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释义(初版)

涅槃经 | 作者:净慧法师 [投稿]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四】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烦恼因果,烦恼众生,众生身中怎么还有妙药王呢?

  佛说,如果众生能修清净梵行,是身中有妙药王,能医众生烦恼生死之病。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怎么样才能修清净梵行呢?

  佛说,有的众生有烦恼因,有烦恼果;有的众生没有烦恼因,也有烦恼果。没有烦恼因的为清净梵行,即众生的身体是烦恼果,持戒修行远离烦恼因。

  怎么远离烦恼呢?

  第一,观受是一切诸漏的直接乐因。如男欢女爱有感受,占有财物有感受,烦闷时打一打麻将、喝酒、旅游等都有感受。这种受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内外都漏。漏失了美好的时间,漏失了梵行的机遇。由感受很好而心生爱身、爱人、爱财、爱玩、爱享受等。感受又是什么因缘而生呢?都是由爱因缘和合而生,在和合时有感受,而生想心见三颠倒。所以,修清净梵行要离和合断爱,感受就无从谈起。

  第二,观果报是苦。由受生爱,由爱生取,得到诸有后,相伴而生的是生老病死等世间八种痛苦,又有三恶道果报苦等。知道贪着感受五欲乐苦报后,应修八正道。

  再观受相,一种是苦受相;二种是乐受相;三种是不苦不乐相。

  苦受相有一人孤单苦、贫穷苦、生老病死苦等,都要承受之相。受不苦不乐相为人生随众,人家骑马我骑驴,前边还有挑担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外表看很好,可是如夫妻吵架,财产纷争,人与人之间争斗凶杀,抢劫和地震及水火风灾等,都要承受之相。

  乐受相来自三种触,一是无明触,二是明触,三是非明无明触。明触是修行人身体发出的喜乐。无明触与非无明触,增长身心苦乐之受。所以,受是因又是果,因果循环。

  第三,观爱受苦果报。由爱因生一切诸有,诸有是苦。如果修行人贪爱,不断受因,就不能断生老病死等苦,不能得无漏之道。所以,修行人应断触,触断以后,受就自灭,受灭爱也随着灭。

  第四,观受爱因缘解脱。受爱因缘是由想生,众生见色贪受而生颠倒想。一切没有得正道的众生,都是这么颠倒想。

  如果修行不能入定的人,应修空想观。即从自身或男女房舍卧具等选其一,先想小,再想大,再想无量大。如果能入定的人,从十个一切入去观想,即从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选其一,或分前五后五及十个一切入处一起观想,也先从小到欲界,大到色界,无量大到无色界。这二个观想后,再观想灭,想灭后受自灭,想受灭后为解脱。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灭一切法为解脱,怎么又说想受灭为解脱呢?

  佛说,这么说有二种原因。一种是根据听法对象理解法的程度,有时因法说众生,有时因众生说法。想受灭,即是灭一切法的修持方法。二种是,想因触生,触有凡夫的烦恼触和圣人的解脱触。凡夫的烦恼触是无明生。而观想破颠倒想,破颠倒想为爱灭,爱灭则触灭,触灭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解脱,解脱则法喜生,胜世间一切触乐。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圣人有没有颠倒想和烦恼呢?

  佛说,你怎么问圣人有无颠倒想呢!

  童子菩萨回答说,圣人对牛作牛想、也说是牛等,就是颠倒想。

  佛说,世间凡夫有二种想,一是世间流行想,二是执着想。圣人只有世间流行想,而没有执着想。凡夫为恶觉观,于世间流行生执着想。圣人为善觉观,于世间流行不生执着想。所以,凡夫为颠倒想,圣人不为颠倒想。

  同时,圣人有圣人的智慧,能观察到执着世间流行的恶想,果报在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和人道。世间流行为色声香味触,贪求五欲为执着想。执着想是凡夫的欲望,因欲望强烈,才有世间以恶对待父母、僧人以及不惜生命的去行打骂、奸欺、杀害等事。所以,圣人自有智慧能灭恶想,不生欲心,不受恶受,则无恶果报。圣人的智能,能观察到凡夫的烦恼与业共行,本身因烦恼能造作业,自身苦报又是过去世造作业的报果。

  凡夫身口意三种业,身口为外业,意为内业;身行口说为作业,作业有果报;意想而身未行口未说,不为作业,也无果报。造作业的因是凡夫内求受、外求有。

  凡夫因烦恼作业有四种果报,一是黑黑果报;二是白白果报;三是杂杂果报;四是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黑黑果报是凡夫因烦恼,作十不善业,果报在三恶道。白白果报是凡夫虽有烦恼,但能修十善业,报在天人。杂杂果报,是凡夫虽有烦恼,又修十善业,又作十不善业,报在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为人。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是,凡夫虽有烦恼,既修十善业,又持戒修行正法等无漏业,没有果报能离开六道,往生佛国净土。

  圣人的智慧,能观察十二因缘。能观十二因缘的人,不造新业,破除旧业。深知三界诸苦都从烦恼的业因缘而生,天人五衰相现时如同地狱苦,人得重病生不如死时如同地狱苦。苦因是烦恼,苦果是受身。凡夫有二种求,一是求身,二是求财。身求为内求,求财为外求。内求能作业,外求能满足内求。内求为业因,外求为业果。如果凡夫能修行八正道,把十二因缘倒过来断,就会解脱六道之苦。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清净梵行?

  佛说,一切法是。即此经佛说诸善法是。因为此经能包括一切诸法。在具体一点说,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有漏之法能作无漏法因,佛怎么不说有漏为清净梵行呢?

  佛说,一切有漏即是颠倒,不是清净梵行。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世间第一法是有漏还是无漏呢?为什么不是清净梵行呢?

  佛说,四加行中世间第一法是有漏。因为,是修行人修无漏法身心所证,身心在世间为有为,所以有漏。而清净梵行是从初发心学佛至修行证得菩提全过程的行持、愿力和智慧。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所行为什么不是清净梵行呢?

  佛说,众生思维万念有漏,想心见三颠倒,又增加诸漏。为什么是颠倒呢,众生自性哪里有男女相,哪里有财物,哪里有诸法。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知根知毕竟呢?

  佛说,三十七道品为知根。修行三十七道品的根本是学佛的欲念心,也称初发道心。又觉得学佛很好,觉得很好又去用戒约束自己,约束自己的同时,又修行和听闻受持善法,又定中生智慧,又远离生死烦恼,证得解脱。知毕竟是解脱后,为大般涅盘。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于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怎么初发道心为本呢?

  佛说,要说成佛之因,是初发善欲道心;要说怎么成佛的之因是不放逸。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在其它经中为什么说三十七道品是佛的根本呢?

  佛说,如果众生不为自证佛道,谁还会去修行三十七道品。所以,想自证佛果的道心是根本。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明触呢?

  佛说,明触为善意接触。如亲近善知识为触,能听到正法为触等。善意接触后,能够善意接受,善意接受后能善思维,善思维能破诸恶烦恼,破诸烦恼后能专念,专念后能入定,入定后生智慧,智慧力能灭烦恼,能灭烦恼为最胜。即欲、念、定、智是修行的主导。

  如果说修行三十七道品,证得四禅快乐,只能是正常的事;如果能坏烦恼证得解脱时,是真的很了不起的事;如果只证得世间乐与出世间的乐,证得罗汉果解脱不是毕竟;如果能断除三十七道品所行诸法事,才算毕竟,即是大般涅盘。如果修行人想即生成就道业,那就出家,或在家修出家行,受比丘戒或菩萨戒,依法禅行定力,证得智慧和果位。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根本、因、增三法有什么区别吗?

  佛说,根本是初发道心;因是相续不断,精勤修行;增是增长智慧,在心里灭掉世间假相,证知出世间真相。再有,根本是行做,光说佛法而不行是空话,依法而行才是成道的根本;因是果,有行才有证,有证才有果位,果位才是真正的功德;增是用,有果位的人才有神通妙力,弘法利生。在未来世,即是正法时代结束以后,逐渐开始空说佛法种善根为根本;不亲近善知识,不依正法修行为因;只用佛法作幌子,贪求名闻利养为增。

  可是仍有求正法修行的人为根本;得证悟智慧和果位为因;弘法利生,广度群迷为增;再以受持大乘经典见道为根,修道为因,证阿罗汉为增。 根本是成道正因;因是弘法的正方便;增是自证功德。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怎样才能成就毕竟涅盘呢?

  佛说,菩萨与四众弟子能修十想,不受别人怎么样所影响,自己知道什么是善与不善,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是人一定得毕竟涅盘。这是佛为菩萨与四众弟子打的保票,修与不修在自己。

  十种想是,一有无常想;二有苦想;三有无我想;四有厌离世间杂食想;五有世间一切没有乐趣想;六有身死想;七有做过很多罪过想;八有远离生死解脱想;九有地球都有消灭的那一天,何况财物等灭想;十有无爱想。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有无常等想。

  佛说,菩萨有二种,一是初发心菩萨,二是证道后又行道菩萨。这里只说初发心菩萨,不说行道菩萨。因为一地以上菩萨报身在佛净土,没有无常;化身来此世间的菩萨,早已知无想。所以,只对初发心菩萨说。初发心菩萨观无常想时,有粗细二想;粗想无常是对世间事物有内无常与外无常的变化。内法的无常变化是,观自身变化,童、少、青、壮、老、死的无常变化不能停留;财物没有时与多时少时等无常变化也不能停留;所作善事功德和恶事果报,随时间变化留作后世;世间千秋功罪任由评说等。

  外法的无常变化是,世间众生无常,听法知天道无常,世界成、住、坏、空劫数无常等。细想无常是观世间一切内外之物,都是在物理变化下成就破相坏相。就用人体作比喻有十种变化,一是细胞膜时;二是细胞时;三是受精卵时;四是肉团时;五是肢体时;六是婴儿时;七是童子时;八是少年时;九是青壮时;十是衰老时。情念上又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无常变化,又有内外八苦,都是身无常,法无常。

  修苦想,是因为一切无常才有苦想,是观苦想而修空。知生是苦、灭是苦,世间生活也是苦,身体是诸苦之器。修无我我想,五蕴之身是假我,空苦无常总轮回。持戒修行破假相,诸法无我才是我。众生迷而和合,诸法因缘和合,和合灭则法灭,和合灭则众生灭。修厌离食想,食有触转思识四种,人类属于触食。众生为贪食而身口意作业,为贪食身心受种种苦。修厌离食想之人,饮食让身体健康,而舍身出家,所食是药,对美食与不净食,始终不生贪爱之心。如见净食可虚观不净,若乞食愿让同修得饱,良药能疗毒身百病。修世间不可乐想,一切众生都是生老病死,三界天人无非地狱人,无非各类畜生道,贫也一生富也一世,荒冢一堆草没了。一切美音财物等都是过眼云烟,空无实际,转眼即是百年千年万年。修死想,人有一息为寿,寿命在一息之间,若能以七日七夜及一日一时的时间,能够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利益众生,都是此生最大的事,也是最大的善事。

  有此六想后,还要有常久修道想,乐于修道想,没有恨谁妒谁想,希望人类和平等善愿想,心不轻仁想,定乐自在想。遇事常思己过,远离三界,灭除三界之苦,不再爱着诸法。这样想为圆满十想,得正知见,是为解脱,到达彼岸。

  这时童子菩萨以偈赞佛,“自来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这里“自未得度先度他”说的是初发心菩萨,道力坚固后才发愿度众生。否则,小心别让众生把你度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