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逐渐重视精神生活及注重环保生态的共识下,许多住家利用空间,在阳台院子种上几盆花;市区的街道两旁,也常有淡红、橘黄、乳白等各色各式的花朵迎风摇曳;公园、风景区更是草木扶疏、花团锦簇。花实是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角色!
自古以来「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建在山林郊野,当然不乏花草树木的优雅景观。《洛阳伽蓝记》中描述法云寺时,写道:「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苏东坡〈惜花〉诗的「吉祥寺中锦千堆」,即是形容吉祥寺的庭院里,牡丹盛开宛如锦缎般广袤、华丽。
因此,佛寺又有「花宫」、「花界」之称。李颀在〈宿莹公禅房闻梵〉诗里说「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黄滔在〈题道成上人院〉诗里有「花宫城郭内,师住亦清凉」之句;元稹的〈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诗中说:「晓入白莲宫,琉璃花界淨」。可见僧人远离聩闹,于山间水边修行之馀,莳花种树,庄严道场兼怡情养性,也是很自然的事。
除了人间,佛国淨土也多以花来庄严美化环境。《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经云: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无量寿经》中描述,在极乐世界里每天早晨起来,香风微微吹拂,摇曳著各种宝树宝网,发出各种微妙法音,听闻者神智清朗,心情愉悦。然后又说:
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观无量寿经》对极乐世界的描述更是美轮美奂,庄严无比,如: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花是如此的庄严极乐世界,其他佛国世界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华严经》里形容光光相照,重重无尽,以大莲华为中心而形成的莲华藏世界情形是:
众莲竞发如衣布,珍草罗生悉芬馥。
无量宝树普庄严,开华发蕊色炽然。
……
阶陛庄严具众宝,复以摩尼为间饰,
周迴栏楯悉宝成,莲华珠网如云布。
摩尼宝树列成行,华蕊敷荣光赫奕,
种种乐音恆竞奏,佛神通力令如是。
种种妙宝芬陀利,敷布庄严香水海,
香燄光明无暂停,广大圆满皆充遍。
此即是无边妙华遍满,无量光明普照,众宝严饰,香水海围绕的莲华藏世界。
《梵网经》的莲华台藏世界的环境,根据《梵网经》中的叙述,莲华台藏世界周围有千叶花瓣,一叶花瓣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有百亿须弥乃至百亿阎浮提。卢舍那坐在莲华台上,千叶上各有一大释迦,百亿菩提树下又各一菩萨释迦,在宣说菩提萨埵的心地法门。
莲华台藏世界的莲花为千叶所成,而且卢舍那佛趺坐台上,花叶扶疏,美妙无比。
「花开见佛悟无生」是念佛者最高的生命境界。不过,即使有善根往生淨土,但是如果对佛智存疑,将含于莲花中,其花未开,不能见闻三宝,此即谓「含华」。往生极乐世界者依其品位上下,佛菩萨来接引时所持的莲台也有不同。《观无量寿经》里对此有详尽的叙述,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为:金刚台、紫金台、金莲华、莲华台、七宝莲华等。
另外,密教灌顶时,弟子以帛覆面,将花投于曼荼罗上,花所落处的佛,就作为自己的本尊,此仪式称为「投华得佛」。依花落下地方的不同,弟子境界成就也有不同。如堕落佛顶上,则成就佛顶真言及佛之毫相等诸尊真言;若堕落佛面,则成就佛眼等尊的诸明真言;若堕于佛身的中间部分,则成就诸心真言;若堕于界道上及行道院,即表示此人没有决定心,不能成就。
总之,花对外在环境与内在修行境界皆有所关连。佛国淨土是一个莲花遍布、百花盛开的世界。「心淨国土淨」,如果每一个人心中常植慈悲、清淨、欢喜的莲花,并让居住的大环境能处处鸟语花香,无荆棘杂草,无污秽髒乱,那么此娑婆世界当下就是庄严的佛国淨土。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来情深义重的文人大多心思感怀敏捷,触目所及常能吟咏成诗。举凡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景色,喜怒哀乐、人生际遇的生命景况等等,都是它们抒发诗情的材料。
佛教典籍里的偈、颂、歌、诀,广义上说都是诗。佛教传入中国后,奥妙的佛法也影响了许多知识份子、官僚士大夫及文学家们的思想、观念。如东晋开始,有王羲之等人含般若思想的「玄言诗」的流传;南朝时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之盛行;唐朝是佛教兴隆时期,更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两者相互辉映,留下许多璀璨的文学作品。诗人王维,其字摩诘,即是取自佛教人物维摩诘居士之名,可见他和佛教的因缘。
在众多依托自然景物,表达佛教理念与精神的作品中,就有不少与花相关的诗作,以下仅列举数首来说明:
(一)因看花而悟道或体悟无常、苦空真理的,如: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元·妙湛)
妙湛比丘尼为了寻找春天,穿著芒鞋四处去追寻。回来偶然看到园里的梅花绽放,才恍然觉悟春天就在枝头上!世间上的人不认识自己,常常愚昧苦恼,向外四处追逐,只是空费草鞋钱。如果认识自己本自具有的佛性,就不会心外求法,因为心外无我、心外无法、心外没有世界!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髮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豔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唐·法眼文益)
法眼禅师穿著僧衣,凝视美豔的花朵,此中情趣当然和一般世俗人不同。他猛然醒悟自己头髮已斑白,花儿还是和去年一样鲜红。不过,娇豔的花朵,总会随著朝露而滚落凋谢;浓郁的花香,也会随著晚风而飘散消失,何必等到完全零落,才知道一切都如幻梦般空虚呢!此诗正是印证《金刚经》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唐·白居易)
空,是宇宙的真理,但是空的真理在哪里?好比把花草树木栽在佛寺里;意思是象徵真理就在寺院道场里。一般人常执著两边,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其实依《华严经》的解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能悟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不会在文字表面及有形的物质上执著,而能大小不二、淨秽同体、圣凡皆然,无所谓烦恼或菩提了。
其他表现「无常悟道」之意的诗尚有:
忆著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
如今枕上无閒梦,大小梅花一任吹。(唐·太原孚上座)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观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居遁)
(二)以花为喻来劝世或砥砺的,如: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
梅花是冬季的花卉,越经寒冷的霜雪摧逼,香味就越沁人心。莲花在夏天开放,越经酷热的煎熬、污泥的浸泽,更是芬芳茂盛。人生百味杂陈,唯有经得起酸甜苦辣,受得住荣辱得失,才能反败为胜,转逆境为顺境。
木樨盈树幻兼真,折赠家家拂俗尘;
莫怪灵山留一笑,如来原是卖花人。(清·澄波)
木樨是桂花。花开满树枝,似幻也似真,摘下来可以供佛,可以摆在家里,它的清香幽雅能抖落一身的俗尘。当年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而继承了佛陀的正法,因此澄波禅师就幽默地说「如来原是卖花人」。我们也应学习做一朵花,让人欣赏,给人芬芳、喜悦和希望。
披毛戴角入廛来,优鉢罗花火里开;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唐·同安常察)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菩萨悲愿的人,即使披毛戴角也要来世间,如优鉢罗花不惧身陷火燄里,在烦恼大海中,为众生洒下甘露法水,在无明山上,作云雷来震醒众生早日觉悟。身为修行人,就必须具有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精神。
又有诗云:「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也是说明善恶因果报应极为贴切的诗。
(三)一般诗作,将佛法禅意涵盖在荣华世界当中的也多不胜举,如唐朝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
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百年的小诗,其中颇富禅学意境。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醒来,听到外面吱吱喳喳的鸟啼声,于是想起昨晚的风声、雨声,不知枝头上的花被吹落多少呢?
作者没有刻意寻芳,却在不觉、自然的心情下听到想到鸟声、风雨、落花,似有念又无念,似无念又有念;就是如此兀兀自然吧!
古来诗人在悲欢离合时,常会对酒吟诗或对花吟诗,甚至以男女感情为喻来传达自己的心意。禅师有时也会藉情诗来叙述他的体悟,如三宜明盂这首诗:
一点私情奈得羞,也曾漏洩在君侯;
相思正值春三月,花开花落总是愁。(明·三宜明盂)
一位少妇想起闺房私情,不禁害羞起来,也曾把这份情悄悄透露给出门在外的丈夫。两地相思正是三月春天时节,不管花开花落,都带来无限的哀愁。「万法唯心造」,少妇看花开也愁,看花落也愁,其实都只是她心里的作用。
一样花蹊一样红,千株桃李万株穠;
何人识得春风面,五色芳菲处处逢。(清·远菴僼)
春天里,到处鲜花澜漫,千株万株的桃树李树,都是一样芬芳浓豔,什么人能认识春风,而处处和缤纷多彩的鲜花相逢?所谓「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閒者便是主人。」唯有敞开心怀,放下世俗名利、人我是非的束缚,才能与万物合为一体,而任运逍遥。
其他与悟道相关的诗罗列数条如下:
映林映日一般红,吹落吹开总是风,
可惜撷芳人不见,一时分付与游蜂。(宋·心闻昙贲)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灵云志勤)
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
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清.吴生)
伯劳西去雁东来,李白桃红岁岁开,
万事无过随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竺庵大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馀,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唐.大梅法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
春日才逢杨柳绿,秋来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犹同九月霜。(明.憨山大师)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
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元.耶律楚材)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宋.此庵守淨)
和空和尚说:「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同样的,寓花于诗,以诗喻花,花与诗也别有一番深幽清远的禅意了。
佛陀被尊称为「大医王」,他除了能医治众生的心病,对众生身体的疾病,也有精湛的医疗观点和治疗方法。佛陀看病会先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并且主张自然疗法,如涂上檀香木、沉香之类的香疗法,及牛奶疗法、盐疗法、花疗法等,其中后三项直至现在仍被使用,尤其「花疗法」的记载在经典里有多处可见。《悲华经》里说:
……或有莲华满百千由旬……众生之类或有盲者,闻此华香即得见色;聋者闻声,乃至一切诸根不具即得具足;若有众生四百四病,或动发时闻此华香病即除愈;若有颠狂、放逸、狂痴、睡眠心乱失念,闻此华香皆得一心……。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十里也说到,用根茎花果及皮木等一起煮开的热水来洗身体,可以治疗风寒。
在《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里更说莲花可作安胎药,经云:
怀孕之人,第一月内胎藏不安者,当用栴檀香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入水,同研后入乳汁乳糖同煎。温服此药,能令初怀孕者,无诸损恼而得安乐。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莲花从花、莲蓬、莲子、莲叶、莲藕各部分都有医疗功用。如莲花茶能清暑解热和止血;莲蓬及莲心,具清心、止血、清热、安神、降肝火、降血压的功能;莲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甘涩、性平和,有清新养神、补脾益肾和止血的作用;莲藕性甘寒、凉血,可散瘀,煮熟后甘温益胃补心。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栴檀、鬱金也。」鬱金是印度常见的花,它有杀菌作用,和栴檀叶一起磨成泥状,涂在身上可以预防皮肤病。其药效广泛,也能治肝病、健胃、利尿和治脓疱等。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记载:「鬱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这里的鬱金华指的是蕃红花。蕃红花原产于印度,古代印度将它做为香药,可以治疗百日咳、气喘、妇女病,也能镇痛、止泻。
蒲公英含有丰富的维他命和矿物质,它主要成份的菊糖,能增强肝脏功能,其茎、叶、根也具有解热、发汗的效能。
汉译为合欢树的「尸利莎树」,是产于印度的一种香木,它的树胶可製成香药。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里,把它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一。合欢树的花和树皮皆可入药,能治疗气鬱胸闷、失眠、跌打损伤、肺痛等疾病。
其他还有 ── 半枝莲、蛇舌草煎水服︰对癌症、皮肤痒有效。
三花茶︰金银花、杭菊花、腊梅花清水煮后加冰糖,能消暑解热,改善过敏性体质。(身体虚寒者慎用)
五花茶︰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槐花及厚朴花,清水煮后服用,可清热,凉血解毒、抗菌消炎。此方为广东民间著名的凉茶。
蜜糖银花露︰金银花简称银花,又名皮忍冬花,能清热、解毒、治咽炎、暑疖、肺燥、咳嗽,又可预防感冒。製法︰先将五钱至一两的金银花煎煮后,过滤渣叶,再加一两滴蜂蜜,冰热饮皆宜。
甘菊枸蜜茶︰经常服用,永无目疾,对肺肾及心脏也有帮助。
另外,樱花对食物中毒有解毒的效用;被毒虫蜇伤时,可用新鲜的牵牛花叶,细细搓揉后擦于患部,能消肿止痛;菊花能治疗跌打损伤,把菊花煎成汁,毛巾浸溼敷在患处,一日二次,连续敷几天便能痊癒。
《文殊师利问经》卷二记载,文殊师利问佛陀:
世尊,诸供养馀花,用治众病或消恶毒,其法云何?若供养佛馀花、般若波罗蜜花、佛足下花、菩提树花、转法轮处花、塔花菩萨花、众僧花、佛像花,其法云何?世尊,用此花,有几种咒法?世尊,一切诸花云何入佛花中?世尊,用此花法,为有一种为有多种?此咒为有一种为有多种?
佛陀听了之后,很仔细地告诉文殊师利,各种花的咒语、能治哪些病,及如何受持,如何使用这些花等等。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用花及其他植物开创了佛教医学,其慈悲和智慧,治癒许多众生的各种疾病。今日医学发达,但是因化学药品引发的「药害」也时有所闻。于是这些古老的、以花草果实来治病养身的健康自然疗法,也已逐渐为现代人重视并採用了。
佛教所有的艺术品,都与花有不可分的关係。花长在土里是千娇百媚,经过人们的慧心巧思和应用,花又展现另外更多元的艺术生命。
例如从绘画壁画或雕塑的各种佛菩萨雕像上面,可以看到不同造型的莲花图饰,如佛像身后的背光,大都以花作装饰,称之为「莲环光背」,这是以莲花的单瓣、複瓣配置成种种不同的变化,周围再衬上忍冬纹、宝相花纹、连珠纹或光燄;背光含有光明、庄严之义。
诸佛菩萨多是或立或坐于莲花座上。因地域不同,莲花座的造型也有许多种类,不过,大体上可分为有莲茎莲座和无莲茎莲座两种基本造型。《大日经疏》卷十五描述:
若是佛,谓当作八叶芬陀利,白莲花也,其花令开敷四布。若是菩萨,亦作此花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极开也。
这是以莲座上莲瓣开敷的程度,来区分佛与菩萨的莲花形状。诸佛菩萨坐在莲花座上的由来,则见于《大智度论》卷八:
大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由于梵天王坐在莲花上,诸佛菩萨就随顺习俗,也坐在莲花上。由此可知从天人到诸佛菩萨,都以莲花座为其座席。
面貌慈祥婉约,造型优雅柔美的手持莲花菩萨像,也是美丽的艺术品。现今存于敦煌莫高窟四十多窟的隋唐《法华经变》壁画,其中的「三十三观音」,菩萨与莲花的搭配也有不同,如:
杨枝观音 手持淨瓶、杨枝的立像。
白衣观音 一般左手持莲花,右手持淨瓶。
莲卧观音 在池中莲花之上。
施药观音 常为右手支颊,左手于膝头拈莲花之像。
一叶观音 乘莲花浮于水面漂行之像。
威德观音 左手持莲花,坐岩畔。
多罗尊观音 合掌持青莲花。
不二观音 两手低垂,在水中坐莲叶上。
持莲观音 坐莲叶上,两手持莲花,常为少女面孔。
从这里我们看到诸佛菩萨的身像、座位,所呈现的艺术风味。
另外,一般在佛塔的外形上,会雕刻莲花纹饰,保护佛塔的栏楯石柱,及藻井、瓦当、碑牆上,也常雕有各种莲花图案。其他的应用如佛教的幢幡、经盖、蒲团、灯座等文物上,都雕綉著栩栩如生的莲花。
佛殿里、佛桌上,以及法会坛场的布置,花是不可少的供品之一。中国人习惯焚香祝祷,以心香一瓣表示对佛菩萨的虔诚。南传国家地处热带区,盛产各种鲜花,佛教徒经常以花庄严道场,增加佛殿的艺术气氛,「以花供佛」也是他们表达诚心最好的方式。
中国的插花艺术也是源自佛教的「供花」仪式。一般对插花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古典插花与现代插花;美式、欧式与东方式插花。古典插花强调花卉排列的弧度与优雅,现代插花强调的是将花卉集中、显眼、有衝击感。日本的插花重视形式,不同流派各有其规矩和插法,中国的插花则重视意趣内涵。
花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表现,也是遑不多让。舞蹈表演时,敦煌舞者手持莲花,翩翩起舞,更觉多采多姿;甚至一些佛教舞者,将鲜花融入舞艺,在热情舞动中,一举手、一投足,倍增妩媚俏丽。
佛教艺术品中也有以花为图案的,如书籤、卡片、信封、信纸、茶杯、碗盘、窗帘、磁砖、壁纸,乃至衣服、毛巾、枕头套、被单等等,常以花色作为装饰。另外,在寺院周围或庭院中,以五颜六色的鲜花做成景观设计的,如花钟、花篱、花牆、花的动物造型等等。
《阿弥陀经》里的淨土人物,每天以香花供养十万亿佛,诸佛菩萨、大德之间的往来,信徒的布施奉献,常以花作为餽赠的礼物。送花也是一门艺术,人们依花的特质赋予一定寓意,如考试及第誉为「折桂」、送别称为「折柳」、祝老人长寿用桃子。送玫瑰花、百合花或桂花,代表爱心;月季和石榴这两种花象徵「火红年华,前程似锦」,可作为祝贺生日用;兰花淡雅高洁,有「花中君子」之称,拜望德高望重的长者,宜送兰花;新店开张、公司开业,宜送月季、紫薇等,因它们花期长,花朵繁茂,有「兴旺发达、财源茂盛」之意。
千姿百态的花朵,蕴含著千言万语,了解花语花意,才能适当表达送花的艺术。
在佛教艺术里,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花是艺术的美丽使者。不论是自然欣赏的心领神会,或现实用品的美化作用,花都在艺术与生活之间,遍洒馨香,并留下永恒不谢的生命。
佛教与花有很深的渊源。本文从诸佛菩萨、佛法、人类、譬喻、环境、诗偈、医药、艺术八方面,来探讨花与佛教的关係。
从花和佛菩萨的密切因缘中,我们看到花的「清淨佛心」;从花引发的精闢妙法中,我们看到花的「般若智慧」;从花对僧人、世间人的影响中,我们看到花的「珍贵人性」;从花的各种譬喻中,我们看到花的「善巧方便」;从花对环境、心境的美化提昇中,我们看到花的「庄严世界」;从花对诗人的启示中,我们看到花的「禅心悟性」;从花在医疗的应用中,我们看到花的「慈悲布施」;从花与艺术的相互依存中,我们看到花的「永恒生命」。
若以佛法观点来看,一期一期的花开花谢,正是人生最佳的写照。在每一期的生命里,我们如何和花一样尽情绽放,发挥生命的极致,为大地和世人洒下灿烂美丽的光采?
历代禅者有许多人是从看花赏花中得到启示。我们应学习这些禅者的修行,在春夏秋冬四时更替里,体会花开花谢的因缘,认识花的随缘、不执著及无我无私的开放、无执无恋的凋谢,甚至任霜雪侵袭、刀剪摧折,仍然静默坚忍、无怨无尤;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
且让我们以花为师,「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将世间点缀得更美、更善、更真!
文章转自:佛光山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