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思想,是整个佛教信仰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同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是完全同步的。佛教的哲学世界观,概括地说,就是缘起论。缘起论本身就包含着佛教伦理思想——因果论;而因果论乃是佛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从佛陀到十大声闻弟子,再从弥勒、无著、世亲、龙树、提婆、觉音等大论师到中国汉传佛教的四大翻译家、历史上各个弘教演宗的祖师,藏传佛教的阿底峡尊者、米拉日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大喇嘛,乃至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当代的印顺法师,等等,无数的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都从特定的时节因缘出发,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阐明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完善佛教信仰体系。
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就是业报轮回思想,它是印度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佛陀及其弟子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成三皈、五戒、十善等德目,成为完整的佛教伦理体系,在从印度向东南亚和中国儒家文化圈的传播中,与本土伦理思想互融互补,成为构建本土和谐社会的精神元素,涵养出佛教徒的道德品质,提高了社会生活质量。本文拟将对这些佛教伦理思想做一些概括地介绍,斧正于学术界和佛教界的方家及同仁。
业报轮回理论作为佛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它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梨俱畎陀》后期。《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的文献,是雅利安人从西北入侵印度过程中,婆罗门祭祀们在不同时期所写的神曲集,共收入1028支神曲或颂歌,分为10卷,口耳相传到公元前7世纪,才用文字刻印成书。根据巫白慧的研究,来源于《梨俱吠陀》后期的轮回理论,是“包括佛教在内的一切印度宗教的共同教义和信条。它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而传人中国,成为中国佛教教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
《梨俱吠陀》后期所谓的轮回(sams6ra)是说一个生物体(尤其是人)死亡后,他的意识(灵魂)和它的精气就会自动地离开死尸,去寻找一个新生的肉体,托胎转生。保存在《梨俱吠陀》里的一首吠陀诗人写的《神意赞》告诉我们,在古印度人的眼里,当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亲人相信死者的亡灵将会有这样的一些归宿处:阎摩王国、天上虚空、大地四方、日月星光、崇山峻岭、汪洋大海、极地边疆、树丛泽边等等。因此,亲人们会祈祷死者的灵魂最好不要前往这些遥远的地方,而是重返阳世,和活着的亲人团聚。不过,在《梨俱吠陀》的X.135神曲的七个颂里,却明确地表明,阎摩王国是人死后亡灵归宿的天堂。但要想在死后进入阎摩王国,是有前提条件的,这就是死者生前所造的业和非业。所谓的业(Karman)是指死者生前信仰婆罗门教,按照吠陀经的规定过祭天和祭祖的宗教生活,以及供养婆罗门教士和祭司的生活所需,才能在死后进入阎摩王国(《梨俱吠陀》X.14.2)。与此相反,就是所谓的非业(akarman),不能获得进入阎摩王国的资格(《梨俱吠陀》的X.22.8)。这里所说的业,又叫善业,原文是意思是善行、功德,而所说的非业,原文意思是不净行、不善业。只有拥有善业的亡灵,才有资格进入阎摩王国。亡灵一旦进入阎摩王国后,就会立刻拥有一个洁净透明的躯体,“后吠陀的奥义书和佛家经典所谓细身似即来源于此”。[2]
伴随着古印度学术界沙门思潮的兴起,婆罗门教的教义受到了各学术派别的猛烈抨击。佛陀就是当时沙门思潮里一派—‘佛家学派的领袖,他对婆罗门教的轮回理论进行了人性化的改造,强调了人的现在行为是获得精神升华(涅檠)的关键,并且从理论上取消了婆罗门教主张的人死后根据拥有祭天祭祖的善业进入阎摩王国的资格,他的后继者干脆把阎摩王国诠释成极端苦恼的八热八寒地狱,汉传佛教徒又称为十八层地狱。值得说明地是,佛陀在承认婆罗门教轮回理论具有合理性的同时,再把它改造成业报轮回的佛教伦理,实际上是根据人的现在行为,把婆罗门教的轮回理论进一步量化成业报六道轮回理论,成为佛教伦理的核心思想。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译《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说: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下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2]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对这段经文,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佛教伦理是一种宗教伦理,他把人的现在行为分为身、口、意三业,三业清净与否,是取得来世果报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来世的短命报、长命报、多病报、少病报、丑陋报、端正报、小威势报、大威势报、下族姓报、上族姓报、少资生报、多资生报、邪智报、正智报等等的果报,完全取决于现在的行为。根据这样的逻辑,一个人也可以根据现在的处境来推理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正如《佛教三世因果文》所指出的那样: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有食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夫妻长寿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都是打鸟人。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乌人。养子不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业害旁人。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蹋五谷人。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今生吊死为何囚?前世劫索在山林。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头人。
《佛教三世因果文》说明前世的个人行为的目的,是要加强现在的道德生活,因为现在的道德生活,才是获得来世幸福生活的关键。一个没有信仰佛教的人现在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的来世生活有六个可能性归宿,佛教称为“六道众生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指出: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畜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色天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无色天报。[4]
有人把上段经文里所说的地狱报、畜生报、饿鬼报称为“三恶道”;把阿修罗报、人趣报和三界天报(欲天报、色天报、无色天报)称为“三善道”。三恶道加上三善道就是“六道”。也有人把阿修罗报归纳到恶道里面,称为“四恶道”。每一道里面的众生都随着自己的现在行为,在不断地改换来世的生存环境,所以称为“六道轮回”。
佛教的业报轮回的伦理思想虽然在理论上主张六道众生平等,但更强调人道的重要性。太虚大师云:
全宇宙的一切存在,尽是众缘所生,由于因缘和合关系相续,流行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中,有一部分是有情众生,是指具有情感意识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及天等。众生中的人,是众生中具有聪明才智的一种,古谚曰:“人为万物之灵”。因为它太灵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堕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若不能向上,总要保持为人之道,无使堕落才好![5]
由此可见,在六道轮回的生命链条上,人类是六道轮回的支撑点,“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6]“若不能向上,总要保持为人之道,无使堕落才好!”人的现在生命的来世归宿完全取决于现在的善或恶的伦理生活。那么,佛教伦理关于善的伦理生活又包括那些德目呢?下面一节将做概要的介绍。
佛教伦理是建立在佛教信仰的基础之上,没有佛教信仰,当然也就没有佛教伦理可言。因此,佛教伦理与社会伦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佛教实践信仰与社会实践理性的区别上。社会实践理性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而佛教信仰具有超越性,即没有地域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超越性就是靠信仰来实现的。皈依三宝标志着信仰佛教的开始,也是佛教实践信仰的初次尝试。三宝是指佛、法、僧。皈依三宝,简称三皈。实际上皈依三宝是一种在佛像前庄严地、神圣地宣誓或承诺,在藏传佛教叫“三昧耶戒”。
为了说明佛教三皈依的信仰和道德的双重功能,在这里把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里介绍的传授三皈依的过程及其利益摘录如下:
皈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皈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皈依师略为开示皈依三宝的意义之后,即教受皈依者念悔过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着便是三皈依的正授与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甲,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之后,教发四弘誓愿: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某甲,烦恼无尽誓愿断。
我某甲,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某甲,佛道无上誓愿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皈依师略示皈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皈依功德圆满,皈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皈依者,礼谢皈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7]
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业障,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均不能娆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8]
由此可见,佛教徒在佛像前以三皈依的方式,所做的这种宣誓和承诺,尽管没有任何的法律约束力,但具有佛教信仰和社会道德的双重约束力。因为一个言而无信的人,虽然不追究法律责任,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唾弃。如果从佛教信仰的视角来看,这种言而无信的人,在来世不但得不到人、天果报,反而会堕落在三恶道里面。因此,佛教伦理对佛教徒具有信仰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力,更加有效地净化了佛教徒的心灵,提升了佛教徒的精神境界。
佛教把人的行为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称为“三业”。而每种业都有善、恶、无记三类特性。做到五戒十善是善业,做不到就是恶业。至于无记业是一种不能导致任何后果的业,“它是一种中庸性,就是非善非恶,不落在两边果报的”。[9]在这里兹把五戒十善与三业实践的关系,表列如下:
表1、五戒十善与三业实践的关系[10]
┌────┬────┬──────┬────┐
│ 三业│ 五戒│ 十善 │ 实践│
├────┼────┼──────┼────┤
│ │ 不杀生│ 离杀生 │ 救生│
│ ├────┼──────┼────┤
│ 身业│ 不偷盗│ 离偷盗 │ 布施│
│ ├────┼──────┼────┤
│ │ 不邪淫│ 离邪淫 │ 梵行│
├────┼────┼──────┼────┤
│ │ │ 离妄语 │ 诚实语│
│ │ ├──────┼────┤
│ │ │ 离两舌 │ 和诤语│
│ 口业│ 不妄语│ │ │
│ │ ├──────┼────┤
│ │ │ 离恶口 │ 爱软语│
│ │ ├──────┼────┤
│ │ │ 离绮语 │ 质直语│
├────┼────┼──────┼────┤
│ │ │ 离贪欲 │ 不净观│
│ │ ├──────┼────┤
│ 意业│ 不饮酒│ 离嗔恚 │ 慈悲观│
│ │ ├──────┼────┤
│ │ │ 离邪见 │ 因缘观│
└────┴────┴──────┴────┘
由表1可以看出,五戒十善也可以称为佛教伦理的十条目,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里幽默地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护照”。就人间而言,现世人生的一切处境,都是自己前世自做,而在现世自受。而现世的自做,又是来世自受的原因。因此,佛教要求人们把握好自己的现实生活,是来世获得.好的人生处境的关键。《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把现实人生的各种遭遇,都进行了十分透彻地佛教信仰的分析,现在分门别类地介绍如下:
一者、自行杀生。二者、劝他令杀。三者、赞叹杀法。四者、见杀随喜。五者、于所怨憎之人,欲令丧灭。六者、见怨灭已,心生欢喜。七者、坏他胎藏。八者、教人毁坏。九者、建立天寺,屠杀众生。十者、战斗自作教人,互相残害。以是十业,得短命报。
要想在来世或今世获得长命报,有以下十种弥补的办法:
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11]
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令打。三者、赞叹打法。四者、见打欢喜。五者、恼乱父母,令心忧恼。六者、恼乱贤圣。七者、见怨病苦,心大欢喜。八者、见怨病愈,心生不乐。九者、于怨病所、与非治药。十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以是十业,得多病报。
要想在来世或今世获得少病报,有以下十种弥补的办法: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三者、赞不打法。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12]
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四者、恼乱众生。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者、于佛塔庙断灭灯明。九者、见丑陋者,毁砦轻贱。十者、习诸恶行。以是十业,得丑陋报。要想在来世或今世获得端正报,有以下十种弥补的办法:
一者、不嗔。二者、施衣。三者、爱敬父母。四者、尊重贤圣。五者、涂饰佛塔。六者、扫洒堂宇。七者、扫洒僧地。八者、扫洒佛塔。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十者、见端正者,晓悟宿因。以是十业,得端正报。[13]
一者、于诸众生,起嫉妒心。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恼热。三者、见他失利,其心欢喜。四者、于他名誉,起嫉恶心。五者、见失名誉,心大忻悦。六者、退菩提心,毁佛形像。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无心奉侍。八者、动人修习少威德业。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业。十者、见少威德者,心生轻贱。以是十业,得少威势报。
要想在来世或今世获得大威势报,有以下十种弥补的办法:
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嫉妒。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三者、见他失利,起怜愍心。四者、于他名誉,心生忻悦。五者、见失名誉,助怀忧恼。六者、发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大威势报。[14]
一者、不知敬父。二者、不知敬母。三者、不知敬沙门。四者、不知敬婆罗门。五者、于诸尊长,而不敬仰。六者、于诸师长,不奉迎供养。七者、见诸尊长,不迎送请坐。八者、于父母所,不遵教诲。九者、于贤圣所,亦不受教。十者、轻蔑下族。以是十业,得下族姓报。
要想在来世或今世获得上族姓报,有以下十种弥补的办法:
一者、善知敬父。二者、善知敬母。三者、善知敬沙门。四者、善知敬婆罗门。五者、敬护尊长。六者、奉迎师长。七者、见诸尊长,迎送请坐。八者、于父母所,敬受教诲。九者、于贤圣所,尊敬受教。十者、不轻下族。以是十业,得上族姓报。[15]
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汉偷盗。四者、见盗欢喜。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要想在来世或今世获得多资生报,有以下十种弥补的办法:
一者、自离偷盗。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16]
一者、不能谘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恶法。三者、不能受持修习正法。四者、赞非定法,以为定法。五者、吝法不说。六者、亲近邪智。七者、远离正智。八者、赞叹邪见。九者、弃舍正见。十者、见痴恶人,轻贱毁訾。以是十业,得邪智报。要想在来世或今世获得正智报,有以下十种弥补的办法:
一者、善能谘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法。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五者、乐说正法。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正法。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17]
一者、身行重恶业。二者、口行重恶业。三者、意行重恶业。四者、起于断见。五者、起于常见。六者、起无因见。七者、起无作见。八者、起于无见。九者、起于边见。十者、不知恩报。以是十业,得地狱报。[18]
一者、身行中恶业。二者、口行中恶业。三者、意行中恶业。四者、从贪烦恼,起诸恶业。五者、从嗔烦恼,起诸恶业。六者,从痴烦恼,起诸恶业。七者、毁骂众生。八者、恼害众生。九者、施不净物。十者、行于邪淫。以是十业,得畜生报。[19]
一者、身行轻恶业。二者、口行轻恶业。三者、意行轻恶业。四者、起于多贪。五者、起于恶贪。六者、嫉妒。七者、邪见。八者、爱着资生,即便命终。九者、因饥而亡。十者、枯渴而死。以是十业,得饿鬼报。[20]
一者、身行微恶业。二者、口行微恶业。三者、意行微恶业。四者、侨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大慢。八者、邪慢。九者、慢慢。十者、回诸善根,向修罗趣。以是十业,得阿修罗报。[21]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嗔。十者、不邪见。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22]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天报: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入于空处定;二者、过一切空处定,入识处定;三者、过一切识处定,入无所有处定。四者、过无所有处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业,得无色天报。[23]
为说明佛教伦理的超阶级性,我们再引一段《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的经文作为佐证: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者:若业非增上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边地报者,若业于佛法僧净持戒人,及大众所,不增上心施,以此善根,愿生边地,以是愿故,即生边地,受净不净报。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者: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复有业能令众生尽地狱寿者:若有众生,造地狱业已,无惭无愧,而不厌离,心无怖畏,反生欢喜,又不忏悔,而复更造重增恶业,如提婆达多等,以是业故,尽地狱寿。复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至半而夭,不尽其寿:若有众生,造地狱业,积集成已,后生怖畏,惭愧厌离,忏悔弃舍,非增上心,以是业故,堕于地狱,后追悔故,地狱半天,不尽其寿。复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暂入即出:若有众生,造地狱业,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惭愧心,厌恶弃舍,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如阿阉世王,杀父等罪,暂入地狱,即得解脱,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24]
这段经文,充分表明了佛教伦理的特点乃是超阶级的道德造人理论,它彻底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神学伦理,建立了佛教的人本伦理,成为时代精华。
佛教伦理虽然以非理性的三世因果来解决人的善与恶的关系问题,但它的善业造人,以“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作为伦理原则,却高扬了人本主义的旗帜,在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尽管佛教伦理建立在业报轮回的理论基础上,强调了超阶级的三世轮回的合理性,但把重心放在了现实社会生活之中,以人为本,人做不好,就会堕落在三恶道里面,人做好了,才有成佛的资本。因此大乘佛教提倡社会关怀,把对社会负责作为成佛的先决条件,以“四摄法”作为量化的标准。
所谓的“四摄法”,实际上是佛教提倡的四项为人处世的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正如《华严经》所云:“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这四项为人处世的原则是: 、
第一、布施。佛教所说的布施有三种,用钱财、物质、医药等资助他人,叫财施;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等知识产品传授给他人,特别是要把佛法传授给他人,叫法施;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叫无畏施。在这三种布施中,佛教特别提倡法布施,因为法布施才能根治贫困、救济残弱、使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爱语。佛教所说的“爱语”,并不是让人们说一些谄媚、奉承、虚伪、言不及义的话,而是要讲说对他人有利益的话。佛教所说的利益,不但对现在有好处,而且还要对来世有好处,也就是在来世最低的要求是不堕落在三恶道里。
第三、利行。佛教所说的“利行”,就是舍弃自己的私欲,以大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在敦煌壁画里有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过去世“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由此可知,佛教所说的利行,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第四、同事。佛教所说的同事,就是要和他人合作,共同搞好事业,把集体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法华经·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以上所述的佛教“四摄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佛教利他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当今社会,完全可以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互融互补。其当代意义不仅如此,窃以为,佛教利他主义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的理论来源之一。从而为佛教伦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理论基础,佛教利他主义的伦理思想理应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的理论来源之一。
佛教美德是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涵养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高尚品德,这就是所谓的惭愧心。佛教对“惭”的定义是“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25]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批评。而所谓的“愧”是指,“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26]就是接受社会舆论的批评,达到改恶从善的目的。佛教把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美德,又叫忏悔,笔者称之为佛教忏悔主义。《菜根谈》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了一个‘悔’字。”佛教允许人犯错误,但犯了错误,要敢于自我批评和接受社会舆论的批评。窃以为,佛教忏悔主义同样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社会主义美德可以互融互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划清了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假如我们能从这八个方面经常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够养成自责的。社会主义美德。由于佛教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性和海峡两岸性,这就使佛教忏悔主义在当代具有合理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要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进到佛教伦理之中,成为当代佛教忏悔主义的主要内容,张扬爱国爱教的旗帜,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 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70页
[2] 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第70—91页。
[3] 《大正藏》卷1,第891页1—2栏。
[4] 《大正藏》卷1,第891页2栏。
[5] 《太虚大师全书》,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1980年11月3版,第3册,第240页。
[6] 《太虚大师全书》,第3册,第240页。
[7] 圣严:《戒律学纲要》,香港:佛教青年协会,1991年印赠本,第42—43页。
[8] 圣严:《戒律学纲要》,第45页。
[9] 敬良:《佛说业报差别经浅说》,台北:菩提印经会,1988年12月敬印本,第3页。
[10] 圣严:《戒律学纲要》,第74页。
[11] 《大正藏》卷1,第892页第1栏。
[12] 《大正藏》卷1,第892页第1栏。
[13] 《大正藏》卷1,第892页第1—2栏。
[14] 《大正藏》卷1,第892页第2栏。
[15] 《大正藏》卷1,第892页第2—3栏。
[16] 《大正藏》卷1,第892页第3栏。
[17] 《大正藏》卷1,第892页第3栏—893页第1栏。
[18] 《大正藏》卷1,第893页第1栏。
[19] 《大正藏》卷1,第893页第1栏。
[20] 《大正藏》卷1,第893页第1栏。
[21] 《大正藏》卷1,第893页第1栏。
[22] 《大正藏》卷1,第893页第2栏。
[23] 《大正藏》卷1,第893页第2栏。
[24] 《大正藏》卷1,第893页第2—3栏。
[25] 正果:《佛教基础知识》,福州: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1981年1月版,第20页。
[26] 正果:《佛教基础知识》,第20页。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