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内,都供奉有弥勒菩萨的坐像。弥勒菩萨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见到弥勒菩萨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将弥勒菩萨置于寺院的第一层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在佛教中,弥勒菩萨具有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等象征意义,将弥勒菩萨置于一进寺院的殿堂中,是为了让参礼弥勒菩萨的人,能够从弥勒菩萨这些品格中得到启迪,从而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弥勒品格的人。本文下面就简要阐释弥勒菩萨的这些象征意义。
慈悲精神是所有诸佛菩萨都具有的情怀。慈悲的含义为: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诸佛菩萨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对于慈悲,诸多经典中都有所论述。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
在诸佛菩萨中,弥勒菩萨就是经常以慈悲之心来待人的典范。据弥勒菩萨故事中所载,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平日经常背一个大布袋到处化缘,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不介意。经常有小孩子见到他背着布袋乐呵呵的样子,便故意斗他取乐。有的人还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块或者小鱼等不符合出家人所应收的东西时,他也丝毫不生气,还喜笑颜开地将孩子们给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对他戏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悲悯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这就是弥勒菩萨慈悲心的显现。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弥勒菩萨就是为了随顺众生,令众生生起欢喜心,他认为能够令众生欢喜就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弥勒菩萨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对众生怀有无限的慈悲之心,宁愿自己受点嘲讽,也不愿让众生痛苦。
弥勒菩萨对众生慈悲的另一体现是,化缘所得的东西,他并不是用来自己享用,相反,他一直心系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常将自己化缘所得的东西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帮助他们摆脱现世生活的困境。
弥勒菩萨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更重要的表现是,他经常在兜率内院为弟子说法,劝化更多的苦海众生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再下生到弥勒人间净土度化更多的众生。按照《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说,弥勒都率净土和弥勒人间净土都是国土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生到弥勒净土的人,不仅永远不再受轮回之苦,而且还可以仰仗弥勒菩萨的法力度化更多的人远离苦海。
在我们现世生活中,弥勒菩萨之所以被摆放在寺院的山门殿堂内,就是让我们看到菩萨的形象,能够首先想到弥勒菩萨的慈悲之心。从而从弥勒菩萨的慈悲心中得到启示,使自己也能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多想想周围人的痛苦烦恼,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别人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首先应当具有一种忍辱精神。这是一个学佛者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纵观佛教的历史,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大德,无一不是从忍辱中磨练出来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时,为了救度众生不仅有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大布施之行,而且为了救拔一个众生的痛苦,还挖去了自己的双眼,但仍不能令众生满意,还受到这个嗔心众生的一顿臭骂,就是这样的大辱,佛陀也没有对众生生起嗔恨之心。
现代高僧星云大师是誉满全球的高僧,他在年轻时也曾遭遇过很多磨难,但他都学会以忍耐之心来对待。他刚从大陆到台湾时,没有落脚之处,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在他穷愁潦倒之时,他想到了他在大陆认识的一位出家人,于是便到那里去投靠。当他冒雨赶到那位道友那里之后,那位道友见他衣衫褴褛,仅让他吃了一顿饭便打发他走了。曾有一段时间,星云法师到处投靠别人都遭到冷遇,他感到事态炎凉,几近心灰意冷。但为弘扬佛法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使他遭遇各种白眼之后仍不减少奋进的信念。于是,经过自己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经营操持,他最后终于在佛光山购置了一片土地,并在那里白手起家,建起了佛光山寺,此后,寺院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有了佛光大学,还创办了佛光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但星云大师并不满足只在台湾弘法,他又将弘法足迹延伸到世界各地,并在很多国家建立了佛光山的分院,分派弟子在这些分院管理弘法,从而实现了其“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弘愿。
作为菩萨中忍辱的代表,弥勒菩萨的忍辱更有其典型意义。弥勒菩萨转世的布袋和尚,曾到处化缘,将化来的物品分给穷苦大众。在他化缘的过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但他并不作辩解,也不以为意,而是默默忍受下来。他曾在弥勒偈语中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本偈语就表现了他善于忍辱的精神。偈语中的“钵”是和尚化缘的碗。头两句说他行万里路,吃千家饭,是个游方僧人。“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视人表示对人喜爱和热情,与“白眼”相对。这句是说布袋和尚在化缘中经常遭到冷遇,甚至连问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因此他只好向白云问路。这首偈语的人生哲理是:世态炎凉,人在社会,常常会遇到一些惯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他就以这种忍辱的方式,不仅不给人难堪,还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态。
弥勒菩萨的忍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于弥勒菩萨的忍辱,在弥勒《忍辱偈》中有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首偈语不仅表明弥勒菩萨对生活少欲知足,一切随缘,而且还能够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奇耻大辱——当有人骂他时,他只说好;有人打他,他自睡倒。有人吐痰在脸上,他也任其自干。并且心中没有丝毫嗔恨之心。弥勒这种忍辱之行,对于我们一般凡夫俗子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弥勒菩萨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就是在告诉我们,对于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侮辱,我们一定要有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忍辱精神,这样不仅能够使自己全身远祸,而且还可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
弥勒菩萨不仅具有超人的忍辱精神,而且还经常劝人要学会忍辱。他的另一首《忍辱偈》就表达了劝人忍耐的哲理思想。偈云: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语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它所包含的哲理是: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过分计较个人恩怨,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而且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别人有意或无意加给自己的屈辱,一定要学会忍耐,切不可怒发冲冠,把本来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的东西,弄得一发不可收拾。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学会忍辱,不仅能够提升人的人格修养,而且还会有助于道业成就。
宽容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宽容也是佛教徒应当具有的基本修养。所谓宽容就是对别人的过错不予计较,给予原谅。诸佛菩萨都是善于宽容别人过错的典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住世时,一个外道听说他很讲修行,并且影响了一大批弟子跟从他修行,这个外道心里非常憎恨。于是就在佛陀向众弟子说法时,指着佛陀破口大骂。佛陀听着外道的咒骂默不作声,等到这个外道骂够了,佛陀才以轻柔的口吻说:“你送给别人东西,别人若不收,这些东西是谁的?”外道说:“当然是我的。”佛陀说:“你刚才骂我,我不收,你骂的还属于你自己个了。”外道哑口无言,连连向佛陀道歉。
面对外道的责骂,佛陀不是向一般人那样以牙还牙,而是对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正是由于佛陀宽容了外道,并且采取了方便善巧的方法来对待外道,才使外道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忏悔。
作为诸佛菩萨中宽容形象的代表,弥勒菩萨更是以宽容著称。如上面偈语中所介绍,他对别人对他的打骂和侮辱,非但不予回复和说明,反而任由别人所为,这不仅是一种忍辱的表现,更是对他人极大的宽容。弥勒菩萨所展现给我们的形象通常是大肚能容的宽厚形象,就是告诉世间众生,对别人所做的各种令自己不满的行为要学会宽容。只有宽容了别人,才能显示出自己高尚的修养。同时也能让别人从你的宽容行为中得到教益。对于弥勒菩萨的这种宽容,在很多寺院的楹联中都有不同的描述。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定之含笑,动之含笑,开颜含笑,相见有缘。”这些对联都劝人为人处世要怀有广大心量。宽容别人并不是表明自己的无能与软弱,而是表示一个人高尚的慈悲仁爱之心和大无畏精神,即能宽容他人的过失,能容纳各种不同的见解,能为利益他人忍受痛苦甚至牺牲自我。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虚心能容万物,大海不择细流,学会生公说法,唤起顽石点头”等,说的就是要我们学会弥勒菩萨的这种宽容精神。
弥勒菩萨有首《插秧偈》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首诗歌就是以农夫插秧劳动这一后退是向前的动作,来启示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在我们与人相处时,应当多对别人怀有宽容之心。特别是在与人发生争执时,应当学会谦虚退让。很多时候,你对别人谦虚退让并不是表明你软弱无能,而恰恰证明你的谦虚大度。当你做出谦让之举时,往往会使对方受到感化,从而也学会对人宽容。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弥勒菩萨有很多诗偈都劝人要学会宽容。他在诗偈中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诗偈以弥勒布袋能容万物作比喻,来告诉我们对人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很多时候,对人宽容也就是给自己以方便。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学会了对人宽容,产生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话。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在京为官时,张英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谁也不甘示弱。家人修书将此事告诉了张英,张英知道此事后,遂即修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家人接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不再与其争执,并且主动让出了三尺土地,自觉也有不妥之处,遂仿效张家也让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张英家人门口便出现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一时间,两家处理邻里纠纷的做法被传为美谈。至今,这个六尺巷成为安徽桐城的旅游景点,凡是到那里参观的人,都会受到退让宽容的教育。
弥勒菩萨展现给人的另一种象征意义是劝人不论身处何境,都要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布袋和尚作为弥勒菩萨的应化身,一直过着“一钵千家饭”般的居无定所的生活。他每天行踪无定,一个布袋随身。虽然漂泊不定,生活并不富足,但他一直以乐观的心态来为人处世,所到之处都给人带来无穷的欢乐。
弥勒菩萨曾经作过一首《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和尚作为一位出家人,四海为家,无产无资,只有一只化缘用的布袋随身携带。这只可容纳万物的布袋,他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从不离身。所以说,“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因为他胸怀豁达,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安贫乐道,所以能够“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活得十分快活。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知足常乐,潇洒自在。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会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远处于烦恼之中。
布袋和尚在《忍辱偈》中也劝人不管遇到世间再多的是非爱憎,都应当不以为意,而是要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并且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应当不失去豁达开朗的心态。同时,在遇到令自己不开心的事时,也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化解这些矛盾,争取让这些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让自己做到心无挂碍。也只有做到心无挂碍了,你才会过得欢乐自在。诚如偈语所云:“宽却肚皮需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需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不应悲观失望,应当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事物。即使身处绝境,仍不失去生活的信心,你就会迎来峰回路转的转机。如果我们都能如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偈语所说,我们就会始终有乐观向上的心态了。诗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首诗偈中,慧开禅师告诉我们,在人世间随处都可以发现动人的美景。就一年四季来说,春天有百花盛开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夏天有习习凉风,使人倍感清凉;秋天有皎洁的明月,当空朗照;冬天有皑皑白雪,给人带来银装素裹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不管遇到如何使你不开心的事,如果你能够多想想生活中希望,那么,他就能很快忘掉自己所遭遇的痛苦和烦恼。当你心中没有繁杂的琐事烦恼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在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人生其实很短暂,你哭也一生,笑也一生,这样算来,倒不如让自己过得开心快乐些好。人不论是穷是富,都应当有种乐观的心态。只要心态乐观,你即使过得并不富有,也不乏生活的乐趣。而且乐观的心态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是生活简单,不乏乐观的表率。
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其中的代表。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为贤能的人之一。颜回的生活过得十分简朴,但他却自得其乐,从不为生活的困苦发愁。孔子向人说起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在这些话语中,孔子对颜回自甘淡泊的品格给予高度评价。孔子认为,颜回是他弟子中最能吃苦的人之一,别人都不能忍受的生活,他却能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因为他一直心怀乐观的缘故。
在我们周围,我们常见到有一些人,他们虽然过得并不富足,但他们却勤勤恳恳。脸上经常挂着掩饰不住的笑容。他们对人有种热心肠,喜欢帮助别人,喜爱为人排忧解难。仿佛在他们身上从来没有忧愁烦恼,看到他们,我常想,快乐幸福在很多时候,与出身无关,与贫富无关,人关键活的是一种心境,当你乐观开朗时,虽然贫穷,但仍富足;但你被烦恼束缚时,虽然物质富足,你精神上仍然是贫乏的。
综上所述,弥勒菩萨作为诸佛菩萨的形象代表,他的形象不只是让我们能够对其产生恭敬之心。更重要的是,他还象征着慈悲、忍辱、宽容和乐观的深刻涵义。从弥勒菩萨的法相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弥勒象征意义的启迪,而且还能够培养自己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的品格,从而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受人欢迎的人。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