、讲净土法门、讲净土宗,我们先抛开这些,我们今天只讲说,修学净土法门从哪里学?这是我们第一个版块。

  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讲说在传承上和谁学,跟历代十三代祖师学习,这是净土法门的正脉。而祖师们也是依着佛的言教,而来演绎净土的方便。所以说我们今天先从净土法门的根本经论来说起,先讲净土法门的根本经纶,在这个时间段跟大家做一个大概的略讲。

  我们都知道,佛讲法,每一部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针对于不同的根基,立足于当时的因缘背景而讲,每一部经典都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一场法会。那么净土的经典,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我们首先做一个背景的了解。

  众所周知,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一坐打成佛”的时候,他本来是不想讲法的,本来想取涅槃、自己住到法乐里边,灭度了算了。《普贤行愿品》里面不是讲到请佛住世、请转法轮。

  当时佛为什么不想讲呢?就是因为他证的佛的境界,佛的绝待的清净圆满的境界,太清净了;而所面对的我们要弘化的国度,这些众生太染浊了,这个差别抵触很大,没办法说法。当时佛形容说,他到印度弘法,讲法的时候,是怎么样一种心态呢?“如入贼国劝人不盗”,就是你到了一个满是具足了贪嗔痴,到处都是贼的一个国度里面,劝大家不要偷东西,就是如此之难。所以他老人家本来是想灭度的,后来由大梵天王乃至帝释天都去祈请释迦牟尼佛慈悲不舍,佛才开始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当时讲的第一部经典,就直接把所证的佛国境界,全盘不保留地给大家讲出来,我们都知道一部经典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里面讲的境界完全是诸佛所证的最圆满究竟,就是佛心佛眼所见所证的无碍境界。

  可是当他讲这个《华严经》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尴尬是什么呢?就是里边不要说凡夫做什么,连二乘阿罗汉和辟支佛都听不懂,当时所形容的叫做如聋若哑。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释迦牟尼佛只能够曲折迂回,就是为了接地气,才开始讲的这个我们说的小乘经典叫《阿含经》,所以第一个时间段叫华严时,第二个时间段叫阿含时。

  《阿含经》讲得大家对于佛法慢慢就有了些熏习,慢慢适应了以后,从染到净,学会修行,知道解脱了,开始从小向大开始跨越,这个阶段,就是讲的“方等经典”,在佛学的专业里面叫方等时,第三个时间段。方等时的特色在天台的教下讲,方等时讲的经典就是说白了,什么样的经典都有,从简单的到难的,从偏的到圆的,从渐的到顿的,整个的包罗万象,任何根器在方等经里面,都能得到相应。

  那么随着学修讲的方等经典,讲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生了执着。众生的执着就是听空就执着空,听有就偏向有,不走中道,老是有一个着相的点。在这种情况下,第四个时间段用了22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经典”。就是我们现在有读诵藏经里面的的大品六百卷的般若,还有三十卷的,乃至《文殊般若经》、《仁王般若经》、《金刚般若经》——《金刚经》,乃至大家都知道佛法的核心就是一部《心经》,也是讲空性,讲毕竟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不断用空性来洗涤众生的一切,对小、对大、对空、对有的执着。

  最后,时间到了以后,在临涅槃之前讲的法华涅槃经。所以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华涅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时,五个时间段,统归叫做说法49年,讲经三百余回。

  那么在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经典中,后来每个宗派都依照着它所依附的特定一部经典来阐发它的教意,来制定它专属的修行方法,这就形成了宗派。

  净土中所依的教典当然也不出这五时,在哪个时间段讲的?就是在方等会上讲的净土三经,就在第三时。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的这个净土五部经典,前三部主要的经典就是在方等会上讲的。

  随着汉明帝去迎请佛法打开了佛教的大门,中国在我们东土这个佛法的流传是以经典翻译为开始的。在此之前,初开始修学净土是依照有一个大德叫做支娄迦谶,他翻译的一部经典叫做《般舟三昧经》,是依照这部经典来修学的。后来随着我们众所周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翻译,慢慢才有了净土宗所依的专属经典,也就是这三部经典。

  关于净土的五经,先给大家做一个陈列。第一部,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一般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曹魏康僧铠的译本。第二部是《佛说阿弥陀经》,都知道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第三部是《佛说观无量寿经》,是刘宋时期一个叫做畺良耶舍的大德翻译的。后面还有后来加上的《普贤行愿品》,这是《华严经》里面的别行品,是唐朝的般若三臧,奉圣旨翻译的。再一个,就是《首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唐朝的般剌密帝翻译的,《楞严经》里面的一个小章节。这五部经典,现在我们把它称之为净土的所依根本经典。

  另外,还有一部论典,就是在元魏时期,由菩提流支三藏翻译,印度的世亲菩萨所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往生论》。统共这五部经和这部论,我们综合把它称为净土所依的根本五经一论。

  当然,这五经一论的选取大概差不多经历了有上千年的时间才把它一推而就的。在隋唐以前,一般我们都是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甚至那个时候讲经说法的已经很多了,通常都是把这三部经典合刊来流通、广宣流布的,都是把它合为一个集子来流通的,认为这三部经典才是净土教义的相辅相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局面一直相续了将近有上千年。到了晚清的时候,有一个叫魏承贯的居士,他非常推崇《华严经》,特别是《普贤行愿品》。所以在他的力倡下,就把《行愿品》合刊跟净土三经并在一起,称之为净土四经来流通。而且他当时还讲到说,修净土不读《行愿品》的话,则你学习教法可谓是偏而不圆的,就是没有到位,他是这样的一种认知。后来,就把《行愿品》贯在三经之末,成为净土的归宿。并且讲到说,如果要入毗卢性海——毗卢性海就是《华严经》讲的无碍境界——那么首先先入净土玄门。以此理由,他把行愿品加到净土三经之中,形成四经流通的局面。

  后来,到了上个世纪民国年间,也就是1934年的时候,由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一位莲宗大德印光法师,由他老人家提倡,又把《楞严经》里边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入进去。并且提倡到,《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他认为说,只这一章就可以跟净土四章参而为五。以此因缘,1934年的时候最后确定了净土五经为净土所译的根本经典的格局,成了净土法门的一大源起。

  再后来,就把《往生论》也加入进去。《往生论》里边也有我们东土一位净土大德,叫昙鸾大师,他对《往生论》做过注释。我们现在看到的《往生论》基本是《往生论》的原论和注释合刊一起流行的,这就是整个我们现在说的“五经一论”。

  这种推选方法,被中外的净业的学人给认可了。一直到我们现在,欲了生死出轮回,所依净土来学修,都是以五经一论来详读、精研、受持,作为自利利他的根本法本。

  这是我们先说一下五经一论的大概名目,和它形成的概况。

原标题:《净土入门》第3讲丨修学净土法门,从哪里开始学?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