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佛学课本 佛光教科书 基础书籍选读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佛教法器 佛学入门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佛学入门简要 高级佛学教本 中级佛学教本 初级佛学教本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第1讲丨重新认识净土、净土法门和净土宗

南无本世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世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世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的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1讲丨重新认识净土、净土法门和净土宗

  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因缘殊胜,我们聚集在腾讯视频,在这样的一个平台跟大家来学习、分享稀有难得的佛法。特别是今天我们专讲净土一宗,就这点来讲的话,是因缘格外地殊胜。那么想必我们今天所见所闻者宿世有缘,今天能够同来赴这场法会。也希望由此因缘,让我们每一位同修,在学修的道路上有更好的增上和受用,在菩提道业上能够添一把柴,加一把火!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讲净土、净土法门净土宗。首先立足于我们的究竟圆满佛性来讲,我们要做一个反思。就是说我们佛法里面常讲说佛性佛性,常讲说本来面目,常讲道真如实相等等这一切,都是形容我们已经断除了烦恼以后所证的圆满清静境界。就这个层面来讲,好比说我们本具的一念纯真的法性、真如心,它是没有染和净、凡和圣、彼和此的分别的。我们一切的佛法、一切的学修、一切的行门法门都是围绕着立足于凡夫的本位,这个角度来施设佛法和修学佛法的。

  所以说,从这点来讲,我们说为了配合凡夫的本位作为引导,在染净无分别中,我们把它方便的说为有净;在身土无差别中,我们把它善巧的说为有土,来摄受凡夫有情,称之为净土。

  当然在净土的施设中,我们都知道,大家也有一些比如说有常寂光土、有实报庄严土、有凡圣同居土(这是染土),还有方便有余土,那么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都属于净土的层面,但是我们今天只说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净土,是从这个角度来阐述这个法门。那么在此,刚才我们分享了一下说,从根本的本位来讲的话,我们是没有染净分别的,为什么施设呢?就是为了有信解行证的过程,这是就凡夫的本位而言。

  那么在这个角度上来讲,首先我们做一个反思。就是今天我们首先讲净土,什么叫做“净”呢?无染、无分别、绝待的、无有漏,这样的话,本来是清静无为的我们常说的佛法,辩证过来我们才发现,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在染。之所以有净土,是因为我们现在在染乡。所以说,才有了讲经说法、弘宗演教、信解行证、教理行果等等这一些列佛法存在的价值。这是我们今天首先为什么要讲净土。

  其次我们还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净土法门?身为佛弟子的话,大家基本上都会很自豪的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又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那么另类一些看的话,就是我们在反观的时候说,要这么多法门干什么?就是由于人的根机不一样,为了随顺众生,释迦牟尼佛才来讲了这么多的法,种种的根据每个人的根器而专门施设了一些不同的法门、教法。

  那么看它背后的原由,一语道破,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可以说为无量劫以来的罪魁祸首。在生命的重复不断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佛法,由于发心的真伪、信心的浅深,乃至修行的目的,品位高下都不一样。特别是在生生世世的轮转中,一生一世的推进中,我们都会给它施加亲因和助缘,每一位参与者都会业力成就,导致我们现在自豪地讲,有大乘、有小乘,有实法有权法,有“藏、通、别、圆”、有“秘密、不定”……所以好像博大精深的佛法由于有如此庞大的体系才能够体现出来。

  可是如果我们绕到它的背后来看的话,之所以呈现这样的果,是否是由于我们在因地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用分别心作为它的因缘,亲因助缘,而导致我们现在果地上遍地开花。就是太能取舍分别了,所以才有种种的法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很可能在他方国土,或者在某一个时空法界中,那里的众生在修学解脱之法的时候,他只有一个纯粹的单一的一个法门就可以了,不需要这么多的施设。这是我们这个国土的具体情况,所以我们有时候讲到诸多法门的时候,也是跟我们的分别心有关。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反思。

  第三个反思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净土宗?本来修学净土一门,往生极乐成就,在曾经的教内是明摆着的事,以净土为大靠山来自利利他、密修显化,自然而然,不必要说我们还要在这里提倡一回、赞叹几次。所以说在曾经的教内修净土,就等于生活离不开空气一样,是这么一个情形。

  为此我们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时代,就是高僧那时候离开长安到印度求法,在那种情况下,比如说在义净法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面,就写过有一个一个叫常慜法师。在那个年代,教法是非常地丰富的,法门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可是常慜法师在印度求学的过程中,有一天他坐着船,路过中天竺的时候,过河时出现了意外,船有漏洞下沉了。当时船上,因为他是以出家身份,所以受到大家的恭敬,就优先让他先去坐在小的救生船上,先去求生。但是他自己舍弃了这个机会,让其他同船的有缘人先坐在小船上去逃生,自己合掌向西,在文献里面讲的是“面西念佛、念念之倾,舟沉身末,声尽而终”。就是在那个年代,这种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死,凭什么?就是凭着他对净土的信心。非常从容,锁定不移,这样自然而然地修成我们常说的信愿。然后一旦因缘现前,顺势就舍报归西。是这么样的一种,当时净土法门的影响力,一旦出家、入道、修学,净土就是自然而然的大靠山。

  特别是后来到了东土以后,整个禅宗,一花开五叶,法脉大兴,尽管如此,可是发扬净土法门都是不约而同的。不管天下宗派,所有的禅僧,你有没有开悟,有没有明心见性,没有一个人不导归净土的。所以当时最有名的,比如说百丈禅师,他是马祖禅师的法子,天下丛林所有的规矩,乃至我们现在的丛林制度,都是以百丈禅师而建立的。所以说我们常讲到“从古自今无一人敢议其非,无一人敢抗其法”,他建的丛林,他规定的清规制度。就这样的一个禅门尊宿,他在制定百丈清规时,为寺院里有病的出家师父们定了这么一条,就是在回向念诵仪轨的时候,回向用的是什么呢?“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就是直接往生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

  从刚才讲的这两则典故和当时的历史情形来讲,净土法门在整个从古至今千百年来的佛教教内,是学法修道必然的扫后一盘、终结之处。我们今天反而来讲净土宗,后来中国的佛教史上,成立了诸多的宗派,净土单独作为一宗而成立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有不在此列的人了。所以我们今天讲净土宗,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人宗、有人不宗了,这是一种悲哀。这是我们也需要来反思的。

  所以一开始跟大家讲了这几点:为什么我们要讲净土?因为我们现在处在染国。为什么我们要讲净土法门呢?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分别心所致生生世世的轮转,业力相牵中,有了太多的取舍抉择。乃至于讲净土宗,就是已经有人所在宗,有人已经不能够有这个因缘福德来学修净土法门了。

原标题:《净土入门》第1讲丨重新认识净土、净土法门和净土宗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